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能给予学生细致入微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学习指导,让学生有“案”可依。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是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讨论、课后拓展巩固的主要凭借,也是教师
进行有效教学的主要抓手,学案的问题设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优化;导学问题;培养能力;教学效率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能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诚然,很多教师的“学案”上有我们所陈列的问题,但是由于编者水平良莠不齐,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刻,以致学案上问题设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教师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粗略,缺乏思考性,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切入点;有的学案问题的设置过大,缺少艺术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促其深入思考;还有的学案设计前后问题之间缺乏梯度,缺乏逻辑关系,不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不能突破教学的难点;甚至有的教师设计问题不研究学情,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造成课堂沉默僵死等。
所以,我们只有立足文本,结合学生认知体验,巧妙地变换角度,优化导学案的问题的设计,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设问
学习问题的提出不仅要抓住文章的内容、中心,而且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处处设疑,步步提问,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随意性很大。导学案不可能把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一一设计出来。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我们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巧设导学问题。如在讲授《搭石》这篇课文时,可以设计如下导学问题:什么是搭石?课文描写了和搭石有关的哪些生活场景?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可以使学生了解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进一步体会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又如教学《詹天佑》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学生围绕这问题展开阅读、讨论、归纳、概况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深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通过这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交流,文中的内容和重难点就得到掌握和突破,使学生在问题思考中受到启迪,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概括能力。
二、在关键的内容上设问
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七律·长征》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全诗是围绕哪两个词来写的?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远征难和若等闲”这两个词。教师紧扣“远征难”和“若等闲”的强烈对比,使学生感悟到了长征途中的种种困难和红军的豪迈气势和情感,明确串连了全文的各个场景,串起了全诗内容和写法上的深入领会,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又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师可以抓住“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的“了不起”去设计导学问题: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表现父亲与儿子了不起的有关语句,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这种统率全文的导学问题设计,使学生像听了无声的指挥一样参与到学习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对碰,就能对重点训练项目深刻理解,从而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融会贯通,自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
三、在课文的题眼设问
题目,就犹如人的眉眼,是文章最精彩、最醒目的地方,它那精练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含义。课文的题目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精炼的概括,有些题目每字每词都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
如《爱迪生救妈妈》中,围绕“救”字,教师设计导学问题爱迪生为什么要救妈妈?课文讲了爱迪生怎样救妈妈?用了什么方法救?学生围绕这些导学问题很容易就会领会到爱迪生的聪明可爱,又培养学生多动脑筋、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又如《草船借箭》中的“借”,明明是“骗”来的箭,为什么偏偏要用“借”呢?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既借则还”,暗示了这些箭在将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用曹军自己造的箭射他们自己。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显然给学生自学提供了清晰的学习导向,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
四、在细节描写处设问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抓住人物细节描写设计导学问题:找出描写严监生神态、动作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又如在《凡卡》一文中设计导学问题:课文为什么要写“我”挨打这个细节?在这些细节描写中设问,能让学生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研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掌握抓住动作、神态等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在自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会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设计导学问题,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翠鸟》一课,可以设计导学问题:“写翠鸟为什么要描写小鱼很机灵?”教学《草地夜行》一课,设计导学问题:“开头写小战士‘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最后写他‘迈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这两个地方是否矛盾?”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读书,联系上下文思考,明白了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可有可无的地方,正是作者借以表现文章内容的关键处。教师抓住要点质疑不仅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地阅读、理解的习惯,又使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在实践探索中得到发展。
导学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它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我们每个教师在课前都应该精心对导学问题进行细致的梳理和筛选,放弃没有深度、指向不明、限制教学张力的提问,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才能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演绎”精彩课堂,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也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 广东省四会市城中街道中心小学 526200)
论文作者:李爱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设问论文; 教师论文; 学案论文; 爱迪生论文; 内容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4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