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深化期政策价值分析_高考论文

高考改革深化期政策价值分析_高考论文

高考改革深化期政策的价值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宏观局势,科教兴国战略迫切需要教育加大它的贡献力度。现有教育要改革,考试制度首当其冲,因为考试制度的改革历来是学制改革、教育改革的窗口和台阶。在我国,高考无疑是考试制度中最令人瞩目的焦点。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改革高考制度,并试图寻找一套最适合中国国情、最能发展国人能量的考试体系。

1991年到1997年,是高考标准化考试改革包括分数制度改革的推广期。高考形式走向科学化、现代化;中学毕业会考与高考分离的改革在全国推行开来;“3+2”高考科目得以确定,考试内容注重在考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能力考察。这些都是对高考改革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改革深化期的高考政策又做出了哪些改变,它沿着什么道路在前进,在它未来的路途中需要克服什么困难。这些问题关系到高考改革的全局和它的进一步发展。在这里,我们试图从价值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政策回顾

高考政策指导着高考改革的进行,因而,回顾政策是回顾高考改革进程的捷径。1997年后,高考的地位和作用被夸大,高中为了应付高考而进行教学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而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却急需综合素质高的人参加到工作中,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1998年,我国首次在五个省市的保送生中实施了综合考试,并于1999年推广到全国;6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广东省自1999年起试行“3+x”科目设置方案;同年,天津、广西与部分高校试验网上录取的方式。

1999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其指导思想是: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三项原则,把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二是高考内容的改革,这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命题要以能力立意,注意考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三是高考形式的改革,积极探索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四是录取方式的改革,重点是实施计算机网上录取。

2000年,教育部决定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高考外语科中增加听力考察的改革。2000年有四种不同的外语试卷,2001年有两种,2002年只有一种试卷。还是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上海、安徽三省进行了1999年的第二次春季高考;广东、江西、吉林、江苏、浙江实行“3+x”高考试点,进行综合能力的测试,2001年又有12个省市参加到“3+x”试点中,2002年,“3+x”科目设置改革在除港澳台地区外的全国31个省市区铺开;本年度,15个省市实现了网上录取,2003年,网上录取在全国范围内实现。

2001年初,教育部向社会宣布,高考取消年龄婚否限制,压缩保送生规模,制定了明确具体的保送标准,保送名单要在各媒体上公布,接受监督:春季高考继续在北京、上海、内蒙的普通高校举行。

2002年,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把高考提前到6月举行;北京将单独命题。

二、高考政策的价值演进

凡是政策,总是蕴含着政策制定者的理念,它的价值观总会反映到政策中去。这种价值观是否会促使积极社会行为的产生,就要看它的价值选择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1997年以来,高考政策的价值演进有如下几点:

注重能力考察。能力一般认为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不同于其他的个性心理特质,它只能在从事相应活动时显现出来。以前的考试、考察的主要是学科知识。各科考试说明将考察内容和试卷结构等提前向社会公布,据此,各科老师编网捕鱼,把要考察的知识点密密地编织成一张又一张的模拟卷,在高考前对学生考来考去,以此来提高上榜率。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考试的本来目的,促进了应试教育的发展,而且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1998年在保送生中推行综合考试的试点,不以知识点为考察依据,不考单门学科,而是注重不同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同学科间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实践证明,综合考试是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素质的。在1999年3号文件中,直接提出了命题以能力立意,是高考内容的根本性改革。高考更加注重考察考生今后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能力,考察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创新能力。高考以教学大纲为命题依据,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内容的覆盖率。创设了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况,考察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的能力。“3+x”科目设置方案,是以能力立意思想实现的载体。“X”是灵活的,可是1也可是2,可是文理科综合,也可是文理科大综合,这样就废除了陈旧的形式而强调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3+x”在全国的普及,也是能力为本思想逐步被人们接受的过程。2001年外语增加听力考察,废弃了多年的哑巴英语,这是在时代的呼唤和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外语教学做出的积极反应。外语不再是一纸凭证,不再是升学的入门符,而真正成为了人们生活所必需具备的素质的一部分。

力求科学公正。隋唐的科学考试打破了严格的门第限制,以其相对公正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大唐的繁荣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因此而取得了1300年的生存权。然而,明朝的科举考试已沦落为僵死的八股文考试,不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丧失了科学性。文化教育上的腐朽促进人们开始不断反抗封建王朝的统治。可见,考试制度要生存发展,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其内容。科学公正是考试制度能获得长足发展的命脉所在。“3+x”方案是科学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些是每个考生的必考科目,万丈高楼平地起,三者是基础学科,具有基础性、通用性。“X”是由高等学校来确定的。高校层次不同,特色不同,自行确定适合本校发展的X,有助于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助于高校的发展壮大。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依据不同学校的不同要求,填报适合自己的志愿。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考试再去考察各门学科具体的知识点已不合时宜,考试所要考察的是能力,即考生已经具备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继续发展的能力。“3+x”方案命题以能力立意,显然,是与时代潮流合拍的。一年一次的全国高考,使7月有了“黑色7月”之称,它把一部分学生送入了大学的殿堂,却也阻碍了一部分学业优良学生大学梦的实现。由于一考定终身,考生背负沉重的压力;由于人是社会中活生生的人,有时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使学生没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年举行两次考试的做法显然是相对科学的。此外,外语是一门听说读写的学问,“哑巴英语”显然是有缺陷的,增加听力考察,才使得我们所教授的外语成为一门完整的、真正的、有生命力的外语。炎炎夏日,考生们挥汗如雨,奋笔疾书,以把握他们的一次重要人生选择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定格的画面。把高考提前到较为凉爽的6月,对考生、对家长、对国家都存在不言而喻的利益。

网上录取可避免人为地黑箱操作,大大减少腐败行为发生的机会,是对考生劳动的尊重,也是录取公正的可靠保证之一。分批次在不同地区推进“3+x”方案,逐步增加外语听力考察方案,是尊重地区差异的体现。保送规模压缩,公布保送名单,是高考公正的体现。

发扬民主自由。民主自由是公众向往的目标,是社会进步的趋势,也是高考所追求的。“3+x”方案中x由高校自主选择反映了高校的自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了选择考试科目的机会,是民主的体现,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2001年教育部宣布取消年龄婚否的限制,是中国高考制度的一大突破,给予了大龄和已婚人们接受正规大学教育的权利。

可见,深化期高考改革的价值演进是与社会潮流合拍的,会引导莘莘学子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发展各方面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进而不断推进社会发展。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改革深化期的高考政策也不例外。

三、高考政策中的价值缺失

首先是进一步普及平等的权利。权力平等表现在若干方面。高考中的不平等权利首先表现在各地相差悬殊的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对北京的低录取线,大多数公众都表示不理解。政治、历史、地理因素是民众听到的对此问题的解释,但一则这个回答太笼统、太概括,二则广大民众似乎不太情愿接受这个解释。如不在以后的高考中直面并解决这个问题,是会影响高考全局和整个社会稳定的。青岛两考生状告教育部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于北京在2003年高考中单独命题,有人怀疑这是不是对人们责难的逃避。高考中的不平等权利还表现在一些学生被剥夺了参加考试的机会。不均等的录取分数线是国家政策中明文规定的,而参考权的丧失却是一些学校为提高本校升学率而在背地里搞鬼。凡学生都有平等地参加考试的权利,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升学机会低是客观现实,为了不因此降低本校升学率,一些学校就搞考前分流。严格的说,这是践踏学生人权的表现。

其次是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考试本身包含对学生评价的意思,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一直以来都是考试学研究的一个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个问题就转化为如何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实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的单凭各科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这极易诱导学生的片面发展;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品德的修养、能力的养成。高考改革中,文理综合的做法是一种进步,但它仅是一种初步的尝试,还需发展和巩固,还需借鉴和提高。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栋梁,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是客观的,所以一定要提高高考选拔的科学合理性。

再次,尊重学生个性,进一步发扬民主自由精神。民主自由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尊重学生个性是这一潮流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顺势而动。历史上,我们一贯是提倡社会本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我们国家的教育要特别注意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决定了它的地位,人们常说:高考怎么考,学生怎么学。这虽然是对应试教育的形容,但这是客观存在的。因而,高考在发扬民主自由、尊重学生个性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高考本身也要尊重学生,发扬民主。高考科目实行“3+x”、命题以能力立意、一年两考都反映了这一趋势。但借鉴其他国家的高考,如美国的SAT,韩国的CSAT,以及日本的两次考试,我们深知,自己做的还很不够,还要更加努力。

最后,从社会角度来考虑高考改革。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高考对教育全局有制约作用,也对整个社会有制约作用。高考的顺利改革能促使教育发展、社会进步;社会的变化又引起高考的变动,这是高考与社会间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高考不能只关注考试内部一些科目或试题的变动,而必须进行包括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大的系统调整。

标签:;  ;  ;  ;  

高考改革深化期政策价值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