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地武”问题由来已久,历史成因错综复杂,民族宗教矛盾是根本,国家认同缺失是核心,经济利益争夺是焦点,外部势力搅局是诱因。缅甸作为我国重要的陆上邻国之一,其国内长期存在的冲突与争斗,对我外交策略、经济利益和边防安全带来直接影响,值得认真研究并妥善加以解决。
关键词:缅甸;民地武;历史成因
缅甸素有“民族熔炉”之称,境内共有135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其中,缅族作为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2/3以上,主要居住在南部沿海和中部平原地区;佤、掸、果敢、克钦、克伦等少数民族分散居住于北部、东北部高原与西北部山区。历史上,缅中央政府与缅北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以下简称“民地武”)之间的对立矛盾长期存在,中央政府曾多次试图统治少数民族地区,而少数民族则拥军自保、力争自治,这些矛盾问题直接体现为连续不断的武装冲突和利益争夺。
一、“民地武”问题的根本是民族宗教矛盾
缅北地区,地处中国云南高原向缅甸中部平原过渡的阶梯,地处偏远,高山阻隔,时代居住于此的50多个少数民族主要依靠部族头人、吐司、山官进行管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系相对独立,与我西南边境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有别于缅族的强烈民族意识和独立宗教信仰。自封建王朝开始,缅北少数民族就与王朝政权围绕维护自身利益展开斗争,历朝历代在繁荣发展时期主要通过拉拢头人、吐司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间接统治,一旦陷入衰败没落,掸、孟等少数民族便纷纷宣布独立,加速了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蒲甘、勃固、东吁、贡榜王朝概莫如此。1961年,吴努政府宣布小乘佛教为国教,引发起缅北地区伊斯兰教、基督教信徒强烈不满。1988年,缅甸军政府上台后推行民族和解政策,成立特区并保留少数民族武装与高度自治权,缅北因此迎来长达20年的相对和平。2009年,缅中央政府单方面终止和平协议,强制要求各“民地武”接受整编,双方矛盾再次激化,缅政府军武力清剿果敢同盟军,之后政府军对拒绝接受整编的克钦独立军、北掸邦军等“民地武”持续发动地面、空中攻势,果敢再度爆发严重冲突,缅北局势陷入持续动荡,一度危及中缅边境安全。
二、“民地武”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缺失
历史上,缅甸曾沦为英国殖民地,划分为印属缅甸邦。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之后,实行“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殖民统治政策,绕过缅甸殖民政府,由英国总督通过头人和土司间接管辖少数民族地区。1937年,缅甸成为英属殖民地后,少数民族地区仍然由英国总督管辖,并鼓励西方传教士在缅北传教,培植亲英势力,挑拨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鼓吹禅、克钦、克伦等主要少数民族独立建国,人为制造地区分裂和民族宗教矛盾,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1947年,缅独立运动组织与各民族代表签订了以“民族平等、民族自治、民族自决”为主要内容的《彬龙协议》,并通过缅甸首部宪法赋予缅北少数民族高度的自治权,尽管期间挫折反复,但缅甸至今仍未走向分裂,其主要原因就是矛盾各方仍对国家构建道路抱有希望。但是1948年缅甸建国后,历届政府强行限制、削弱和收回少数民族自治自决权利并在文化、教育、宗教等多方面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国家与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少数民族纷纷组建武装力量对抗政府,缅北“民地武”问题由此产生并愈演愈烈,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达到巅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民地武”问题的焦点是经济利益争夺
缅甸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农业国家之一,贫困人员占国民总数的一半以上,失业率高达30%。其国内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矿产资源和非法毒品交易,80%以上的外资均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地区资源开发对缅中央财政收入显得至关重要,但金、银、铜、铅、锌、锡等有色金属主要分布于克钦邦、掸邦所在的山区,罂粟等制毒作物也广泛种植于缅北的边缘山区,因此,矿产资源和毒品交易带来的经济收益成为中央政府和少数民族武装争夺的焦点。1948年缅甸独立后,由缅族主导的中央政府极力限制、削弱和收回少数民族的自治、自决权利,少数民族则极力扩大自治权利,为了捍卫自己仅有的资源优势,他们组建武装力量对抗政府,并且选择种植罂粟这种投入少、回报高的作物作为军费来源,曾一度形成了以毒养军、以军护矿的局面,“民地武”问题由此产生并愈演愈烈。2008年,缅甸通过新的《联邦宪法》,规定邦政府对金银、宝石、硬木等资源,既没有控制权,也没有征税权,更没有明确缅北各邦在资源开发收益中所占的份额。这些都进一步加深了“民地武”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地区对经济发展的诉求日益强烈,态度愈加强硬。2011年以来,克钦独立军围绕归还1994年被中央收回的玉石交易权,与政府军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缅北地区战火重燃。事实证明,“民地武”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争斗与反争斗、整编与反整编的背后,实质上是双发利益诉求与自治权利矛盾无法调和的产物。
四、“民地武”问题的诱因是外部势力搅局
缅甸依山向海,北与我云南、西藏接壤,西接印度和孟加拉,东临泰国和老挝,南濒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直通印度洋,因其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不仅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密切的地缘政治关系,也成为区域外大国国际战略关注的焦点之一。域外势力不断插手缅北事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立足于全球战略和大国博弈的需要,为了对我国形成战略遏制和围堵,以“人权”问题为幌子对缅北事务横加干涉,他们更愿意看到一个强势的缅甸政府军镇压“民地武”,将“民地武”问题复杂化、国际化,以此找到插足地区事务和遏制中国的突破口。特别是2011年以来,美国加紧实施“印太战略”,不断加强与缅当局接触交流,谋求介入缅“民族和平解放”进程,暗中拉拢、资助部分“民地武”,扩大在缅北的存在和影响;欧盟协助缅甸建立和平中心,多次派人赴中缅边境活动,谋求与“民地武”接触交往;日本多次为缅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建议,指导政府军清剿缅北“民地武”;印度积极推进“东进”政策,加快军售步伐,与缅军联手打击跨境“民地武”,不断扩大在缅利益和影响,对冲我“一带一路”战略。此外,活跃于缅甸西北部的“罗兴亚救世军”,长期与缅甸政府武装对抗,勾连境外暴恐分子潜入潜出活动频繁,多次发动恐怖袭击,在缅北地区造成新的动荡。
缅甸既是我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战略通道,也是我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门户,还是破解“马六甲困局”的主要方向。“民地武”问题是我们绕不开、躲不过的现实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妥善运筹经略中缅关系,坚决维护我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参考文献
[1]王璟.缅北问题的前因后果[N].国际问题研究,2013(5)
[2]朱平、李发华.缅北“民地武”问题及对我国安全的影响[G].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3(2)
[3]杨阳.缅甸民盟新政下的“民地武”问题形势分析[M].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7(5).
论文作者:赵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缅甸论文; 少数民族论文; 中央政府论文; 矛盾论文; 民族论文; 政府军论文; 地区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