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生存压力_压力管理论文

企业家的生存压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压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总裁们猝死引发的思考

麦当劳前首席执行官(CEO)查理·贝尔因患有结肠癌,于当地时间1月17日凌晨在故乡澳大利亚去世,享年44岁。

据美联社报道,贝尔在去年11月辞去麦当劳首席执行官一职,此后接受了多次治疗,并在前期与家人一起返回澳大利亚,继续接受治疗。麦当劳公司在美国宣布了贝尔的死讯,但拒绝透露贝尔是在家中去世,还是在医院里去世,仅表示他去世时有家人在一旁相陪。

贝尔是个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他在麦当劳的职业始于在悉尼一家麦当劳连锁店当兼职工,19岁时他成为全澳大利亚最年轻的麦当劳连锁店经理,27岁时当上麦当劳澳大利亚公司的副总裁,29岁进入麦当劳澳大利亚董事会,并在去年4月成为麦当劳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事业达到了巅峰。

然而,似乎是命运的捉弄,走马上任后仅仅一个月,贝尔就被诊断患上了一种与吃有关的疾病———结肠癌,他被迫在去年11月辞去心爱的职务,以专心养病。

悲剧总是发生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就在人们关注扭亏之后的爱立信何时能重返电信巨人行列时,一个意外发生了,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于2004年4月9日晚,由于心脏病突发辞世。无独有偶,4月19日,全球快餐业巨头麦当劳公司董事长兼CEO吉姆·坎塔卢波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当时他正在参加麦当劳餐厅的店主和运营者举行的会议,享年60岁。董事长猝然辞世,使道指成份股麦当劳(MCD)当天下跌了2.8%,跌幅名列道指成份股榜首。

以这几件事为引子,让我们来看看中国企业界的“罗生门”。

2003年9月7日,河南黄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十届人大代表,2002年曾以1.2亿美元的身价名列福布斯内地富豪榜第58位的乔金岭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自缢身亡,享年52岁。

2001年7月31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00年“中国十大经济风云人物”、“拼命三郎”彭作义下班后到海滩游泳,心脑病突发身亡,享年56岁。

1999年5月,被称为“春都王”的洛阳春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九届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著名企业家高凤来,因“劳累过度”突发“心梗”而与世长辞。享年59岁。

1997年7月25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青年企业家,贵州习酒老总陈星国在遵义开枪自杀,享年47岁。

1993年3月9日,大众汽车公司前总经理方宏,从五楼总经理室的窗口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堪称辉煌的一生,享年56岁。事后调查证明,其死因为更年期忧郁症。

……

虽然这种回忆是尴尬而且略带残忍的事情,但是从这些片断中我们能管中窥豹。企业家群体总是被“精明强干”、“春风得意”、“骄傲洒脱”等众多极富“欢颜”与“悦心”的辞藻包围着。然而正如赫赫有名的拿破仑拥有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和美人……可是谁又能真正读懂他对自己密友所说的:“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幸福的日子!”可见,耀眼的光环遮盖不住深藏其后的焦虑、孤独和苦闷。面对“社会精英”的角色期望以及面临超越他人的十分残酷的竞争环境,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他们不堪重负。而当压力超过他们所能承受的极限时,他们就会面临坠入深渊的危险。

从特殊推广到普通,从企业家窥视到各个阶层的职员。美国联邦政府职业安全与健康机构研究发现,美国超半数的劳动力将职业压力看作他们生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过去的四年里,因为职业压力而请病假的雇员增加了两倍。据美国职业压力协会估计,压力以及其所导致的疾病问题———缺勤、体力衰竭、精神健康问题———每年耗费美国企业界3000多亿美元。欧盟也正式将职业压力列为欧洲大陆面临的第二大职业问题。

据2004年4月22日北京晚报载,中关村人力资源经理协会和佰众健康体检中心联合开展的中关村园区企业员工与人力资源经理健康指数网上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9.9%中关村人对自己的健康并不自信。参与此次调查的企业有82家,员工达2642人。他们的年龄80%约在26岁到35岁之间。调查表明,89.9%的人对自己的健康并不自信的原因主要是他们非常清楚目前的工作、生活方式对健康无益,但又无法改变。调查中80%以上的认为工作压力很大,42.1%的人不清楚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感觉身体不舒服时,几乎一半的人会选择自己买药,而咨询医生、看医生的人仅占5.2%。

压力无处不在,效果可正可反。适当的压力如同大力水手的菠菜,成为人们爆发成长的动力。但长期处于压力下,菠菜反成毒药,会一点一滴侵蚀健康,免疫力降低。健康的红灯也随之频频亮起,各种新型职业病相继冒出,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心理疾病更是猖狂肆虐着人们原本就比较脆弱的肌体。

如何从高强度的负荷中使自己获得成长与提高,如何学会纾解压力,成为职场人士日益关注的焦点。

第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美国拿破仑·希尔博士说: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积极情感的人处处对环境和他人充满着感激之情,容易感受到环境中良好的一面。我们的心态控制着自己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有时别人一句话能在自己的一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起到好的作用还是坏的作用,这取决于自己对人和事物的判断和处理能力及心态。所以,要尽量以正面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件事。有人研究所谓乐观系数,说一个人常保持正向乐观的心,处理问题时,他就会比一般人多出20%的机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正面乐观的态度不仅会平息由压力而带来的紊乱情绪,也较能使问题导向正面的结果。按照佛家的态度,在生活里,有好茶时喝好茶;没有好茶,普通的茶也欢喜;连普通的茶也没有,喝水同样甘甜。工作中亦是如此。“笑一笑、十年少”,生活、工作中别忘了时时保持笑容。挪威的科学实验证明:3分钟的笑能代替15分钟的体操。德国科伦大学的乌伦克教授研究,笑1分钟,相当于一个病人进行了45分钟的弛缓锻炼,其实就是精神放松法。可见笑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免费良药。

第二,学会主动放弃。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烦恼找到无数的外界因素,可是如果深入探究,你会发现内心所有的压力都在于自身的欲望;看重面子、得失、名誉、金钱、官职、人际关系,想要把事情做得完美,想要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据说,伟大的所罗门王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一位智者在梦里告诉他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至理名言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智慧,能使他得意的时候不会趾高气昂,忘乎所以;失意的时候能够百折不挠,奋发图强,始终保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状态。但是,醒来之后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那句至理名言。于是,所罗门王找来最有智慧的几位老臣,向他们讲了那个梦,要求他们把那句至理名言想出来,并拿出一枚大钻戒,说:“如果想出来那句至理名言,就把它篆刻在戒面上。我要把这枚戒指天天戴在手指上。”一个星期过后,几位老臣兴奋的前来送还钻戒,戒面上已刻上一句勉励人胜不骄、败不馁的至理名言:“这也会过去!”

什么都会过去,胜利、失败、荣誉、耻辱……当你背负着压力,累得气喘吁吁去刻意追求的东西,也会过去。正如古人说;无欲则刚。有时候需要学会放弃,放弃一些影响自己发挥潜力的所得,放弃一些习惯性的个性和自我,让自己能有更多的余地来应对压力。

第三,做时间管理高手。工作压力的产生往往与时间的紧张感相生相伴,正如北京零点市场调查公司调查结果显示:“在太短的时间有太多事情要做”,位于首位的是来源于工作的压力。解决这种紧迫感的有效方法是时间管理。

第一步,认识自己的生理周期。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力充沛程度在一天中是不断变化的,有高有低。一般而言,用脑的最佳时间是上午8点(此时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考能力),10时精力充沛,下午2时反应最敏捷,晚上8时记忆力最强。推理能力至下午便会逐渐减弱。因此,早上宜做比较严谨周密的工作,下午宜快速完成工作,晚上宜做需要加深记忆的事情。这其中也不乏个人差异。不妨测定自己一天的心理状态,清醒程度和对事物反应的敏捷度,找出自己的精力变化曲线,然后合理安排每日的活动。第二步,制定计划表。计划表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当你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计划时,做到心中有数,压力也随之减轻。第三步,权衡各种事情的优先顺序。对有些原本认为必须马上完成的任务根据重要性分出轻重缓急,重要的工作马上完成,次要的和不重要的可以先放一放,待时间充裕时再完成。这样就会使压力呈几何级数下降。第四步,集中精力,逐个击破。在一定时期内,每个人的资源和能量是有限的,你无法同时做好数件重要而有难度的事。相反,它只会徒增你的心理压力,消磨你的意志,产生挫折感。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做过的调查显示,许多高级主管希望同时多做一些事,结果不但低效而且增加了心理压力。另外,在《哈佛商业评论》的经典文章《谁背上了猴子》中,谈到经理们可以把行动的主动性还给下属。信任下属和同事、适当放权才是避免“积虑成疾”的正道。当然,在此之前,领导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花一些时间悉心调教属下,让他们也能领悟你的经营之道———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挖掘出未来的领导者。

第四,理性分析压力事件。压力越大,人在决策时冒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压力越大,个人承受不定因素的能力就越低。我们的头脑、肌体如同电脑系统一样,当长期处于多任务的高速运转时,容易出现紊乱而无头绪。当压力事件来临的时候,策略性暂停工作,让自己平静、深呼吸、集中思绪,进行理性分析往往会帮助我们保持平常态度。这可以借助“凯利魔术方程式”:其一,问你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状况是什么;其二,准备接受最坏的状况;其三,设法改善最坏的状况。运用这个魔术方程式,可以帮助我们用理性战胜负面的感性。同时,记压力日记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理性分析方法。这也是美国心理协会倍加推崇的减压方式。写作的内容是什么呢?你的压力体验,你生理、心理上的一切烦恼。早在1988年,美国就有一些心理学家做过测试,一组人员专写压力和烦恼;另一组人员则只写日常浅显的话题。每四天一个周期,持续六周后,结果前一组人员心态更加积极、病症较少。因为,压力日记可以帮助你确定是什么刺激引起了压力,通过检查你的日记,你也可以发现你是怎样应对压力的。

第五,沟通无极限。美国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沟通可以释放压力。平时要多敞开心扉,加强与同事、亲朋好友的沟通。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心脏病患者如果有亲朋好友或知心爱人可以倾诉,那么在一年之内他们再度突发心脏病的危险比那些没有倾诉对象的患者要少一半。必要时还可以与上司谈心,当你将工作中的压力抒发出来的时候,可以得到对方的关爱、回应和鼓励,甚至会得到帮助,这样压力自然就被化解了。目前,许多企业也纷纷增加员工之间沟通的渠道,设法纾解员工的压力,以激励士气。一家电脑公司员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常常一整天坐在电脑前,彼此缺乏互动。但当公司“雇佣”了一只狗后,员工位有了共同的话题,对话变得较频繁。

第六,平衡生活、劳逸结合。可口可乐总裁曾在为大学生结业典礼致词时提醒大家:“生活就如同一项掷球活动。你的双手必须轮流抛掷‘工作’、‘家庭’、‘健康’、‘朋友’与‘精神生活’五颗球,而且不可以让任何一颗球落地。你将很快发现:工作是一颗橡皮球,如果它掉下去,会再弹回来。而其他四颗球,‘家庭’、‘健康’、‘朋友’与‘精神生活’是玻璃做的,如果你让任何一颗球落下,它会磨损,甚至粉碎,将不会再和从前一样。”

保持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勇于尝试各种有效的放松方式,为自己的情绪宣泄找一个出口,当感觉疲倦或将要进行漫长的会议之类的活动时,深呼吸数次,可以解除由压力带来的神经紧张;定期20~60分钟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自行车、打太极拳、高尔夫、健身操等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解开郁结的压力和使你内心常处于自我敌对的交战状态,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工作能力会大大加强,充足完整的睡眠是让你的身体得到休息,让你从每日的疲劳中得到恢复的一个关键。同时,保证合理膳食。工作中为了避免上火、发怒、争吵等情绪激动,饮食中可以有意识地多吃牛奶、酸奶等乳制品,以及鱼干、骨头汤等,这些食品含有丰富的钙质。研究表明钙具有防止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发生的镇静作用。丰富业余爱好,以生活兴趣摆脱心理困扰。美国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所”曾对100多位多才多艺的社会名流的成功经历进行调查,他们发现一个惊人的也是简单至极的结论:这些人只不过每天比另人多工作了一个小时。他们发现在二战期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长期睡眠不足,但是他的精力十分旺盛,许多人认为总统是休息得好,还有人认为他食用了营养品。但调查结果却是,总统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摆弄邮票,总统出来的时候,就会一改心情郁闷,疲惫不堪的样子,变得精神抖擞起来。世界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总裁格劳福特·格林瓦特,每天挤出一个小时拍摄蜂鸟的图片,成了自然丛书最受欢迎的图片。

通过丰富业余爱好活动,可以增强生活的兴趣,甚至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这对于摆脱心理困扰,转移消极情绪,无疑是很有好处的。当压力排山倒海般袭来时,不要怕,不要躲,让它即来之则安之。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带着他的空货轮返航,突然遭遇可怕的风暴,水手们惊慌失措,老船长果断地下令打开货舱,往里灌水。年轻的水手不明白船长的意思,心想船长是不是疯了,往船舱里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这不是自找死路吗?但看着船长严厉的表情,水手们还是照办了。随着船舱里水位上升,货轮在狂风巨浪中却渐渐平稳下来了。船长这才松了口气,教导年轻的水手说:“万吨巨轮是很少有被风浪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在风浪中反而是最危险的。”这就是所谓的“压力效应”。正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经得起压力的考验,除了临阵时需有镇定自若的心态,更离不开平时的历练和准备,可见挺直“脊梁”还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职场人士要学会纾解压力,轻装上阵,心身健康尽在自己的把握中。

中国企业家心态扫描

近20多年来,中国企业家群体因其被主流经济文化所逐渐认同的“经济脊梁”特性,他们总是被“精明强悍”、“春风得意”等众多辞藻所包围。然而,对全国数百名企业家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家群体已成为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多种疾病的高危人群。

不堪重负的企业家们

中国企业家因不堪心理重负而自杀的现象,近年来日趋严重,甚至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大众汽车公司前总经理方宏,原在公众中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他事业成功,家庭稳定,清廉有口皆碑。可他却于1993年3月9日上午9时16分从5楼总经理室的窗口纵身往外一跃,突然之间结束了自己堪称辉煌的一生。

2001年10月15日,北京一个装修豪华的办公室内,金锐千翔通讯公司董事长祝凤生像往常一样走到窗前,凝视着外面的车水马龙,仿佛陷入了沉思中。万没料到,突然之间,祝凤生竟纵身跳了下去!

2002年7月23日,浙江一家印务公司的老板张良,在妻子的3周年忌日这一天,到妻子的坟上献了一束鲜花后在家服下大量的安眠药自杀。据媒体披露,几年前,在其妻出车祸去世并留下一个7岁的女儿后,他便渐渐患上了抑郁症,成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抱着装有妻子照片的相框,一看就是十几个小时。

来自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数据表明,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种种心理障碍走向自杀之路,而这仅仅是有文字记录的一部分!以极端方式寻求精神解脱的,在企业家中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则是那些带着种种“心病”而富有或曾经富有的大活人。

温州市一位身价过亿的私营企业老板,经十几年的商海拼搏,资产已达上亿元。但几个月前在一次宴请客人时,却突然脸色发白、大汗淋漓。被送进医院诊断后却发现他身体无恙!但此后,他一旦置身于人群中又会反复发作。从此,他便再也不敢到外省市谈生意,每天出门都要熟人陪伴,生怕别人绑架他。有意思的是,他倒羡慕起街头乞丐的“自由自在”了。后经诊断,他患上的是“广场恐怖症”。

郑重是国内最有名的摩托车生产厂商之一。正当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办公室忽然感到一阵心惊肉跳,跟着双手不停地发抖,浑身大汗淋漓,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袭遍了他的全身。然而,医院检查却未发现异常,注射镇定剂后很快症状消失。从此以后,郑重每天晚上都会在那天发作的时间醒来,出现心慌、出汗、莫名其妙的恐惧,然后长时间的失眠,于是经常对下属发脾气,弄得公司人心惶惶。后来朋友介绍他去看心理医生,才发现是得了焦虑症。

的确,企业家们从无到有的掘金故事和各种各样的商战传奇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但他们也在不经意间把焦虑、孤独和苦闷留在光鲜的背面:他们之中自杀者有之,杀人者有之,发疯者有之,逃遁者有之,犯罪者有之,郁闷者有之……。

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些企业家都不同程度患有心理障碍。事实上,身患心理疾病的企业家并不在少数。调查表明,有53%的中青年企业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少企业家深感工作繁忙,心理压力过重;相当部分企业家劣性情绪增加;许多企业家有“亲情减少引起的心理失衡”感受;许多企业家内心孤独感加重,朋友减少;很多中年企业家慨叹“心力疲惫”;很多中年企业家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下降;很多中年企业家对工作产生厌烦感。另据对全国数百个企业家的抽样调查也表明,中国企业家群体已成为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多种疾病的高危人群。在他们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呈现出群体精神疲劳现象:有的人感到压力沉重,有的人幸福感淡薄,有的人焦虑与抑郁缠身,有的人则干脆选择“退出社会”……。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企业家的心理问题涉及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感染程度之深,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企业家心态解密

企业家由于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更为复杂而扑朔迷离。

一、社会、经济体制的剧烈变革对企业家的心理承受力构成了严峻挑战。当前,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导致一切都显得难以预测和把握,企业的成功更多地依靠带有一种灰色的成份或者说权谋。有专家认为,这一外在环境客观上使得苟营者易于取巧,一种可正面参照的普遍性原理与榜样空白,促使权谋的作用被无限扩大、变异、神化。体制巨变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一个企业家的眼光、智慧和良知。与此同时,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企业家以及那些道德感、责任感强烈的企业家最容易出现一种罪恶感而导致心理危机。据调查,企业家普遍认为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尤其对于企业缺乏诚信和市场存在不公平竞争十分痛苦,超出了预料。

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常常导致企业家随时感到危机四伏,精神焦虑。不少中年企业家坦率地承认自己常有不安全感,对自己的重大决策缺乏自信,他们害怕失败。一位经理人慨叹,“我被卷入了疯狂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残酷在于把跑得最快的人拉出来再比赛。就像奥运会比赛,最后只能有一个冠军,其他人都是失败者。你必须爬到金字塔的顶端。想不干的时候,连退路都没有。”同时,一些背运的企业家在竞争中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境遇,心中难免失去平衡,总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辛苦半辈子,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心头的无名之火无以发泄,便会走极端,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家对世态炎凉有刺骨的体验。心理学家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发现,影响企业家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人际关系的困惑。据报道,一位青年企业家找到心理医生说:他创办了一个企业,对职工和一帮铁哥们都很讲义气,但他一倒霉,朋友说散就散,他实在想不通,说以后没法再相信别人,甚至产生报复心态。其实,商场如战场,在这里,“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不管是成功的企业家还是失败的企业家,从他们从商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体验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助!因此,作为一个企业家,注定要咀嚼“孤独”一生!

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说过:“抑郁症这种病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而企业家通常正是这类人。据调查,企业家身上的抑郁症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自卑,有做企业家不如做一般人的感觉;

———自责,遇到挫折时,倾向于全盘否定自己;

———心烦,往往情绪恶劣、压抑、痛苦、失望伴有失眠、多梦、疲乏无力、神情阴郁;

———孤独,无知心朋友,心境落漠;

———绝望,可能伴有自杀动机!

而抑郁恰恰是当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患病率占世界人口5%左右,其自杀率高达12~14%。

四、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千头万绪决定了企业家常常身心交瘁难以承受。对于心理存在障碍的自述原因,近七成受检测的企业家认为是“工作太累,压力太大”,其中68%的企业家陈述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

的确,面对客户挑剔的眼光,面对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面对“社会精英”的角色期望,不少企业家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心理不堪重负。事实上,一个人一旦选择了以企业家为业,便意味着他的一生从此将与压力、竞争、劳累、焦虑结伴而行,再不得轻松。正因如此,企业家也就不得不比一般人承受更大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他能够承受的极限或接受极限,他们就会面临坠入深渊的危险。

据报道,浙江一位企业家为了发泄心中烦闷,开着自己的宝马车往路边树上撞,结果自己在医院呆了两个月……更耐人寻味的是,一位企业家因犯罪而身陷囹圄后,反而觉得心里轻松了许多,他说:“我心里终于可以解脱了,我不用再承受社会给予我那么大的重压了,我终于可以为自己而活了。”这就是为什么“好企业家成恶人”的悲剧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一位接受调查的企业家改编的歌词或许更能让人形象地感受到这一点:

“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应酬最多的人是我,休息最少的人是我;吃饭最少的人是我,喝酒最多的人是我;吃得最好的人是我,缺乏营养的人是我;跑路最多的人是我,运动最少的人是我;陪笑最多的人是我,快乐最少的人是我;住店最多的人是我,回家最少的人是我;朋友最多的人是我,心灵孤独的人是我;看似潇洒的人是我,麻烦最多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五、家庭的变故和不幸使得一些企业家心理发生变态。据学者调查,在有心理问题的中国企业家中,11%的人有过失去亲人的经历,包括父母、妻子、丈夫、儿女,13%的人出现过婚变,7%的人童年生活十分不幸。和人们平时看到的情况不一样,接受调查的企业家90%以上表示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家,希望自己的配偶能够理解自己,做自己的知己。

企业家祝凤生之所以跳楼,也有前因:他的妻子和6岁的女儿被入室行窃的歹徒杀害,此后他变得更为沉默,和周围人几乎没有什么交流,有客户来,也基本是由助理、经理们接待。据其秘书回忆,很多时候,她送文件进去都不敢出声讲话,把东西悄悄放下便退出。

六、社会和传统的偏见加重了企业家的心理矛盾。2004年2月12日,温州亿万富商周祖豹被刺14刀后,悄然倒在了自己的家门口。事实上,此前的1999年8月9日,即有福建恒安集团副总裁吴世界被人凶杀,而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已经有香港富豪林汉烈、山西富豪李海仓等数位民营企业家相继被杀。在这种情况下,据报道,广州有一个企业家在接连知道此类企业家被杀的消息后心理非常恐惧,竟想赶快自杀了结自己的生命。被家人救下后,他对心理医生说,自事业做大以来,他就十分担心自己会死亡,当听到多个企业家被杀的消息后,他更感到随时都有人在把枪口对准他。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商场打拼,得罪了不少人,并曾经有人暗示过要他的命。种种迹象表明,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一种仇富心理逐步滋生,加重了一些企业家的心理负荷。

企业家自身对“精神病”也存在着偏见。调查发现,由于受光鲜的“精英角色”带来的双重人格影响,患上心理疾病的企业家有90%的人不会觉察自己已经患病。同时在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企业家中,有90%以上的人不愿去找心理医生。另据心理学者调查,在有过心悸、失眠、易怒、多疑、抑郁等症状的企业家中,仅有11%的人愿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89%的人坚持只要自己学会调节,不会让工作受到影响。对此,山东师范大学权朝鲁教授认为,有心理障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明明有,却偏偏不承认,藏着躲着,最后量变引起质变,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接受过4000多例心理咨询的瞿伟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家往往对看心理医生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觉得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加之企业家群体由于处在社会的上层,领导着成百上千的员工,需要维持自己的权威形象,因此更加不愿意去就诊,这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七、企业家自身为成功所累,迷失了人生航程。在现实变得越来越充满功利的今天,“成功人士”所感受到的压力是空前的,一不留神就可能心理失衡。事实上,如果企业的成功要以企业家透支生命和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这种成功是可怕的,也是脆弱的。难以想象一个身心疲惫,少有笑脸的企业家能够创造生机勃勃的企业文化;难以想象一群生活失衡、终日困于重重压力的企业家能够打造出一批大器扎实、具有恒久价值的百年企业。

40岁以上商业领袖的心理危机

40岁以上的商业领袖基本界定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或者是误打误撞,或者是天降馅饼,或者是随波逐流,结果借助一些非市场化的因素,抓住历史性的机遇把企业做大,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领袖。他们在由做大向做强迈进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挑战,颠覆了他们过去的观念,比如,以前40岁的商业领袖口头禅是“90%的时间搞关系,10%的时间搞业务”,如今这个观念被颠覆了,就不可避免的碰到一系列问题,或者可以称为危机。

开拓市场疆野、国际化、攻克核心技术、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建构新的团队,适时调整公司的转型,这些在外界有可能是很深的危机,而在这些商业领袖看来,却是从属性的。因为人类亘古就是不断的攻破一个一个的必然王国的过程,那个不叫危机,做强做大中小公司真正的危机不是来自市场,是人才资源的变化,甚至也不是通常说的体制的束缚,真正的危机是来自人性。历史正以惊人速度重复一个一个进程,40岁以上的商业领袖的新危机也就是步入中年以后人生阶段老危机的延续。

危机源于心态

毫无疑问,40岁以上的商业领袖具有良好的判断力。有时候,判断力难免带来自以为是。年过四十,有了阅历,开始对人生有了判断,有了逻辑,更重要的是有了实现自己想法的手段,年轻时乘虚而入的东西是幻想、遐想、谬见逐渐被清理出门户,有了坦诚、直率具有了一是一、二是二的判断,再没有什么力量阻止他的判断力,他的判断会形成事情发生的因子,加入到过程中影响事物的进程。他的判断就是客观,他的想象就是现实,他的潜意识、他的思维、他的判断开始成为年长的和年轻小伙子们追随的意志,周边的事情在不断的重复他的逻辑,于是,自以为是渐渐成了他的呼吸和饮食,这些来的静静悄悄,以至于他压根没有意识到。随着判断力的提升,对新事物的排斥力也开始提升,他开始抛弃了梦幻与谬见,也开始疏离想象力。客观上,他已经被文山会海淹没,学会了听汇报,不知不觉间那些根据看不见得被部下咀嚼过的信息,由部下接触市场捕捉到的市场经过加工传递给他,他只能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这样他已经没有时间吸口新鲜空气,可以打量别人的脸上轻松的微笑传递出来的东西,他没有时间下工地,他没有时间下命令,没有时间下车间,没有时间接触平常的客户,他被宴请高官包围,慢慢的脱离了业务领域,他还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与他的业务有了隔膜。

年过四十尤其感觉到时间的紧迫,恨不得拿一天当十天用,他有太多的服从,他要服从市场,服从客户,服从官员,甚至服从他的部下,那么多的事情那么点时间,他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几瓣,但是看看周围那些人,天天一些无所事事的人在他身边漂,好像外面整个世界都打量他们,不紧不慢的混时间、混未来,一种义愤油然而生,不知不觉他失望起来、愤世嫉俗起来,而且无尽的思维或者是在激情的任何一个方面赶不上他,他感觉孤独,一个简单的事也想不明白,交代不清楚。惟我独尊情结开始悄然生长,过去那些敏锐的人的开始疏远他,危机还在于这些他都不知道。

许多人在大事临头时从容不迫,却在小事小节上大光其火,这是一个从容不迫的年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让他压不住阵脚,他经历过,领教过,生死关头也走过,该付出的也付出了,还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可是当他碰到小事的时候却压不住火,因为老板出于一种发号施令的岗位,有时说话声音大一点,底气要足一点,要毫不犹豫的做出判断,在一些场合,老板还要力排众议,那份果断与坚毅往往是正确性的保证,不然莫衷一是,争论、推诿、相互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就会肆虐。

还有一个因素,属下巴结领导。物质的东西往往不起作用,而某种意识上的顺从往往是主要手段。而且领导要求属下所会的东西也是意识上无条件的服从。有一位顺从的文化铺垫,再配上一点永远正直的帽子,以及对脾气包容的好处,如果再有点小小的算计,那么老板的脾气很自然惯养成了,而惯养成他脾气的人执着的要从他身上得到回报,这些老板不知道。只要他身边有小人,只要他身边有奴婢,只要他身边有盲从的人,他就一定在小事上,在细节上折腰。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习惯往往会成就一个领袖,也会毁灭一个领袖。那些曾经帮助他成功的习惯正在成为杀手。扼杀他的求真欲和创造欲,我碰到过一个老板,他在创业的时候,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人,从管理几个人到管理两千人三千人,这个时候他没有时间面对每一个部下,这个时候他要求部下见他的时候都要形成文字,不形成文字就不见你,这种习惯确实帮他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在部下把思维调理清楚了以后再见他,会节省时间,但是由此产生了问题,矫饰由此而生,因为文字是揣摩后的东西,部下首先揣摩的是老板的心思,事实经过过多的修饰就不再是本来的面目。

逝去的新鲜感

40岁以上的商业领袖,新鲜从此离他而去。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你不是切身其中,只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每个事情都很好玩儿,但是只要真真的切入进去,真正的去负责,这个时候你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让你发怵的,让你忧愁的,这个时候创新力被沼泽淹没了。

经验是一把锐利的箭,可以刺穿复杂现象的迷雾,可是经验同时也会成为障碍,而且它们相互之间并不和谐。最常见的经验是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同时也有做简单的事始终如一,既有用人不疑又有疑人也用,既有人性本恶的管理信条,又有人性本善的管理经典。经验反对经验,显而易见反对显而易见,这是表面上的矛盾,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象。碰到事情,老板已经没有了专著意志,纠察原因,追求深层,失去了求解之道的韧性和耐心,而他是在运用智者的经验、理论,他没有了投身事物真切的感受激情和乐趣,他的价值无论是道德方面还是智慧方面,都不会由外部来的,而是出自他深层的本性,而现在这种本性的拷问,这种基于理性和情感的独立判断,让位给一些陈旧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40岁的商业领袖达到了所想象的顶峰,却同时失去了目标与动力。年过40岁,不知满足的追求幸福的激情逐渐降温,不信与惶恐与日俱增,那么曾经是幸福标志的财富悄然失去光泽,所有幸福皆为虚无缥渺的东西,年轻发奋追求的东西,魂牵梦绕的东西已经垂手可得,现在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

左右中国商业领袖成功的,我自己看是机会主义。因为许多40岁以上的商业领袖,他们并不像比尔·盖茨那样,从小就有一种志趣、有爱好,也不像山姆·沃尔顿那样把自己的事业融入了提升人类独立行事的洪流中,他只是固执的盯着金钱财富,机会主义能帮助他们成功,不能帮助他们树立起迈向更强大的理想,也不会添加在他的本性中缺失的信仰,更不会弥补灵魂的空缺。

这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理想、信仰和灵魂的缺失是困扰中国商业领袖深层的危机。

中西部企业家为什么选择自杀?

2005年的新年钟声敲响还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两个中西部民营企业家相继自杀:一个是陕西省金花集团副总裁、上市公司金花股份副董事长徐凯;一个是山西鑫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恩龙。这两起民营企业家自杀事件,引起了企业界的密切关注———但更应该受到我们关注的,是依然奋斗在中西部的广大民营企业家,因为他们依然面临着和去世者一样的生存状态。

四大压力源

虽然政府正在大力提倡西部大开发,但现阶段的现实却是:中西部的大部分民营企业家正面临着比东部沿海地区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除了市场竞争,他们还要面临各种东部企业家所没有或者已经走过的困境。其中,下述四点是他们主要的压力源。

第一,政策压力。

政策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伴随政策而来的责任,二是政策变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现在是西部大开发,政府给了你一个比较宽松的政策,但同时也会给你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西安海星集团董事长荣海说,“它(政府)希望你好。在希望你好的同时也许会给你一个与别人不同的政策,相对来讲,企业家就需要为这种政策负起相应的责任。”

第二,行政压力。

如果说,政策压力是国家给予西部一种正面影响下企业家自身感受到的责任,那么,行政压力则主要是源于有关部门落后的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我们是做软件的,一个单独订单可以上千万,这在沿海算不了什么,但在这边有关部门就会怀疑:你的订单怎么会这么大呢?”西部世纪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涛表示,这种观念需要民营企业家去做很多沟通工作。海星集团高层骆振瑜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沿海可能十分钟办得了的事情在这边要半个小时,甚至一两天。你需要不停地去和他们沟通。”

落后的行政观念和繁琐的行政程序给民营企业管理层带来的疲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压力源。

第三,投资人压力。

“在西部,一些投资人会比较短视。他们对全国性商业状况的掌控远没有沿海地区那么灵敏。”刘洪涛说,“更麻烦的是,他们的投资观念和发达地区成熟的投资理念很不合拍。”

这种不合拍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投资期许不正常。“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投资肯定是有收益和受损两种可能,因此投资人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就必然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一定的风险。”刘洪涛说,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种观念就有可能行不通。“你一定要是赚钱的,一定要很保险的。”投资人的这种心态对西部的企业家造成的压力是十分大的。因为他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连顺利破产亦不可得。另一方面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欠缺认同感。一些投资人对给予智力工作者以高薪仍存在不理解。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这种矛盾更加明显。

第四,员工压力。

员工对企业家的一种主要压力是:员工对于收入差距化的不理解,以及在敏感时期的非理性举动。由于中下层员工代表了数量上更为庞大的社会群体,因此,他们的这种不理解也会给企业高层带来很大的压力。在“企业家-员工”这对关系中,员工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但社会舆论则常常向员工方面倾斜。一旦企业出现问题,光是考虑到员工有可能发生的过激反应就足以把一个企业家的心理防线压垮。

当然,这四大压力源并非中西部所独有,它是整个中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的经济现象。但无疑,这些压力于现阶段在中西部的民营企业家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先走一步的危险

“当沿海地区的人正放胆阔步往前走的时候,我们西部的很多人还守着落后的条条框框打转。”荣海说。这次接受采访的企业家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中西部和沿海地区最大的差距是观念的差距。

“今天的这种经营环境,企业要想更好地经营,经常会去冲击一些防线。”刘洪涛说,有很多企业行为在沿海大家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这边的人还是觉得不可理解,或者不敢做。比如,中国的《公司法》至今没有关于员工持股的明确规定。如果公司让员工持股,以法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一旦公司上市,员工就可能得到很好的收益。这一方面促进融资,另一方面对员工也有好处。但是这些做法在今天依然没有找到明确的法律依据。”

刘洪涛叹息说:“这些事情联想在做,TCL也在做,但西部的企业就大部分不敢做。”

“1991年以前发展起来的那一批上市公司———也就是西安的第一批上市公司———它们的老总,现在大部分处境都十分糟糕。要么销声匿迹了,要么就在牢里蹲着了,剩下来的寥寥可数。”一个熟悉西北产经发展状况的媒体工作人员说,包括早年评上榜的企业家,大部分也都倒掉了。“但即使那些蹲进去的老总,也不一定是因为个人的问题。”

“很多企业被处理不是因为经营问题,而是因为一些摆不上台面的原因,比如得罪了某些人,或者有些人觉得他太过张扬了。”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家说,“这时候,他们的一些原本被默认的边缘行为就会成为他们冠冕堂皇的罪状。”

“我们西部地区落后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固守很多固有的规则。”刘洪涛说,“但我们知道,中国正处在转型期间,因此有很多规则本身是暂时性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它需要不断地被先行者突破,它需要不断地被勇敢者修正。东部的很多企业家就在这种情况下,勇于在法律空白的地方踩着这条边防线走。而西部的企业家则是等到别人走完了,法律明文规定了才去做。这就等于慢了别人一拍。”

中西部的民营企业家就如同行走在一片空白的雪地上,他们行走的时候这片雪地上并没有规则。当新的规则出现以后,如果环境严厉到要拿这些规则往他们的头上套,就可能会套出一个个问题和犯罪。

出走,或是被扼杀

和中西部落后的环境现状相比,许多企业家都有一种超然于这种环境的胸襟、视野和智慧。

由于交通与信息渠道的便利,许多中西部企业家无论在见识上还是决策上都能够做到和东部同步,甚至与全世界同步。但是,他们所在的发展环境并没有因此而迅速发展起来。

“中西部的企业家很多都已经走在环境的前面了。但环境却跟不上。”骆振瑜说。

这里指的环境,包括行政体系观念服务化、员工观念职业化、投资人观念法制化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和文化、教育、基础建设等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改变的因素联系在一起。

“要改变这个环境,对企业家来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这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并不是一两个人或一两个企业就能够改变的。”骆振瑜说,“所以我们更多地寄希望于政府,希望政府在引导上做出更多的动作。”

但是,在环境改变之前呢?

一个企业家开玩笑说:谁叫他们的企业都等不到环境改善就出问题了。这实在是一个黑色幽默。

据报道,警方在赵恩龙的办公室里发现了赵本人书写的一封遗书,遗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变化过快;负担过重;银行的贷款无法如期归还;借了朋友一些钱,无法归还等等。

对此,南方一位资深的财经传媒人士评论说:“如果这种事情出现在广东企业家身上,他很可能选择破产而不是自杀。”

“中西部企业家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于一种说不清的文化压力。从历史来讲,中西部毕竟不是沿海,观念比较保守。”骆振瑜说:“所以就我的观察,企业家最大的压力不是来源于企业,也不是来源于市场竞争,而是来源于周围的人的观念的压力。”

在比较严厉的环境中,企业家在出现问题以后也容易出现更为激烈的行为。

或许正如那位高科技公司的总经理所说的那样:“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选择———出走,或是被扼杀。”

谁“谋杀”了企业家 高端人群的心理危机

夜晚。大桥桥栏边。一个略显肥胖的男子正攀越桥栏,看架势是要跳江寻短见。这位男子是当地知名企业的一位老总。而在这之前,他还在当地新闻中频频露脸。这样身份的人怎么会深更半夜投江自尽呢?其实,想不开寻短见的企业家岂止他一人。

如果你在GOOGLE搜索里输入“企业家自杀”的字样,随后蹦出的数字更是令人吃惊不浅!资料显示,自1980年以来,仅有记录的,中国便有1200多位企业家自杀。这其中有:上海大众老总方宏。他是一位清廉的国企老总,企业营运状况良好,但他不幸患上精神抑郁症,1993年3月9日跳楼。其实再等一年他就退休了,可惜没能熬过去。贵州习酒老总陈星国1982年出任习酒厂厂长,15年间把一个年产值只有300多万元的县办企业,逐步扩展为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的大型企业。为此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后来企业营运出现问题,1997年7月28日,阳星国在习酒厂被茅台酒厂兼并前夕举枪自杀。广州港澳中心李副总,因烂尾楼问题在2003年跳楼自杀。令人叹息的是,仅仅一个多月后,那栋烂尾楼就卖出去了。茂名永丰面粉厂老板冯永明,1993年在家中用水果刀割腕自杀,年仅29岁。遗书中写下:“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到另一个世界寻找我的安宁和幸福。”

这种非正常死亡形式令人们扼腕叹息,而另一种“出师未捷身先死”,同样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全球著名的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在没有任何征兆情况,突然死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54岁。就在杨迈离去的第9天,麦当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坎塔卢波因心脏病发作与世辞别。这一天,离他60岁的生日恰好还有100天……

事业有成人士的频频离世,掀开了成功人士特别是企业家的心理危机的一角。

症结所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只有9.5%。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企业家更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在对长三角企业家的追踪调查中可以发现,一些人正面临精神崩溃的危险。而比这更危险的是,人们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什么在吞噬着企业家的精神和健康?周正猷是南京都市心理中心主任,每天来他的中心寻找“心药”的患者络绎不绝。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事业很成功,或者曾经很有钱。

据周主任分析,选择做企业家就选择了孤独。这种孤独除了影响企业家本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外,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家滑向悲观主义的深渊!

压力、焦虑是诱发精神病或忧郁症的主因。不管企业家的意志多么坚强,都难免有招架不住的时候。据统计,患者在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自述中,近七成认为是“工作太累,压力太大”,其中68%的企业家说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周主任分析说,这些人在外人看来,董事长、总经理的名头既响亮又威风,但这背后却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和怎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呕心沥血,精神的弦总是处于紧绷状态。因为经营企业需要完全地投入,资金、项目、人员、市场,一切都需要殚精竭虑、费尽心思。在客户和一些部门要员面前,他要点头哈腰、笑脸相迎,在员工面前,他又得威严高大,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和信心。由于企业是自己的,办砸了全得自己兜着,企业家无时无刻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种双重角色的不断转换最易让人产生疲倦,诱发精神病或忧郁症。

感情煎熬。资本时代的事业有成者要想找个“红颜知己”易如反掌,但他们同时又很看重传统道德。这种矛盾心理碍于自己特殊的身份没法与人沟通,所以越淤越厚,极易出现心理焦虑症,如果得不到及时疏通往往会走向极端。一位企业家坦白地讲,他的“红颜知己”三天两头换,多得连自己也没法计算,但自己骨子里又很传统,所以心里没有一天安宁过。

偏执和多疑。许多人将偏执当成一种优良品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偏执从内容到形式都只能是一种病态。中国大陆家喻户晓的“首富”牟其中就是一个实例。当年他倒飞机一夜成名,于是野心膨胀,不但语不惊人誓不休,还雄心勃勃地要炸平珠穆朗玛,让印度洋上空的暖湿气流滋润中国西北干旱地区;不但把南德集团的办公室改为办公厅,还准备把生意做到太空去,要玩转卫星……和其他企业家易患的心理疾病不同,偏执症往往以大胆创新的面目出现,而且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因此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企业家本人和其他人都很难把它当成一种病症去看,但它对企业的危害却是最大的。

多疑是企业家最易患的另一种心理疾病。李某,南京某房产公司老板,便是典型的多疑症患者。有一次,他将公司的一套尾楼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卖给了一位政府官员的亲戚,经手人是办公室主任。碰巧的是,没过几天,税务局便派人下来查公司账目,尽管没有出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与低价卖房有关,但他就是一门心思认定是办公室主任搞的鬼。从此,他看办公室主任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发展到后来,他对所有的人都不放心,老觉得他们串通一气,想骗自己的钱,想把企业搞垮……

困惑迷惘。企业家作为时代的宠儿,在解决了金钱、地位、名誉的困惑之后,他们开始感受到信仰洪荒的恐慌。在自我极度膨胀却又找不到更好的支撑的时候,心理疾病的产生便很难避免了。从不到2万元起家,到如今产值达2个多亿的某外贸销售公司老总郑某,平时滴酒不沾,也几乎没有任何爱好,吃碗刀削面都比吃山珍海味让他感到舒服。但随其财富的与日俱增,他的心理困惑也越来越强烈:“资产过千万了,到底该怎么活下去?”他的想法或许会引起一些企业家的共鸣。

社会学家认为,我国一些富豪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失常,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没有树立正确的财富伦理观,没有社会责任感。而众多研究者指出,社会责任感是“幸福”的重要因素。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家讳疾忌医,成功人士同样对心理疾病存在偏见。调查发现,由于受“精英人士”带来的双重人格影响,患上心理疾病的企业家有90%的人不会觉察自己已经患病,而在患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企业家中,有90%以上的人不愿去看心理医生。

加强心理“环保”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人物。试想,一个企业家有病,他的企业还能健康吗?

众多社会学专家已开始关注起这个以往被忽略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令人欣慰的是,一些企业家也逐步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正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寻求工作与生活的最佳平衡,同时力求上行下效,创造健康的企业。

近两年来,离开管理第一线的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大约1/3的时间是在山上度过的,而他每次上山时也还有一些固定的伙伴结伴而行,比如万通集团的董事长冯仑。同时,他还发起成立了一个由200多名企业家组成的滑雪俱乐部,每年聚会一次。而明基中国营销总部总经理曾文祺也不无骄傲地说:“我总是在晚上11点左右睡觉,早上6点起床跑步。你们要是睡懒觉就欣赏不到苏州早晨的薄雾有多美了!”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储兆端教授建议,从企业家自身来说,有意识地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爱好,以自己的生活兴趣摆脱心理的困扰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读一本早就想读的好书,或者绘画、练书法、做雕刻等手工小制作,都是可以增添生活情趣的,甚至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一段美妙的音乐、一顿丰盛的晚餐、一次倾心的交谈、一次浪漫的远游,会更让人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企业家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新形势下的企业家要有“MQ”意识,即“心理商数”意识。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情绪,特别是要主动接受生活的挑战。只有正视挑战,才可能平和自如地融入竞争的社会生活中,哪怕是身处逆境也会坚信,“事实并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糟”。

若一些企业家已经意识到自己有了心理障碍也不要讳疾忌医,相反,应更积极地配合心理医生进行治疗。

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健康

我曾碰见一位优秀的企业家,40岁刚出头,他说就在他刚刚完成艰苦奋斗走向成功时,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只剩下身体左侧的一半可以活动……面对偏瘫,他说自己太绝望了!他说现在让我选择挣钱还是健康,我肯定选择后者!

这位企业家真的很具有代表性,他们在对待自己的“健康”问题上,不但不管、不顾,而且“坐吃山空”,可以大把大把地肆无忌惮的用健康去应对“忙”!结果是:“成功”到手=“健康”没有。

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事实:大家熟知的香港著名艺人“小黑”柯受良,在上海猝死;我国某著名的啤酒企业高层人士猝死在海滨……很多人感慨“太可惜了”,而引起我们反思的是“健康需要管理”。“小黑”在飞车场上的“悍勇”、戏场中演艺出的“大气”,都没能使他出现问题,反而在“推杯换盏”中“折桂”;那位能指挥世界级企业的领导,却在“闲暇健身”中“翻船”……

其实他们健康上的问题绝不是一杯酒、一次游泳造成的,这仅仅只是一个引发点而已,应该让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健康之堤”糟糕在先,才出“蚁穴溃堤”之事!

一杯酒、一次游泳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无所谓,而对那些疏于健康管理的人可能是个“杀手”。假如“小黑”等人,他们知道健康上的管理与企业的“管理”是同等的重要,我想绝不会出现猝死的局面!

当有人称你为“企业家”时,我想那是因为你的管理才华才得此殊荣。然而你将企业管理得如此优秀之时,你自己的健康被你管的怎样呢?也能成为“家”吗?健康需要“管理”、需要“经营”是我们每一个懂得企业管理的人必须严格把握的问题。

应该说,你“累”实际上就是一个信号,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这个信号是工作压力造成的。其实错了!应该说是你承受压力的能力下降的结果。造成下降的原因只有三个方面:

一是忽略了“体质衰退”,就是“动”的减少所造成身体体质“下降”;

二是忽略了“营养过剩”式的过度饮食造成人体内在功能的超负荷的“后伤害”; 三是忽略了“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不合理的饮食、运动量不足往往“自毁”健康前程的诱因。

去除“累”的最好的方法是:参加运动锻炼来扼制体质上的衰退,同时要拒绝不良的生活方式。

“健康管理”第一步:扼制“体质下降”

“精力不足”是道难题?求解需从体质上下手!

现在有很多人感到自己是在精力上“不行了”、体力上不行了,说到喝酒都不敢猛了。很多人开始犯愁自己的健康,该吃的一点都没少、该补的一点都没缺;办公环境优秀之极、家居也如此之良好,怎么还是精力和体力上找不着“北”?

说到健康的问题,很多人自以为“没病”就是很健康,有些人一旦有点病就认为自己的健康很糟糕,其实不然。在我们身边有些人虽然病病歪歪的,但很长寿,而有的人从来没病却突然“驾鹤西天”。这正是因为,很多的人凭着自己能指挥千军万马的精力、以自己可以不变应百变的聪慧的大脑、用着自我感觉强健的身躯,认为自己很有精力。认为没有什么东西能撼动自己的健康,真的,你错了,你真的错了!

身体要好是人人最为关心的话题,而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

体质衰退才是“身体不好”的根源、健康上的“杀手”!

鉴于这些方面,每一位企业界的人士都应检查自己有关健康的想法与做法,如果发现“衰退”有害于自己的健康时,就应该积极地去扼制“衰退”。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科学研究曾宣布说: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自己;

新医学观点认为:人是自身健康的设计师;

而扼制“衰退”的手段很可能是简单的,如走进运动锻炼。

“健康管理”第二步:找出健康上的“漏洞”

每一个人都要直面于社会,许多因素对我们的健康问题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如:生活环境、污染物质、作息无律、工作压力、没有锻炼……

如果你是企业家,你肯定有超出常人、高质量完成一切工作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决不是永恒的,往往一些“健康问题”会严重左右你的“管理质量”。比如:有的管理者的决定反复出现“失误”、有的管理者的思路总被别人的思路所左右、有的决策让自己的手下和合作人看不“明白”等……其实扰乱你的“能力”因素是否来源于自身健康上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所指出这些健康上的“杀手”,绝非有“渲染”之意。而是号召大家要去关注这些可能给我们健康上带来问题的因素。更准确的说是“健康管理”上的可控因素。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面对这些因素是任何一个有知识的人能够控制的,至少是在某种程度上的!”

以上不难看出我们的“健康管理”的下手点是什么了。

从“体质”下手,可大大降低“环境因素”对我们健康上的影响。

“健康管理”第三步:关注“身心健康”

人活的要好。有必要关注“身心健康”,因为身和心哪个也不能残疾,因为它是人生命进程中的“两条腿”。

“身”好、“心”好,二者交织可使人气生辉,反之……

“健康管理”第四步:创建“良好的生活方式”

生活因素对人类寿命的影响比较复杂,不但生活因素众多,而且这些因素又相互影响,有些因素很难控制。至于对健康有利与无利的因素对人的增寿与减寿也非绝对,而是一个平均概念,人说乐观、无忧无虑寿长,但百岁老人中也有终日思虑者;百岁老人也有抽烟的;也有独居的;不少有慢性病的,也有人患过3次癌症。至于职业也是行行都有,故活到百岁没有公式、没有秘方,如果有什么秘密就是人人可以活到百岁,你也应该活到百岁、工作到百岁。

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心理平衡、体育锻炼。

“健康管理”第五步:“动”的启示

最具有说服力的是美国对25个州100余万名中老年人的调查,目的是就其日常运动程度与年死亡率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见上页图表:

“动”与“不动”的差距如果是六倍,你的选择肯定不是后者。

应该说,“健康管理”不只是以上的几个论据或几个观点的问题,也不是效仿谁人肯定会健康^的问题。对于我们每一个活在现时生活中的人,应该学会“健康上的自我管理”。

关注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健康长寿的“银行”;走近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对健康的自我投资。

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就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质”锻炼,配合医疗康复,综合改善“身心”状况,使人全面提高健康水平。由此看来,只要掌握了“健康管理”这一武器,在体验到事业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惬意、充实和幸福。

“健康管理”的秘诀:身心平衡、锻炼其中!

资料来源:

《华夏时报》2005.1.18宗 合

《中外企业家》2004.8王 欣

《中国市场》2004.4、2004.6漓 江 王育琨

《赢周刊》2005.1.14林俊敏

《企业文化》2005.1夫 子

《中国企业报》2004.3.23

标签:;  ;  ;  

企业家生存压力_压力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