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金水桥修缮工程论文_赵晋军,刘文丰

太庙金水桥修缮工程论文_赵晋军,刘文丰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北京市 100050

摘要:在东长安街北侧,天安门城楼之东。原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祖先的皇家坛庙,位于紫禁城的左前方,午门至天安门间御道的东侧,隔御道和社稷坛遥相呼应。这是根据《周礼》“左祖右社”的都城规划理念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太庙建筑雄伟壮丽,平面呈南北方向的长方形,坐北朝南,总面积约139650平方米。共有三道围墙,均为红墙身、黄琉璃筒瓦顶。南垣原制无门,民国时开辟了一座南门。外围墙与中围墙之间四周古柏参天,院东南有一座独立小院,院门西向,院内为宰牲亭三间、治牲房五间,院墙外西边有一座黄琉璃筒瓦盝顶井亭。南墙正门三座,两旁各有一座旁门。门内为七座单孔石桥,最外侧的两座桥北面各有一座黄琉璃筒瓦盝顶六角井亭。东西墙南端东为神库,西为神厨;过石桥往北是太庙的戟门及三层大殿。

关键词:太庙建筑;修缮范围;修缮说明;工作描述

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经明嘉靖、万历和清顺治年间多次重修,乾隆时扩建,但主体建筑大多保持明初原貌。太庙内以古柏著名,在外层围墙之间排列成行,树龄高达数百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象征皇权的太庙祭祖活动也随之消亡,太庙仍由清室保管。民国三年(1914年)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在南外城墙上开辟南门供游人出入,太庙为与其保持对称,也在第一层围墙上筑一类似假门(太庙改为公园后,此假门方改建为供出入之南门,即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正门)。民国十三年(1924年),北洋政府接管了太庙,改为“和平公园”。民国十七年(1928年),归内务部所有,三年后,由故宫博物院接管,成为故宫分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0年由政务院批准将太庙拨给北京市总工会辟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内外共有三道黄琉璃瓦顶红墙身的围墙。最外一道长475米、宽294米。外围墙内是太庙的第一层院落,满植成排的古柏。此院东南角有一所西向的房院,为太庙牺牲所,其西侧有六角井亭。

第二道围墙俯视平面亦呈长方形,东西宽208米,南北长272米。太庙的主要建筑均在这道围墙内。南墙居中有一组琉璃砖门,均为黄琉璃瓦庑殿顶。中间正门三座,两侧旁门各一座。越过琉璃砖门,有7座单孔汉白玉石桥,桥下原为干沟,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才引来金水河流经桥下。梢端两桥原无桥栏,亦为其时增建。在梢端两座桥的北面,各有黄琉璃瓦盝顶六角井亭一座,这层院落的东南角有西向的神库(储存祭器的地方)五间。桥北面为太庙戟门,内外原有朱漆戟架4座,每架插置金银铁戟15只。

前殿在戟门正北,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面阔十一间,明间之上的两层檐间有木匾书“太庙”,满汉文竖写。前殿梁柱均包镶沉香木,其余木构件为金丝楠木制成,地面墁铺金砖。

中殿在前殿的后面,又称寝殿。黄琉璃筒瓦庑殿顶,面阔九间。台基为汉白玉石须弥座,殿前有月台,上绕以石护栏。中殿内原供奉历代帝、后神龛。中殿东西庑各为五间,均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是贮存祭器的地方。

后殿在第二层院内的最北侧,形制与中殿完全相同,又称“祧庙”,供奉追封的清代立国前的四代帝、后神主牌位。后殿东西庑亦各五间,均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也是祭器收藏库

北京的太庙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室宗庙,历史长达600多年。明清的皇帝和很多功臣的牌位都被供奉在这里,他是研究我国传统的祭祀文化的一个总要实物资料。另外,太庙建筑是皇城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紫禁城的外延。太庙建筑精美,气势宏大,其建筑从总体布局、单体建筑到点滴的装饰上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美感。古代建筑师们利用各种建筑手法,将这个皇室的宗庙建筑营造的外观肃穆大气,内部雍容典雅,是我国古代的一座艺术宝库。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布局协调,建筑精美,规制极高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庙总体建筑由于自然损坏、年久失修等因素造成各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确保文物建筑的安全,2003年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对太庙进行全面、细致的勘察和测量,编制了太庙总体修缮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2006年初国家文物局批准太庙中心区域修缮工程完成。2007年,对太庙主体建筑进行全面修缮。2014年又启动了对太庙金水桥的修缮保护工作。

一、修缮范围:

本次修缮位于太庙头道琉璃门至大戟门之间的金水桥。内容包括:汉白玉石栏板、石望柱及条石泊岸进行归安,地面铺装;修补石望柱及栏板之间裂缝。

二、修缮说明:

1、对汉白玉石栏板、石望柱及条石泊岸进行归安,采用人工半机械工具,木柱支顶归安。同时河道石栏板外侧地面揭墁地面宽度1.8米,深挖1.5米,进行河道石栏板、石望柱及条石泊岸归安。石缝采用防水灰浆勾抹内缝,外采用传统纯白灰浆勾抹。挖掘部分填充灰土下部采用5:5灰土逐步夯实,上部采用3:7灰土两步厚30厘米夯实,以城砖铺墁。并新旧夯土呈阶梯状连接,接缝顶端用防水涂条封护。

2、修补裂隙:石桥望柱与栏板间存在的裂隙,无论大小,均需进行修补。这样既可防止雨水沿裂隙渗漏又维护了石桥外貌。修补裂隙时,可采用环氧树脂和低分子量的聚酰胺树酯按1:1的比例调配后再加入与石桥材质相同的汉白玉石粉,搅拌均匀后填补、勾抹在裂隙处,然后在未固化的填补材料表面铺洒汉白玉石粉一层,以协调原石桥与裂隙修补处的颜色。

太庙金水桥始建于明代,乾隆年间引紫禁城御河水于此,并对原桥进行改建,形如玉带,故又称“玉带桥”。位于太庙三道围墙的第二道围墙内头道琉璃门至大戟门之间,桥宽八米,为七座单孔石桥,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中间一座为皇帝走的御路桥,两边为王公桥,次为品官桥,边桥二座供常人行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近年来,金水桥部分栏板及泊岸区域由于渗水冻融等原因,造成位于河道南岸汉白玉柱及栏板向河道内歪闪最严重处达20厘米,柱与栏板之间同时出现裂缝;泊岸条石向内鼓闪严重。并距栏板100厘米处地面铺砖纵向裂缝约5-10厘米,长约150米;铺砖鼓出地坪高5厘米左右。河道南岸东南弯道处及河道北岸西北处弯道也同时出现险情,有待及时进行修缮。

三、工作描述:

修缮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部门的批复要求与施工设计方案,采用传统工艺技法,为传承我国文物保护施工技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使太庙这座著名的文化遗产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工程设计方案及预算为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合理性及可靠性较强。

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该项目切实可行,必要性与可行性充分。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北京市总工会及太庙使用单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多年来自觉保护文物,下大力气整治环境,文物保护法深入民心,为工程的实施与贯彻创造了良好的先期条件。

2、本次金水桥修缮工程设计以保护抢险为总原则;同时根据隐患病害程度的不同,制定出相应的维修重点;且本着“最小干预,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技术处理手段均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做法实施。

3、修缮依据:北京国家级文物石桥维修原则、北京市文物局对关于太庙金水桥泊岸局部险情有关处理意见的复函、地方法规、现状照片、现场堪损、实测数据。

4、本次修缮是为了排除文物石桥已存在的病情、隐患;解决对石桥危害较大的地面裂缝,桥板内闪,铺砖鼓起等问题。

该项目由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组织实施,于 2014 年 3 月对太庙汉白玉石构件进行前期调研,2014 年 3 月由设计单位进行现场勘查及后续修缮设计工作。2015年9月,完成修缮施工工作。

论文作者:赵晋军,刘文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  ;  ;  ;  ;  ;  ;  ;  

太庙金水桥修缮工程论文_赵晋军,刘文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