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与人类的道德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前景论文,道德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科技领域最令人瞩目和最引起骚动的成果,是微电子学和仿生学等为我们制造了日益精巧的智能机器人,以及生物工程通过基因重组能够自如地改良许多物种甚至制造包括人类自身的新生命。1997年克隆羊问世和“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冠军,轰动了整个世界。这些划时代革命性成果的推广与运用,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物质环境,而且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伦理道德观。许多有识之士在思考一个伦理学问题: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会面临一种怎样的道德前景呢?
一
科学技术对传统道德观的冲击表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人机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末在美国产出第一个工业机器人后,这一行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如今生产的第五代机器人不但“耳”聪“目”明,有一双飞毛“腿”,而且还有适应控制和学习控制的功能,能够在宇宙空间、深水海底和放射性污染区从事无人监视作业。正在研制的第六代机器人将具有更高的智能。近年来,由于逐步引进仿生学和医学的研究成果,有些科学家预言将制造出具有“生物特性”的机器人;更富有想像力的科学家甚至在讨论“人机共生”的可能性——即在男人和女人的身体中安装联结机器的“插座”。这样,人类智能就会显著增强。“人机大战”是人机竞争的序幕,展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机器人技术的这种发展前景,使人们可能产生这样的困惑:将来会不会出现一个人造人类?既然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具有人的“功能”和生物“属性”,那么,这些人类模拟物是否应该被给予和人一样多的道义上的权利和尊重?既然“人机共生”现象使机器人成为人的一个有力伙伴,那么机器人与人类之间会不会形成一种伦理道德关系,甚至出现人机关系取代人际关系的现象呢?机器人的发展,最终会达到“有几分理性的程度”。
第二,优生技术。美国已故的遗传学、优生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穆勒,在1961年第二届人类遗传学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为避免人类衰败必须进行“胚胎选择”的优生理论,并主张对有遗传疾病的人实行强制性绝育等行动。科技工作者为避免遗传病而进行胚胎选择研究时,决定胎儿性别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一场激烈的道德争论。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决定胎儿性别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将助长传统的重男轻女趋势,从而破坏总人口中男女人数的自然平衡法则,特别是一些医生利用这门技术大赚其钱的行为更应该受谴责。赞同者争辩道:这门技术有助于防止遗传疾病,况且人们有权选择自己孩子的性别。显然,优生技术还会引发下列一些伦理学问题:怎样评价有遗传缺陷的人?有缺陷的婴儿是否应无痛致死?标准又是什么?如果实行强制办法,又由谁来掌握人工淘汰?基于社会的福利和社会的保全高于一切的考虑而做的决策是否能经受起历史的考验?
第三,有“权”造人吗?1978年,美国人D·M·罗维克推出《人的复制——一个人的无性生殖》一书,在美国和西方世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这本书介绍一个美国百万富翁,想以无性生殖的方法得到一个与他一模一样的复制品,作为他的后嗣,在科学家们的努力帮助下,他终于如愿以偿。抛开该书情节的真假不论,从生物的角度看,人的无性繁殖决非天方夜谭。1997年2月23日, 英国胚胎学家伊恩·维尔穆博士运用克隆技术培育出第一只取名为“多莉”的绵羊,被认为是本世纪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所谓无性生殖是指由同一体细胞繁殖出来的一群完全相同的细胞或机体(或是这样一群中的一个成员)。除了无性繁殖,非自然生殖技术还有人工受精、正在探索中的重组DFA(拼接生命)等。 人工受精就是从母体内取出卵子,在体外受精后再植入母体或别的妇女即替代母亲的“借用子宫”中。据说在一些国家中已建立起精子库和卵子银行,例如,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百万富翁罗伯特·格雷厄姆在加州埃斯康迪创办了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精液库,据称其精子来自智商不低于140的白种男子。这些非自然生殖技术应被誉为绝技, 但它将把人类推到一场进化大骚乱的边缘。从而不能不引起社会、法律、伦理道德上的相当尖锐的大争论。反对者认为,人工受精会导致人的胚胎、精子、卵子甚至婴儿和母亲的商品化,这有损于人类的尊严、贬低人的价值;无性生殖可按需要复制相同的人,这将会泯灭每个人享有的独一无二的个性价值,使生命变为千篇一律,并可能引起一场严重的身份辈份大混乱;尤为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无性生殖用希特勒的细胞复制出成千上万个战争狂人,那将是一场大灾难;还有,这些非自然生殖技术将人类生育与爱情和性分裂开来,会引起家庭结构、子女和父母关系的改变,家庭结构的改变会对后代人的道德品质产生什么影响呢?等等。赞同者则认为,非自然生殖技术是人类的一个福音,因为它使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而能够成为自身繁殖过程的自觉设计者、制造者和选择者,使人类梦想的优生愿望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人们向往着非自然生殖技术的美好结果:改善人类遗传素质;为不育夫妇提供理想的孩子;复制伟大天才和绝代佳人,用以改良种族和使生活愉快;复制大量特殊职业的劳动力等等。总之,关于非自然生殖技术的争论是相当激烈的,从许多国家对这一技术的不同甚至相反的立法规定中也都反映出来。但不管怎样,只要人类加以理性和有效地控制,就能把维护人类的尊严和追求高尚的价值两者很好统一起来。
第四,器官移植。现代医术已达到如此高度:人体某个器官出了故障可以更换,就象机器某个部件出了毛病可以替换一样。随着医学、生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估计到了21世纪,人体的所有器官都将能进行替换。但是,人脑能随便替换吗?因为置换了人脑意味着彻底改变一个人,而丧失他原来的个性特征。因此,当科学家们在研究某一技术能够达到什么目的时,必须同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目前,移植器官的来源主要有捐赠、摘取、交换和出售等。但无论哪种途径都会引起一些麻烦的法律和道德问题。1968年,美国医学会发表了“知情同意”、“关心病人第一,发展医学第二”等器官移植伦理学原则。许多国家鼓励自愿捐赠,但由于人对自身器官的珍视,特别是认为死后仍要“完人”的道德观念的作用,使器官来源十分困难,供求矛盾非常尖锐。于是,西方许多国家出现了穷人出卖器官,匪徒杀人夺取内脏以谋取高额价值的悲惨恐怖、非人道现象。现在,科学家正在试图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来缓解器官供求矛盾。例如, 英国科学家最近宣称, 他们将人的某种基因移入30多个猪的体内,它们的后代的内脏器官将不受人的免疫系统的排斥,可供人体器官移植。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激烈的道德争论。反对者认为,人是神圣的,人的生命价值高于其他所有生命体,人怎能与动物合二为一?将人的基因与动物基因相结合,有损人的尊严,是一种大倒退!并还有可能因基因变异产生怪物,甚至引发人类自身无法对付的传染病。支持者则认为,正常情况下,一个物种要经过500万到2000 万年自然进化的时间,才能实现稳定单基因突变;而这种新技术在一夜之间可以使任何物种的遗传结构发生根本突变,这种技术将造福人类。
第五,安乐死。所谓安乐死是指对当事人施以一种慈爱行为来结束他的生命,它既不是为了惩罚某个人,也不是为了保持一些人而牺牲某个人。按安乐死采用的不同方式可分为:听任死亡和仁慈助死。听任死亡意味着听任晚期病患者拒绝治疗而自然死亡,是一种“消极的”安乐死。仁慈助死是根据患者提出的要求,采取直接行动结束其生命,是一种“积极的”安乐死。关于安乐死的选择也引起了一场道德争论。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安乐死违背了医学伦理原则,放弃了对挽救病人生命所做的最后努力,排除了找到治愈方法和使病人从深度昏迷中苏醒过来的可能性。主张安乐死的人则认为,疼痛难忍又无可挽救且注定要死亡的生命,对病人、家属、社会都是一种痛苦的负担,是负价值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病人来说,安乐死与忍痛死相比是一种幸福。赠予病人一种安乐死是尊重病人的自由和尊严,是合乎人道主义的。看着让病人痛苦地死与主动杀人在道德上并无区别,前者也是非人道的、不负责任的有意识的行为。施行安乐死是符合社会利益、符合经济伦理的,关键是要谨慎制定安乐死的合理判断,此外还要靠慈善心和合理的社会法规,以避免有意谋害等违法事件发生。
二
由上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道德前景?对这个问题从古至今存在着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第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认为科技发展与道德是相悖的。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便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和“绝圣弃智,大盗乃止”的说法;现代西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科学的各种规则和技术的专门化操作,以超价值判断的方式支配人的认识活动,造成了文化和个性的毁灭;瑞典神学家布伦纳则说:“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人的世界性贪婪、他内心的骚动以及被永恒的上帝注定了命运而又要摆脱的不安宁心理的一种赤裸裸的表现。”第二种观点即所谓的“科学中立说”,认为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毫不相干。实证主义哲学家维根斯坦和卡尔纳普就持这种观点。他们声称,科学是关于真伪的判断,与人的感情无关;道德是关于善恶的判断,没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因此,在他们看来,科学应有的信条应当是:能做的就去做,不必受什么“良心”、“人道”之类的道德的束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既能促进道德进步,也能导致道德败坏。
我们认为,首先,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不是互不相干的。因为科学不只是事实问题,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在科研目标的选择和科学成果的应用上都存在着善恶问题。所以,科学与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善恶关系,即伦理道德关系。其次,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最活跃、最革命的生产力,从根本上来说,是推动包括道德进步在内的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精神文明的发展,毕竟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之花的道德,当然也不可能在虚空中发展,而必须有相当的物质条件。所谓“饥寒起盗心”、“仓廪实知礼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正在兴起的高科技,给人的道德意识的升华提供了日益充分的物质手段。第二,科技知识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本质的认识,从而促进了人们道德观念的变革。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都曾强烈地震撼了上帝创世说,给统治西方若干世纪的宗教道德以沉重打击,促进了道德观念的变革。又如,近年来问世的器官移植、安乐死、人工受精、无性繁殖等科学技术的运用,对旧的“生命神圣论”是多么大的冲击!它改变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生命所持的各种愚昧神秘的念头,而把人类的生命道德价值问题放在了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第三,科学技术的基本精神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尊重不同意见、不迷信权威、勇敢探索真理和不断地发明创造,这些都与反映人们对人际关系的合理性,以及对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的道德意识,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
总之,科学技术是推动道德进步的强有力杠杆。人类应当自己控制自己,如抑制战争狂人,而不是抑制科技进步,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正面效益,抑制因科技不完善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预言,在未来的高科技社会中,以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手段的增强为条件,人的价值将得到充分的实现,人的尊严将得到切实的保证,从而达到高科技水平与高道德水平的统一。当然,这个目标不会自发地实现,它需要人类长期地自觉努力奋斗;不过,这个目标的实现应当是肯定的,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其本性来说,与人类的不幸是没有必然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