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F-κB活性表达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初步研究论文_李一莹

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 266033

【摘 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因子NF-κB活性表达及其与HBVDNA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7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郁脾虚证组、湿热内蕴证组、肝肾阴虚证组、肝脾血瘀证组,其中肝郁脾虚证组25例(33.33%),湿热内蕴证组15例(20.00%),肝脾血瘀证组18例(24%),肝肾阴虚证组17例(22.67%);按照HBVDNA水平分为HBVDNA阳性组和HBVDNA阴性组,其中HBVDNA阳性组32例(42.67%)和HBVDNA阴性组43例(57.33%)。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HBVDNA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NF-κB活性。结果: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F-κB的活性降低,其中肝肾阴虚证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因子-κB活性低于其他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郁脾虚证组、湿热内蕴证组、肝脾血瘀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在HBVDNA阳性组表达低于HBVDNA阴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F-κB的活性表达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且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水平相关。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NF-κB;中医辨证分型

NF-κB是具有多样和重要功能的转录因子,它调控大多数炎性因子基因的表达,在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中起着中心条件作用【1-4】。本实验通过探讨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F-κB的活性的关系,为中医“证”的实质研究提供客观实验指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2013年0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就诊的7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西安中华医学会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联合修订的《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5】。本实验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入选后与其签订知情同意书。将75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郁脾虚证组、湿热内蕴证组、肝肾阴虚证组、肝脾血瘀证组,其中肝郁脾虚证组25例(33.33%),湿热内蕴证组15例(20.00%),肝脾血瘀证组18例(24%),肝肾阴虚证组17例(22.67%);根据HBVDNA水平分为HBVDNA阳性组合HBVDNA阴性组,其中HBVDNA阳性组32例(42.67%)和HBVDNA阴性组43例(57.33%)。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察指标 病例入组后均于清晨7-8点,空腹抽取肘静脉血7ml,置于抗凝管,稀释,注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后取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NF-κB活性。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有极显著性差异。研究数据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进行统计描述,采用配对t检验。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中医各证型间NF-κB活性表达比较。

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F-κB的活性降低,其中肝肾阴虚证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因子-κB活性低于其他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郁脾虚证组、湿热内蕴证组、肝脾血瘀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乙肝肝硬化总的病机属虚实夹杂【6】,偏实证患者,病程多在早期,邪气亢盛,但正气尚未衰减,合并症少,及时治疗以后较好。虚实夹杂证患者,多已经过一段病程,邪实未去,而正气已经耗伤,出现合并症,症候开始夹杂,病情错杂。虚证患者经过长时间的病程消耗,或素体不足,或年老体虚,正气衰微,病邪留滞不去,兼证百出,症候复杂,治疗困难。疾病过程中证型由实到虚转变,即显示病情由轻到重的转化,因此辨证论治不仅是对疾病当前严重程度的概括,也包含了对疾病预后的判断。肝硬化代偿期,其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郁脾虚,病位主要在肝脾两脏。其病理性质在病程初期多邪实雍盛,久则多见虚实夹杂。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辨证主要为湿热、痰浊、寒邪、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迁延日久,气血水互结,正气亏损,病变及肾,并可见水肿、血症、脱证等危重情况。本实验发现,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NF-κB活性显著降低,随着证型由实到虚呈由高到低的趋势,在乙肝病毒DNA阳性组NF-κB活性低于乙肝病毒DNA阴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7-12】: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F-κB活性显著降低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有关;乙肝肝硬化可能存在机体免疫调节失控,淋巴细胞在肝内与外周血循环中反应表现不同,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F-κB活性的降低可能是肝硬化的结果,而不是病情加重的启动因子。同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F-κB活性的表达在肝肾阴虚证组患者中较其他证型降低更为显著,这是否表明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情在发展到此阶段之前是治疗的转折点,当疾病进展到此阶段,治疗已经不能有所作为,尚待进一步验证。本实验以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外周血角度对中医肝胆病证进行探讨,希望日后能扩展疾病种类和证型,利用现代医学先进技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拓展中医肝胆病证与现代医学联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Integration of cytokine and heterolo-gous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s.Bezbradica JS,,Medzhitov R.Nature Immunology .2009

[2] NF-kappa B signaling,liver disease and hepato-protective agents.Sun B,Karin M.Oncegene .2008

[3]Role of NF-κB activation in intestinal immune homeo-stasis.Wullaert A.Intern J Med Microbiol .2010

[4]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ofNF-κB:another layer of regulation for NF-κB signaling pathway.Huang B,Yang XD,Lang A,et al.Cellular Signalling .2010

[5]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 联合修订.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

[6] 浅谈“虚”、“实”的病理解剖学基础[J].武晓群. 江苏中医.2001(11):50-51

[7] 脂肪性肝病中NF-κB活性变化及其意义[J].马晓燕,司英奎,韩雪霖.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11):2276-2277

[8] 沙立度胺对大鼠肝纤维化核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J].吕鹏,罗和生,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09):1811-1816

[9] NF-κB和TGF-β1在大鼠IgAN纤维化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黄燕萍,高娜,王祥,赵文静,孙艳,马丹萍,刘丽.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02):214-219

[10] 大鼠中晚期纤维化肝组织NF-κB、TGF-β1及其Ⅰ型受体表达的改变[J].吴义春,吴强,杨雁,杨枫,陈敏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4(05):329-332

[11] TGF-β1、TGF-β1RⅡ、NF-κB在肝细胞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J].季国忠,赵志泉,缪林,刘政,张平,杨春,黄坚.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12):1279-1282

[12] 核转录因子-κB与大鼠肝纤维化关系的实验研究[J].赵宗豪,梅俏,吴军,胡咏梅,徐新华,许建明. 安徽医学.2003(05):1-3

[13] 黄芪注射液对肾炎大鼠肾皮质细胞NF-κB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王文花,戴恩来,崔笑梅.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08):450-452

论文作者:李一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5

标签:;  ;  ;  ;  ;  ;  ;  ;  

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F-κB活性表达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初步研究论文_李一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