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胺培南和西司他丁的不良反应(2)

亚胺培南和西司他丁的不良反应(2)

一、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不良反应(二)(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刘鑫,叶婷,涂杰霞,乔逸,王婧雯[1](2021)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文献报道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6–2021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mbase、PubMed数据库关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不良反应的报道,对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81篇文献,涉及98例患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从输注开始2 min到用药后23 d不等。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以神经系统、全身性损害和皮肤及其附件为主。本研究显示全身性损害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性别、日剂量等因素无关,与年龄≥60岁有关。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所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临床药师应协助规范临床用药并加强用药监护,确保用药安全。

游翠玉,王茂义,薛思宇,邓祥,郑鑫,魏敏[2](2021)在《某三甲医院471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471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并给予相关对策,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科呈报的2012—2018年抗感染药物ADR报告资料471例,分别从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对ADR/ADE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71例ADR报告中≤10岁患者ADR构成最高,此年龄段患者涉及最多的药物为注射用拉氧头孢钠(氧头孢烯类)41例(占8.70%)。ADR/ADE涉及的抗感染药物种类共19类,其中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发生率最高(占21.44%)。ADR/ADE涉及的前5名均为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伏立康唑注射液、注射用拉氧头孢钠、注射用美罗培南和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总计212例(占45.01%)。在发生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中,涉及皮肤及其附件病例最多,有213例(占45.22%),其次是全身性系统损伤96例(占20.38%)和消化系统损伤38例(占8.07%)。合并用药中单药86.41%,≥两种药合用13.59%,疗程中≥3 d 5.52%,疗程2 d 8.92%,疗程1 d 85.56%。在471例抗感染药物ADR/ADE报告中,严重ADR共18例(占3.82%)。其中抗真菌药伏立康唑(包括针剂和片剂)发生严重ADR例数最多,共9例(占50.00%)。471例抗感染药物ADR/ADE报告中新的ADR 8例(占1.70%),注射用药7例,均为粉针剂(占1.49%),口服用药(片剂)1例(占0.21%)。注射用药(包括粉针剂和注射剂)共421例(占89.38%),口服药物66例(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缓释片等)(占14.01%),阴道给药2例(占0.42%),吸入给药1例(占0.21%),鼻饲给药1例(占0.21%),由于一例报告中包含不止一种剂型,因此总例数>471例。471例ADR/ADE病例中好转310例(占65.82%),痊愈147例(占31.21%),未好转6例(占1.27%),转归不详8例(占1.70%)。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尤其是儿童与老年患者的抗感染用药,需在用药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用药,并加强用药后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ADE的发生,若出现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郭玉琴[3](2016)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自1928年青霉素被发现以来,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其在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当前抗菌药物已成为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另一方面又由于其不合理的使用甚至是滥用,导致病原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患者发生二重感染的几率增大,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增加,给患者健康以及社会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威胁。为了规范我国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行为,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国家卫生部于2011年开始在全国各医疗机构推行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为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按照专项整治方案的要求,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了包括分级预授权、限制应用、总量控制等一系列干预措施,并对控制指标进行监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因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问题较多而成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控管理工作的核心与重点。第一部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目的和意义]收集整理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住院患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过对干预前后PICU住院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使用强度、病原学标本送检率、抗菌药物费用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使用量和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等多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干预效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甲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儿科重症监护病房2333例住院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住院患儿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疾病诊断、转归)、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药物名称、药物规格、剂量、用法、使用时间)、病原学标本送检情况等数据资料进行了统计、分类和整理。以2008年1月-2010年12月(干预前)1045例PICU住院患儿为对照组,2012年1月-2014年12月(干预后)952例患儿为干预组。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制定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及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实施办法,明确特殊级别抗菌药物使用审批流程和会诊人员资格及名单,建立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考核机制。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年版)》的标准,计算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病原学标本送检率、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总费用比等指标。根据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 DDD)计算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DDDs)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acterial use density, AUD),DDD值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或者药品说明书。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对照组和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82.68%和40.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对照组联合用药率为50.12%、干预组为2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对照组中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为50.58%,干预组为8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中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为83.24%%,干预组为9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由对照组的34.89DDD降至干预组的28.86DDD,降低了17.28%。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对照组的7.29DDD下降至干预组的6.87DDD,降低了5.89%。⑤干预组共使用抗菌药物20个类别,41个品种,少于对照组的24个类别,55个品种。⑥干预组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总费用比为31.33%,低于对照组的33.17%。干预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总费用比为15.84%,低于对照组的16.79%。⑦患儿平均住院日由对照组的10.63天降至干预组的9.88天。⑧患儿死亡率由对照组的18.18%降至干预组的1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推动下,该医院实施了一系列合理的干预措施,使PICU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各项评价指标得到了显着改善。①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对照组的82.68%降至40.34%,干预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由对照组的50.12%降至29.69%。经过综合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已达到卫生部标准(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②干预组病原学标本送检率由对照组的50.58%增加到88.80%,干预组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也由对照组的83.24%增加到96.55%,标本送检率均已达到卫生部的标准(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不应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不应低于80%)。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对照组的34.89DDDs下降至干预组的28.86DDDs,下降幅度为17.28%,达到卫生部标准(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应高于40DDDs);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也由对照组的7.29DDDs下降至干预组的6.87DDDs,下降幅度为5.89%。④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总费用比由对照组的33.17%降至干预组的31.3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总费用比由对照组的16.79%降至干预组的15.84%,该研究表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⑤患儿平均住院日由对照组的10.63天降至干预组的9.88天,研究表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⑥患儿死亡率由对照组的18.18%降至干预组的14.60%,该研究表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患儿的死亡率。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取得的这些成绩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巩固和加强,确保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进入常态。第二部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前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研究目的和意义]监测该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探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病原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分别对该院PICU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照组)和2012年1月-2014年12月(干预组)所有住院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标本送检情况、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干预组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为88.80%,高于对照组的50.12%,送检标本类型以血液、脑脊液、痰液为主,其他类型标本所占比例较少。②对照组共送检病原学标本2967份,分离出病原菌349株,检出率为11.76%,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1.58%,常见病原菌主要为肺炎链球菌9.46%(33/349)、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02%(28/349)、金黄色葡萄球菌6.02%(21/349);革兰阴性菌占38.11%,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0.60%(37/349)、鲍曼不动杆菌7.16%(25/349)、大肠埃希氏菌6.02%(21/349)、肺炎克雷伯氏菌5.16%(18/349);真菌占9.74%,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3.73%(13/349)、白假丝酵母菌4.30%(15/349)。干预组共送检病原学标本6749份,分离出病原菌955株,检出率为14.1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革兰阳性菌占42.62%;主要为肺炎链球菌8.59%(82/955)、金黄色葡萄球菌7.43%(71/955)、表皮葡萄球菌6.91%(66/955);革兰阴性菌占54.45%,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9.58%(187/955)、鲍曼不动杆菌7.43%(71/955)、大肠埃希氏菌7.23%(69/955)、肺炎克雷伯氏菌7.12%(68/955);真菌占2.41%,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1.26%(12/95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0.73%(7/955)。③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 A)的分离率明显降低,两者构成比由对照组的11.17%(39/349)下降至干预组的2.62%(25/95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大于95%。[结论]①该院PICU经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综合干预后,临床医师对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病原学标本送检率由50.58%增加到88.80%。②临床上标本采集更加规范化,使标本检出率得到提高,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标本检出率由11.76%上升到14.15%。③感染病原菌对常见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明显降低,由对照组的11.17%下降至干预组的2.62%,该研究表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原菌的耐药率。④综合干预后真菌检出率明显降低,由对照组的9.74%降至干预组的2.41%,该研究表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真菌二重感染的发生率。

王姝[4](2014)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被誉为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使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能够更加持久地在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中发挥作用,延缓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长,需要严格管理、合理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本文建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体系并应用于临床,旨在加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促进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研究方法应用药物利用评价(Drug use evaluation, DUE)方法,建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体系。依据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体系,自行设计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评价工作表,主要内容包括患者信息、诊断、用药信息、实验室检查、用药指征评价、用药过程评价、用药结果评价和管理指标评价八项。对2013年9月27日一2013年12月31日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全部病例52例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评价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依据和预期目标。评价指标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和十七个二级指标,四个一级指标依次为用药指征、用药过程、用药结果和管理指标;十七个二级指标依次为适应症、禁忌症、实验室指标、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特殊人群、溶媒剂量及选择、静脉滴注时间、疗程、联合用药、相互作用、药品不良反应、症状好转或治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申请单、病程记录、处方52例病例中,8例完全符合评价标准,符合率为15.4%。其中适应症(符合率96.2%)、禁忌症(符合率1.9%)、生命体征监测(符合率100.0%)、药物选择(符合率100.0%)、给药途径(符合率100.0%)、滴注时间(符合率100.0%)、相互作用(符合率98.1%)、ADR(符合率100.0%)、填写“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申请单”(符合率100.0%)达到预期目标;用药前进行病原学检查(符合率80.8%)、血象监测(符合率53.9%)、肝肾功能监测(符合率94.2%)、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符合率84.6%)、特殊人群(符合率88.9%)、溶媒用量及选择(符合率17.3%)、疗程(符合率73.1%)、联合用药(符合率86.4%)、症状好转或治愈(符合率65.4%)、特殊情况下越级用药小于等于24h并于24h内补充“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申请单”(符合率46.2%)、病历记录用药指征(符合率84.6%)及联合用药指征(符合率63.6%)、处方权(符合率69.2%)未达到预期目标。52例病例共送检病原学标本189份,其中痰标本61份,占32.3%;血液标本118份(包括PCT标本和血培养标本),占62.4%。分离出革兰阴性菌8株,占72.7%;革兰阳性菌1株,占9.1%;真菌2株,占18.2%。52例病例全部进行病原学监测,占100.0%。52例病例全部进行PCT试验,占100.0%;7例病例进行痰涂片(检测细菌),占13.5%;23例病例进行痰涂片(检测真菌),占44.2%;29例病例进行痰培养,占55.8%;18例病例进行血培养,占34.6%。结论1.本文制订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评价指标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十七个二级指标,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实用性。2.本文建立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体系对某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进行评价,有利于发现该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3.某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溶媒用量及选择、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管理指标、实验室指标、特殊人群、疗程、联合用药未达到预期目标。

许顺贵,赵尚清,王永红[5](2013)在《171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文献进行分析,了解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方法以"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检索了2000~2013年与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相关文献,对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涉及主要为抗微生物药物、中药制剂、抗癫痫药物、解热镇痛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全身性的严重过敏反应、以严重皮疹、皮炎、多形性红斑为主的皮肤及附件损害、以及血尿、蛋白尿等的泌尿系统损害。结论医院应重视临床抗微生物药物和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注意收集儿童用药安全信息,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上报工作,保障患儿安全用药。

罗红[6](2013)在《从病例分析探讨药学服务模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参与查房、进行病例分析及用药咨询等,探索基层医院药学服务的工作方式。方法: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药物相互作用的干预及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等方面提供药学服务。结果:临床药师发挥药学专业专长解决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用药难题,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结论:临床药师全面开展药学服务,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张瑜,何乐,方洁,程齐俭,杨婉花[7](2012)在《1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策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策略。方法:通过对1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分析,从药物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总结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结果与结论:对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可采用联合用药、加大给药剂量、延长给药时间和疗程等方法加强抗感染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贺颖,董得时[8](2012)在《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最直接有效的药物之一,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提高临床治愈率[1]。但长期以来,临床应用抗生素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耐药菌群的出现导致抗生素临床效果的降低、抗生素引发后继的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过敏反应等,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根据

许晶[9](2011)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不良反应二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因广谱、高效的抗菌作用被广泛应用,但相应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本文对近两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接收的2例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所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临床医师关注。

曲彩红,苏向阳,黎小妍,张平[10](2010)在《24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考察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状况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以我院2006-2009年上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4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为考察对象,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类型、药理作用、年龄、性别、剂型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结果β-内酰胺类累及系统-器官涉及皮肤及其附件、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反应容易发现,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的反应具有隐匿性。结论用药前了解既往过敏史,尽可能地减少联合用药,选择合理地给药方法,按照说明书剂量给药是防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途径。

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不良反应(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不良反应(二)(论文提纲范文)

(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原患疾病
    2.3 日剂量
    2.4 ADR发生时间
    2.5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2.6 转归情况
    2.7 全身性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性别与年龄
    3.2 ADR出现的时间
    3.3 ADR累及系统/器官
    3.4 转归
    3.5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全身性损害的危险因素

(2)某三甲医院471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发生ADR/ADE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
    2.2 ADR/ADE涉及的抗感染药物种类
    2.3 ADR/ADE居前5位药品
    2.4 ADR/ADE累及系统及临床ADR表现
    2.5 ADR/ADE的合并用药、给药疗程
    2.6 严重的ADR及其临床表现、累及系统
    2.7新的药物ADR
    2.8 ADR/ADE给药途径及药物剂型
    2.9 ADR/ADE的转归及分类
3 讨论
    3.1 年龄和性别分布
    3.2喹诺酮类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ADR/ADE的发生情况
    3.3 ADR/ADE的临床不良表现及对身体的损伤
    3.4 ADR/ADE与合并用药和给药疗程分析
    3.5严重与新的ADR
    3.6 抗感染药物给药途径、药物剂型与ADR/ADE发生频率的关系

(3)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抗菌药物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二章 抗菌药物干预前后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资料来源
    第三节 方法
    第四节 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体系
    1.1 研究依据与方法
    1.2 研究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部分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171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儿童年龄划分
    1.3 文献筛选标准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2.2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的临床表现
        2.2.1 全身性损害怀疑药品分析
        2.2.2 皮肤及附件损害怀疑药品分析
        2.2.3 泌尿系统损害怀疑药品
        2.2.4 肝胆系统损害怀疑药品
    2.3 严重病例合并用药情况
    2.4 死亡病例统计
    2.5 严重病例怀疑药品统计
3 讨论
    3.1 国外有关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3.2 过敏反应分析
    3.3 泌尿系统损害涉及药品分析
    3.3 儿童联合用药与联用不当
    3.4 加强儿童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
5 结语

(6)从病例分析探讨药学服务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参与临床查房, 协助制订合理用药方案
2 提供药物相互作用信息, 保证用药安全
3 重症、特殊患者的药学监护
4 多途径开展药学服务, 建立临床药学工作新模式
    4.1 关注特殊人群用药
    4.2 扩大患者用药教育和咨询范围, 提高用药依从性
    4.3 加强基层医疗单位临床药师的培养

(7)1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诊疗经过
    2.1 现病史
    2.2 辅助检查
    2.3 入院诊断
    2.4 治疗经过
3 用药分析
    3.1 判断患者培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是否为致病菌
    3.2 对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抗菌药物治疗的选择
    3.3 患者3次出现肝功能不全的可能原因分析
4 小结

(8)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用药分析
    3.1 盲目使用抗生素
    3.2 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
    3.3 二联或三联使用抗生素
    3.4 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感染疾病的“万能胶”
4 对 策
    4.1 制定出抗生素使用的法则, 并加强监督力度
    4.2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4.3 注意疗程和剂量问题
    4.4 尽量使用窄谱、普通及单一种类的抗生素

(9)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不良反应二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2 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致癫痫发作

(10)24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性别与年龄分布
    2.3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的分布
    2.4 药品品种分布
3 讨论
    3.1 预防过敏反应
    3.2 加强ADR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四、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不良反应(二)(论文参考文献)

  • [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 陈丹,刘鑫,叶婷,涂杰霞,乔逸,王婧雯.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21(06)
  • [2]某三甲医院471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及对策[J]. 游翠玉,王茂义,薛思宇,邓祥,郑鑫,魏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03)
  • [3]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分析[D]. 郭玉琴.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4]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D]. 王姝.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2)
  • [5]171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许顺贵,赵尚清,王永红. 中国药物警戒, 2013(07)
  • [6]从病例分析探讨药学服务模式[J]. 罗红.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06)
  • [7]1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策略探讨[J]. 张瑜,何乐,方洁,程齐俭,杨婉花. 中国药房, 2012(30)
  • [8]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与对策[J]. 贺颖,董得时.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16)
  • [9]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不良反应二例分析[J]. 许晶.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01)
  • [10]24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 曲彩红,苏向阳,黎小妍,张平. 中国药物警戒, 2010(12)

标签:;  ;  ;  ;  ;  

亚胺培南和西司他丁的不良反应(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