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_世界经济论文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_世界经济论文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但不能把这种平稳仅仅理解为没有发生“突发事件”,它具有多方面内容。美国经济表现好于欧日主要不是由于增速较高。美国经济在振兴,但它在国内外都遇到重大挑战。欧盟增速较低,但不能低估其经济实力和今明两年的增长势头。欧元对抗美元的时代迟早会来临。发展中经济增速将继续快于发达经济的增速,但不能忽视经济质量、发展内涵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差距。东亚经济仍将保持最好的增长势头,但它并非一枝独秀。从经济转轨整个过程看,1996和1997年可能成为俄国经济的转折时期。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它反映了世界经济一些重要的实质性变化。美国经济仍然维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潜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欧盟增速滞后,但在成为世界独立一极方面跨出了令人注目的一步。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俄国经济继续下滑,但俄经济形势并非漆黑一团,1996—1997年有可能成为俄经济转折的时期。发展中经济力量继续呈现上升势头,对此既不能估计不足,也不能估计过头。东亚仍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1997年仍将保持这一势头,但已明显地暴露出一些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

纵观当前世界经济,一个突出特点是发展比较平稳。但我们不能把“平稳”仅仅理解为没有发生“突发事件”。从某种意义讲,“平稳”是一种表象,它反映了世界经济中一些带有实质意义的变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首先,经济增长中心多元化特点明显发展。199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经济都有相当程度增长,但从经济转轨国家总体看,却出现-1.3%的经济滑坡,其中独联体国家经济下降4.1%; 发展中经济虽然实现了5.9%的增长,拉美国家却只增长0.4%;发达国家中,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不到1%〔1〕。1996年的情况不同。除美国经济继续增长2.5%左右外,日本经济增幅可达2.5%左右,欧盟增速下降,但也为1.6%。发展中地区,拉美走出了通货膨胀和债务阴影,增幅可达3%, 非洲经济可增长5%。东欧国家经济预期可有4%以上的增长。俄国经济虽然继续下滑,但多数独联体国家经济却有幅度不同的增长。因此,1996年世界经济发展比较平稳,是由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经济内部,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出现靠拢趋势。增长中心多元化有利于总体形势的平稳发展。

其次,世界各地的通货膨胀率普遍降低,财政赤字也出现下降趋势。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平均约为3.9%,为8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7国集团和经合组织20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均为3.2%。 亚洲多数国家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以内。拉美的通货膨胀率一度曾达4位数,1994年还为340%,1996年上半年按年率计算已降到22%, 预计全年将降到1992年以来最低点。非洲的通货膨胀率1994年为42.2%,1996年已降到25%左右。俄国的通货膨胀率1995年还为131%,1996年降到25 %;1996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同1995年比较, 1996年世界经济失衡状况已显著减轻。

最后,外汇和股票市场相对稳定。美元对马克、日元的汇率虽时有起落,但1996年波动范围分别为1200和800点,不像1995年上下2000 多点那样大起大落。股市虽发生过几次大跌,1996年7 月初道—琼斯指数曾一连下跌400点,但时间较短,基本上是节节上扬趋势,今年1月10日已越过6700点,再创历史最高纪录。西方舆论认为,从影响股市的基本因素分析,股票“牛市”还可能维持一段时间。

总地来说美国经济形势好于欧、日。除了增长速度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削减财政赤字方面,成效好于欧日。1993年克林顿就任总统后提出的“振兴美国经济计划”,是以削减财政赤字为中心的。几年来,在这方面已取得明显效果。据美国国会联邦预算委员会披露, 到9月30日为止的财政年度中,美预算赤字比1995财年下降550亿美元, 创10年来最低点。1996年,美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1.6%,而日本、德国、法国分别为4.1%,英国为4.8%,意大利为6.7%〔2〕。

第二,失业率不但低于欧盟,也低于多数发达国家。1996年10月,美失业率降至5.4%,为9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4年共创造1070万个就业机会,同欧盟11%的失业率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公布的失业率虽然只有3.3%,但有关人士估计,如把隐形失业计算在内,1996 年失业率超过7%。

第三,出口总额继续居世界首位,美企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美、欧、日公司的实力对比继续向对美国有利的方向发展。1996年在全球1000家大公司中,美国创纪录地占了422家(1995 年为396家),占这1000家大公司资产总额的46%。 自从美国《商业周刊》1988年给世界最大公司排列名次以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名列榜首。在全球10大银行排名中,美国花旗银行也从1995年的第9 名上升到第4名。日本公司和银行的地位明显下降。1988年日本在全球1000 家大公司总资产中占48%,它们的总资产比名单中美国公司的总资产多60%。1996年,日本公司的比重下降到23%,美国大公司的总资产比日本大公司多95%。1995年,世界10大银行中,位居第一、第二的都是日本银行。1996年,10大银行前4名都是欧洲和美国银行, 昔日位居第一的日本三和银行现在屈居第8位,位居第二的日本第一劝业银行退居第5位。

从1996年和1997年年初的情况看,有几个对美、欧、日经济力量消长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经济及社会中的消极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几年美国经济在振兴,但美国经济和社会中的消极面也在发展。比如: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消费者债务负担日益沉重可能成为美国经济的“定时炸弹”〔3〕;另外,贸易逆差在增加〔4〕,种族矛盾在发展等等。 美国的贫富差距、种族矛盾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比欧洲和日本更甚。当然,目前并没有发展到白热化。但从长期看,这些问题进一步发展,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严重影响甚至阻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欧洲的失业率过高和社会福利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当前经济的增长。日本企业库存虽然减少,住宅投资和居民消费回升,企业和银行收益增加,但经济仍在低速徘徊,而且金融界呆账至今居高不下〔5〕。

第二,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1996年欧盟在一体化广度和深度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2月中旬欧盟都柏林首脑会议签署了《欧洲单一货币最后期限公报》,规定1999年1月为欧洲货币联盟起始日期, 届时欧盟统一货币——欧元将投入使用。首脑会议确认了欧元的样币,标志欧元正式诞生了。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现金将开始流通。从7月1日起将成为唯一的流通货币。都柏林首脑会议使欧盟一体化跨出了新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欧盟为推进一体化采取的这些措施,对欧盟经济产生的是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使欧洲统一的商品、资本、货币和劳动力市场得以最终形成。这将有力地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促使欧洲成为独立的一极。长期以来,欧洲的问题在于经济上、政治上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还在70年代中,当时的欧共体9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14700亿美元,远远高于日本(5490亿美元),和美国(16920亿美元)相差不多。 同期, 欧共体9国在出口方面(2985亿美元)已经达到美国(1062亿美元)3倍左右,比日本多得更多〔6〕。但是欧洲在国际事务中仍显得软弱。除其他原因外,主要是因为欧洲在经济上不是一个整体,政治上不能用一个声音说话。

另一方面,1996年欧盟各国为达到《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的指标,普遍采取了财政紧缩政策, 这对经济增长又带来负面影响,并使失业问题更难解决。据欧盟经济学家估计,上述政策使欧盟经济增长减少1.2个百分点,1997年还会减少0.8个百分点。这种负面影响估计在90年代最后几年仍会程度不同地存在。从长期看,经济货币联盟的形成会促进欧洲的经济增长,我们不能低估欧盟的经济实力和未来的增长势头。但在其实施过程中,抑制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成了主导的方面。前者将有利于增强欧盟在与美日对话中的分量,后者则有利于美国地位的提高。

第三,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的影响。9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中,美国在科技进步与结构调整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对美国来说,现在是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和完成新一轮结构调整的问题。结构调整不仅是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包括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1996年底,德国有关机构调查后认为,德国统一5年多, 将首次出现东部经济增长率低于西部的现象,原因就是东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结构调整遇到许多困难。

令人注目的是,1996年12月,日本政府经过长期酝酿,终于提出了《经济结构改革计划》最终方案。日本把重点放在创造新产业,推进环境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增强产业活力,最终“使经济充满活力”,以彻底改变经济的“高成本结构”,并规定2001年可完成这一结构改革的“最终期限”。这一计划如何实施,实施后的正反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但它是桥本龙太郎首相推行的五大改革之一,尽管比美国实行结构改革几乎滞后10年,但它将对日本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以来, 发展中经济以相当于发达国家经济2倍的速度增长。1996年,发展中经济的增长速度更相当于发达经济增速2.6倍左右。1997年大致还将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力量在持续地壮大。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认为,自1990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增长有7成是发展中经济促成的。1990 年它们在全球产出中的比重达到44%。自那以后,这一比重又有进一步提高。这代表着世界经济格局非常重要的历史性变化,它的影响在今后会进一步显示出来。

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上述数字表明的主要是发展中经济数量的增长及其同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变化。像任何国家经济一样,世界经济也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目前,许多例子和数据说明,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的质量”和“发展的质量”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在这方面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在扩大。如果把质量的含义扩大到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等“可持续增长”的内容,问题就更多了。

这几年发展中经济能有较高的增长速度,其政局比较稳定,政策比较适宜,国内储蓄率高等是主要原因,但也不能忽视发达国家投资的作用。目前增长速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总额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外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提供的;有的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增长甚至主要依靠外资企业。90年代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经济的依赖程度都在提高。同时,发展中经济对发达国家资金等依赖也在增长,这种增长并不都是坏事,但我们不能只看到或只讲一种依赖,而不讲另一种依赖。外国投资增加了,不等于民族经济就要崩溃,不等于就要依附外国,关键在于能否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宜的政策。但现在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凡是在外资吸收国领土上生产的产品都是属于外资吸收国的产品”,因此,不管外资以何种方式增加,也不管它对民族经济产生何种影响,都不会发生经济安全问题。实际上经济关系,特别是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关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不能用产品最终生产地一个指标来代表这种关系的所有复杂内容。外资企业获得的利润,一部分留在外资吸收国,一部分汇出国外;留在当地的利润也只有一部分归外资吸收国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收的外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加工工业,在当地生产的附加价值并不多,但进口的原材料等都算作进口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跨国公司投资的企业是按照跨国公司母国的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部署生产经营活动的,是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网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既是外资吸收国经济一部分,又是跨国公司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把外资投入的增加完全算作外资吸收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不作具体分析,并不妥当。

另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并非等同的概念。“经济增长速度”一般是指本国经济(GDP或GNP)增长而言的,“经济地位的提高”则是指这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地区经济的统一有机体中的地位变化,后者的内涵比前者的内涵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世界经济、地区经济既包括生产的网络,也包括运输、销售、消费等内容,它涉及金融、保险、服务等领域,同国际经济组织等有密切联系。目前,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决定国际经济秩序和金融、贸易等规则的,主要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经济力量的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也在提高,但这有一个过程。一般说来,经济地位提高要慢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

总之,发展中经济的壮大和地位的提高目前还处在起始阶段,但已表现出和80年代极大的不同。对于发展中经济的力量和地位变化既不能估计不足,也不能估计过头。不足和过头的估计都对发展中经济不利。

1996年东亚发展中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降趋势,这么多国家几乎同步出现增速明显下降,使人不能不思索,这里有些什么共同的原因。

当然,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各不相同,增长速度的变化各有其特殊原因。如泰国的水灾对1995—1996年经济就有消极影响。此外,促使这些国家增速下降的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为防止经济过热,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紧缩的政策。如泰国国家经社发展委员会1995年底预测,泰国1996年经济增长率为8.5%。1996年7月,泰国中央银行把它调整为7.8%,11月又调整为7%。新加坡政府1996年初预计全年增长率为7.5%至8.5%,但第3季度只增长3.2%,成为80 年代中期以来季度增速最低时期,到12月初便不得不将全年预测调低到6%。 中国台湾情况更加突出。台当局1996年初预计全年增长率为6.9%。3个月后便修订为6.7%,而后修订为6.17%,8月份又修订为5.89%,11月再次修订到5.7%。预测部门对经济预测数据做出修正本是很普通的事,但1996年修订次数之多,幅度之大,实属少见。第二个原因是出口增速下降,特别是电子产品出口降幅最大,影响了整个经济增长。本来,它们年初的预测数字已经把当年因为采取紧缩政策而产生的影响考虑在内了,但实际情况仍出乎意料,显然这是因为外部环境和国际市场发生了当初未曾料到的变动,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出口市场不振。特别是美国半导体市场每况愈下,使“东亚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受到了冲击”〔7〕。这些国家国内市场一般不大,许多产品依赖出口。比如泰国,政府预计1996年出口增长18.2%,实际1 至8月只增长2.4%。中国台湾1996年前10个月出口只增长4.5%, 其中6—10月与上年同期比基本未增。

第二,日元疲软、美元坚挺的影响。日元疲软使东南亚国家对日出口增加了困难,从日进口则增加。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多以美元计价,1995年初美元疲软时,它们以美元衡量的出口被加大了。1996年美元坚挺,又增大了这些国家出口下降的幅度,相对减少了出口的美元收汇,二者都使贸易赤字的数额上升。

第三,外资流量发生变化。1995—1996年,流向发展中经济的外资多数流入了东亚国家和地区,但有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吸收外资的速度却明显放慢。印尼中央统计局一份报告说,印尼1996年和1997年的外国投资年增长率估计会从1995年的25%降至15%左右,从而使进出口增幅显著下降。据估计,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增幅会从1995年的24%降至12%;出口增幅更降到4%,1997年估计只会增长2.2%。

由于这些因素多属于国际市场等外部环境变化,它们更多地是周期性,而不是结构性的,世界银行等经济学家预言,随着这些“临时性”因素的消失,东亚地区1997年出口的增长速度会恢复到10—15%,整个经济会保持前几年那样的高速增长,该地区不存在“长期威胁”〔8〕。

应当说,东亚经济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会维持较高增长速度。这是由这一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这一地区有长期受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统治的经历,政治上独立后,它们具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较长时期的政治稳定,实现工业化和政府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这种愿望变为现实;加上文化历史等原因,这一地区的储蓄率、投资率长期高于其他地区。它和引进的外资相结合,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离开了东亚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仅从投入的高低等角度分析是不可能正确估计东亚经济发展前景的。西方有些学者,一看到东亚经济发展中出现一些起伏,便以为这一地区到了走下坡路的“转折点”,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1996年东亚经济增速趋缓虽不是上面说的那种“转折”信号,却不能不说是一种示警信号。一是它说明,过度依赖少数几种出口商品实现高速增长会带来风险。如新加坡,电子业占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44%,而这些产品主要又依靠国外市场。电子业出口约占新加坡非石油产品出口总量的70%。国际市场景气时,会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则会使整个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美国《经济日报》在评论这两年韩国经济减速时也指出:韩国依靠少数几个主要出口行业,这使它对全球商业周期特别敏感。二是过分依靠加工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但随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减退,它们就会束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东亚在保持劳动密集型及加工组装型产业优势时,需要及时转换增长方式,努力发展新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改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东亚的问题不在增长速度,而在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三是外资流向正趋于多元化。东亚要重视拉美、中东欧等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提出的挑战。这几年东亚有的国家和地区贸易逆差增加,技术员工短缺,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阻碍外资进一步流入。

俄罗斯渡过了第五个经济危机年,在以下几个方面,1996年形势比上年更为严重。首先,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下降。头10个月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据俄国政府经济行情分析中心估算, 全年工业生产将下降6—7%,降幅都大于上年,工业产值大致只相当于1990年的47%。农业显然增产,但产值也仅及1990年的一半。其次,企业亏损面扩大, 从1995年31%上升到43%,结果使财政状况变得“极为严峻”。 俄财政危机主要是由财政收入减少引起的,而这同企业亏损面扩大,税收收入不上来有很大关系。由于企业亏损,俄社会债务负担更为沉重,到10月份已超过40万亿卢布,其中83%是企业和组织由于缺乏自有资金而欠的债,三角债成了社会和企业的沉重负担,并使拖欠工资现象十分严重。再次,据俄《独立报》透露,1996年10月初俄外汇储备只有30亿美元左右,达到历史最低点。

尽管如此,1996年的俄国经济也并非漆黑一团。第一,1996年俄国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从1995年的230%降到22—23%,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仅13%。紧缩的财政政策固然也有负面影响,如影响了经济的增长,使投资大幅度下降,但它在稳定宏观经济环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为俄经济复苏创造了重要条件。第二,外贸发展较快,全年进出口额可增长7%以上。在出口方面,仅能源就占45%。 在经济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这种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但从俄国实际情况看,在经济非常困难形势下,能有大量资源可供出口,以此换取食物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积极一面无疑是主要的。第三,在经济继续滑坡的大形势下,俄国金融工业集团却开始取得较好效益,成为经济的有希望的增长点。金融工业集团是根据1993年12月5日的总统令成立的,1996年4月叶利钦又发布命令,决定由政府资助这类企业发展。目前俄金融集团所属企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占全国职工总数的1/6。1996 年这类企业的产值、出口额和投资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有人估计,俄金融工业集团中,今后可能有150至200家的发展规模会达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水平。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是俄经济生活中值得注意的现象。第四,粮食比1995年增产9%,达6930万吨。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俄罗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经济实体,它属于所谓经济转轨国家,却又不同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俄存在达70年之久。苏联解体已5年多,这5年是政局动荡,经济处于危机的5年。对于这样一个困难重重、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大国, 观察经济形势时需要有新的角度。这里的核心问题是“转轨”两字。任何事情都要放在转轨的全过程来考察。从这个角度看问题,1996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虽然还在下降,但和苏联解体之初的经济滑坡已经不同。第一,负增长的幅度从双位数降到了5%左右。 以往的滑坡看不到谷底,现在重要的不是1996年是否已经到了谷底,而是它至少离谷底不远了。即使1997年仍然是负增长,但出现的将是走出谷底,走上复苏的形势。第二,从总体看,经济虽然还在滑坡,但已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出现了一些经济复苏必须具备的条件,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即是其中之一。此外,1996年的下述变化对俄经济复苏也将发生积极影响。

首先,政治局势相对稳定。苏联解体后,俄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定,使俄经济转轨缺乏最基本的政治保证和前提条件。俄国经济长期未能摆脱危机,同长期僵死的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沉重包袱和改革中的许多失误固然有关,但政局动荡是最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俄举国上下热衷于政治运动,不但各个党派和政府领导人,连相当一部分公众也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俄国舆论认为,俄成了“天天讲经济改革,天天不搞改革的国家”。1996年在这方面有重要变化。尽管政局中仍有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政治体制大框架已经定下来。1996年底,议会顺利地通过了政府提出的“1997年联邦预算”和发展预算。俄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认为,此举表明政府和议会“第一次开始共同寻求使国家摆脱危机、摆脱陷入经济死胡同的途径。”俄议会和政府,也开始携手整顿税收制度和经济秩序。叶利钦蝉联总统后,立即任命两名经济界巨头,前奥内克西姆银行总裁波塔宁和前伏尔加汽车经销公司总经理别列佐夫斯基分别担任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和安全会议副秘书,除财团因素外,也表明经济界人士直接参与政府高层领导的机会增多了。今后,经济问题会逐步地成为政府与议会工作的重心。

其次,独联体内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善俄国发展经济的外部环境。从整体看,迄今为止,独联体一体化进程是“十分艰难”的,签署的经济协议大约只有5%发挥作用,但1996年俄国与一些国家,在不同层次上的一体化建设和经济合作却有明显进展。1996年3月29 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签署加深经济和人文领域一体化条约;4月2日,俄又同白俄罗斯签署建立俄罗斯、白俄罗斯共同体条约。不久前,叶利钦又提出加深俄罗斯、白俄罗斯一体化的倡议,建议加速这两个国家的合并进程。俄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合作也在进一步加强。俄国同独联体国家在经济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中断这种历史上形成的经济联系是使俄经济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今后,独联体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不可能恢复到前苏联时期那种状况,但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符合各自的利益,1997年还将在这方面跨出重要的一步。因此,从总体看,从经济转轨整个过程看,俄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注释: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1996年10月, 拉美增长率见《拉美经济概览1996》9月号。

〔2〕据经合组织预测,1996 年七国集团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为3.2%。

〔3〕1990年底到1995年底,美消费债务总额增长近40%。1996 年又比1995年增加10%以上。

〔4〕1996年12月1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1996年头3个季度,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按年率计算为1640亿美元,大大高于1995年的1481亿美元。

〔5〕1996年11月日本20家大型银行相继发表的1996 财政年度中期决算表明,9月底这些银行的呆账和坏账仍高达236598亿日元,比3月底仅减少2万亿日元。

〔6〕199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 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美国。

〔7〕〔美〕《商业日报》1996年10月有关报道。

〔8〕世界银行首席地区经济学家迈克尔·沃尔顿的讲话, 见〔英〕《金融时报》1996年12月18日。

标签:;  ;  ;  ;  ;  ;  ;  ;  ;  ;  ;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