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核心素养-放慢知识的步伐,回到核心基础_核心素养论文

进入核心素养-放慢知识的步伐,回到核心基础_核心素养论文

走向核心素养——放慢知识的脚步,回到核心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论文,素养论文,脚步论文,走向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过分追求知识是导致我们远离智慧,是对基础教育之“基础”的理解之“错”,那么我们就必须拷问,基础教育之“基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基础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基础性”,它是与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相联系的,它的特征就像是生命科学试验的“培养基”,其作用在于为处在本阶段的学生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它必须有“够用”但不“过度”肥沃的土壤,有个性但不失平衡的生态。

      事实上,无论身处什么时代,我们都必须始终坚守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唯有坚守“基础性”,我们的教育才不至于偏离轨道走向或唯智,或唯才,或唯考……进而出现“抢跑教育”。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基础性”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指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中又一次明确基础教育的定位,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体现为基础知识、基础经验、基本学习需要。在我国,《教育大辞典》认为“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在这里,“基础”的内涵包含了普通文化知识、公民基本素质。

      总的说来,对于基础教育的“基础”,其内涵与外延目前大致存在三种取向:知识取向,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包括基础的人文社会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知识;能力取向,强调基本能力的训练,包括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以及基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道德取向,强调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最基本的个性品质,如自尊、自信、自强以及最基本的社会交往道德品质,如宽容、友善和诚信,等等。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三者都是对基础的“泛化”性描述,尚未揭示出基础教育中“基础”的最本质特征:不可或缺性、生长发展性,即被涵盖在“基础”中的元素,应该是最基本的、缺少便不足以为继的,同时,又是不必过量和过度发展、能为未来留出更多发展空间和发展余地的,能让未来的发展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笔者称之为“核心基础”,或者说,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核心性”,是基础教育的DNA。

      核心基础的内涵:“核心性”有什么特征?

      这里所谈的“核心基础”,必定是奠定学生个体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内涵知识、能力、素养的基础性元素。它是指引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新目标体系,是超越了传统知识取向、能力取向和道德取向的“核心元素”。

      近年来,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了适应复杂多元与快速变迁的时代需求,许多发达国家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等,都纷纷摈弃传统的能力(ability)、技能(skill)、知能(literacy)等概念,重新去寻找未来社会基础教育的DNA,即努力去找到能够更贴切地描述基础教育之“基础”的概念。其中,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五大学习支柱”概念,这显然是对能力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的一种反思和革新;也有欧盟的“关键能力(key skills)”概念,强调“关键”或“核心”;还有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概念,它被界定为每个个体实现“成功生活(successful life)”与建设“健全社会(well-functioning society)”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它是动态发展的。不管是哪个概念,它们都反映出一种新的趋向,即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基础”需要重新审视和界定。而我们所倡导的“核心基础”也正是顺应这一改革和发展趋势提出来的。

      具体而言,“核心基础”所内涵的基础性元素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这些基础元素将在人的发展与成长中持续发挥作用。它一旦获得,就不会轻易丧失且恒久发挥作用,具有高持久度。如学习能力,能自主选择学习对象,采用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这样的核心基础必然伴随着人的一生,对个体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持久产生作用。

      第二,这些基础元素将在人的发展与成长中广泛发挥作用,它们不仅在学习活动中,而且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在人从事活动的各个领域中都能发挥作用,具有高迁移度。如沟通交流素养,具备主动沟通的意识,能根据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目的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这种素养已成为当代各类职场的必需,并成为决定个体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

      第三,这些基础元素将在人的发展和成长中,与其他要素的获取和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高关联度。如思维能力,具有归纳、演绎、比较、想象和创造等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而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能决定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也影响个体获取基础知识的程度。

      第四,这些基础元素将在人的发展与成长中被其他要素高度依赖,是其他要素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基础,具有高被依存度。如健康素养,尤其在当今社会,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元素和重要前提,其他许多元素的发展都依赖于此。简言之,没有了健康,个体其他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制约。

      笔者在此所倡导的“核心基础”必然具有上述基本特征,同时它还与“普通基础”和“拓展基础”有所区分。与“普通基础”的区别是,仅就“基础”而言,个体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础元素不下几十种,但“核心基础”则是这些基础中的基础,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关键性”。与“拓展基础”的区别是,“核心基础”是所有人都必须掌握的普适性基础,它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在未来学习与发展中的良好表现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拓展基础”则是超出核心基础水平之上的高阶发展,包括基础的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它对于少数极为优秀的青少年在未来学习与发展中的突出表现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核心基础的外延: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作为奠基人一生发展与基础教育之基础的“核心基础”,它的外延包括了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能力”和素养体系中的“核心素养”。

      必须说明的是,这三个核心基础要素彼此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比如,核心知识的掌握与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个体在获取、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了实践与创新等各种能力,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也必定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奠基,个体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可能是一句空话。然而,同时又必须强调的是,由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培养、素养养成之间并非简单的正向关系,所以必须妥善摆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今社会,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同时,知识的积累和生产量在网络的催化下又是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呈爆炸趋势。因此,“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之问在百余年后的今天,更应成为教育者首要思考的问题。正是基于此,美国的赫希(E.D.Hirsch)教授一直努力倡导和发展起“核心知识基础(core knowledge foundation)”的教育改革,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那么,核心基础中的“核心知识”究竟指的是哪些知识呢?在众多的知识分类体系中,较为广泛被教育领域所接受的知识分类是四分法,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元认知知识。我们所倡导的核心知识是指陈述性知识中最有迁移性的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元认知知识中有助于指导学习者进行自我程序与策略建构的基础性知识。

      自20世纪20年代起,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就已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出现,随后迁移到基础教育领域中,掀起了能力为本的教育改革大潮。

      关于能力概念的界定,观点各异。但一般而言,能力可分为通用能力、可迁移能力和特殊能力。而这里所倡导的“核心能力”主要指的是可迁移能力,且指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最能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力,它不仅是直接影响能否完成活动的基本条件,而且对于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品质具有高解释力。

      那么,核心基础中的“核心能力”究竟包括哪些能力?基于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现状的反思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所倡导的“核心基础”之核心能力有两个: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核心,而思维能力的核心包括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尤其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和培育的关键期,错过这一关键时期,思维发展不仅会受到限制,甚至可能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失。

      问题解决能力是思维能力运作的表征,是思维能力的外化结果。特别要强调的是,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解决问题,学习应该以问题为基本线索,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该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包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而不存在纯粹的为了学习而学习。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二是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能力观在逐渐发展,基于传统基础教育目标而发展起来的能力标准的局限性渐渐得以暴露,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显然无法囊括新时代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待与要求。因此,基础的知识技能目标在各国的教育目标中逐渐发展成为“掌握核心内容、培养态度倾向、运用整合推理”或“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三者的整合统一。显然,传统的能力概念已经不再适用,无法代表新时期的教育目标,这也就进一步催生了“素养”概念的产生。为了把握住基础教育的“基础”这一根本,素养中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得以强调和凸显。

      近年来,随着以OECD为代表的国际性组织纷纷启动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和遴选工作,“核心素养”已迅速发展为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基础。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在OECD看来,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合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在笔者看来,“核心素养”指的就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其根本特质不在于量的积累,而在于生命个体品质与气质的变化和提升。

      从基础教育的特质出发,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是中小学生必须养成的素养呢?即对于他们而言,什么素养更为重要、不可或缺?笔者以为最核心的是两大素养:“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

      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在学习素养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因为这关系到是否能够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任务。如果中小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不是带着“渴求知识的火花”“浓厚的学习兴趣”“质疑的学习精神”,而是装着满脑子的知识却带着既不会学又厌学的情绪,那他恰恰拥有最薄弱的基础。我们知道,哈佛学生“学会”的不多,但是他们随时“会学”、“愿学”、“满脑子问号”,这就是最好的学习素养。

      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对自己、生命)以及品质与品德(对他人、社会、自然)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是与自身、与生命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后者主要是指与他者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等。

      作为个体发展基础的核心素养,其结构是多层次与多维度的,各种素养之间交叉影响,共同促进个体发展。而与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相比,核心素养更具综合性,也更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

标签:;  ;  

进入核心素养-放慢知识的步伐,回到核心基础_核心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