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刘洁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 绍兴)
摘 要: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电子化的信息环境在提供人们信息资源便利的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本文全面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对当代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从而正确地引导当代高校大学的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从而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健康、优秀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如今,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微信平台、QQ、APP客户端、网络博客等新媒体及自媒体形式层出不穷。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人们更加快速、方便提取相关信息,而大学生是应用新媒体技术最集中的群体,大量复杂的信息资源相继出现,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友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面,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辨别能力相对较弱,这些新媒体网络带来的信息很可能会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当务之急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目前可以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 新媒体对当代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一) 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于新媒体信息资源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给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一出现,就深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他们可以更加快速、方便的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与此同时,大学生也是最早、最直接接受和使用的群体。在2015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12月,全国网民数量已经高达6.49亿人次,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47.9%,博客用户人数为1.09亿人,收集网民人数已经达到5.57亿。其中,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人数占比31.5%,学生群体是占比最高的,高达23.8%。相对于其他群体,10-29岁之前的年轻人,更愿意在网络上分享,此外还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高,大学本科及以上网民在所有网民中占比高达63.9%。自2016年以来,上述比率仍在持续上升。
结合实际所需的冷热负荷,控制和调整空调系统的风水系统,设定设备的冷热温度,确保整个系统达到最佳运行目标。
根据李林英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是最早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群体,网络终端设备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网络搜索也是大学生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登录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每天必须做的事情,63.1%的高校学生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微信等聊天工具,16.3%的高校学生则会进入“人人网”。这些大量数据说明,新媒体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学生每天学习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他们每时每刻都可以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二) 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当代高校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而且还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在学习上,新媒体已经改变了他们只从老师、课堂和书本获取知识的学习模式,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拥有更多机会进行参与和互动;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信息储备非常庞大和丰富,使人们交流更加方便,没有空间和实践的束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在生活上,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购物方式和交流方式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他们可以在宿舍就可以购买各种生活和学习用品;此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随时搜集学习、生活相关资讯,给高校学生带来了很多便利。
(三)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针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来说,当前,专业师资结构性严重失衡,迫切需要解决。能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从业人员必须是经过专门培训,同时拥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我国每所高校必须配备2名以上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老师,与此同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技能的兼职人员。在2015年2月24日,根据我国统计局的统计信息,直接到2015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2547.7万人次。如果根据美国高校1:1500的配备标准,我国高等院校将需要16985名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而就目前我国的师资情况,远远没有达到相应标准,很多都是爱好者、转行者。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需要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结构
在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新媒体的出现,让大学生能够随时触及各种信息,不仅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清楚的认识自己,而且还有助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另外,由于学生涉世未深,缺少相应的判断力,尽管新媒体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也会使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一旦沉迷,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可能会影响人机关系、亲子关系等。
(二) 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表现仍有待提高
针对工作效果而言,目前,当代在校大学生与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研究发现,现阶段,相关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校医院的医生等组建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团队,事实上,这些从业人员并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和规范,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使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例如,个别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思想政治教育;有的从业教师错误地运用心理测量手段和工作,望文生义地随意诠释测量结果,甚至将大学生的隐私泄露出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由于从业教师专业程度不够,严重阻碍了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得心理老师只针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得整体工作重点侧重于心理问题和症状承接,使得很多学生的发展性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由此可知,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不应该仅停留在心理干预和有限预防上,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它放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上,以便有效地完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这方面的实效性与从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从业教育要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又是“幽灵”!霍铁气不打一处来。最近一段时间,小达不知道从哪里得知这家位于南江市郊区叫“月影馆”的蜡像馆有“幽灵”出没的传说,趁着今天爸妈不在家,硬拉着霍铁一起来探险。
从工作性质上分析,其关键和结构要素需要进一步理顺和规范,从而推动系统功能的发挥。举个心理危机干预的例子,需要对危机监控、危机预警、危机干预以及追踪等工作制定系统、全面的流程,进一步划分清楚每一个要素操作的责任和要求,否则,这些制度流程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有的学校尽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仍沿用过去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有的学校尽管设立了心理咨询师,但事实上,形同虚设。此外,这种机制的实施必须要外部的大力支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针对外部资源的介入,需要进一步有效整合和提高。而高校领导往往错误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和从业老师的责任和工作,有的学校在预警渠道方面反应迟钝,设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标准化的缺失和思想认识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三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一) 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我国高等院校要不断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高等院校是良好校园文化营造的创造者,校方工作人员要随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坚决抵制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另外,高校要有效利用新媒体,来不断推进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让新媒体在大学生的人格,心理和情感塑造中发挥正能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最佳平台。
(二)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信息时代,网络上会呈现出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一旦被学生看到,势必会对其身心发生和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目前相关部门和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净化网络,这样,才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新媒体时代,网络监管部分要切实提升监管力度,及时净化网络环境,为广大学生营造绿色、健康的上网环境,而网络媒体也要以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为己任,有效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另外,高等院校还要致力于用心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不断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有效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质。网络媒体的传播不仅需要利用大众传播的优势,还需要大众传播和小众传播的特点。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有效融合不同媒介的新媒体资源。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教育工作者必须尽最大努力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互联网上的新媒体,正确使用互联网上的新媒体,并确定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来源。一方面,自觉引导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形成绿色健康的学习生活模式。正确认识网络,将其积极因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制定出一份合理的、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作息时间表,上网时长要科学合理,从而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搜集与学习有关的信息,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中,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育、管理和引导工作,消除网络信息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不良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去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诸多方式去引导学生去学习。如语文教学《小闹钟》这篇课文,我就创新性的通过让学生通过去情景表演,学生可以在表演的过程中,发挥想象、模仿、表演能力。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并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灵。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其中不仅包含了努力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在校园内创建新的在线媒体,并鼓励学生都积极参与建设中,在实践操作中,不断锻炼他们的能力。针对不同时期的网络信息,根据其各自特点进行有效整合,与此同时,可以尝试举办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并邀请一些知名心理专家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此外,高等院校还可以定期开展网络法制管理教育活动,同时,不断完善和改进与大学生网络行为相关的行为准则,从而有效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使其成为信息的合法传播者和参与者。
高度重视和关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在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灵活地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开展相关讲座,社会实践以及个人咨询等。校内和校外一体化,在线和离线相结合,进而尽可能地丰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众所周知,在大学阶段,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仍然相对薄弱,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和影响,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在网络心理咨询教学中加大工作力度。
(三) 尝试向大学生提供“朋辈心理辅导”
所谓“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心理健康教师在进行校园文化活动时,邀请接受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非专业人员,像朋友一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便在轻松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同伴心理辅导员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由于朋辈心理辅导人员不仅具有专业背景,而且还要拥有其他专业视角,同时对新媒体有一定深入的了解,以朋友的方式聊天、叙事和理论,这种心理咨询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进而创造出健康的校园文化。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活动空间,也是大学生“真情流露”思维和心理互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可以在宿舍内宣传和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有趣的设计,倡导创建和谐文明的宿舍文化,促进大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切实提升宿舍的集体荣誉感,改变宿舍氛围,从而减少学生玩电脑的时间。
(四)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心理调适
目前,我国高校应在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努力打造自我磨炼、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氛围,并利用外界条件来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和自我教育。对于目前存在的大量网络信息资源,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避免网络不良信息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帮助大学生解决和预防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网络平台,推荐给大学生与心理有关的书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云铜总厂研发中心利用工业盐在高氯体系下实现了铅、锑、铋的定向分离[1],在液固比为L∶S=7∶1、温度80 ℃、时间2 h、NaCl浓度为6 mol/L的条件下,铅的脱除率为89.63%,锑的脱除率为13.97%,铋的脱除率为26.67%。虽然实现了大部分铅的分离,但该体系下金、银也存在一定的分散,回收难度较大。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第 2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长旭.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及应对机制建构[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3, 23(2):129-131.
本文引用格式: 刘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 教育现代化,2019,6(40):25-27.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40.008
作者简介: 刘洁,女,湖北潜江,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人文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新媒体论文; 大学生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路径论文;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