京津冀旅游产业链整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链论文,京津冀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2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而旅游作为综合性产业,带动性强、辐射面广、产业链长,且其合作的成本低、见效快,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的作用,有条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产业和示范引领。 一、京津冀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地区完全有条件跻身世界知名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北京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多元的现代都市文明和世界级旅游品牌;天津近代历史文化旅游、海洋旅游和邮轮旅游能与北京优势互补;河北则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潜力。但目前,京津冀地区建成发达的旅游城市群依然存在着一些发展瓶颈。 1.合作意识不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京津冀三地对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三地都把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相关内容列入了“十二五”规划之中。但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的旅游合作主要是旅游企业自发的行为,是出于本身业务和利益的考虑而进行的,规模小,随意性强,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缺乏统一的顶层规划。三地之间合作落地的项目不多,没有形成良性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甚至存在同质竞争和无序竞争。例如,在旅游规划中,天津滨海新区提出要打造北方最大的游艇产业基地,唐山提出要建设北方最大的游艇休闲基地,秦皇岛提出要建设国内最大的游艇建造基地,未来这些基地的功能将可能全面重复,这无疑将是巨大的浪费。 2.发展水平差距较大。2014年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显示,2012年北京和天津人均GDP分别达到14027.13美元和15129.04美元,而河北省人均GDP仅为5838.95美元,不仅远远低于京津两市,甚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6094美元)。由此可见,京津冀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河北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京津,很多中小城市对旅游产业合作难以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财政支持,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很难分享京津旅游业发展的成果。由表1可知,近年来,虽然河北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在旅游收入总量上与北京还有不小的差距。 3.产业链整合度低。旅游拉动面大,涉及到酒店、餐饮、商业、娱乐、交通、景点、旅行社等多个方面,这决定了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应系统化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指标,其发展应该建立在完整产业链的基础上。旅游产业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旅游产业链指的是相关产业中的企业为满足旅游者出行目的或创造顾客价值,将旅游产品或服务作为对象,通过游客的流动,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空间布局而形成的动态链式组织,主要包括酒店餐饮、住宿、交通、旅行社、旅游购物、娱乐这六大行业。广义的旅游产业链还包括给旅客提供间接服务的相关企业,这些企业包括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企业部门。目前,京津冀的旅游产业链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具备了构成旅游产业链的要素,但这些旅游要素就像一个个点,散落在各自旅游产业中,并没有紧密连接成一根链条。要想共塑区域旅游品牌,就必须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整合京津冀旅游产业链,使京津冀各自区域内的相关企业通过参与产业链上的分工和竞争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使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振点和共赢点。 二、京津冀旅游产业链整合策略 1.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区域旅游产业链整合的政策制定。2014年,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多次召开,确定并完善细化了协调机制一体化、市场营销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规划布局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举措,巩固提升了三地已有旅游区域合作水平。但由于京津冀各主体的特殊地位,有必要建立一个在京津冀三方旅游部门之上的权威机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协调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为三地旅游产业链的整合做好各项支持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分工合作,防止同构性、同质化,巩固产业链凝聚力。京津冀旅游产业链整合研究_京津冀一体化论文
京津冀旅游产业链整合研究_京津冀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