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问题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青少年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青少年的概况
问题一词,在心理学辞典中指的是:主体意识到借助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不可能解决在某种情境中发生的困难和矛盾,它来源于问题情境。而我们这里的问题青少年指的是:有偏离行为的青少年。偏离行为:是指与社会主义的法律规范或道德规范相抵触的行为举动。具体分两种:一种是犯罪的行为;另一种是不受刑事处分的不道德的行为。
对于问题青少年行为特征的界定,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心理倾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为追求物质享受,片面追求外表美,欣赏低级下流的文艺作品,不正常地、狂热地追求异性。具体表现为好吃懒做,津津乐道于吃喝享受,追求豪华与奇装异服,追求时髦打扮,爱看言情小说、画报、影视等。二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变化。不良的个性品质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言行不一,经常说谎,待人粗鲁,没有礼貌,出言不逊;对老师、长辈的关心与教育很不耐烦;对同学的进步评头论足、讽刺挖苦,而对同学违纪行为却表示同情与支持;对学习、劳动逐渐感到厌恶,组织纪律性差。三是行为上的变化。喜欢在大街小巷、公共场所东游西逛;经常无故迟到早退,无故矿课,伪造请假条,虚报成绩;与社会上的坏朋友交往频繁,帮朋友打群架,身上经常暗藏器械;并到处在学校、马路上追逐异性,说话庸俗,有意进行挑逗;生活没有规律,作息时间紊乱,行为举止经常躲躲闪闪,有意逃避家长、老师的监督。
青少年行为的偏差,是由于品行不良导致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正确,加上心理上的异常。他们的意志力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在正确的道德行为上意志脆弱,而在错误的方向上却会畸形的发展。因此,他们往往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最后导致违法犯罪。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形成,有些是先天具有的,而有些是后天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扎根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之中,个体行为必然受到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社会阶层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使其产生心理缺陷和行为紊乱。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过程中,家庭影响占有重要的地位。个体的心理表现能力,如交际能力、承受能力、克制能力及交流能力等等,都与家庭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健全的父母人格,是健康心理青少年产生的必备条件。
教育影响对个体成长之作用是极大的,也是极为深远的。教育影响主要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用自身的品德、学识、人格、意志、兴趣、爱好、能力以及对学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对学生成长、成熟起催化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一般是积极的,正面的。但它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竞争,极可能对青少年产生压力,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和异常行为。
健全的心理品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在这新旧更替、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里,没有充裕的物质经济条件,个体的心理必然会受到伤害,青少年的异常心理的发展,在某些方面都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有关。现今社会经济的某些不平衡,不协调,也会使青少年产生一系列无法解释的困惑。
在青少年心理形成发展过程中,一定社会阶层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影响是综合的,青少年的行为模式也就在这些准则、取向、方式中固定下来。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问题青少年受社会态势的发展和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理想观等都发生了畸变,产生了社会适应不良的偏差行为。问题青少年常常难以正确估价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难以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常常和周围的人,甚至亲人发生冲突,并且超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作出违反法律或扰乱他人和危害社会的行为。
问题青少年的偏离行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违背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或损害集体及个人的利益。他们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随便抄袭别人作业,在上课时捣乱课堂纪律,影响他人的学习,并以被轰出课堂为乐事。他们大多厌恶学校的生活,在校内称王称霸,蛮不讲理,经常性迟到、早退、旷课,并经常逃学或流失在学校之外,这类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很大,会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而参与犯罪团伙。
问题青少年不爱读书,但却爱看爱情小说和一些淫秽录相、书刊。有的青少年对课本上的知识知之甚少,但却能熟诵某些小说中描写的爱情语句和段落。对爱情影片、录相百看不厌,千方百计地搜寻和偷看淫秽的书刊、录相,热衷于男女之间的话题。他们善恶不分,把社会上一些人的劣迹行为看成是有“能耐”的表现,把它当成榜样进行效彷。喜欢结交有劣迹行为的人,并同他们称兄道弟,打得火热,并在公共场所惹事生非,大打出手,对社会造成危害。这类青少年大都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对金钱、物质兴趣浓厚,常常向别人借钱或小偷小摸。
犯罪学研究证明,在多数情况下,问题青少年在犯罪前都违反过“社会角色”的年龄要求,违反过一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情节较重的违法行为与情节轻微的违法行为往往混杂在一起。问题青少年在实施犯罪前的行为发生变形有三种:第一种是社会变形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问题青少年只是违反社会角色的年龄要求。第二种是社会道德变形行为。这种行为的特点不仅是违背上述的角色要求,而且与最不道德的行为有关。第三种是社会道德法律变形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不仅违反社会角色的年龄要求和道德规范,同时还违反法律规范。
二、问题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方法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了解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异常的原因和各种心理特征,帮助他们克服其不良心理倾向,科学处理教育问题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效地、正确地、尽早地给予他们教育、启示,帮助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矫正他们的行为偏差,协助他们更好地成才。不良的外界条件能诱发出消极的心理因素。但是改变外界的条件又可以促进问题青少年把消极的心理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心理因素。所以,我们对问题青少年的心理教育要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几个方面共同努力,综合地考虑教育方法,矫正问题青少年行为方式,使其健康地成长。
配合家庭的教育。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起点,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个教师,他们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思想品质的陶冶,都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父母用人格、品德、学识、情感以及生活习惯给孩子以熏陶,是做人的基本教育。
家庭教育不力,方法不当。家庭成员行为不良,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之一。据调查,92%品学双差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86%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与错误的家庭教育和不良的家庭影响有关。某工读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孩子失足的占79%。
家庭环境气氛对孩子的性格、心理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和睦、开明、平等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必要条件。家长应该有意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力求在家庭教育中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父母要正确认识孩子、了解孩子,坚持正面说理教育,从实际出发,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工作、思想、心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用他们熟悉的、能理解的言语和事例进行具体、生动的教育引导,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使孩子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要适当讲些反面事例,使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增强“抵抗力”。在教育时要允许孩子解释、说明、申辩。要善于发现、扶植、培养、强化孩子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抵御消极因素,形成孩子积极的个性特征。教育方面要因人、因时、因事、因环境而异,应随孩子年龄、阅历、知识、修养的增长变化而改变,以利于改正孩子的偏差行为。
融洽和谐的教育。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导致成人情绪不佳、烦恼、苦闷,必然影响对子女的教育,有时往往迁怒于孩子,无故打骂孩子,使孩子反感。据某工读学习调查,工读学生与父母感情淡漠的占66%,感情恶化的占23%,感情一般的占11%,没有一人与父母感情融洽。有的工读生对父母产生敌对情绪,不愿见父母,放假不愿回家,节假日也宁愿呆在学校,甚至家长到校看望也不愿见面。有的家长也对孩子“伤透了心”。要教育家长明确自身的责任,不要把火气发在孩子的身上,这样做会加剧孩子的偏差行为的形成。
说理与示范相结合。对孩子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耐心启发教育,给他讲清道理,指出危害,分析原因,指出改正办法,这样,才能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责骂、讽刺、挖苦,使孩子反感;打、关的办法也常常适得其反,会把孩子赶到邪路上去。讲理要针对孩子的实际,从与孩子切身利益有关的小道理讲起,结合具体事例和榜样。要以身作则。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示范作用,起着重要的影响。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必须做到;不准孩子做的,自己一定不要做。
配合学校的教育。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青少年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青少年的大多数时间在此度过,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影响也是最大的。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教育工作的优劣,教育水平的高低,校风、校纪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正常成长。所以,在学校的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教育青少年是最好的方法。
根据当前青少年道德观念薄弱和意志不坚强等问题,配合学校上政治课的同时,帮助学生打好优秀思想品质的基础,提高其认识能力,使他们对社会的现状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培养他们对社会、家庭和自身的责任感,帮助青少年在思想上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观察社会、选择社会、选择人生道路必须具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塑造青少年完善的人格规范。
青少年富于幻想,富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幻想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我们要爱护青少年这种可贵的积极性,在肯定、支持他们美好理想的同时,要教育、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克服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努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针对当前青少年法制观念的薄弱,不知法、不懂法、不畏法的现状,学校应努力提高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使他们明白自身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学校要对他们强调遵守制度的重要性,并进行严格的监督,以特殊的管理手段来强化对青少年的规范训练,疏导矫正他们的心理行为偏差,调整他们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的感情,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配合社区的教育。青少年生活在社会之中,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他们的成长,除了需要家庭、学校的教育外,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怀。尤其是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教育就更为突出。不良的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毒害是很深的。所以,配合社区教育尤为重要。要使青少年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发掘青少年身上的积极因素,动员他们多参加社会的有益活动,消除他们的对立面。可因势利导地组织他们参加到这些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激发他们的良好行为动机,改造他们的偏差行为,并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样,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又使他们把业余时间和精力转移到正道上来,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从而矫正其不良行为。
不同的偏差行为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偏差心理不是因单一刺激而在短时间内突发的,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渐渐形成的。所以,要配合社会的工作,针对其心理行为,进行不同的教育。如反社会型行为的人非常害怕被人抛弃,所以要经常与他们交往、谈天,给他们以温暖;又如癔症型行为的人具有艺术表演才能,在与社区的节日联欢中,可以让他们参加表演,使其行为在表演中得到转移,从而改正不正常的行为。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是否得逞,和社会的防范工作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要配合社会,制订和健全安全防范措施,对一些有行为偏差、犯罪前科的青少年要进行重点防范。街道、居委会、派出所要对管区内的问题青少年情况一目了然,随时掌握其动态,建立一个联络网,经常联系,交流情况,如发现有不良的苗头和迹象,做好工作,防范患于未然,把不良行为消灭在预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