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周末“首都抽查”的作用与“天子点检”的预言--兼与顾继臣先生商榷_赵匡胤论文

论本周末“首都抽查”的作用与“天子点检”的预言--兼与顾继臣先生商榷_赵匡胤论文

漫议后周“都点检”之职与“点检作天子”之谶——兼与顾吉辰先生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周论文,点检论文,天子论文,之职论文,顾吉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四月, 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北征契丹。周军所向披靡,很快攻取了燕南数州,沿边城邑皆望风而下。世宗正当准备挥师直捣幽州时,不幸得了重病,于是只得下令班师还京。

周军此次北征途中,曾发生过一次蹊跷、神秘的事件,对当时政局影响甚大。据《宋史·太祖本纪》记载:有一天,周世宗在四方进奏的文书当中发现混有一只皮囊,囊中盛有一段长达三尺余的木头,上面题写着“点检作天子”五个大字〔1〕。世宗见到后非常惊异。 当时后周政府中任殿前都点检的是张永德,此人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与周世宗为郎舅关系。他战功赫赫,威望素著,统领中央禁军,权倾一时。于是周世宗班师回京后即对身居殿前都点检要职的张永德作了重点防范,免去了其都点检职务,解除其军权,改任其为荣誉性的宰相职务。并另任资望较浅的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周世宗作出的上述安排后就病死了,由其七岁的儿子郭宗训(周恭帝)继位。次年正月朔日,身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奉诏率军前往镇、定二州前线抵御契丹与北汉联军。大军刚到开封城北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便在亲信将领们的拥戴下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回军开封,从年仅八岁的周恭帝手中取帝位而代之,建立起赵宋王朝。于是周世宗于北征途中所见到的木上题字“点检作天子”便被旧世史家牵合附会为预示赵匡胤代周称帝的谶言。

近来,顾吉辰先生对上述“点检作天子”之谶提出新见,说这是“一块以‘都点检当天子’为主要内容的、蛊惑人心的政治谣言。”“这是由赵匡胤集团一手策划、炮制的代周篡权的重大政治阴谋。”并认为“那些政治谣言”是“导致富有生气的后周王朝倾刻颠覆、实现赵匡胤上台的真正原因。”〔2〕考诸有关文献,便知这种观点似是而非, 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值得商榷。

将当时流传的“点检作天子”一谶说成一场政治谣言似无多大问题,因为历史上的谶言多为政治谣言式的预言。可是将其说成“这是由赵匡胤集团一手策划、炮制的代周篡权的重大政治阴谋”云云,却是大有问题的。考诸《旧五代史·周世宗纪》、《宋史·太祖本纪》和《宋史·张永德传》,可知这条谶言出现时,担任后周殿前都点检的不是赵匡胤,而是资历、威望远在赵匡胤之上的张永德。其时赵匡胤的职务仅为忠武军节度使(此前曾任殿前指挥使,位在殿前都点检之下)。据此可知,将这条谶言说成是“由赵匡胤集团一手策划、炮制的”在事理逻辑上很难说得通。

我们认为这条谶言的产生与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有关。当然,我们这样说并非意味着这条谶言是由张永德及其亲信所策划、炮制,而是说有可能是当时某个有识之士鉴于张永德所任的殿前都点检之职位高权重,对帝位形成了潜在的威胁,因而以谶言的形式向周世宗提出警示。由于五代时期手握重兵的武将劫夺帝位已成惯例。正如后晋大将安重荣所说:“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3 〕而当时张永德所担任的“殿前都点检”为总领禁军及统率出征各军之最高指挥官,是后周权位最重要的武官,此职最有条件劫取帝位。“点检作天子”一谶的出现当与此相关。

殿前都点检一职是五代后周特设之武职;始设于周世宗当政时期。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六载:“殿前军起于周世宗,是时太祖(赵匡胤)为殿前司都虞侯。初诏天下选募壮士送京师,命太祖择其武艺精高者为殿前诸班,而置都点检,位都指挥使上。太祖实由此受禅,见于国史。欧阳文忠公(修)为《五代史》,号精详,乃云‘不知其所始’,盖考之未详也。”此职当是由大内都点检演变而来。顾名思义,可知此职主职禁军。因此,凡任此职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周太祖郭威时,曾于广顺二年秋七月丙子以小底都指挥使、汉州刺史李重进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都军头;以内殿直都知、附马都尉张永德领和州刺史,充小底第一军都指挥使〔4〕。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5〕,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6〕。郭威当政后期似乎取消了大内都点检一职, 而改任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7〕。世宗柴荣继位后,也未见再设大内都点检一职, 而改任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小底都指挥使也未再见,其名称可能改为殿前都虞侯。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中立功后升任殿前都虞侯。显德三年(956年)十月甲申, 世宗又宣授赵匡胤为同州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8〕。此时,张永德仍为殿前都指挥使,两人不可能同任一职。 张永德资历深且与世宗关系更亲近,因而只能再升。于是,本年十二月壬申,世宗以“滑州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附马都尉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9〕。这是“殿前都点检”一职的首次出现。 它应该相当于太祖时所设的大内都点检。此时为何不设大内都点检而改称殿前都点检?这可能与高平之战后周世宗对军队的改革有关。《旧五代史·周世宗纪一》显德元年(954年)十月载:“帝自高平之役,睹诸军未甚严整, 遂有退却。至是命今上(赵匡胤)一概简阅,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因是有散员、散指挥使、内殿直、散都头、铁骑、控鹤之号。”《五代史考异》引《五代会要》云:“上按于高平,观其退缩,慨然有惩革之志。又以骁勇之士,多为外诸侯所占,如是召募天下豪杰,不以草泽为阻,在于阙下,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为殿前诸班。”这说明由于高平之战差点失利,周世宗便决心改革军队。他设法将天下豪杰召募到阙下,亲自加以试阅选拔(或委任亲信将领代行试阅选拔),选出特别优秀勇武者安排于殿前诸班。殿前诸班的首领原来称为殿前都指挥使,至此称为殿前都点检,大概意在强调皇帝与其亲信将领对这支禁军的亲自选拔和统领。亦即意在强调殿前都点检所统领的禁军将士都是周世宗与其亲信将领亲自选拔的。这支禁军人员优秀,所以战斗力特别强,在以后征淮南和北汉的战斗中,都战功赫赫。绕领它的各级将领都一再升迁。由于它跟世宗的特殊关系,造就了它的特殊地位,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左右皇位的能力。如同唐朝宦官控制了禁军便可控制皇帝,皇帝的废立生杀之权便由他们决定一样,殿前都点检也具有这一条件。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一点,但碍于周世宗与张永德的郎舅关系,不便明言,所以便暗中以神秘委婉的方式向世宗进言,以期引起他的警觉。这可能是当时“点检作天子”一谶产生的原因。周世宗可能即是在此谶的影响下,有鉴于一旦自己驾崩,身为先帝附马且掌握禁军的张永德无人可以控制,于是因病班师返京后便解除了张永德的职务。可是,他虽然免了老点检张永德,但他没削弱殿前都点检一职的权势,便等于没有铲除篡权者滋生的土壤。因而新点检赵匡胤后来终于利用职权之便篡位成功。

世宗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显然是认为他可以托付后事。这与赵匡胤在世宗面前的表现有关。世宗为开封尹时,赵匡胤任开封府马直军使。世宗继位后,赵匡胤便掌管禁军。高平之战时,指挥樊爱能等逃走,局势危急,赵匡胤指挥同列驰马冲敌,力挽危局,所以被授殿前都虞侯之职。淮南战役中,他首败敌军万余于涡口,继下清流关,又败南唐齐王景达于六合东,军功卓著,所以升迁为殿前都指挥使。在夺取寿春的战役中,他连拔连珠砦、十八里滩砦、泗州、楚州,破敌于迎銮江口、瓜步,也是战功赫赫。在世宗北征时,他任水陆都部署,先到瓦桥关,降北汉守将姚内斌。此次北征,世宗先期而到,大军未集,随驾之士不及一旅,他“率材官骑士以卫乘舆”〔10〕,更博得了世宗的信任。以上事实,是周世宗提拔赵匡胤的主要原因。此外,赵匡胤是新从低级军官提升上来的,资望较浅,对后周帝位的威胁相对于张永德来说要小得多。这也是周世宗将殿前都点检一职改授赵匡胤的原因之一。

赵匡胤身居要职自然是夺取皇位的必要条件,但如果没有当时的社会风气,他也很难成功。这种社会风气即唐末藩镇割据者所依恃的骄兵悍将经常废立主将。藩镇割据依靠手中军队与中央对立,割据一方,他们必然隆崇手下将士,这样倍受骄宠的将士们渐渐养成骄横跋扈之气。他们顺意时是割据者的爪牙,拂意时便成为其主子的掘墓人。特别是割据者身边的牙兵,更难以豢养。割据者生前还可能相安无事,割据者一旦去世,后继者便很难控制这些牙兵。这种风气自下而上,造成唐末五代的军阀割据政权频繁更易。后周当然不能超然例外。周太祖部威就是被手下将士拥立登基的〔11〕。太祖刚死,北汉刘崇来犯,新登基的世宗御驾亲征,而郭威临终委任的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指挥使何徽便临阵脱逃,几乎断送后周王朝。当时世宗派近臣宣喻止遏,他们非但不肯从命,且扬言说:“官军大败,余众已解甲矣。”〔12〕有鉴于此,世宗才改革军队。但风气很难一朝变易。如在世宗显德六年正月,便发生了青州节度使、陈王安审琦被部曲杀害的事件〔13〕。赵匡胤从世宗登基伊始即典禁军,高平之战后又参与简阅选拔殿前诸班,可以说在禁军中有坚实的根基。在周恭帝刚刚继位又年仅七岁的情况下,禁军拥立赵匡胤跟后汉末年拥立郭威一样,可以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他们何乐而不为呢?可以说谁是禁军首领,他们就有可能拥立谁。这是作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的根本原因。如果张永德继续担任殿前都点检,掌握禁军,说不定他也会黄袍加身,代周自立。

顾先生说:“赵匡胤典掌禁军后,在他幕下组成了以他弟弟光义、赵普、李处耘等人为核心的智囊班子。”并举赵普为例说:“在世宗亲征淮南进行清流关战役时,匡胤即求教于他。”又引《默记》卷上云:“太祖以周军数千与晖遇于清流关隘路,周师大败。……太祖兵再聚于关下,且虞晖兵再至,问诸村人,云有镇州赵学究在村中教学,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太祖微服往访之。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迎见加礼。太祖再三叩之。……太祖历试于周,功业自此而成,王业自此而始。……其学究即韩王普也。”这里有几点与史实不合。其一,赵匡胤当时并非“点检”。清流关战役时,赵匡胤只是殿前都虞侯。其二,赵匡胤的功业并非“自此而成”,王业也非“自此而始”。仅以淮南战役而言,清流关战役前,赵匡胤曾取得败敌万余于涡口的大捷,其后又败敌军于六合东。因前后立功多次,此次战役后,赵匡胤才得以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其三,赵普虽在清流关战役中帮助过赵匡胤,但此前他们并不认识,赵普只是一名学究。说赵匡胤典掌禁军后,赵普即成为其智囊班子的核心成员,与史实不符。

赵匡胤从世宗继位执掌禁军,军队改革他又参与其事,与一批武将联系密切属情理之中,他夺得皇位与此密不可分。这批武将对赵匡胤的拥护,是导致后周王朝倾覆、赵匡胤上台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赵匡胤及其亲信发动陈桥兵变,演出黄袍加身一幕时,有可能利用过“点检作天子”之谶制造舆论,但不能因此而断言此谶为赵氏集团所策划、炮制。至于赵匡胤篡位成功,也并非是这条谶言发挥了巨大作用。

注释:

〔1〕此据《宋史·太祖本纪》。《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纪六》所记与此微异。

〔2 〕顾吉辰《论后周末年的一场政治谶言——兼论赵匡胤上台》,载《学术月刊》1994年第4期。

〔3〕《旧五代史》卷98《安重荣传》。

〔4〕《旧五代史》卷112《周太祖纪三》。

〔5〕《旧五代史》卷112《周太祖纪三》附《旧五代史考异》引《东都事略》。

〔6〕《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纪六》附《旧五代史考异》引《却扫编》。

〔7〕《旧五代史》卷113《周太祖纪四》。

〔8〕〔9〕《旧五代史》卷116《周世宗纪三》。

〔10〕〔13 〕《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纪六》。

〔11〕《旧五代史》卷110《周太祖纪一》。

〔12〕《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

标签:;  ;  ;  ;  ;  

论本周末“首都抽查”的作用与“天子点检”的预言--兼与顾继臣先生商榷_赵匡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