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与哲学的主体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社会发展论文,当代论文,哲学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有其演进的历史前提和时代背景。其内容与主旨指展现了对哲学主体性理解的新的层面,拓宽了哲学主体性内涵的思想空间,对哲学主体性这一至关重要的制约性影响必然产生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重新解释。本文的意图在于扼要指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实质,揭示这一理论的深层框架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进一步理解,从而以其适合时代的理论方式完成了哲学的时代性迁移。
(一)发展理论是对发展之迹的逻辑解答。对发展问题的探究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即便在亚里士多德乃至近代黑格尔哲学那里,也以不同的方式谈论过发展问题。值得指出的是,以往发展理论有着相互关联的理论特性,其一,发展理论是其哲学论证的一个环节;其二,发展的模式是通过思辩推演完成的。
20世纪社会发展理论开始清析地凸现出来。这一凸现有着发人深省的时代基础。与传统发展理论根本不同的是,20世纪各种发展理论其前提和层次是经验的和实证的,而非假想的和思辩的。
本世纪早期的社会发展理论无论是现代化发展模式,还是依附论或是挑战——应战论都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若干问题,这对传统的进化论发展观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集中体现在以往对发展问题抽象理解终于返归到世俗的基础。而早期社会发展理论随着历史的迁移也逐渐显露出其理论深层结构和框架的弊端。这一时期的理论触及点是现实的,解释问题的原则却是先定的,这就使问题的内在矛盾外在化了。例如现代化理论固然是发展理论的一种模式,其隐含的前提是所谓传统——现代化两极模式,沿袭的是传统哲学的单一主体论和主体——客体二分对立的原则、这就无助于问题的现实解决。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是对显现出来的问题深化的结果。这一理论或许包含着很多内容,但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就是将发展看作是“整体的”、“综合的”、“内在的”,佩鲁之所以将它称为新发展观,理由也可能是不证自明的。以新发展观为主流的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其深层根据在于通过现实的经验实证材料的全面整合完成对哲学模式的时代性转换。即要描述或构建出在总体观念上科学把握发展主体相互之间关系的哲学框架。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在解释发展问题的同时,也将视野移到了哲学。马克思当年曾就“哲学的实现”提出了一个双刃的要求:“一面针对着世界,另一方面针对着哲学本身”。而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又举起了双刃剑。
(二)从哲学上分析,任何发展概念都是以人作为参照系的。无论怎样谈发展,根本上都是谈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也好,社会发展或文化发展也好,都毫无例外渗透着人的发展问题。任何发展理论都同其对主体的理解密不可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发展理论都有其对主体理解的哲学基础。
首先,主体的规定限制着发展理论的视野。根据经典进化论发展观,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自然发展过程,这同主体的恒定性解释是相关的。从这种抽象主体的理解也就自然推论出,社会发展有着本体先定论或本体还原论的基础。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观从表面上看是以物为中心来看发展问题,实际这同对主体的单向度理解是不可分割的;其次主体的规定制约着发展理论研究方法。有的社会发展理论侧重于实证、经验,量化的方法,而有些理论凭借着理解的方法,由此产生了理性主义发展观和浪漫主义发展观的对立。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强调要把发展看作是整体的,综合的,源出于对主体性的具体理解;复次,主体的规定影响着发展理论的旨趣。众所周知,社会发展理论曾经经历过由主观主义到悲观主义以及到自我反省的阶段,这一理论旨趣同主体的自负、自信、自省诸阶段的演进是吻合的。人类以最初的原古时代群化到以物为中介的个体独立性,进而发展到类的主体性存在的历史都会制约着发展理论的不同研究方向。由此,是否可以说,当代社会发展理论是以对人的主体性新的阐释为前提的,反过来,也可以说,对人的主体性新的层面的开启也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理论对发展的新界说。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对哲学主体性产生的冲击性影响至少可以包括下述几个方面,而对这种影响的构勒也可以衬托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是如何解释人的问题的。
第一,从具体主体的角度来看发展。发展不是脱离主体的抽象发展,而是同人的进步和完善分不开的。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对社会发展实质、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和发展尺度诸问题的回答都是基于人的主体性立场提出的或阐发的。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关注的发展目标是人的主体,而且在探讨发展过程和方式时,都是从主体的角度去自觉设计和选择。它的核心标志是树立以人为发展中心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发展,这就同经典的将发展看作是精神发展的抽象主体发展观,同早期以物为中心的经济增长的片面主体发展观区别开来。
第二,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来看发展,对主体的理解深化必然提出主体间性即主体之间社会交往的问题。从单个的主体来看,通常将主体置于主宰的位置。而缺乏对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考察和重视。经典哲学的主客二分模式使得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遭受到挫折,并进而开始反思这一问题,假若从主体间性分析发展问题,这种发展就不是单向性的直线式的进步过程,这就有必要从主体间性的方面去注意思考发展本身所能引发的问题及其发展所应付出的代价。世界作为通过为我关系为中介的存在必然表现为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存在着主休间性。从主体间性的角度看问题,就会看到发展既有突然的要素又有应然的选择,既凝缩着事实,又酿发着希望;既表现为局部突破,又体现为整体推进。
第三,从类主体的角度来看发展。主体间性问题的提出逻辑延伸必然是类主体的规定。发展既然是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将个体的存在溶进类存在的自由规定的过程,由此,发展的问题从类主体的角度理解也就成为必然了。当代社会发展不是某一区域,某一特定时空的现象,而是作为世界性现象的发展是在宏观上总体展现的状况,这就超越了主体的狭窄的理解视角进入到类主体存在的范围,大群体的全球性发展意识和观念正逐步取代小群体的区域发展意识和观念。
假如上述推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从这种由时代背景所引发的特定主体规定分析思考社会发展问题,就会清楚地看到发展不是纯然用经济指标衡量的片面增长过程。经济增长是展现主体规定的重要途径,但决不能理解为是唯一的途径。发展所提出的生态环境,生态伦理问题其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在这里一味指责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既然世界上的一切关系都是为我关系,这就在深层次上潜含着以主体角度看外在物的存在的问题,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的根据。但人类中心主义不是纯然从单个的主体看与外物的关系,在这里始终存在着类主体间性的角度,只有这样提出问题,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是人的进步问题,而社会的进步是需要付出历史代价的,这就把发展看作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总之,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提出或完成对哲学主体性的时代转换。
(三)既然以对主体的理解为前提的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实质是人的新解释,那就必然会对以人为中心的各类知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文化载体产生各种影响。从主体的理解看社会发展理论对文化迁移的幅射力表现在: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正逐步形成为一体性的文化结构。发展包括科技的进步、社会的推进与人文精神的完善,原来各自独立的学科开始出现了整合,发展的全方位性使得学科融合有了现实稳固的基础。
学科的垄断专制地位正在逐步破除、学科的专制地位产生有其特定的区域。从文化的宏观方面考察,发展最终是达到文化的融合,这一融合必然是以扬弃的方式打破文人类型或字样的垄断,从而产生在发展观基础上文化与学科的平等意识。
学科领域的批判倾向正在逐步强化。学科文化的价值取向以思想的历史积淀为主导,必然表现为学科存留周期较长,肯定性较强等性质,这同累积式、直线型发展观联结在一起。随着新发展观的确立,自省文化和批判文化的兴起,学科中那种自负自信的色彩将大大减弱。
学科的知识与价值信息的传递横向式与逆向性传播比重增大。以往学科知识价值信息的传播大都依赖于纵向传递模式,随着文化观念圈的扩大,主体间性的增强,时空思维的同步性比重增大,区域性的意识将被信息化的全球一体式文化传播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