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信用崛起的启示_温州论文

温州信用崛起的启示_温州论文

信用温州崛起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论文,启示论文,信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为信用经济,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各种制假贩假、恶意逃废债务、任意拖欠货款等失信行为仍很普遍。这就客观地要求我们必须抓紧完善信用制度,尽快形成信用体系,切实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大力提高包括公民、企业、政府在内的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与信用观念,努力营造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的信用环境。温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城市,在建立区域信用环境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为此,我们把温州作为信用经济课题的主要调研对象,走访了温州市相关政府部门和民间行业组织,召开部分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并把富有代表性并积累较好的信用经验的民营企业——温州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作为重点调研、剖析的个案对象。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温州治理区域信用环境、促进区域信用形象提升的做法,对我国社会信用环境的整治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信用温州建立的历程回顾

温州被称为中国的“民营之都”,温州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得到健康有序发展,“温州模式”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最近,温州市在“以法治市”的基础上提出“以德治市”,将规范的社会信用秩序作为创建载体,着手建设“信用温州”,为经济发展提供规范环境,使温州的经济发展步入更高层次。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温州的产品曾一度遭到市场的排挤,温州的信用形象曾一度遭到破坏,温州的经济发展也受到较大影响。因此,简要回顾温州信用建立的历程,对我们审视信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区域信用形象提升的具体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温州信用缺失:辉煌的历史与惨痛的教训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今温州一带从事渔猎和原始的农业生产,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分括州置温州,始有温州之名,此后,温州一直为历代路、府治所,是浙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温州人市场意识发展得较早、较强,早在个私经济被禁锢的计划经济时期,温州人就开始通过各种变相的方式从事个体经济,如弹棉花、养蜜蜂、修鞋等等走南闯北。改革开放之初,个私经济被允许在一定程度发展,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温州人就跑到中国的角角落落,钉皮鞋、裁衣服、理发、开饭店、卖小商品等,形成了千家万户搞经济、跑市场的局面。在人们还为温饱而奋斗,商品质量差一点也很抢手的短缺经济时代,温州的产品被市场广泛接受,在全国市场中占据着很大份额,温州商品给当地的消费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为此,温州人以勤劳、吃苦、灵活著称于世,温州经济也得以快速发展。

但是,温州经济在这种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少数人利欲熏心,以次充好,以假当真,造成温州产品一度声名狼藉,温州的整体区域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其主要表现为,外地人不敢买温州产品,外地商家也不再经营温州产品,许多商场打出“本店无温州产品”的宣传口号来赢得顾客,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也纷纷对温州产品进行打假,设卡限制温州产品进入本地市场,以至于1990年国家七部局联合到温州的乐清市,对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品进行打假、整治。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当时温州的区域形象,其中形象损坏最为严重的是温州鞋业和低压电器产品。在鞋业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期,限制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松动之后,许多家庭都成为皮鞋的作坊,温州的各种皮鞋产品销往全国市场。由于刚起步时的制鞋工艺水平低、制作技术差,原材料与配套材料的档次较低和缺乏质量管理,加之少数人利欲熏心质量意识差,鞋革质量出现重大问题,以至发生了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广场的火烧温州鞋事件。温州鞋一度被喻为“晨昏鞋”,受到市场否定。在低压电器方面,温州乐清市柳市镇一度被喻为全国低压电器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基地,由于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各地纷纷砸掉了大量温州生产的低压电器产品。温州鞋业、低压电器等产品社会形象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其它产品,而且影响了整个温州的区域形象,社会上烧掉的、砸掉的不仅是鞋子与电器,而是信誉与形象。是温州在社会中的信誉与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温州本地厂商自己都不敢打温州的牌子,纷纷和外地厂商合营,打着上海、广州等地的牌子去做生意。此时的温州许多企业实际上变成了外地企业的一个加工厂,“温州”在世人心目中形成了既无质量,也无品牌,更无信用可言的形象。

造成温州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自身利益驱动上的主观原因,也有宏观环境方面的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

首先,这是短缺经济环境下的一定产物。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正在温饱而奋斗,市场上商品极度短缺,只要有商品便能销售,便有市场,一方面企业没有追求质量的内在压力,另一方面这也给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

其次,经济技术基础较差。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生产工艺较为落后,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另一方面,企业资本过小,大部分温州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没有能力引进先进技术,而且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面对快速积累资本内在推动力,企业也没有引进先进技术、改造生产工艺的想法。

第三,当时流通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过高。本来出厂价格不高的产品最终以较高的价格进入消费领域,使本来质价基本相符的产品最终变成质价严重不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州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第四,政府缺乏管理市场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整体经济体制仍属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温州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育程度也比较高,在普遍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年代,政府对市场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又比较模糊,而且,温州企业大部分属于个体家族企业,国有企业较少,在缺乏政府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也不知道如何规范化运作,缺乏和轻视质量意识与信用意识。

第五,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动与国家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不协调运作是导致温州信用缺失的另一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府对经济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计划”,国家对生产许可证的控制较严,许多企业没有生产许可证,而温州的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温州人的市场意识较为强烈,面对短缺经济,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在取不到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他们只有仿制其它产品,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温州信用塑造: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历程

温州走向市场经济的“幸福”与缺失信用的“痛苦”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经济必须走市场经济之路,商品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不讲信用,只能是无序与恶性竞争的市场经济。无序与恶性竞争的市场经济导致了温州社会信用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温州经济的发展,如何重建温州信用,在80年代末开始,便成了摆在温州政府及全体温州人面前的当务之急。

1.政府积极引导、加大打击力度、积极规范市场。

为了重拾温州信用,温州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不遮丑、不护短,一方面对假冒伪劣产品坚决予以打击,净化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走信用之路。

首先,政府根据整个社会经济及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政策对经济发展进行适时地引导、指导。80年代末温州鞋出现质量问题时,政府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对假冒伪劣进行严厉打击,对重质量的企业积极扶持,因势利导。为此,政府成立了专门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和质检室,作为整顿市场的专业部门。在整顿鞋业市场方面,温州市鹿城区政府成立了“鞋业质量整顿管理办公室”,一方面通过颁发一些规范市场的文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加大整治力度,对现有企业进行整顿,关闭不符合规范的企业,对新设立企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并定期、不定期地对企业进行跟踪检查,对发往外地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不合格产品严禁外出。此外,为促进温州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温州市政府1993年提出了“质量立市”的发展战略,1994年颁布了《温州质量立市实施办法》,用于指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同时,制定了“三、五、八工程”,即用3年时间,使温州的主要产品质量达到省内平均水平;用5年时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8年时间,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经过几年整顿、规范,温州产品的质量提高到一定程度,市场对品牌的需求较为强烈,温州产品面临着创建品牌的阶段,此时温州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名牌兴业”的发展战略,用于指导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创建温州品牌,并制定具体的名牌创建规划。

其次,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品宣传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1990年,即杭州武林广场火烧温州鞋之后的第3年,温州市鹿城区决定赴京召开“鞋城新貌”新闻发布会并举办温州皮鞋展销会,宣传温州皮鞋新的市场形象,将整顿后的温州产品第一次在国人面前亮相。此后,温州市政府还多次组织类似活动,加大对温州形象的宣传力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影响的是:1999年12月16日温州市政府组织数十家温州皮鞋企业到火烧温州鞋的旧地——杭州举办“中国鞋都温州名优鞋(杭州)展销会”。此外,政府通过总体规划引导民营产业实现布局的合理化。以前,温州民企的产业布局较为分散,这必然影响到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提升、规模档次提高,最近,政府开发了皮鞋、服装等几个比较大的专业类工业园,以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把相对分散的产业集中起来。

再次,政府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创建温州品牌。在当时温州信用缺失、许多企业都不敢打温州品牌的时候,温州市政府为鼓励企业创建温州品牌,制定了各种措施鼓励企业打温州品牌。政府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浙江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均给予物质的奖励,并在土地使用、厂房规划等方面给予优惠。再者,为鼓励企业守信用,政府对温州市银行系统评出的信用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2.积极组建民间行业自律组织。

温州市政府加大整顿市场、扭转被动局面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积极建立民间行业自律组织,一方面用于行业自律,另一方面辅助政府加强监管。1987年杭州武林广场火烧温州鞋之后的第2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鞋业界的第一个民间性行业自律组织——温州市鹿城区鞋业协会就宣告成立。鞋业协会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间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同制定了《鹿城区鞋业质量整顿管理条例》、《鞋类商品售后服务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加强质量和行业管理的条例文件,为鹿城区鞋业整顿、树立温州鞋业形象做出巨大贡献。此后,温州市相继成立了几十家民间自律组织,如食品商会、服装商会、纽扣商会、烟具协会、眼镜商会等等。这些组织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将行业内企业组织起来共同学习、共同维护行业的有序竞争、共同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对温州产品质量的改善、温州信用形象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3.企业积极配合政府、民间行业自律组织的行动,并加强自身建设。

温州信用缺失之后的几年,温州经济发展遭到重创,企业强烈意识到质量是生存之本,并开始重视产品的质量、品牌和信用。

首先,企业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温州产品质量提高和温州信用塑造。比如,温州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在配合温州市政府促进温州鞋业质量提高方面就起到了行业带头作用。1987年杭州武林广场火烧温州鞋之后,温州市鹿城区政府找到当时鞋业界德高望重的、现任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余阿寿,希望他出面联络同行筹建鞋业协会。余阿寿对此没有推托,而是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他自筹资金,走访了温州数百家鞋革企业,动员、组织企业入会。1988年温州鹿城区鞋业协会在余阿寿的努力下宣告成立。余阿寿本人以其公认的声望和资历当选为会长,并连任四届。再比如,1997年温州市政府提出“名牌兴业”发展战略的当年,温州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就率先在中央电视合作广告公开打出“温州”品牌,这是温州企业首家在中央电视台作的带有“温州”两字的广告。此后,各企业纷纷响应政府号召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

其次,企业自发联合组织各种活动,加强质量管理和信用塑造。比如,在温州市皮鞋行业处境最为困难的时刻,温州370多家皮鞋企业在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阿寿等的带动下,联合发出倡议:以鞋城声誉为重,讲求质量,不赚昧心钱。

第三,企业自身加强建设。温州市企业在政府的指导下,主动出击捕捉市场信息,花财力改造生产设备、引进新技术、设计新款式,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适应市场需求,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使众多产品保持长盛不衰。

(三)温州信用形象:质量、品牌与信用的象征

经过温州人10多年的不懈努力,温州过去的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现在变成了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优势,一个崭新的温州展现在世人面前。

1、“质量温州”已为社会知晓,温州企业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明显改善。温州企业持标生产率从1994年的40%提高到2000年的95%以上,全市提前一年通过消灭“无标生产试点县”验收;截至2000年,全市70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1400多个主要产品获得质量认证或安全认证;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999年全市产品省级抽检合格率达87.8%,超过浙江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2000年全市产品国家抽检合格率为74.7%。备受人们关注的温州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整体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在十大中国真皮鞋王中,温州占了3个,获准佩挂“真皮标志”的制鞋企业达30家,占全国制鞋企业的41%。温州市也因此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任命为“质量立市”先进市。温州是此次唯一受到表彰的地级市。

2、“品牌温州”已经初见端倪,温州区域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温州企业名牌占有率明显上升,目前,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全国名牌产品4个,浙江省名牌产品33个,著名商标23个,知名商标107个,市级名牌产品110个。温州也因皮鞋产量高、质量好,2001年10月被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命名为“中国鞋都”。此外,“中国低压电器城”、“中国(国际)服装名城”、“中国塑编之乡”、“世界打火机王国”、“东方布鲁塞尔”——钮扣之都等区域品牌也逐步树立,温州良好的区域形象已经形成。

3、“信用温州”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温州正在逐步树立起良好的区域信用形象。温州的信用形象主要表现为:首先,温州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温州产品在消费者中具有良好的市场形象。温州许多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皮鞋占20%、西服占10%、低压电器占35%、阀门占30%、磁力泵占70%、程控交换机占30%、防风打火机占90%、眼镜占80%、民用灯具占30%、商标徽章占40%。不仅如此,温州大部分产品在国外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吉尔达”皮鞋、“法派”西服等品牌在国外均具有相当竞争力。目前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皮鞋中50%用于出口,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次,温州企业在银行中具有较高的信用形象,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州市银行的资产质量较好,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温州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少,逃、废债率仅为1.7%;温州市银行投放贷款积极性很高,银行存贷款率超过80%。(2)温州市银行对企业的授信程度较高。目前,温州市银行的贷款中,信用放款的比例较高,约占10%。(3)企业资信程度较高,以温州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众多企业都获得了多家银行的AAA级资信等级认证。第三,温州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信用形象,社会中形成了“穿在温州”的普遍印象,出现了各地纷纷寻找温州企业合作的浪潮。

质量温州、品牌温州、信用温州的实践,是温州质量立市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温州名牌兴业不断推进的过程,是温州整体信用形象重塑并逐渐提升的过程,其实质上是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现在温州不再是“假冒骗”的代名词,而是被海内外日益看好的充满朝气和希望的新城市,“温州”两字,在世人面前已成为品牌。信用温州建立的实践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必然走向信用经济,讲求信用,树立信用观念,不仅会给企业和地方带来良好的信誉,可以增强竞争实力,而且能够带来丰厚的回报。

二、信用温州建立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是在短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改革开放的进程,这意味着我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克隆,而必须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市场经济制度,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必然都会面临转型的共同任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温州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也是市场发育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正因为此,当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秩序问题、社会信用问题,在80年代后期就开始在温州显现,并极大制约了温州经济的发展。温州在政府、企业和民间行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努力后,产品质量好了起来,名牌产品多了起来,企业信用树了起来,温州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维护市场秩序的制度体系。认真研究温州建设信用过程中政府、企业、民间行业组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仅会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而且会使我们真正理解建设信用温州的制度内涵。

温州建设信用体系的核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政府的超前导向、民间行业组织的自律性管理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政府的超前导向

温州在建设信用的过程中,大体经历了质量温州、品牌温州和信用温州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政府都表现出超前的意识,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根据市场经济的发育状况,及时调整政府政策的重点,政府的管理职能逐渐从计划经济下的“无所不包”转变为现在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真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这正是为企业服务的最好方式。

第一阶段:打造质量温州

20世纪80年代后期,如何改变温州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不良形象,成为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鉴于市场经济发育初期,信用基础比较薄弱、市场秩序严重混乱的特殊状况,单纯靠市场的力量不可能抑制企业在短期获利动机驱使下的诸多失信行为。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主要抓扶优限劣的工作。在这一阶段,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政执行上,比如温州市鹿城区政府建立了“鹿城区鞋业质量整顿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检测组,以加强对鞋业质量管理。在质量立市的过程中,政府不仅通过行政的力量推进这一过程,而且引导建立了主要由企业进行自我管理的民间行业组织。民间行业组织的建立不仅有效协助了政府监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行业的自我管理奠定了基础。在政府的有效管理和积极引导下,温州市的产品质量重新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信任,以乐清市柳市镇低压电器行业为代表的诸多行业的重新崛起,正是打造质量温州的直接体现。

第二阶段:塑造品牌温州

推出自己的品牌,是守信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经过几年对产品质量的治理整顿,90年代初中期温州市政府提出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并对积极创建名牌的企业出台了一些鼓励措施。先行一步的企业有动力发展自己的品牌,政府的引导使更多的企业开始了这一进程。经过几年的努力,90年代后期,温州在鞋业、服装、眼镜和五金等行业涌现出一批名牌企业。这些名牌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温州市整体的形象。日前,温州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鞋都”,这就更使品牌温州的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三阶段:建造信用温州

随着企业自身信用意识的不断增强,信用管理水平的日渐提高,政府建造信用温州的重点开始向完善地区信用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的方面转变。如何建立正常的信用机制,成为政府考虑和要解决的深层问题。目前温州市政府正在筹划建立区域性的信用信息系统和相应的信用服务机构,计划采集温州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家的信用资料,形成信用报告,提供给企业,从而解决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并形成对失信行为的社会惩罚机制,为在温州市内建造较好的信用环境奠定基础。日前,苍南县委、县政府已正式作出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信用立县”工程建设的决定,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划,计划通过建立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培育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等一系列措施,努力规范市场主体的诚信行为,建立信用有序的市场秩序,在区域内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回顾温州建设信用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温州市政府在每一个阶段的政策与作用有很大不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发育过程和建设社会信用的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变和重新定位的过程。面对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艰巨任务,面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这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基础上,总结象温州这样一些市场经济发育水平较好地区的实践,将有助于我国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步伐。

(二)民间行业组织的自律管理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行业协会的自律性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温州在建设信用的过程中,民间行业组织同样发挥了很大作用。

1988年开始筹备,1989年正式成立的温州市鹿城区鞋业协会是温州市、也是全国鞋业界第一家行业协会。由于当时部分温州产品的假冒伪劣行为在全国市场上带来了很坏的影响,行业协会建立之初把主要任务放在建立行业进入标准进行自律性检查等方面。特别是在行业协会建立之初,鉴于当时严峻的客观环境,为使行业协会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政府赋予了行业协会对所属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以及对非协会企业的从业资格审查的特殊职能,在政府有关政策的支持下,行业协会很快树立起自身的权威性,在自律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口趋激烈,企业迫切需要建立能经常组织进行行业内部交流和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民间机构,以更好地维护行业的有序竞争,推动行业不断进步。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自发建立了许多民间行业组织,在温州,几乎每个主要行业都建立了行业协会或行业商会。这些完全自发成立的民间行业组织在联系本行业的从业者,为本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场所,进行行业自我管理,促进行业的有序发展,替本行业争取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温州同行间相互拆台的现象很少出现,有序竞争的局面基本形成,行业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知名企业日渐增多并形成区域性的行业竞争优势,民间行业组织的出色工作和努力功不可没。

我国仍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在这一特殊阶段,温州的民间行业组织在信用风险防范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从温州来看,作为全国重要的鞋业、服装、打火机、眼镜的生产基地,客户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很大风险。为保护企业利益,共同防范信用风险,温州市的一些民间行业组织建立了“信用黑名单”通报制度,将不信用企业的资料在协会(商会)成员间共享,提高了风险防范水平。

在市场经济下,如何重新认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下应发挥何种作用,我国的行业协会应该如何建立,温州建立民间行业组织的经验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企业信用意识的增强和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塑造信用温州的根基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信用主要涉及到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金信用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信誉关系。从全国范围看,目前这三种关系都存在着严重的混乱现象:在资金信用方面,突出表现在我国企业拖欠银行贷款比较严重,银行呆坏帐比例很高,造成了很大的金融风险;在商业信用方面,集中表现在企业间三角债相互拖欠严重、企业资金回笼不畅;在商业信誉方面,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各种欺诈和欺骗与坑害消费者、虚假广告、产品质量低劣等现象普遍存在。信用环境恶化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的活力,直接影响到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和资源配置效率,成为经济活动的新瓶颈。

在信用环境恶化的宏观背景下,温州企业的信用形象却在悄然树立。因此,研究温州企业建设信用的过程,总结他们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经验,将为我国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

1.树立信用管理观念是塑造企业信用的基础

80年代末期,少数温州企业的失信行为严重危害到整个温州产品和温州企业的形象,绝大多数温州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很大影响,也正因为此,温州的企业深切感受到企业的信用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温州企业意识到信用的价值,就开始逐渐树立信用管理观念,并逐步将日渐成熟的信用管理观念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奠定了塑造企业信用的基础。

2.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塑造企业信用的核心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信用是一项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有很强的信用意识,并十分重视对信用的管理。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企业中普遍建立了信用管理制度,在较大的企业中都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为有效防范风险,企业一般不愿与没有资信记录的客户打交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用作为企业的资源与财富的价值也在不断提升。温州企业充分认识到信用与信用管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视信用管理工作,一般较大规模的企业有专人负责信用管理,有些企业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从国际经验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企业走向信用管理的标志。

温州的企业重视信用首先是从重视产品质量起步的,为摆脱少数企业的伪劣产品对温州企业形象带来的不利影响,只有从总体上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的印象,而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温州企业在质量控制过程中从最初的成品控制逐步发展到全程控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使企业的每一道工序都成为质量管理的一个环节、每一名员工都成为质量管理的监督员。经过不懈的努力,温州产品的质量逐渐好起来,企业的客户多起来,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企业与客户及消费者间的信用关系也在不断拓展。针对发展中的新情况,以温州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及时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实践拓展为以质量管理为根本、以信用管理为支柱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温州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实践,实际上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过程,从业务的各环节入手,对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风险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地处理各项业务程序,实现全程信用管理。以我们调查的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进行全程信用管理的实践中共出台了《管理评审控制程序》、《合同评审控制程序》、《采购控制程序》、《过程控制程序》、《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等18项文件,将质量管理和信用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名员工。比如《合同评审控制程序》的目的在于对每份合同、定单规定的质量保证、供货、交货期限能力的评审,以满足顾客的要求,确保合同、定单的全面履行。在该程序中明确规定,了解顾客的需求意向及其资信能力、法人资格等,经确认无误方可接受顾客的合同、订单。通过对客户进行信用控制分级管理,并根据分类决定销售策略。一系列的文件规定确保了信用管理工作覆盖企业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使企业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名员工都参与到信用管理工作中来,从而提高了信用管理水平,增强了信用风险的防范能力。如果说全面质量管理使企业的产品质量有了根本性的保障,那么全程信用管理则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和水平、企业的信用价值和品牌价值获得一次全面提升。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实施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强调全员参与。任何一项系统,如果忽视了人的作用,都不可能正常运行,而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离不开其他部门的协同配合,信用管理工作更是如此。有效的信用管理工作不仅有赖于管理层对信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更需要提高全体员工的信用意识,这样才能让信用控制落实到每个环节,使整个信用管理体系运转起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吉尔达”推行全程信用管理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将全体员工都纳入到信用管理工作中去,使每一名员工都成为信用管理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从而提高了员工进行信用管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二是强调全程控制。企业的信用风险存在于经济交易的全过程之中,从客户开发、合同签订、货物发运直到货款回收。强化信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客观要求将信用管理的重点移向事前和事中阶段,并且采用过程控制的方式,通过强化各个业务环节的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真正建立信用管理与风险防范体系。“吉尔达”推行全程信用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视事前和事中控制。比如,获取客户的信用资料是事前控制的重要内容,“吉尔达”主要信息的来源渠道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的关键是客户档案管理。企业每和一个客户往来都要建立一个客户档案,客户档案主要记载其财务状况、公司经营现状、公司曾涉及的法律诉讼、该客户和本企业过去贸易往来的情况等信息,除客户本身信用信息外,对客户所在国或地区的经济情况和信用等级也进行管理。客户的档案管理采用动态更新管理制,一有新的信息便及时载入,以防对老客户的信用管理掉以轻心。在此基础上,“吉尔达”还根据客户信用信息情况对客户作出内部信用等级的评定,并按信用等级及发展潜力归类进行管理。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在交易方式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信用等级差的客户拒绝与其交易或采用谨慎的交易方式。由于内部信息往往很有限,且对最需要了解的新客户没有内部信息可查,“吉尔达”比较注重保持畅通的外部信息渠道,如通过同行其它企业、媒体和有关政府部门等了解目标客户的信用状况。强调全程控制确保了企业在信用管理过程中不出现盲区,既有效防范了信用风险,又切实增强了企业自身的信用价值。

三是强调制度化。有效的信用管理的实施必须有制度保障。温州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实行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取得很大成功,关键在于企业将全程信用管理的理念以制度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付诸行动,18项有关信用管理的程序控制文件正是“吉尔达”信用管理制度的直接体现。

“吉尔达”实行全程信用管理使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资信能力得到广泛认可,连续多年被农行、中行和资信评级公司评为AAA企业,在民营企业贷款普遍较困难的情况下,“吉尔达”却凭借自己良好的信用赢得了银行的青睐。企业的信用实实在在成为企业的价值。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以“吉尔达”为代表的一些温州企业不仅在市场中真正树立起名牌形象,更重要的是,在信用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的先行优势必将为企业赢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三、促进温州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西方国家在这个阶段的所有经历在我国都有表现,诸如社会各个领域信用失范现象十分普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合同违约、商业欺诈随处可见,三角债、拖欠款和银行不良债权反复出现,各种经济犯罪连年增加,日趋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信用管理体系严重滞后、不协调发展密切相关。在启动内需、刺激消费、扩大消费信贷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也是个人和企业的信用问题。为了解决市场经济中不讲信用的问题,我国相继成立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消费者权益保障协会,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有对诈骗等犯罪课以重刑的规定,但都不足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灭不讲信用的违法犯罪活动。这说明社会制约机制出了问题。就解决信用问题而言,长期以来我国没有认真研究信用问题,没有完善的相关信用立法,没有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没有信用管理中介服务机构,更没有开展有关信用管理的全民教育,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这就是我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用失范问题的原因。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在全社会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然而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为促进温州整体信用环境的改善,提升温州的总体信用形象,实现温州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温州很有必要率先建立起区域内的信用体系。

(一)温州信用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目前全国正在酝酿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因此温州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必须遵循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总体思路,以便不为以后和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接轨设置障碍。另一方面,温州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奖惩分明的机制,在建立信用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相应地建立起惩罚机制。最后,温州信用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如财力和现行经济环境,建立起相应的区域信用体系。

(二)温州信用体系建立中的政府定位

现阶段,温州市的市场经济发育水平和社会信用环境状况决定了单纯靠市场的力量难以有效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客观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具体来说,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信用资料数据库和实现信用资料的开放,并对信用资料的公开、合法、正当的收集与使用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强调政府要守信,政府自身的信用树立起来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引导企业守信,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三是要大力扶植和严格监督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我国社会信用关系严重紊乱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服务行业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在大力扶植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同时要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向公众提供风险信息的中介服务机构能够健康发展,为社会信用的确立奠定基础。四是保护公平竞争,监督维护市场经济主体间依法公平、公正地披露信息和取得使用信息的义务和权利得以实现。

政府在积极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做好应该做的,但一定注意不应有过多的行政干预,特别是政府行为不能“越位”。

(三)温州信用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温州市政府正在筹划建立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初期以政府推动为主,建立社会信用服务机构,该机构的主要任务在于建立以温州市的企业和企业家为目标对象的信用信息系统。在该机构的设立之初,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帮助其建立信用资料数据库,同时在信用数据的搜集方面给以协助。该机构的运营以市场化方式为主,经过3~5年的经营后,逐渐过渡为完全市场化的运营方式。从发展中国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实践看,我们认为,温州市政府建立信用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可行的,它有效解决了在信用体系建设初期信用主体缺失的难题,以政府推动、依靠政府信用建立社会信用服务机构,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全社会对该机构的信心和信任,而市场化的运营方式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美国等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这就为信用服务机构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温州信用体系建设的宏观政策支持

1、温州信用体系建设中遇到的障碍

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上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以及信用风险揭示与评价体系三个组成部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尚未真正确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这恰恰是我国社会信用环境恶化的根源所在,也是温州信用体系建设中难以绕开的宏观障碍,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征信数据的开放等问题尚未有明确规定。有关信用资料的开放是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必要前提。由于我国目前对信用数据的共享与开放问题未有明确规定,特别是信用资料数据库的建立相对滞后与不公开平等开放,造成信用资料采集的难度大、成本高,不仅企业缺乏信息获取和检索的途径,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制约。

二是信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受发展阶段所限,我国与市场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特别是与信用制度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缺乏,如《信用法》、《公平交易法》、《信用中介机构管理条例》等一些法律法规尚未出台。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完整性受到很大制约。

三是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有效管理问题未能解决。我国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正处于建立监管体制的关键时期,但各有关部门出台的规定多是从本部门的业务关系出发,这一方面造成对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多头管理,为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业务的开展设置了很多障碍;另一方面又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从宏观上看,尚未确定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综合管理部门,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又处于无人管的状态。由于政府对从事企业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监管,使得信息生成环节管理不严格,造成虚假信息盛行。

2、信用体系建设所需要的宏观政策体系

规范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信用秩序混乱状况,应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从政治、法律、经济、市场、道德和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着手,特别是要从体制上着手。在严厉打击信用违规行为的同时,要致力于长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我们认为,当前应积极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快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尚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受发展阶段所限,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都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单纯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应在借鉴各国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的经验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在发展的初期通过制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开放数据、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引导建立行业协会等措施,积极推动信用体系的发展,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以较低的成本初步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能自行运营和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要实现信用资料的开放,并建立信用资料数据库。

信用,一般是通过记录建立起来的,没有记录,就无法判别信用的好坏。而目前我国有关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信息资源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证券、保险、医院、商家、公安等诸多部门。但除工商部门的部分数据明确对外开放外,大部分机构的数据都不对外开放。没有征信数据的来源,信用的评估就很难进行。因此,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首先需要各相关政府部门的配合,如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外经贸委、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应该依法将自己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通过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开放,以保障一部分企业的信用信息被社会知晓,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征信数据开放的通行作法,如部分国家将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

实现信用资料的开放只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前提,信用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才是社会信用体系有效运作的关键。企业资信数据库是企业信用信息搜集、信用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按照用途和信息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征信数据库、企业信用(付款)记录数据库、坏帐数据库(黑名单)、往来票据拒付数据库等。信用数据库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机制,即守信用的企业在数据库中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从而可以帮助其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增大其市场交易中的无形资产,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二是惩罚机制,具体的惩罚措施是,各数据库的经营者可以收集到企业失信情况的记录,并将其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在数据库中。从企业资信数据库的开放情况来看,世界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通过立法强制企业公布自己的信用数据,如英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这些国家的法律规定,无论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其“资产负债表”必须能够公开索取,并明确规定相关政府部门公开所有企业财务报表。另一种模式是政府不强制企业公布自己的信用数据,但企业自愿将自己的信用数据提供给征信公司,这类国家以美国最为典型。在美国,没有专门针对企业资信调查服务及企业征信数据的,当征信公司要求一个非上市公司提供其财务报表时,被调查企业可以向征信公司提供其所要求的数据,也可以拒绝提供数据。但在现实中,在征信数据开放和扩大信用交易额的选择中,企业一定倾向于前者,因为企业希望将自己的数据提供给征信公司,希望客户了解自己,以便扩大信用交易的可能性。根据国外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的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我国企业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建立。

第一,政府资信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

目前,我国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对企业实行行政管理的职责范围内,均获有大量企业资信信息。为促进企业征信行业的发展,以完善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这些政府部门应按照一定的标准建立数据库,如工商注册数据库及工商年检数据库、工业企业普查数据库、法院诉讼数据库、人民银行的企业还款记录数据库、企业产品质量投诉数据库等。政府组建的这些数据库可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向社会开放。此外,政府管理部门也应当根据企业征信需求建立一些专门的企业征信数据,为企业提供服务。例如,日本通产省专门斥巨资建立了“海外企业数据库”记录每个与日本企业交易过的海外客户信用信息资料,专门供日本商社对外贸易合作时查询使用。

第二,行业内资信数据库的建立与运行

由于企业的交易活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在同一个行业范围内,企业的信用资料较为集中,因此,以行业为主形成的企业资信数据库是征信服务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在行业内资信数据库的建立方面,各行业组织(协会)应承担起本行业内企业资信数据库的职责,如轻工协会、冶金协会、纺织协会等。由于行业协会一般来说不具有行政管理权力,因此,在国外行业协会的工作职能中,企业征信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行是以自愿和互换的原则进行的。例如,在某个细分的行业内的企业中建立“信用交换机制”,凡是加入该组织的企业,均须将自身的信用资料及有关的信用记录提供出来,以此享有查询其他成员的信用资料的权利。行业内的资信数据库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向非会员开放。

第三,征信机构资信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

由专业的资信调查公司、信用评估机构建立的企业资信数据库是目前国内外企业征信服务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些机构由于要给客户提供规范的资信调查服务和信用评估服务,因此,其建立的资信数据库具有数据量大、信息齐全、信息更新较快的特点。目前国内各征信公司均建立了自己的征信数据库,但由于建立这样的数据库需要可靠的数据来源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征信机构有能力建立一个满足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的资信数据库,因此,对征信公司自身而言,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投入,扩大自己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有关数据。

二是加强信用管理的立法建设。为了配合WTO对信用公开化的要求,以及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对公共信息和征信数据对全社会开放的要求,需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公共信息、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环境。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信用管理的立法建设应分两个部分着手进行,一是修改现行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为征信数据的开放和实施以及提供不真实数据进行惩罚作准备,并对一些过时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建设的法规特别是保护部门利益的规章要及时予以废止或修订。当前应尽快修改《商业银行法》,对何种商业银行的数据可以开放,商业银行数据的取得、处理和传播的方式,商业银行数据商业化的原则界定,数据商业化的经营方式等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二是尽快研究制定并出台关于征信数据开放和征信数据使用规范的法律、法规。我国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立法方面的经验,制订颁布《信用法》、《公平交易法》等。制定新的信用立法,首要的应该是出台“界定数据开放范围”的法律或法规。新的立法应该明确,企业必须开放的数据及其监督机构的责任,以及对公众提供不真实数据的惩罚,另外还应明确征信数据的经营方式,并对信用资料的公开、合法、正当的收集与使用通过立法的形式作出明确界定。

三是要引导建立民间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这一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提出立法建议或接受委托研究立法,提出有关信用管理法律草案;制订信用服务行业规划和从业标准以及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协调行业与政府及各方面的关系;促进行业自律;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等。

(2)促进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在进行交易和投资决策时,广泛采用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报告。因为对企业来说,采用专业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信用报告可以弥补企业自身所掌握的客户信用信息的不足,防范业务人员的道德风险,真正起到有效预防风险的作用。更具重要意义的是,在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失信企业的信用状况会很容易地被与其有业务关系的企业通过征信公司等信用服务机构得到,失信企业同其它企业开展业务的机会将大大降低,从而对失信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惩罚。社会惩罚的警示作用不仅会极大的遏制企业的失信行为,而且会促使企业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加强自身信用管理,使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在维护市场秩序、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扩大信用功能、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被投资者、企业和监管机构所认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信用的范围与功能在不断扩大,在信用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价值和资源,并作为市场交易的一种重要方式存在的情况下,为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客观需要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加快发展。从国际经验看,以社会惩罚作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使信用良好的企业获得更大的信用融资和更多的交易机会,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在当前我国信用环境恶化的状况下,必须强调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规范发展,一方面通过向客户提供所需的信用报告帮助客户防范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通过信用中介机构特有的信用信息的传递机制,促进有效的社会惩罚机制的形成,使失信企业的失信成本要远高于其失信所获得的“收益”,以此来弥补法律惩罚的不足,确保社会信用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

(3)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因此,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就成为有效发挥信用功能、防范信用风险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贸易改变着世界的贸易方式,企业所处的环境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信用管理在这种多变的环境中更显现其重要性。中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将是决定其今后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目前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缺陷,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更是没有建立起来。由于企业中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经济纠纷大量出现。企业信用状况差,有约不遵,造成中国品牌质量急速下降,风险增大,并成为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严重障碍。为此,引导企业在内部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优化企业的信用管理体制,全面提升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具体来说,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防范企业自身可能出现偿债能力不足、不履约等情况的发生;二是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引导企业通过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内部授信制度和应收帐款管理制度等办法,提升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有效运作的社会信用体系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机制,它把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促进信用的完善和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正常地运行和发展。在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以公共信息和征信数据开放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全民信用教育和信用意识,完善的管理信用立法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发达的商业化、社会化信用管理服务中介机构为主要内容的一个完善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虽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诚实守信,但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可以迫使每个市场经济主体都面对诚实信用的选择,随着市场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主体除诚实守信将别无选择。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将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收稿日期] 2001-7-23

标签:;  ;  ;  ;  ;  ;  ;  ;  ;  ;  ;  ;  

温州信用崛起的启示_温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