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史研究”专题讨论会摘录--国民史研究是构建和谐文化价值取向的基础--对民族史研究资源开发的思考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史研究”专题讨论会摘录--国民史研究是构建和谐文化价值取向的基础--对民族史研究资源开发的思考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国史研究”专题研讨会发言摘登——国史研究是构建和谐文化价值取向的基础——关于开发国史研究资源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史论文,构建和谐论文,研讨会论文,价值取向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即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和谐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当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当前国际文化竞争中,我们处于劣势。我国的文化安全,首先是意识形态安全和价值观安全,面临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严重挑战。如果不能积极有效地应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挑战,我国就会失去共同的、稳定的基本价值观念,或者分裂为许多不同的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这样,国家的文化安全以至国家的整体安全都将受到严重威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和谐文化是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包括史学在内的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对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具有重要作用。

史学被称作“文化中的文化”。文化帝国主义挑战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丑化和歪曲中华民族的历史,丑化和歪曲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历史,丑化和歪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通过“乱史”,以达到“乱国”的目的,最终实现“灭史”以“灭国”的既定目标。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内容,但其本质内容不会改变。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首先是戈尔巴乔夫以所谓“通过回顾历史以推动改革”揭开序幕的。在所谓“公开性”、“不留有历史的空白点”的旗号下,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列宁、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的历史,苏联各族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被公开污蔑、诋毁、丑化和篡改。社会主义的苏联被认为是“封建农奴制的再版”;斯大林与希特勒相提并论,成为“暴君”和“人类的敌人”;列宁成为“德国人的间谍”和“恐怖主义分子”,是苏共专制独裁的“万恶之源”;从十月革命、苏联成立、工业化、集体化、肃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苏联斯大林时代的历史,皆被歪曲,以至彻底否定。在篡改苏联历史的狂潮中,一批所谓持“不同政见”的历史学家,推波助澜,为“推到红墙”立下了“汗马功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历史的教训,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在今天的中国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国史研究的学者,如何从苏联的历史悲剧中汲取教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仅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而且还要有紧迫感。对歪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种种奇谈怪论,以及这些奇谈怪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应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这是广大史学工作者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

首先,国史研究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史研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具体体现。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警惕一些人通过所谓“重新评价”历史,歪曲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颠覆和肢解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以迎合西方帝国主义“隐蔽战争”的和平演变政策。

其次,将“国史”研究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既放在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中;也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中。这样,我们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理解今天中国的历史。历史既不能任意剪裁,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割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历史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性创造着中华民族的崭新历史,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而且也反映了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规律。

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基本价值取向”影响着或决定着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在这方面,历史研究,特别是国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3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参见《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的话,对于认识国史研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不断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这一丰富的历史资源,国史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史研究”专题讨论会摘录--国民史研究是构建和谐文化价值取向的基础--对民族史研究资源开发的思考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