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主观试题“评分规则”的制定方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_高考论文

高考地理主观试题“评分规则”的制定方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_高考论文

制定高考地理主观性试题“评分细则”的一些做法及对教学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观性论文,细则论文,启示论文,试题论文,做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2014年高考已落下帷幕,随后,阅卷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国家发布的与高考试卷相配套的“答案及评分参考”并不是最终阅卷评分的“标准”,因为考虑到区域差异性和试题开放性等因素,“答案及评分参考”不可能是微观层面的“评分标准”,只能是中观层面的“评分参考”,它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阅卷人员需在此基础之上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笔者连续多年参加高考试卷“评分细则”的制定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以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Ⅱ为例,谈一谈制定“评分细则”的一些做法及启示。

      一、制定“评分细则”的基本原则

      国家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制定评分细则的基本原则与操作规范,但制定高考“评分细则”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和命运、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以及教学的复习与备考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参与此项工作的教师都会恪守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规范

      科学规范是制定“评分细则”的首要原则和质量保障,主要涉及地理特征的描述、地理成因的阐释、地理对策的提出等是否科学、准确,以及地理原理和公式的运用、语言的逻辑结构、图表资料的分析层次等是否规范、合理。特别是在制定开放性试题的评分细则时,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开放性试题的评分参考里经常见到“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的提示,那什么样的答案才是合理的,关键是要把握住一个“理”字,据“理”施“评”,科学规范。

      2.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是制定“评分细则”的核心原则和信度保障,主要考虑不同采分点的赋分权重,同义语和近义词的等量替换,非学科术语的采分标准,等等。此外,为了保证制定“评分细则”的公平公正,工作小组成员具有多元构成的特点,既有高等院校的专业研究人员,也有教研部门的教研员,还有中学教学的一线教师,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和研究专长发表观点,供大家讨论和参考。

      3.操作性强

      可操作性是制定“评分细则”的推进原则和效率保障,主要考虑如何判别采分点的核心词,不同采分点赋分的均衡性,试题的误差控制系数,等等。“评分细则”是试卷评阅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是保证试卷评阅顺利推进的“前奏”。阅卷组长依据操作性强的“评分细则”对评阅试卷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评分标准和技术要求,以保障试卷评阅工作公平、有效地进行。

      4.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制定“评分细则”的发展原则和人本保障。主要考虑到高考是人才选拔的考试,前提是对人性的尊重和人才价值的认同,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高考。我们的做法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工作小组会考虑地区与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结合试题的难度系数制定宽严适度的质性评价标准,发挥高考试卷的选拔功能。其次,工作小组会在考后收集一些考生的“回忆性答案”进行研究,从考生的视角反观“答案及评分参考”,以期对“评分细则”的制定有一些启示。最后,工作小组制定的“评分细则”要经过高考试卷“试评”之后再作修改、完善,然后才能用于试卷“正评”,以免产生由于经验不足而导致的评分主观差异。

      二、议定试题答案的内容标准

      高考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是特征描述、成因阐释和措施应对等,试题答案的内容要点和表述方式也不尽相同,需要逐一商议,确定试题答案的内容要点和评价标准。

      1.确定采分点核心词

      试题答案的每个采分点都表达了相对独立的意义,但在语义表述上却涉及多个关键词,在制定“评分细则”时要确定哪个关键词是采分的核心词,是一个核心词还是多个核心词。

      例1.(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Ⅱ36题第(1)小题)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答案及评分参考: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气温低,蒸发量小;(2分)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2分)(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2分)

      这是一道阐释地理成因的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给出了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并列解释,“地势低平”“气温低”“下部土层冻结”和“凌汛”属于根本原因,其余属于直接原因。确定采分核心词时有三种做法可供参考,一是将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串连为一个核心词,二者缺一不可,完全按照“答案及评分参考”的要求评阅试卷。缺点是过于严苛,那些理解了沼泽成因,但表述不完整的学生会失分较多,不能很好地体现公平性原则。二是将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确定为并列的两个核心词,各赋1分分值。缺点是“同值不同质”,因为直接原因是主要原因。三是将直接原因确定为单一核心词,答出“排水不畅”“蒸发量小”等直接原因的即可得到相应采分点的2分,反之则失分。其缺点与第一种做法相同。我们在制定评分细则时倾向于后两种做法。

      2.推敲采分点的表述

      试题答案采分点的核心词都使用科学规范的学科术语表达,有的考生使用的学科术语虽与参考答案不同,但却语义相近;也有的考生答题表述虽不如学科术语那样精练、概要,但也都是学科术语的同义语或近义词,评阅试卷时主要寻找采分点的核心词,但却不是“字面匹配”,而是“意义匹配”,因此,从人文关怀的原则出发,应该根据语义表达的准确性给予评分。

      例2.(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Ⅱ36题第(3)小题)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答案及评分参考: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2分)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2分)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被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2分)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2分)

      本题参考答案共有4个采分点,第一个采分点的核心词是“水温低”,与其语义相近的还有“水冷”“水凉”等。第二个采分点的核心词是“结冰期长”,与其语义相近的还有“封冻期长”“冰封期长”等。第三个采分点的核心词是“营养物质缺乏”或“浮游生物少”,与其语义相近的还有“养分不足”“贫营养化”“饵料缺乏”等。第四个采分点的情况与第三个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同一个采分点的核心词,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表述方式。

      3.研究采分点的扩充

      个别试题采分点的多少,不同的人会因对设问角度理解的差异而产生分歧,也会因查阅资料的多寡而意见相左,在制定“评分细则”时,会针对具体情况对个别试题的采分点进行扩充。

      例3.(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Ⅱ37题第(1)小题)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

      答案及评分参考: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2分)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2分)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分)

      工作小组对本小题的设问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主要认为该问题设问的指向性不明确。首先,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那么该问题是问自然环境优良的原因还是人文环境优良的原因呢?从“答案和评分参考”来看,命题者是想问自然环境优良的原因,但再仔细分析“答案和评分参考”后可知,第1个采分点的语义核心是农业对自然环境的生态破坏较小,第2和第3个采分点的语义核心是工矿业、交通等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较小,谈的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类环境问题,那么依据答案反推设问方式应该这样设问:“分析三江平原自然环境问题轻微的原因。”由于试题设问方式无法更改,因此我们便对试题的参考答案进行扩充,加入了环境质量优良的“自然原因”,如“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气候湿润,周围植被覆盖率高”等。

      4.罗列采分点的“同类项”

      高考试题一贯秉承能力立意的宗旨,因此试题的开放性逐渐增强,在“答案及评分参考”中,“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的字眼并不鲜见,试题的开放性由此可见一斑,但这却给评分细则的制定带来了困难。由于每年高考试卷的评阅人员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每个人对“其他合理答案”的理解不尽相同,评分标准也会不同,这样必然会有失公平,我们的做法是尽可能多地罗列采分点的“同类项”,供评阅人员参考比照。

      例4.(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Ⅱ第42题部分)设计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项目。

      答案及评分参考: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主要有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以及工业遗产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等;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6分。答出1项得2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部分总分不超过6分。)

      本题开放性较强,“答案和评分参考”不可能列出所有可能的旅游项目,但为了给试卷评阅人员更多的参考依据,我们在制定“评分细则”时集思广益,尽可能多地设计各种合理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如利用老工业区厂房开展CS野战,老工业情境下的角色(工人、车间主任等)体验,住宿由工人集体宿舍改建的旅店,体验别样感受,游览由老工业区改造的工业文明主题公园和影视基地,等等。

      三、议定试题答案的赋分标准

      1.拆解采分点,减小赋分值

      对于采分点较少、分值比例较高的试题,我们可以将一个大的采分点细化为多个小的子级采分点,将分值均分到子级采分点,以提高试题评阅的操作性,减小误差系数,提高试卷评阅的有效性。

      例5.(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Ⅱ第42题部分)指出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资源。

      答案及评分参考:工业遗产资源主要有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等建筑,以及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管理等工业遗产和遗迹。(4分)

      本题的“答案及评分参考”的赋分值是4分,学生只回答了“老工业区的厂房等建筑”,给0分、2分,还是4分,“答案及评分参考”没有明确提示。因此,我们在制定“评分细则”时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处境,将参考答案的一个采分点拆解为两个子级采分点,分别是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生产设备等“工业物质资源”和工艺、流程、管理等“工业文化资源”,各赋2分分值。

      2.均衡采分点权重,调整赋分值

      试题答案由不同的采分点构成,对有些试题而言,不同采分点的主次地位是不同的,为了体现采分点的主次地位,参考答案会根据采分点的权重,赋予不同的分值。我们在制定“评分细则”时,如果采分点的主次地位不明显,而赋分值又不同时,或从对考生的能力考查水平来看,无须区分采分点主次时,我们会均衡采分点的权重,平均分配各采分点的赋分值。

      例6.(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Ⅱ第44题)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及评分参考:

      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3分)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2分,其他答案酌情评分,但不超过2分。)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3分)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2分,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酌情评分,但不超过2分。)

      对于秋沙鸭死亡的原因,我们又罗列了“饮用不洁净水源致死”“种群数量少,基因缺陷凸显,免疫力低,感染病菌致死”“大气污染导致秋沙鸭患病致死”“极端恶劣天气致死”等多种可能的采分点。以上我们罗列的致死原因与参考答案中的“疲劳饥饿致死”不必要求学生区分主次因素,所以将评分参考中“疲劳饥饿致死”的3分分值改为2分分值,任意答出2点秋沙鸭死亡的可能原因得4分。同时将秋沙鸭的保护对策改为6分分值,任意答出3点措施即可得6分,平均分配了各采分点的分值。

      3.扩充采分点,调整评分办法

      前面提到了对个别有争议的试题,我们会将采分点扩充,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调整评分办法,以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我们对例3的参考答案进行了扩充,加入了自然原因。对于评分办法的调整,曾考虑过将人为原因的3个采分点合并为2个采分点,赋4分分值,自然原因列为1个采分点,赋2分分值。如果这样调整的话,假设有考生答对了全部的人为原因,与“答案及评分参考”一致时,则只能得4分,考虑到“答案和评分参考”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我们又将评分办法调整为不合并采分点,将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并列,任意答对其中3点即可得6分。

      四、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1.分析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教学重点

      高考考纲共有4个考核目标,其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与“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两个考核目标一般不会以高考试题的形式直接考查,而是将其融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以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中进行隐性考查。因此,高考试题常见的设问方式是“简述……的特征”“分析……的原因”“说明……的理由”等。2014年新课标文综卷Ⅱ的主观性试题共5道大题13个小题,其中分析成因类的问题共有9个,占69.2%,其中必考题部分的2道大题7个小题,全部都是分析成因类的问题,共44分,占100%。由此可见,地理教学的重点应围绕高考考纲的后两个考核目标与要求,强化和提升学生“描述特征”“分析成因”“提出措施”和“说明理由”的能力。

      2.关注试题考核的层次要求,有的放矢,科学作答

      试题考核的层次要求一般会通过“行为动词”表现出来,“简述”就是用简要的语言陈述、描述或总结,重在简明扼要。“分析”就是将对象分为若干部分或因素分别加以研究,重在关系阐释。“说明”就是讲明白,说清楚,重在观点表达。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强调关注试题设问的“行为动词”,按要求作答,有的放矢。

      3.训练学生使用地理学科术语表达观点

      术语是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达概念的称谓集合,具有专业性、科学性等特点。地理学科术语简明精炼、通俗易懂,“地势平坦”“高温多雨”“交通便捷”等四字术语较为常见。使用学科术语答题容易抓住采分点的核心词,而且观点的表述科学准确,大大减少了文字书写量,提高了答题效率。

      4.培养学生学会用地理视角透析生产生活实践案例

      地理学科与生产生活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近些年来,高考试题中以生产生活实践案例为素材或背景的情况很常见。地理学的综合性告诉我们,任何生产生活实践的案例都能找到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痕迹和表征,关键是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寻找和发现的眼睛,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用地理的视角透析生产生活的实践案例,教会学生用地理规律和原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的实践案例已不仅仅是复习备考的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的追求和地理的态度。

标签:;  ;  ;  ;  

高考地理主观试题“评分规则”的制定方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