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信息传播问题及对策_科技论文

论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信息传播问题及对策_科技论文

论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信息传播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信息传播论文,科技革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63(2001)02-0058-06

现代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激荡着整个世界,刷新了人类生活。它对人类社会的各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科技革命突出地表现为信息革命,对信息传播方式给予巨大的冲击,既带来前所未有的进步,也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必须系统地、全面地进行研究,正确应对。

一、信息传播媒体的革命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信息传播对于人类不可或缺。自从人类诞生,也就有了信息传播。传播方式经历了语言符号、文字印刷、电子传播等的演变,由于现代科技革命的作用,现在进入了多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时代。

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技革命,其力度、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广泛波及许多领域,而主要体现在材料、能源、信息、生物、海洋、空间、环境和管理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信息革命和生物革命。信息技术对传播的影响无疑最大和最为重要。信息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离不开物质材料和能源。生物本身有遗传信息,生物计算机的研究也给人带来新的憧憬。信息传输通过海底光缆、卫星载波、电子网络等渠道,上天入海,无所不在。信息与环境也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影响信息的质量。信息需要管理,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实现增值。事实上,科技革命的各个方面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发挥作用。[1]

现代科技革命带来一场传播媒体的革命。所谓媒体,就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和通道。传统的媒体有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影、电视等等,现代出现多媒体传播,互联网成为新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实质是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传播内容包括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政治信息、文化艺术信息等等。

现代高科技改造了传媒,赋予传媒新的更大的魅力。声波、光速、电流、磁场共显神威,多媒体传播不仅“有声有色”,还可以即时互动,在一定意义上抹掉了时间和空间的差距。传统媒体纷纷“改头换面”,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如许多报纸、杂志开设电子版或上因特网,广播、电视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因特网势不可挡,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以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化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高速公路,推动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迅速转变。现代社会信息极其丰富,呈现“信息爆炸”的态势,信息传播超越了时空,使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信息交流方便、迅捷,不出家门即知天下事,并且人人可以向全世界发布信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对于“传媒”、“大众传播”概念需要重新认识,传统的“大众传播”无论是在媒介形式、传播方式,还是在受众地位、受众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界限也模糊了,这一切不能不说是革命性的变化。

报纸作为传播媒介最早、最基本的成员,不仅经受了广播、电视的冲击,而且面对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浪潮,试图勇立潮头。报纸作为印刷媒体,具有单调、滞后、线性传播等弱点,如果坚守原有的方式不变,无异于用大刀长予跟火箭导弹作战。只有用最新的信息接收与传输技术装备起来,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报纸也有自身的优势,如便于阅读、便于携带、便于查阅等特点,在一段时间内或一定范围内还会保持其“原汁原味”,但向电脑网络报纸、电子便携报纸发展是不可抗拒的趋势。

20世纪60、70年代之交出现了面向公众的数据查询服务,这是电子出版的最初形式。80年代出现包盒型的电子出版物,数字化光盘于1985年上市。1993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设立电子出版馆,电子出版物始蔚为大观。目前的电子出版物有软磁盘(FD)、只读光盘(CD-ROM)、交互式光盘(CD-1)、图文光盘(CD-G)、照片光盘(Photo-CD)、集成电路卡(IC Card)等多种形态,最盛行的是光盘出版物,如光盘杂志、光盘书籍、影视光盘等,内容包括教育、艺术、娱乐、工具等方面。[2]1998年底,由美英法瑞日等国电脑公司联合发起的“让书店在50年后从地球上消失”的行动开始启动,投资100亿美元于光盘杂志,涉及科技、医学、文学和哲学等领域。电子书籍也已上市。电子书籍的尺寸和普通书籍差不多,一半是键盘,一半是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其他部件则隐藏在下面。电子书籍可以任意调整书中的字号,便利检索,提供彩色画面,并具有音响效果。有些电子书籍可以全部由语音合成系统来播读,人们可以通过耳机欣赏。读者还可以将感兴趣的内容复制到软盘上,或者进行打印。

与传统的印刷出版物相比,电子出版物具有很多优势,如载体容量大,体积小,成本低,容易复制和保存,消耗的资料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小;应用超媒体技术可以将图文声像等结合起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并且容易检索。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绝非出版的原有功能的简单延伸和扩大,而是方式上的更新和飞跃。它是出版和高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使出版物中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使许多信息、知识能够容易地、大量地、迅速地转化为公众传播物,这是以往出版物无可比拟的。可以说,这是出版业的一场革命。

但电子出版物也有自身的弱点,例如,由于荧屏图像闪烁,人们从电脑上阅读比阅读文本书籍速度要慢20%-30%,眼睛也会不舒服。而且,人们要消化和吸收学术著作的精华,还是习惯于阅读印刷出版物。因而,印刷出版物会和电子出版物长期并存,大概不会在50年后就从地球上消失。

90年代中期,数字音频广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DAB)问世,这是广播形态的第三个里程碑。数字式广播将给人们提供音质更好、接收效果更稳定的高保真、立体声无线广播。数字式收音机可以集收音与微型文字、影像显示屏幕于一体。网上广播实现实时直播,突破了传统广播的地域性、时限性和单向性的限制,而具有全球性、实时性和交互性。数据广播是利用数字编码传输技术通过无线信道向多用户传送信息的方式,即运用调制解调技术,将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发送,再通过接收机解调还原。视频信息广播是用数字化的方式来发送文字,可以和电脑结合起来。数据广播作为信息传送的新方式,具有传送速度快、传送成本低、可移动接收和多用户接收等特点,可弥补其他传送方式的不足。[3]

在当代电影的摄制中,广泛地利用计算机技术,从而使电影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电脑生成的活动图像可以像手绘的动画片一样,也可以像拍摄的影像一样逼真。电影以此可以把过去无法做到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生动逼真的影像效果呈现给观众,因而有“电脑提携电影”的说法。电脑的引入为电影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艺术空间,观众也由此可以欣赏更精彩的影片。

“无线上星,有线入户”成为今天电视传播的主要形式。利用视频数据系统传播信息是近年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主要有图文电视和电视网络。图文电视指在播出电视节目的同时,利用其逆程时间播出文字或图形以传播各种信息。电视网络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将电视联成网络的系统。在多媒体、互联网的带动下,电视将向数字化、智能化、高清晰、互动式方向发展。数字式电视将取代模拟式电视。新兴的阴极射线管技术和平板大屏幕技术可以使电视屏幕像电影屏幕一样挂在墙上,重量轻,体积小,屏幕大,影像更逼真。数字化技术将使电视的清晰度至少达到目前电脑显示的水平。新型视频压缩技术使有线电视能提供多达500个甚至更多的频道。数字式电视是电脑与电视的“杂交”产品,将实现智能化、多功能。一种“智能视频代理人”的软件,可以代替观众搜寻、汇集他所感兴趣的节目,并将挑选出来的节目编排、整理,形成每天独特的收视频道。而且,不再是被动地收听、收看,而可以在电视台安排的特定频道上直接或播出自己制作的电视、录像节目。[4]

计算机联成网络,将实现全球信息高速传递和共享。当今全球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便是Internet(因特网)。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它可以囊括三大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而又具备它们所不具备的特点。可以认为,互联网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最伟大的革命。网上传播,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由传播者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实现了双向传播甚至多向传播。在网络传播中,既可以像传媒一样实现由点到面的信息传播即“广播”(Broadcasting),也能够实现由点到点的个体化人际传播即“窄播”(Narrowcasting),如通过电子邮件(E-mail)可以迅捷及时地进行交流。而网上“聊天室”、“沙龙”可供一个特定或非特定的群体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团体传播。互联网连通全球,它所创造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将全世界“一网打尽”。因特网上的信息极其丰富,形态多样,传播迅速及时,传送和接收自由,交互利用,形成一个全球网络。

网络出版以数据库和电信网络为基础,以各种计算机的硬盘为主要存储媒介。网络出版可分为联机数据库检索,通过电话网提供的“有声资料”服务,通过广播网络的双向公用电视系统、文字多重播送系统、图文电视,传真出版社,联机预定出版,联机报刊,电子信箱等。网络出版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组稿、编辑和发行的全过程,信息反馈、稿件修改极为便利,在通信线路畅通的条件下,作者、出版者和读者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流。

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媒介,新媒体的出现给原有的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各种媒体相互竞争和融合,使信息传播进入新的更高的境界。

二、现代信息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现代科技革命一方面使信息传播“更快、更好、更有效”,另一方面也出现一些新的复杂的问题,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1.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

现代信息社会要求信息共享,但又必须保护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

根据国民的要求,政府有义务公开除了国防、外交、司法等领域的机密以外的、不危及社会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所有信息。信息公开和共享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社会民主化的要求。但信息公开势必引起信息安全问题。传播者必须对要传播的信息有所选择。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等,对于涉及国家机密和不宜公开的内容,就不能向国际上和社会公众传播,某些信息在一定时间内只能限于一定范围的人知晓,必须采取信息安全措施。

因特网的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版权、商标和域名上。知识产权是用来调整信息的创造、传播与利用的制度,它与技术发展之间存在微妙的互动关系。在网络环境下,版权所有者面临作品“失控”的严重威胁。1996年12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日内瓦外交会议上形成了两个新条约,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就是主要针对因特网上的传播的,这两个条约分别赋予了作者、表演者和唱片录制者控制包括因特网在内的交互性网络传输的,赋予版权人在网络上的传播权已势在必行。

面对因特网的挑战,在各种利益冲突和重新分配中,知识产权保护也将有新的内容和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知识、技术不断创新,使得知识产权的登记、注册成为普遍现象,而产权中知识产权的比重不断增加,使知识产权成为普遍性的产权,因而,必须明晰产权,既要公开信息,突破交易中的障碍,降低交易成本,又要使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使用者能够相互合作。在信息社会,信息安全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信息安全,就是保护知识产权。

2.信息污染和信息障碍

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内容日益丰富,在电子网络环境下信息爆炸式地激增,随之出现了污染,包括信息超载或信息过剩、信息垃圾、信息失真、信息病毒等。这对信息的有效传播是一种严重障碍。

信息超载是指个人或系统所接受的信息超过其处理能力或有效应用的情况。信息超载或信息过剩往往使信息用户无所适从。信息本来是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过量的信息却增加了人们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每个人或结构的信息负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们接受的信息超过其所能消化的信息量时,往往会因压力过度而患上“信息超载焦虑症”,带来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而且,信息超载又使人们面临新的信息匮乏。由于信息量太大,身处信息的海洋却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致使社会信息吸收利用率反而下降。在网络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美国和日本,近年来的信息吸收率仅为10%左右。

信息垃圾包括冗余信息、过时老化信息、虚假信息、污秽信息等,根据资料分析,在全球信息系统中,信息垃圾比例不低于50%,有的学科领域甚至占到80%!冗余信息即多余的、重复的、无价值的信息,包括期刊、书籍、互联网都有一些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东西。有的是剽窃、抄袭、拼凑之作,有的是多次重复发布,成为人们信息处理的负担。过时、老化信息,即失去时效、老化无用的信息。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据统计,化学专业文献在出版后8.1年出现老化,化工文献经过4.8年就老化,地理学、地质学、植物学分别经过16.0、11.8、10.0年而变得老化。[5]虚假信息是信息发布者有意识地传递的虚假错误信息,误导、诱骗消费者,如“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假大空话,近年来一些厂家的虚假广告等。还有那些披着科学的外衣,利用一些人的愚昧无知而大行其道的伪科学,如用初等数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水变油、世纪末人类大劫难等。污秽信息主要指带有色情、巫术、迷信等内容的信息,还有无从证实的传闻、流言、诽谤等恶意传递的污垢信息,这类东西就像剧毒剂,腐蚀着人们的灵魂,污染了社会文明,应予以清除。

网络信息污染中最严重的要算计算机病毒,它给整个互联网乃至整个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世界上已有几千种病毒传播流行,它们被指令插入磁盘引导区、引导程序或应用程序中,捣乱甚至销毁系统中的数据、删除文件等,不仅造成电子信息污染,更严重的是引发计算机犯罪,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对于信息污染,必须严加控制和治理,这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国际环球网联合会要求世界各互联网信息发布机构、服务机构、监控机构对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标记,推行互联网监控软件,对信息标记进行审查。由欧洲和美国微软等大公司开发了PICS(Plat-form for Internet Content Selection),即“互联网络内容选择平台”,这一监控软件可以根据要求限制对网络信息的调阅,也可以实现对特定信息的监控。这是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对互联网进行管理的计划,目的在于“努力将不良信息、质量低劣的内容、重复信息等污染信息从互联网的传播中驱逐出去或至少加以某种限制”。

治理信息污染,既需要加强技术控污能力,也需要网络用户提高素质和信息识别能力,努力净化网络空间,使其成为圣洁之网。

3.信息控制权的争夺

现代信息传播跨越时空,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进行多向的、迅速的、广泛的传播。这种无国界的或跨国界的信息传播现象已引起人们关注。国外学者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形成了TDF(Transborder Data Flow,越境数据流)或TIF(Transborder Information Flow,越境信息流)研究领域。[6]信息的跨国界流动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一体化趋势正在加剧。

任何主权国家在因特网上所应当和能够争夺的焦点都是信息控制权。所谓控制,是指有效地掌握、驾驭对象,不使其任意活动或超出正常范围。对一个国家而言,信息控制权是国家主权在现代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对法人、非法人团体和公民个人而言,是其依法保护相关数据,实现应得利益,保障生活安定和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从根本上说,信息控制权的确立与正确行使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与要求。

美国从全世界收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加工成有利于它的东西,再向全世界传播。凭借在网络技术上的基础和优势,美国在因特网上已经发动并正在进行一场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信息战争”,它要利用信息优势和信息霸权以达到独霸全球的目标。

信息控制权的行使除必要时对信息内容的审查外,并不对信息内容作具体干预,而是把住信息输出、输入的“关卡”,防止关系国家安全、本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被泄露篡改,抵御有害信息的污染和破坏。信息权的丧失是悄然无声、全无踪影的。在网上,对信息的掠夺、篡改、污染是无形的。凡是上网的信息,只要使用计算机和特定程序,就能调取阅读或加工。信息的掠夺并不会使信息的存量减少,甚至该信息曾被他人复制的痕迹也难以找到。

资源共享与信息安全总是一对矛盾。凡进入国际互联网者都是“有得有失”的。资源共享的前提是将个体拥有的信息“公共拥有化”。当共享是平等、有序进行时,每一上网成员都是受益者。但是,在人为破坏、窃密等犯罪活动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互联网上的被害者也必然出现。在资源占有上具有优势地位的主体,能利用此种优势获取更多资源。在资源拥有量和质上的差别,使得弱者更容易成为被害者。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无论国家或个人、法人,谁能更多获取和占有有效的信息,谁就更能获益。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若失去了信息控制权,其政治、经济、文化命脉就会在无形之中受人所制。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实现自主信息的有效控制,保障有益信息的有序传播,防御有害信息的攻击破坏,其意义等同于把住国门。[7]

4.信息垄断和知识霸权

因特网的出现,使人们十分兴奋,因为它可以提供无数的信息,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获取和传送信息。看起来,网上是自由、平等的,实际上,也存在着限制和控制,甚至霸权。并非所有人都有财力和能力上网,即使在美国,上网用户的大多数属于社会的中上层,其中能够有钱拜访所有站点的用户极少,因为许多站点收费高得惊人。语种和计算机能力也是很大的限制。

技术上获得自由和从技术上予以控制,犹如身影关系。欧洲一些国家正在从技术上封锁色情和法西斯信息,这种技术也可以为专制国家提供封锁不同政见的手段。因特网在不少国家的入口是由国家控制的,对被称为自由论坛的BBS,如果当权者认为某些东西会带来麻烦,就可以指令本地因特网的上网公司把它关掉。尽管网络上的用户都有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但强大的信息源网站显然比普通的个人用户具有优势,用户的选择权实际上只是一种操作权。网上发出的信息,也可能被别人删除。

尼葛洛庞蒂指出:“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8]从“推”到“拉”,变被动为主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户的自由度,但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所选择的信息仍然主要来自大型的著名的上网媒介。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纷纷上网,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主要还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具有商业化特征。近年来,网上媒体兴起个人化服务,即根据读者的预定标准提供服务,其实这种服务只是将读者在阅读时所作的部分选择工作交给媒体去做,而选择仍然是在媒介提供的无差异的信息产品之间进行的。

目前,互联网上的通用语言是英语,通过网络传输的信息有98%是英文信息,软件是用英文编写的,网址也用英语注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英语文化在网络上占据统治地位。许多人对英语文化(美国文化)在网络上横行霸道表示深切忧虑。如何在网络传播中保持一个民族的自己的强大的声音,需要认真关注并采取得力措施。

三、技术和文化的应对之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将不断得到改进。信息技术是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其核心部分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这两者相结合使信息资源的范围大大拓展,并使信息具有高度的“共享性”,真正成为人类交往的媒介和纽带。我们在享用技术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不能对其所带来的问题漠然视之。

由技术进步引发的问题,只靠技术并不能得到解决,其中也涉及文化和体制等方面。比尔·盖茨认为:“信息高速公路对我们的文化的转变将像古登堡的印刷术极大地影响中世纪文化一样,极大地影响我们当代的文化。”一方面,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注重学习、引进、吸收,避免从头做起的高昂成本,及时地、尽早地从发达国家获得最新信息和成果,迎头赶上;另一方面,必须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予以考察,制定正确的政策,形成相关的制度保障,对信息资源进行最有效和最有利的配置,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以“缩小知道差距,解决信息问题”为主题,探讨了知识在促进经济和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指出信息革命使得对知识与发展加以理解比以往更具迫切性,传播手段的革命常常是社会变革的核心。[9]

在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为标志的全球化过程中,高技术推进了传统市场的全球化,发达国家的高技术手段所负载的高文化产品及其价值观也提高了对其他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文化市场的迅速拓展,文化产业将日益影响到国家的战略利益。面对高速信息网络,发达国家关心的是信息自由、隐私权和产权保护的问题,而发展中国家更注重信息主权、信息技术选择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

这里着重谈谈加强科技信息传播方面的对策。

科技信息是科学活动的成果,是科技劳动的结晶,除具有一般信息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科学性。科技信息来自于科学活动、科技实践,是实际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符合客观规律,而以逻辑和概念等形式表现出来。(2)专业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向整体化和分化两个方向发展,科技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并且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符号、公式及图表。(3)价值增值性。科技信息从现象到资料、数据、规律,体现了价值的增值。由信息概括为知识,使信息升值。它可以使非资源性物质变成资源性物质,使低附加值产品变成高附加值产品,还可使劳动资料、劳动者素质及劳动对象发生变革,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4)价值转移性。一般信息具有时效性,过时之后便失效,而科技信息在失去时效后,仍可置后使用,购成某一学科领域的组成部分。[10]

科技信息服务的内容,以前主要是文献、样品、样本、声像等,逐渐扩大到检索、咨询、电视播放、信息市场、技术研讨与培训等,形式有印刷体、平片、数据库、磁带、光盘、计算机联网、互联网络等。

科技传播是科技信息运动的一种形式,指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时空的扩散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通过传播科技信息使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扩散和普及,使科学精神深入人心,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从研究开发部门扩散到生产部门,它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是连接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桥梁。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前提。信息网络建设,就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构筑通信网络或利用公共通信网络平台建立专业通信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网络建设的根本目的。

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我国的政府信息机构占全国信息机构的20%左右,却拥有信息资源的80%,这些信息资源主要集中在首都和各省、市、自治区政府所在地。地方科技信息机构,由于经费、人才等因素的制约,网络建设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国内信息机构要进行协作,实行开放式服务,面向用户,同时要面向世界,积极开拓国际信息市场。国际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双向的,一方面,要注意开发国际信息库中能为我所用的信息资源,引进时当然要有所选择,同时警惕有的国家利用其信息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渗透和文化侵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把我国的信息资源推向国际市场,相互流通,互惠互利。

标签:;  ;  ;  ;  ;  ;  ;  ;  

论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信息传播问题及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