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问题研究的新成果:人的规模评价_哲学论文

学科问题研究的新成果:人的规模评价_哲学论文

主体问题研究的新成果——《人的尺度》一书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书论文,尺度论文,主体论文,成果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类主体性日趋增强和主体能力日益提高。与之相联系,主体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哲学界的热点。主体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对主体尺度的研究,便是其中一个重要但被长期忽视的内容。湖南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陈新夏著的《人的尺度──主体尺度研究》(以下简称《尺度》)一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堪称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

一、提出并阐述了“从主体的方面看是哲学认识的本质”的观点

对哲学本质的看法历来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尺度》一书在借助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主体的方面看是哲学认识的本质的观点。《尺度》一书认为,哲学不仅要研究人以外的对象,而且要研究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及其改造。因此,在哲学研究中,主体自身不能置身于研究领域之外,而必须纳入其中;主体不是某种预先假定的信息接受器,而是研究的出发点。研究主体本身并从主体的方面看问题,是哲学认识的本质之一。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尺度》首先考察了古代哲学中主体的确立。认为古代哲学的发展和主体的确立经历了主要从客体出发把握客体,使客体抽象化为普遍性主体,通过反思认识而确立抽象的个体主体等三个逻辑阶段。其次考察了近代哲学的主体化转向。《尺度》认为,真正强调主体作用并从主体出发,是在近代哲学中出现的。唯理论强调普遍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经验论则强调个体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康德是哲学史上从主体方面看最突出的代表,其独特贡献在于:综合了个体主体与普遍主体,真正开始揭示主体的认识能动性。康德哲学标志着旧哲学的终结和新哲学探讨的开始,尽管康德之后产生了像黑格尔哲学这样庞大和独特的体系,提出了概念辩证法等创造性的内容,但在反思主体的问题上,黑格尔哲学处于前康德哲学阶段。因此,从反思主体的角度看,康德哲学是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折点,它开始使哲学对主体的反思具体化,开始通过对主体的反思来重新审视和把握世界与人生。再次考察了现代哲学重心的转移。《尺度》认为,现代哲学重心转向人自身有四方面的原因:现代社会生活趋于多元化;普遍价值失落;现代理论科学发展突出了主体的作用;人类改造、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及其反主体效应的出现,把主体及其作用的研究提到中心位置。由于上述四方面的原因,现代哲学不仅把个体的人作为研究的重点,而且在研究中注重考察并极力强调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流派,即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都从不同方面强调主体,而否定传统哲学对客观世界自身意义的探讨和描述。人本主义对传统哲学的反叛主要表现在哲学研究重心的转换,它将研究重心指向个人的主观(体)存在及有关问题;科学主义对传统哲学的反叛主要表现在研究视角的转换,它的研究视角就是从主体出发去理解科学认识,从主体的思维或认识结构中寻找科学认识合理性的根据及说明其演变和发展。从主体的方面看已构成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等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

通过对古代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考察,《尺度》清晰地勾勒了哲学的主体化倾向,并且分析了哲学主体化的原因,论证了哲学发展的内在线索之一,是逐渐完善从主体的方面阐释世界和人生。《尺度》在分析、论证和阐释哲学主体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明确指出了传统哲学脱离客体谈主体、现代西方哲学忽略实践谈主体的根本缺陷,强调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才真正为研究主体及主体的作用,为全面、立体地理解主体奠定了基础,主体的规定性才得以完整地显示出来,从而为真正研究主体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实践是主体的实践,是主体连接客体的桥梁。引入实践说明主体,就为从主体的方面看是哲学认识的本质的观点做了有力的论证。《尺度》由此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就整个哲学的基本走向来说,从主体的方面看是哲学认识的本质;(二)从主体方面看的本质,决定了哲学的独特使命是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三)哲学发展到现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明显地体现了主体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突出了哲学从主体方面看问题的根本特征。从《尺度》的论证过程来看,这三个基本结论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很自然地导出本书的主题:主体尺度研究。

二、对主体尺度作出了科学的规定,并揭示了主体尺度的特点和构成因素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后,哲学史上不少哲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然而,主体尺度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尺度》在总结哲学史上种种认识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主体尺度的实践性原则,并依据实践性原则,对主体尺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尺度》认为,主体尺度就是人的活动尺度,是人作为主体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内在根据。由于人从根本上是以认识和实践的方式同客观世界相联系,因此主体尺度既是认识尺度,又是实践尺度。作为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尺度,主体尺度应理解为构成人自觉活动的根据的人的需要和能力的统一体。这是《尺度》对主体尺度的规定。

《尺度》对主体尺度作出规定后,进一步提出并阐述了主体尺度的特点。《尺度》认为,主体尺度与通常意义上的作为衡量标准的尺度相比,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它不仅是衡量对照、比较事物的标准,更是人的活动内在要求和外在规范的统一。所谓人的活动的内在要求,是指任何人的自觉活动都有其内在的根据,一方面人必然要从自己的目的和动机等主体要求出发去确定自己的认识、改造对象及活动目标,另一方面所确定并力求实现的目的和动机又要与其所具有的能力结构和条件相联系,即要从主体的能力状况出发去活动。所谓外在规范,就是主体的要求不是仅停留于自身,而是必然要通过其现实活动去规范、创造(观念的创造与物质创造)客体。人的要求本质上具有对象化的趋向,要在对象上体现出来并得以实现。这种体现的途径就是将内在要求化为外在规范,通过体现规范的活动使对象发生现实的变化,使对象主体化。因此,主体尺度的运用不仅包括对事物的评估和认识,同时还包括使之对象化,即运用它改变客观事物。这是主体尺度的根本性特征。(2)主体尺度仅仅是人的尺度,具有为人性。尺度的构成只能是属于人的因素,如人的需要和能力等,而不能是人以外的其他事物。(3)主体尺度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和超越性。它不仅是现实的反映,是以往条件的产物,更是对未来的企求和把握。它具有超越现实的本性,正是这种本性,使主体尺度的运用不仅限于以现实的标准评价现存事物,而且要以超越现实的标准评价现存事物,并进行理想事物的创造。超越性使主体尺度不是某种既成的、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生存和变化的东西。

《尺度》进一步考察和论述了主体尺度的构成。《尺度》认为,主体尺度是由人的需要和能力这两方面的基本要素构成的。需要是主体能动性最深刻的根源。需要与生产及整个社会条件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定的需要决定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同时又必然具有超越该社会条件所能满足的需要的趋势。需要本质上具有一种不满足性,具有一种超越客体现状并要求客体与自己相适应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性同任何一种客体现状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主体能动性最深刻的根源。能力是主体能动性的基础和条件。需要使主体能动性成为必要,使主体尺度成为与外物相对立的“为人”的尺度,能力则使主体能动性成为可能,使主体可以将把握和规范对象的愿望转化为现实,从而使主体尺度成为现实的尺度。需要和能力的统一,既体现了主体活动的要求和目标指向,又规定了主体活动实现的范围和程度,因而构成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尺度。

从《尺度》对主体尺度的特点及构成的论述来看,《尺度》对主体尺度的规定抓住了主体尺度最本质的东西,或者说揭示了主体尺度的本质。这种规定是科学的。

三、阐述了客体尺度的规定性及其与主体尺度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是一对范畴。既然存在主体尺度,那么也必然存在客体尺度。客体尺度是什么,《尺度》对此作出了探讨。

《尺度》认为,客体尺度,是指与主体尺度相对立的客体自身的规定性,是客体各方面状况的总和。客体的规定性之所以成为尺度,并不是由于它自身具有尺度的含义,而是由于它构成了主体尺度的对立面。正是也仅仅是在相对于主体尺度的意义上,客体自身的规定性才能视为尺度。客体尺度是在主体的活动中形成的。客体自身的规定性一旦被纳入人的认识和实践中,便不仅具有自在的意义,而且构成为主体尺度的对立面,作为先在条件,制约着主体尺度的实现,从而成为与主体尺度相对立的并为主体尺度遵循的客体尺度。没有主体与客体的联系,客体自身的规定性便不能成为与主体尺度对立而又制约主体尺度的客体尺度。因此,客体尺度本身就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尺度》坚持从主、客体的联系中揭示客体尺度的本质,应该说它对客体尺度的规定是中肯的。

《尺度》对客体尺度作出规定后,进一步考察和论述了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关系。《尺度》认为,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也作用于主体。主体尺度对客体尺度的改造只有在客体尺度对主体尺度的制约中才能实现;同理,客体尺度对主体尺度的制约也只有在主体尺度的作用过程中才能实现。两者互为条件。同时,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没有前后相继之分,只有因果和主动被动之别。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主体尺度总是能够更深刻、更正确地把握和规范客体尺度,但这并不是说人能够摆脱客体尺度的制约,而是要更加自觉地遵循客体尺度的制约。应当说,《尺度》对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关系的论述是很深刻的。

四、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有关主体尺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以此为线索,对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作出了新的理解

1、对主体尺度的认知因素与价值因素及其关系进行了探讨。

《尺度》认为,主体尺度既包含认知因素,又包含价值因素,是两种因素的统一。在主体尺度的运用中,认知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人们既能确立合理的活动动机与目标,又能正确而有效地实现其动机与目标。在论述认知与价值关系时,对认知正确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关系及认知设定和价值设定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指出了认知正确性与价值合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矛盾及克服矛盾的途径,揭示了“设定”在认知活动和价值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2、对主体尺度的理性特征和非理性特征及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尺度》认为,主体尺度既有理性特征又有非理性特性,因此,主体的活动既要按理性的规则来进行,又不能局限于理性的规则而须适当地诉诸于非理性。在这个问题上,传统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观点都是有缺陷的。要合理地理解并运用主体尺度,就必须正确理解并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互补关系。在重新阐释理性的问题上,《尺度》提出并阐述了应从确立合理的“理性强度”入手来合理地运用非理性的新思路。

3、系统阐述了主体尺度在认识、实践和交往活动中的作用。

主体尺度是认识能动作用的根据。主体尺度在主体反映对象并创造认识内容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即在选择反映对象、构造认识内容和反馈认识结果的诸环节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之所以不是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创造,并键就在于认识本质上是一种既以客体为根据,又以主体尺度为根据的理解、创造与评价。

实践之所以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自觉活动,就在于它是以主体尺度规范和改造对象的过程。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的内在根据,是实践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物质性活动的关键所在。主体尺度的作用,贯穿于动机目的的形成、方案的制定、动作和操作过程及活动效果的反馈等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

交往活动是主体间的意义交流与活动交换,是人们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实质上是不同主体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对交往的本质、交往规则、交往矛盾和交往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都应从主体尺度出发来理解。交往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根源于主体的需要,而达到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途径之一,则是以主体尺度为根据来确立公平而合理的交往规则。

4、揭示了主体尺度与历史规律的关系。

《尺度》认为,历史规律与人的创造活动的关系核心是规律与人的主体尺度的关系。以往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仅从客体的方面来理解,原因就在于仅仅注重历史的过程方面,将“社会”、“过程”等抽象成某种脱离了人的主体,或者说,历史过程本身被主体化了,人的活动被降到了次要地位。历史是有规律的过程,既是因为它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又是因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活动有章可循。在承认历史规律客体根据的同时,亦应探究历史规律的主体根据。这种根据,就是历史活动中人的需要和能力,即主体尺度。

《尺度》对主体尺度的研究是一种新的探索,其中的一些观点或论述是否完全正确尚有待于讨论,此外,有的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和充实。但是;应该看到,该书确立了从主体的方面看的新视角,系统地阐述了有关主体尺度的重要而基本的问题,并对当代哲学研究中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这些探讨无疑是可贵的、有益的。可以确信,该书的出版必将对主体问题及相关哲学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必将有助于当代哲学开拓把握时代精神的新思路。

标签:;  ;  

学科问题研究的新成果:人的规模评价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