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 湖南怀化 418000
摘要:目的 分析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本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接收的92例锁骨骨折病患资料,分研究组(46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为颈浅丛的神经阻滞性麻醉,研究组为颈臂丛结合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对照组的心率为(100.03±4.13)次/min比研究组(86.32±2.14)次/min快(P<0.05);麻醉的优良率对照组是71.74%(33/46)比研究组97.83%(45/46)低(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是6.52%(3/46),研究组是2.17%(1/46),两组比较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 颈臂丛与神经阻滞联合应用于锁骨骨折的手术中麻醉效果佳。
关键词:颈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
锁骨通常处于皮下,在肩峰和胸骨柄之间,呈S形[1-2]。其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易出现骨折,因此非其实行骨折的切开复位的内固定时,有效的麻醉形式为手术质量提高的关键[3]。本院对锁骨出现骨折的病患实施颈臂丛与神经阻滞联合作用的方式,具体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本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接收的92例锁骨骨折病患资料,分研究组(46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男30例,女16例;年龄16-76岁,平均(43.13±2.57)岁;体重40-62kg,平均(46.31±4.30)kg;研究组男31例,女15例;年龄15-74岁,平均(43.62±3.12)岁;体重41-63kg,平均(47.12±4.56)kg;基线资料在2组比较重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组为颈臂丛结合神经阻滞麻醉,将胸锁中乳突肌锁骨头显露,找出肌间沟,将环状软骨所引水平线和肌间沟的交点作穿刺点,以7号的头皮针与20mL的注射器实施连接穿刺,将其垂直刺进病患皮肤且略向脚侧进行推进,若有异感则停止入针,回抽时若无脑脊液与血液,则将麻醉药注入,主要是1%的利多卡因加入0.375%的布比卡因再加入5mg的地塞米松,共20mL。颈浅丛的神经阻滞性麻醉主取病患胸锁的乳突肌的后缘中点为穿刺点,择4cm22号穿刺针由胸锁中乳突肌的后面实施进针,存在突破感后再实施4mL针尖推药至皮下锁骨近、中及远端方向,推注药物是利多卡因1%,布比卡因0.25%,共12mL,推药时确定回抽状态下无脑脊液和血液时方可实施局部麻药的注入。对照组为颈浅丛的神经阻滞性麻醉方法和研究组同。
1.3观察指标与判定[4]
比较两组应用效果;记录病患氧饱和度、心率等变化情况;观察出现喉返神经、膈神经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标准是:无痛且可顺利进行手术是优;手术牵拉会有痛感,需以镇静药辅助为良;术中疼痛,需局麻,阻滞有不完全现象为差。
1.4统计原理
探究数据,由SPSS22.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单位经(±s)表达,其中组间比经t检验,计数单位由[n(%)],且组间对比经表达,P<0.05表示两组差异比存在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生命体征对比情况
氧饱和度麻醉后两组变化差异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的心率为(100.03±4.13)次/min比研究组(86.32±2.14)次/min快(P<0.05),详见表1。
2.2 两组麻醉的优良率比较情况
麻醉的优良率对照组是71.74%(33/46)比研究组97.83%(45/46)低(P<0.05,=12.1319),详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情况
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是6.52%(3/46),研究组2.17%(1/46),两组出现膈神经、喉返神经等阻滞情况比较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锁骨出现骨折为临床内常见外伤性的疾病,对其通常应用锁骨的切开复位的内固定术实施治疗[5]。在目前,手术中常见麻醉方式为单纯性的臂丛及颈丛性神经阻滞、颈丛臂丛神经与阻滞联合麻醉等[6]。有研究指出,锁骨及锁骨周边皮肤等一系列软组织会受颈丛与臂丛神经双重的支配影响,故将颈丛臂丛与阻滞联合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麻醉作用。
本研究中,氧饱和度在麻醉后两组的变化差异不存在统计意义,对照组的心率为(100.03±4.13)次/min比研究组(86.32±2.14)次/min快,其中平均动脉压研究组比对照组低,在麻醉的优良率比较中,优良病患研究组皆比对照组多,麻醉的优良率对照组是71.74%(33/46)比研究组97.83%(45/46)低,而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是6.52%(3/46),研究组是2.17%(1/46),两组出现膈神经、喉返神经等阻滞情况比较不存在统计意义,表明颈臂丛与神经阻滞联合应用在锁骨骨折的手术中麻醉效果佳,与吴长春[7]研究类似。考虑为:臂丛神经及颈丛神经皆为脊神经中的组成部分,其中颈丛神经是由第1-4的颈神经的前支的相互交织而构成,且其主要处于胸锁的乳突肌的上部深面,在肩肿提肌及中斜角肌的起始端前方;而臂丛神经是由第5-8的颈神经的前支及第1胸椎脊的神经前支部分纤维的交织而形成,其恰好处于锁骨下的动脉后上方,而在此部位臂丛的神经束最集中,其位置浅,是臂丛神经的阻滞麻醉定位额标志[8]。病患颈部神经的血管较为丰富,且在锁骨及其周围的皮肤区域皆受颈丛神经与臂丛神经双重支配,因此在骨折之后常会发生局部的肿胀与畸形,皮下淤血处会有压痛感,对局部的解剖不够清晰,单纯性的阻滞性麻醉无法达到满意阻滞作用,术中进行牵拉时病患会有强烈疼痛感,但颈臂丛和神经阻滞联合麻醉能够克服此缺陷,能够完善阻滞作用,避免病患在术中因牵拉而导致的疼痛感,且本研究中加入5 mg的地塞米松,能够延长麻醉的整体时间,可使术后疼痛感减轻,其最长的作用时间为8h。本研究中,对具体疼痛度未作详细分析,待临床补充探究。
综上所述:颈臂丛与神经阻滞联合应用于锁骨骨折的手术中,其麻醉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高载歌.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6):53-54.
[2]王刚.颈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疗效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22):4336-4336,4338.
[3]田松,杨小华.不同神经阻滞法对锁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及神经损伤程度的比较[J].医学综述,2016,22(8):1637-1639.
[4]李俊,聂瑞霞,文立红等.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0):97-99.
[5]兰德勇.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对锁骨骨折的麻醉效果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1):40.
[6]于国军,陆化梅.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两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17,20(2):227-229.
[7]吴长春.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1):4008-4010.
[8]胡焱,袁嫕,张文超等.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7,57(16):62-64.
论文作者:麻吉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4
标签:神经论文; 锁骨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病患论文; 两组论文; 手术论文; 效果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