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及时代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世纪论文,基本特征论文,落后论文,意义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蓦然回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已走过了150 年的光辉发展之路。以列宁理论和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二十世纪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理论,是二十世纪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理论基础,也是推动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武器。
一、二十世纪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飞跃,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理论也经历了由列宁理论到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首先面对了东方落后国家的实际,初步探索了同东方实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建设途径。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理论,并克服了列宁以后理论上出现的各种偏离客观实际的倾向,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二十世纪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列宁理论和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到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19世纪前期和中期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即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而向共产主义迈进,实现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当时,西欧各国存在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和可能性,在组织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当时无产阶级准备革命的实践,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能是无产阶级为什么要进行革命和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1848年初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其主要内容在于阐述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指明革命的力量、领导者及革命道路。1848年欧洲革命结束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总结革命而撰写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工农联盟、 不断革命等理论观点。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时,又提出了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观点。可见,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界定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符合实际的。俄国十月革命后,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历史地摆在无产阶级面前,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回答和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既是事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大计,也是完善和发展科学社会理论的需要。1918年春以后,在俄国的无产阶级政权初获巩固时,党和政府及时把工作重心由政治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等文章中阐述了俄国经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1921年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在《论粮食税》、《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论黄金在目前和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等文章中进一步论述了生产力落后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途径等问题。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进行经济建设,邓小平理论系统阐述了我国如何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由此可见,列宁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二十世纪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途径,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到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是二十世纪东方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理论成果。
(二)列宁理论和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研究和解决西方问题为主到研究和解决东方问题为主的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解决的主要是西方问题,即19世纪前期和中期西欧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虽然从19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关注和研究了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但他们始终认为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虽然可能先于西欧发生革命,但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只有在西欧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才能帮助俄国等落后国家的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注:俞良早:“恩格斯晚年关于东方发展的科学预见》,《世界共运研究》1995年第3期,第90—99页。)这说明,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出发点始终在西欧。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东方,东方社会主义实践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需要产生适合东方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列宁理论和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分别回答了俄国和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构成了回答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途径的科学理论体系,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解决的重点由西方问题到东方问题的飞跃。
二、二十世纪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二十世纪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由列宁理论到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等方面的新观点,发展了列宁理论,标志着二十世纪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其基本特征是:
(一)从东方落后国家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求实性
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强调必须认清俄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实际。1918年后,随着俄国苏维埃政权初获巩固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初步转到经济建设上,列宁就从俄国小生产在经济上占优势的实际出发,主张实施国家资本主义,即实施国家对生产活动的领导、指导、监督和制约。针对党内少数人怀疑苏维埃国家为此有“演变到资本主义”的危险,列宁精辟地指出,俄国目前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宗法式的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然经济的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俄国幅员如此辽阔,情况如此复杂,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所有这些不同的类型都互相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特点就在这里。”(注:《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34卷,第275页。),正是从这一特点出发,列宁主张俄国必须建立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用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克服小生产自发势力的影响,才能为社会主义创造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又强调必须从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实际出发,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经济发展,走一条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他说:“毫无疑问,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注:《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41 卷,第50页。)他又强调:“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手段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注:《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 版,第41卷,第217页。)在列宁看来, 通过“中间环节”走向社会主义,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样的精神和原则,在邓小平理论中也有深刻体现。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页。)1984年10月,他在会见外宾时的谈话中说到中国革命成功在于走自己的路时,又提出:“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5页。)可以说,从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贯穿列宁和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中心线索,体现了二十世纪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理论的求实性特征。
(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开拓前进的创新性
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主义实践,是史无前例的开创性事业,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无现成经验可借鉴。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首创性决定了列宁理论和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特征。
列宁理论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施国家资本主义以促进经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否定了国家资本主义,认为它丝毫不能改变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事实。针对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条件,列宁指出:“只要稍微想一想,在俄国,在苏维埃俄国,确立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基础将意味着什么,那么任何一个没有丧失理智、没有被书本上的只言片语塞满头脑的人都一定会说,国家资本主义是俄国的救星”。(注:《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34卷,第236页。)“现实告诉我们,国家资本主义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进步”。(注:《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34卷,第235页。)在新经济政策时间,列宁又论证了实行租让制、租赁制、合作制等经营组织形式都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所必需的措施。显然,列宁关于实施国家资本主义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是从俄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措施。第二,在所有制形式上,提出了两种公有制形式的观点。针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制形式为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而此理论不完全符合俄国社会主义实践要求的情况,列宁提出了公有制可分为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和集体占有两种形式的著名观点,即“彻底的社会主义类型的企业(无论生产资料或企业占用的土地及整个企业,都属于国家”和合作社“集体企业”。(注:《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43 卷,第83页,第366页。 )这是列宁立足东方落后国家实际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三,在经济政策上,提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应允许贸易自由,允许商品交换的政策才能引导小农经济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明确论述了商品、自由贸易和商业等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事物,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消灭商品、货币、自由贸易和商业。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通过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深感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在社会生产力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小农经济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他指出:“看起来自由贸易、商业这些与社会主义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正是这类矛盾在实际生活中能把人们从小农经济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引导到社会主义,”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分寸”。(注:《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41卷,第55页。)在他看来, 落后国家发展商品经济并不危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又是一个创举和贡献。
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导正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以往社会主义实践中失误、挫折的首要原因,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未完全搞清楚,把对社会主义的某些非本质的认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加以固守,出现了曲解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目标的错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坚持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纠正了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谈论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的统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建立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时代要求基础上,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第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界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邓小平理论突破了过去长期存在的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就能很快进入社会主义的观念,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立论的基础,其实质在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进入社会主义后,由于经济文化的落后性,决定了必须用长达百年的时间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现代化、市场化,去建立社会主义本来应有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摆脱贫穷,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越性,从而真正“够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彻底否定了一切脱离实际的、超越阶段的“空想论”,把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认识置于了正确的前提和基础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找准了出发点和立足点。第三,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选择了符合落后国家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明确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结合,为我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并存,为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制造了条件;明确了按劳分配与非按劳分配可以结合,为我国建立按劳分配与接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结构提供了可能性。
(三)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渐进性
历史证明,无产阶段专政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有激进过渡和渐进过渡之分,列宁和邓小平都主张采取缓和的办法,渐进地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列宁从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基本国情出发,冷静地认识到:“一下子把数量过多的小农户变成大农户是办不到的。要在短期内一下子把一直分散经营的农业经济变成公共经济,使之具有全国性大生产的形式,由全体劳动人民普遍地同等地履行劳动义务,同等地公平地享用劳动产品,——要一下子做到这一点,当然是不可能的”。(注:《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35卷,第170页。),1919年10月,在其名著《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中又指出:实现社会主义消灭阶级、消除工农差别、建立纯公有制经济等目标“这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任务,而且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注:《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 版,第37卷,第273页。)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主张, 更是清晰地体现了他关于渐进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我国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只能渐进实现发目标的道路。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国民经济台阶式发展的观点、分步走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均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渐进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特征。
三、二十世纪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
在二十世纪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始于列宁理论,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成熟于邓小平理论的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二十世纪东方社会主义实践在曲折中前进的理论基础。尽管二十世纪东方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曾出现了偏离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要求,致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但是,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了符合东方落后国家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成为推动新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武器。其时代意义体现在:
(一)关于各国社会主义实践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道路的理论,奠定了新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在本世纪初,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就提出,俄国由于小农经济占优势,生产力落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必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即认为俄国应走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多次强调指出,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即在于坚持走自己的革命道路,搞社会主义建设也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关于社会主义实践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的观点,不仅对中国,而对东欧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仍具有普遍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论断,指明了新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必由之路。列宁在苏维埃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曾指出,无产阶级在巩固政权的斗争基本取得胜利时,应该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上实践的日程,并将其列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邓小平同志更是明确指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体现,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从总体上看,东方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生产力水平均较低,因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必由之路。
(三)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为新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把握世界形势的理论武器。在本世纪20年代,在战胜了帝国主义发动的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后,列宁通过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提出了尽管在战争与和平的时代条件下,东方革命力量和西方反动势力之间已经形成了“均势”,即形成了力量平衡的态势(注:《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42卷,第273页。)。由此,帝国主义国家已不再能够马上发动对苏俄的战争,苏俄国应趁机进行经济建设,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正是基于这种正确认识,苏维埃政权实现了党和政府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尽管后来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应尽可能利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间隙”发展本国经济的思想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邓小平同志建立在深刻总结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论断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冷静而深遂地分析了“冷战”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新特点,英明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5 页。)并要求我国应适应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力争使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从而加快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展望新世纪世界形势,和平与发展仍将是世界的两大主题,邓小平对当前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的新判断为新世纪社会主义运动认识和把握世界形势,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
(四)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思想,揭示了新世纪社会主义运动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列宁在“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指导下,指出由于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经济上的连带关系,苏俄应同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关系以加速苏俄经济发展,但是要以苏维埃国家获得利益为前提,绝不能损害本国的经济政治利益。邓小平同志更是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应该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是要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帝国主义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作斗争,维护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新世纪,面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空间上并存,在发展上竞争,在优越性上较量,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渗透、分化、西化图谋不会停止的局面,社会主义国家坚决维护自己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仍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获得顺利发展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的基本条件。
收稿日期:1999年3月3日
标签: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列宁全集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列宁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