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药用量因素的分析论文_杨海燕

影响中药用量因素的分析论文_杨海燕

高安市骨伤医院 330800

摘要:影响中药用量的因素很多,如病人年龄、体质、病情、地域时节等,药材方面的因素有产地、炮制、质地功效作用方剂配伍等。从药材的角度出发,探讨影响中药用量的因素,不但可以提高中药应用水平,更可以指导医生的临床实践。

关键词:中药;用量

中医治病,医要精辨证,药要合理用。“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中药剂量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临床疗效是至关重要的[1]。正确把握中药用量,不但能够取得好的疗效,还能避免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影响中药用量的因素很多,如病人年龄、体质、病情、地域、时节等,本文就影响中药用量的药材因素分析如下:

1 药材产地

药材的生长与自然条件至关重要,地理环境、温度、光照、季节、周日、水分、土壤、肥料等不同,中药的质量就不同。中医药有“道地药材”之说,如黄连产于四川洪雅、雅安、峨眉者最为著名,故有川连、雅连之称;以条粗壮、质坚实、断面红黄色者为佳。枸杞宁夏中宁所产者为道地;以粒大、色红、肉厚、质柔润、籽少、味甜者为佳。地黄产于河南新乡地区的温县、孟县,以粗壮、色红黄者为佳。质量好的道地药材用量可稍小,质量稍次的药材用量宜略大。

2、药物炮制

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 》指出“ 药物的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中药临床应用,讲究 一个炮制,炮制过后,用量即有变化。如半夏有生半夏、制半夏之分,生半夏毒性较大,而制半夏则去其毒,用量比生半夏大数倍。未制成干燥性的新鲜中药,如鲜藿香、鲜佩兰、鲜芦根、鲜竹叶等,含水量较多,其剂量可大些。

3、药材质地

药物有气味厚薄,质地轻重的不同,花叶类及芳香走散的药物,如菊花、金银花、苏叶、佩兰叶、麝香、冰片等,用量宜小;过于苦寒的药物,多损伤脾胃,故用量也不宜过大。因为“若寒皆沉降,沉降皆亡阳”(张景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作用峻烈或有毒的中药,如乌头、巴豆、砒霜之类,应从小量开始,根据病情逐渐增大剂量,以免中毒或耗伤人体的正气。且邪去十之六七,即须停用、减小剂量或改用较为缓和的药物。《神农本草经》以为“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对药性平和的药物如山楂、薏苡仁、山药等,用量可以稍大;质地重或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类、介壳类;代储石、滑石、石膏、龙骨、牡砺、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等用量则宜大;厚味滋腻的药物用量宜大。

4、功效作用

有些中药,用量不同则作用不同,临床用量当取决于其功效作用的要求。如柴胡,解表退热宜量大,疏肝解郁量适中,升阳举陷宜轻;《本草求真》曰“苏木功用有类红花,少用则和血,多用则破血”;《医学三信编》曰“党参轻用惟补肺气,重用可实脾土,若欲添精于肾,生血于肺,则非一、二两不可,犹必佐归、地之类”。另外,相同功效的不同药物用量亦不同,如用党参代替人参补气,水牛角代替犀角凉血,用量就应加大。

5、方剂配伍

单味用量宜重,复方用量宜轻,主要药物用量宜重,辅药宜轻。且同样药物,配伍剂量不同,效果不同,如独参汤,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故用量重。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均由大黄、积 实、厚朴三味药组成,前者以大黄为君,厚朴为臣,大黄用量倍于厚朴,功能主在泻热通便,主治热 结便 秘;后者以厚朴为君,大黄为臣,厚朴用量倍于大黄,功能主在行气消胀,主治气滞腹胀。再如桂枝汤,为解表散寒方,将方中桂枝量加重,即为桂枝加桂汤,即可治疗心阳虚之奔豚症;如方中加重芍药量,即为桂枝加芍药汤,即可治疗太阴虚寒,腹痛症。桂枝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2]。

同样的药物人汤剂因在制备煎煮过程中,药物及其有效成分散失较多,且不能全部析出,用量宜重。丸剂、散剂有效成分较少散失,用量宜轻。

6、结 语

中药用量既有一定的规范,又有灵活的应变,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总是从病人的角度出发,用中医的理论,因地、因时、因人的遣方用药。作为中药师,从药材的角度出发,探讨影响中药用量的因素,不但可以提高中药水平,更可以指导医生的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黄红中、伍杰雄,邓雪梅等。11083张汤剂处方中的中药用量分析、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

[2]马有度。中医精华浅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31

论文作者:杨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3

标签:;  ;  ;  ;  ;  ;  ;  ;  

影响中药用量因素的分析论文_杨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