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翔[1]2008年在《农村留守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同伴交往问题是一个重要部分。同伴交往障碍问题是困扰留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问卷法、文献法、访谈法和比较法,通过对目前留守初中生同伴交往现状的分析,发现留守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的现状比较严峻。在把握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留守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同伴数量少、同伴交往圈子小、同伴结构单一、对同伴交往很困惑、缺乏交往技巧,如与同伴不能和谐相处,不能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等、爱独处、不能发展正常的同伴关系如结交社会团伙,异性交往障碍等。本文分析了造成留守初中生产生同伴交往障碍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留守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表现在:留守学生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自卑心理、猜疑心理、羞怯心理和孤独心理等;还有留守学生不良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间接原因包括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和社会方面。家庭方面主要是家庭教育缺失以及家庭监护人难以胜任;学校方面主要是校领导的重视不够、教师的关心不够以及学生的错误认识。社会方面主要是农村文化市场环境、治安环境较差;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措施不力;二元结构体制束缚、制度缺陷等。本文针对以上留守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并根据目前留守学生受教育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对策和建议:重塑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家庭心理环境,首先应该尽量减少隔代监护、自我留守、上代寄养型留守儿童的出现,其次,如果不得不外出打工时,如果工作栖息地点固定,最好将孩子带到身边,就近入学,同时父母要提升自己的素质及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强化学校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关爱。第一学校整体工作中增设留守青少年心理关爱的内容,第二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交往基本礼仪和交往技能教育,第叁恰当干预学生的早恋行为,及时开展青春期教育,第四正确看待和引导留守学生中非正式群体,注意教育和发挥其中权威人物的正面导向作用,第五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交往,第六构建家校共有的社会化教育模式,增进家长与教师的互动: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要切实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整合社会对农村留守学生援助的力量等。
魏宏聚[2]2001年在《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初中生正处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的少年期。这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一生身心变化最为显着的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增大,初中生面临着许多困扰,其中同伴交往障碍问题是困扰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法、访谈法,通过对目前初中生同伴交往现状的分析,发现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的现状比较严峻。在把握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出目前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的基本特征为:初中生异性同伴交往障碍问题突出;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发生同伴交往障碍的初中生自我认知存在严重偏差;发生同伴交往障碍的初中生具有较强的交友动机,但交往比较被动。 本文分析了造成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的主、客观原因。在客观方面主要是:独生子女增多,不良家庭因素的影响;不良伙伴群体的影响;对新学习环境中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在主观方面主要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不良的交往意识。 本文针对以上特征及原因,并根据目前初中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七个方面的教育对策,即加强青春期教育,慎重对待异性“同伴”;对交往障碍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友谊观教育;对学生进行因人制宜的交往辅导,使学生撑握一定的交往艺术;利用班内良好的“伙伴群”,加强对交往不良学生的群体影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良好的交友机会和氛围;创设健康的交往环境,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李怡慧[3]2016年在《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及教育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生正处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的少年期,不仅是其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一生中身心变化最为显着的时期。此时初中生与同龄人之间的同伴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更加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社会能力的提高。而不良的同伴关系不仅会导致初中生学校适应不良,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本文以学校生活为背景,从初中生同伴交往的主体感受与需求出发,结合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选择了X市两所初级中学,对初中生同伴交友状况展开了广泛调查,发现初中生同伴交往现状不容乐观,在交往认知、交往情感、交往行为和技能方面都存在交往障碍,并在把握现状的基础上对初中生产生同伴交往障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结为四个方面:首先是限制于初中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其身心发展并不成熟、存在不良的个性品质和交往意识、缺乏交往机智;其次是家庭教育的欠缺,家庭背景、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都会对学生的交往产生影响;再次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薄弱,提供的交往空间相对狭小、开展的交往教育不完善、教师重视不足,师生缺乏沟通;最后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本文针对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的具体表现和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当前初中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理解与尊重相结合、发展与干预相结合、普遍与个别相结合的教育干预原则;从交往品德的培养、交往认知的调整和交往技巧的提升叁个方面提出教育干预的具体内容;从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结构、开设交往课程、实施心理辅导、实现家校共育五个方面提出了教育干预途径。希望通过这些具体的措施能够帮助交往不良的初中生克服交往障碍,建构和谐的同伴关系,收获美好的友谊,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耿彤[4]2016年在《促进初中生提升同伴交往质量的教育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同伴交往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质量的同伴交往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还是发展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必要条件。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中生的同伴交往在具备丰富教育价值的同时,更需要学校教育者的引导与启发。而促进初中生提升同伴交往质量的策略,需要对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自主交往、主动发展的方式、方法。这对于学校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初中生的同伴交往特征和相关作用机制,并通过教育策略更好地发挥同伴交往的教育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于同伴交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在实证研究工具和实践应用研究方面均有所涉及。但通过大型主题活动促进同伴交往质量提升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探讨大型主题活动中促进同伴交往质量提升的教育策略,这对于同伴交往和相应教育策略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构建了大型主题活动与同伴交往质量之间的理论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以下问题做出研究:初中生同伴交往质量的现状如何,哪些问题需要改善?大型主题活动是否能够促进初中生提升同伴交往质量?大型主题活动中的哪些方面能够提升同伴交往的质量,需要什么条件?基于大型主题活动的促进初中生提升同伴交往质量的教育策略有哪些方面?研究发现:初中生的同伴交往质量整体水平较好,但交往质量的层次差异明显、内部维度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呼吁着相应教育策略的出现。通过调研结果可以看到,大型主题活动对同伴交往质量确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初中生参与活动所形成的体验、活动内容的设计、满足初中生对活动的期待这叁个方面,对同伴交往质量的提升有着显着的影响。此外,初中生在同伴交往中所形成的交往圈子、学校内部形成的和谐氛围,对于同伴交往质量的提升同样有着关键作用。因此,促进初中生提升同伴交往质量的教育策略可以从叁个方面展开:第一,在教育理念上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同伴交往圈和学校文化生态的培养;第二,在活动设计上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选择有时效性的大型主题活动方案;第叁,在活动实施上关注交往体验,通过创造交往情境、深化交流反思、形成循环体验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
刘金荣[5]2013年在《学习困难初中生同伴交往特点研究》文中提出初中阶段正处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也是身心发展最迅猛的时期,良好的同伴交往对青少年健康发展发挥着无以取代的作用,不良的同伴交往会给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造成紧张的同伴关系,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探讨学习困难初中生的同伴交往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改善学习困难初中生的同伴交往状况,对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表,对90名学习困难初中生,93名普通初中生进行了同伴交往状况调查。在初中生同伴交往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采用同伴提名法、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学习困难初中生与普通初中生同伴交往特点的比较分析,描述了学习困难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结构特征,同伴交往的关系特征、同伴交往的发展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学习困难初中生与普通初中生比较,其同伴选择范围比较广、同伴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多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年龄小者作为同伴交往对象。2.学习困难初中生与普通初中生比较,同伴交往动机弱,很难被同伴接纳、同伴关系和谐度差,同时孤独感偏高,孤僻现象严重。3.学习困难初中生整体上选择同性同伴的比率明显高于普通初中生,在同伴交往过程中男生比女生更易被同伴拒绝;学习困难初中生在同伴交往中对学识才能关注最低,且随年级升高逐年缓慢递减,同伴矛盾解决能力呈缓慢递增趋势。由此提出教育建议:调整学习困难初中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其认知水平;训练学习困难初中生的交往技能,提高其同伴交往能力;加强学习困难初中生解决同伴矛盾能力的培养,优化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习困难初中生理解他人的情感能力,培养其情感智力;创建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改善学习困难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现状。
马艳红[6]2017年在《初中阶段随迁子女同伴交往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离不开交往活动,人们通过交往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增加感情,促进自身发展。对于初中生来说,同伴交往是其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交往,他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与其年龄相差不多的同龄人,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同伴交往中获得归属感。相反,如果中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存在困扰,则会影响其学习和发展,随迁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同伴交往现状更应该引起重视。本研究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大连市几所中学的410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对初中阶段随迁子女的同伴交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初中阶段随迁子女在同伴交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交谈能力一般,倾听意识薄弱;交际能力较低,交友较为被动;农村随迁子女同伴交往困扰较多;父母文化程度低的随迁子女同伴交往困扰较多。鉴于初中阶段随迁子女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随迁子女自身、家庭和学校出发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提高初中阶段随迁子女的同伴交往能力对策和建议:建构交往型学校,提供良好的交往平台;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关心子女的交往需求;建立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帮助子女积累交往经验;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建立融洽的同伴关系;开展班级活动,提高随迁子女交往积极性。
雷晓燕[7]2008年在《重庆市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初中生面临着许多困扰,其中同伴交往是困扰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学者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视,作为个体适应紧张性情境的中介心理机制,学生的应对及应对方式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在了解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情境下应对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地针对初中生开展应对教育,指导他们顺利地应对与他人交往中出现的心理紧张因素,将会有益于初中生亲和需要的满足,大大的减少他们因同伴冲突而导致的人际关系不适应的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若干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技术探讨重庆市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的现状和特点、应对方式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应对方式与同伴交往障碍的关系。同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教育对策,从而为以后的同伴交往和应对方式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初中生同伴交往中存在交谈、交际与交友、接人待物、异性交往四方面的障碍。存在的障碍从高到低依次为:交际与交友、异性交往、交谈、接人待物。2、初中生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性别、年级、城乡差异。男生在各方面的障碍均多于女生。初中生在同伴交往中在交谈维度上,各年级之间差异显着,在交际与交友、接人待物、异性交往上各年级没有显着差异。在交际与交友维度上城乡间的初中生存在显着差异。3、重庆市初中生的应对方式有六种:退避、问题解决、忍耐、发泄、幻想、求助。初中生在应对方式上性别、年级、城乡差异显着。女性比男性更多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处理同伴交往中的压力事件。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采用问题解决方式有增多的趋势,采用忍耐方式则有减少的趋势。不同学校所在地的初中生在问题解决、退避、忍耐叁种应对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在使用求助、发泄和幻想叁种应对方式上没有显着差异。4、同伴交往障碍与应对方式显着相关。同伴交往中具有不同障碍的初中生在应对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问题解决、求助、退避与交往均分呈显着负相关,发泄、幻想、忍耐与交往均分呈显着正相关。表明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与应对方式显着相关。
刘新[8]2013年在《初中生自我验证策略及其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我验证是上个世纪由美国学者Swann提出来的,自我验证是指个体试图在自我知觉之间以及自我知觉与即将获得的信息之间寻求一致性:我们试图让人们了解我们是谁或相信我们自己将成为什么人。Swann于本世纪初总结了以前的研究,发现在自我验证过程中,人们多使用几种策略:营造验证自我的社会环境和对现实信息的主观歪曲。本研究就是在Swann的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对自我验证策略的使用情况。同伴关系与其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存在密切的关系。同伴关系有利于其自我概念的确立和发展,自我概念又会影响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状况。而自我验证既能够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又能够通过影响初中生自我概念的确立和发展,从而间接影响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因此,我们旨在通过研究初中生自我验证的策略与同伴关系的关系,探讨如何更好的指导初中生确立和发展其自我概念,改善其同伴关系。本研究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首先设计适用于本研究的初中生自我验证策略的问卷,并通过初测进行问卷的完善,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其次,根据研究的需要修编同伴关系问卷,并进行问卷指标的检查,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再次,问卷确定后,进行正式的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本研究围绕自我验证策略、同伴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自我验证策略是多维度的,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它包括叁个因子:(1)选择交往对象,主要反映了初中生在自我验证的过程中选择交往对象策略;(2)选择或歪曲信息,主要反映了初中生在自我验证的过程中选择或歪曲信息的接收策略;(3)构建交往环境,主要反映了初中生在自我验证的过程中构建交往环境策略。各个维度及总问卷之间达到心理测量所需的信效度指标。初中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比较符合自我验证策略。(1)性别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性别差异,男生的表现比女生更明显。(2)年级上,表现出一定的年级差异,在选择或歪曲信息方面,初一学生显着低于初叁的学生;在构建交往环境方面,初一的学生显着高于初二的学生。(3)城乡上,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他们自我验证策略主要是选择性的接受他人信息和建构交往环境,而不是选择交往对象。自我验证策略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结果:(1)初中生选择交往对象维度与其同伴关系状况各维度及总分均呈现无相关或轻度的负相关;(2)构建交往环境、选择或歪曲信息维度及自我验证策略总分与其呈现显着的正相关。(3)通过自我验证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同伴关系的状况。
陈晓雪[9]2016年在《初中班干人格特征与同伴交往、友谊质量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由一部分积极进取、表现先进、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的核心队伍,即班干。为进一步了解班干的群体特点以便更好的进行班级管理,本研究选取了初中班干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初中班干这一群体的人格特征、同伴交往状况、友谊质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从中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初中班干的人格特征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谨慎性、情绪性。这五种人格特征在性别上是不存在差异的,而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谨慎性这四种人格特征在年级上是存在显着差异的。同时,宜人性和外向性人格特征还存在显着职务差异。(2)初中班干的同伴交往基本情况从对同伴交往的喜好情况、同伴数量、同伴关系的和谐程度以及同伴交往的困惑情况上来看,初中班干的同伴交往状况良好。从初中班干同伴交往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交往方式、交往内容、交往频率、交往时间、处理矛盾的能力和处理矛盾的主动性上来看,初中班干群体是具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点。(3)初中班干同伴交往中的友谊质量各因子水平皆处在均值偏上程度。在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叁因子上具有显着性别差异,女班干的友谊质量要高于男班干。在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策略两因子上是存在显着年级差异的,而在冲突解决策略因子上又存在显着的职务差异。(4)在初中班干的人格特征与其友谊质量的相关分析中,外向性人格特征同冲突与背叛因子呈显着正相关起正向预测作用;情绪性人格特征同肯定与关系、冲突与背叛两因子呈正相关起正向预测作用;开放性人格特征同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叁因子呈显着正相关起正向预测作用;宜人性人格特征则与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冲突解决策略四因子呈显着负相关起负向预测作用;谨慎性人格特征则与友谊质量各因子间都不存在相关关系。
陈义明[10]2007年在《初中生人际交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际交往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心理健康、生活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立足常州市武进区的具体情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所初中,对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展开个案研究。本研究以学校生活为背景,以同辈交往、师生交往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初中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主体感受与需求出发,在对学生展开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访谈、文献研究、实物分析等方法,对初中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亲密性、深入度等基本情况和人际交往的态度、情感体验等心理特点展开分析。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初中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即主动交往的意识普遍不强;亲密性和信任度不高,缺乏深入的心灵沟通;异性交往的困惑;师生缺乏平等交往、情感沟通和相互理解;对身心变化给人际交往带来的影响缺乏认知。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研究个案的情况进行了原因探析,并从学校引导与促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改进建议,即更新观念,加强初中生人际交往价值的研究;提供平台,丰富初中生人际交往的经历;平等对话,塑造新型的师生交往关系;加强指导,减少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偏差。
参考文献:
[1]. 农村留守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及教育对策研究[D]. 唐林翔. 西南大学. 2008
[2]. 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D]. 魏宏聚.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3]. 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及教育干预研究[D]. 李怡慧. 河南师范大学. 2016
[4]. 促进初中生提升同伴交往质量的教育策略研究[D]. 耿彤.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5]. 学习困难初中生同伴交往特点研究[D]. 刘金荣. 辽宁师范大学. 2013
[6]. 初中阶段随迁子女同伴交往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 马艳红.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7]. 重庆市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D]. 雷晓燕. 重庆师范大学. 2008
[8]. 初中生自我验证策略及其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 刘新. 西南大学. 2013
[9]. 初中班干人格特征与同伴交往、友谊质量关系研究[D]. 陈晓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
[10]. 初中生人际交往研究[D]. 陈义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