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过程链与情报学的新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认知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从数据到智慧的认知阶梯
中外学者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人的认知过程存在着如下认知阶梯,有学者把它称为情报过程链或信息管理链[1]:
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从数据到智慧间的一个连续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在实际使用中,几个概念经常被混合或交换使用,原因也许就在于:数据、信息、知识原本就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了不同的特征。比如:本质上无意义数据在与某种事物伴随出现时就成为了信息,信息只要与特定的事物发生关联就可以转化为知识。因此,我们看到在实际中,许多对数据、信息、知识的定义都是用其中一种来定义另一种,或者人们干脆将它们统称为信息或知识,因此,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把该模式中的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统称为认知元素,并且对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做一个限定:
数据是在本质上没有含义的认知元素。
信息是有背景的数据,或是通过对数据的排列和表达后,能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意义的认知元素。
知识是发现信息的特定性的关联,是人与信息进行交互后形成的一种认知元素。
智慧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内在的认知元素。
2 认知过程链中情报的新定位
在上述认知阶梯中,情报位于何方?从认知过程和情报学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和目的看,情报学要解决什么问题?
不少学者认为,情报是位于信息与知识间的一个层次,因此认知阶梯应为:
数据——信息——情报——知识——智慧[2][3]
这种看法虽然为情报在认知链中安置了一个位置,也能很好地强调情报与信息和知识之间的不同,但是它仍不能解决情报的定义问题,也不能概括情报学理论和实践所涉及的全部范围,有些地方不能自圆其说。比如既然情报是信息与知识之间的一个认知层次,为什么情报的定义还是“激活了的、活化了的知识”?为什么情报服务“不局限于情报这个层次上,而是前延伸至数据、后延伸至智慧的全过程”?
笔者认为,情报不是认知过程链中的一个固定的环节,它是认知过程从数据到智慧的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的认知元素,它可以以数据、信息、知识的形式出现,但它是特定的具有环境性、相关性和关联性的数据、信息和知识(Dr.Bob Bauer认为:有关知识的信息有以下四个特征:环境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关联性。环境性指它们确保来源都是与文化有关的一些事物;相关性是指它们的获取最重要的是合适;可靠性是指他们必须要确保来源可靠;关联性是指它们又与其他的信息有关)。一旦这种特定性消失,它就回归为数据、知识、信息本身。
以上这个认识包含的意思是:(1)情报不能等同于数据、信息和知识,尽管他们可能以数据、信息、知识的形式出现;(2)情报是动态的,具有特定性的认知元素;(3)情报不是认知过程的一个固定环节,而是认知层次转化过程的中间结果,是认知过程链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的认知元素;(4)尽管情报不是认知过程的固定环节,却是认知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
3 情报的新定位对情报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这种新的对情报的认识对我们情报学的学科建设有如下意义:
(1)它对现有的各种关于情报的定义能够很好地兼容,这些定义存在了相当长时间,并具备相当的合理性。
“情报是激活的、活化了的知识”(钱学森)
“情报是传递中的、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知识”(严怡民)
“情报是能够改变人的原有的知识结构的那部分知识”(布鲁克斯)……
现有的许多对情报的定义,没有把情报局限于从信息到知识这一层面上,而且,对众多定义的观察发现,我们过去更多地关注了这些定义中的“知识”和“吸收”、“传递”这些表面上的含义,而多少忽略了这些定义中反映出更深层次的意义。比如对布鲁克斯的情报定义,有学者对“改变人的知识结构”的解释是“改变是指信息的吸收”。其实,准确地说,布氏的情报定义表达了情报在人的知识激活、认知促进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实际上,所谓“传递中的”、“激活的、活化的”、“能改变人原有知识结构的”这些限定词,反映了一个共同的情报特性,那就是情报的动态的、转换的、过程的这些特征,情报是一种促使人的认知层次改变的活跃因素,是认知从数据到智慧转换的中间结果。这些定义强调的不是情报的知识属性,而是强调情报对人的认知的催化和促进作用。[4]
(2)它能够很好地概括情报学理论实践所涉及的范围,跨越了认知阶梯四个环节的内容如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信息分析、知识应用。[5]
如果仅仅将情报看作是从信息到知识的一个认知层次,那么就无法解释情报学所涉及认知阶梯各个环节的这许多内容。既然认知层次的所有环节存在着向上一层次进化的需要,如果按照我们对情报的新认识,将情报看作是认知阶梯进化链中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的中间结果,那么就能解释情报学为何需要研究从数据到智慧的各个层面的认知元素的获取、组织、处理、分析、评价与应用等问题。因此,我们对情报的认识可以很好地概括情报学理论实践所涉及的范围。
(3)它体现了作为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的情报的独特性,并可以成为我们进一步明确情报学学科地位的基础。
情报现象是情报学的最基本研究对象,如果我们能够证明这个研究对象是独特的,或针对研究对象的研究角度是独特的,或总结的原理和方法是独特的,那么情报学就是一门有着自己独特研究对象、独特原理和方法的独立学科。
把情报看作是人的认知过程从数据到智慧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的认知元素,体现了情报既不同于数据、信息、知识,又离不开这些要素的特点,对情报现象的研究不仅仅有对数据、信息、知识的获取、管理和利用的研究,同时还有对人的认知进化过程中情报的催化、活化、促进的作用进行的研究。同时,这也可以解释情报学不同于传播学、信息管理学等信息科学家族中的其他学科,是一门有自己独特研究领域的独立学科。
4 情报学的学科定位
4.1 情报学的目标定位
从上述对情报的认识,我们可以给以独特的情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情报学一个引申后的定义:情报学是研究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产生、组织、存储、解释、传输、转化和利用的现象、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通过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处理和传播等过程促进人类知识吸收和智慧的获得。
以上定义强调情报学要达到的目标是促进信息的激活、促进人类认知过程从数据到智慧的转化,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对情报学这个学科准确定位的基础。当前有关信息的处理和传播的科学有很多,与其最为密切的学科有通讯科学、计算机科学、新闻学、传播学、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管理学等,但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后,不难发现,尽管这些学科在研究对象上有相同之处、在研究内容上有交叉重叠之处,但它们对信息研究要实现的目标不同。以情报学与传播学为例,在情报学领域,有众多的学者比较了情报学和传播学的异同,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论点。鲁宾在分析了两个学科的基本范式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后认为:“情报学强调结果测度和评价、情报传输功能的有效性、情报存储和检索的适宜性、任务完成和问题的解决、负责组织或传播情报的系统和服务等的效用和价值等;而传播学考察的问题强调个人成长、关系发展、新闻和娱乐、组织过程、社会化和文化发展。”[6]尽管鲁宾提出情报科学范式的主要理论焦点是情报传输,但笔者从他所使用的词汇“测度与评价、有效性、适宜性、问题解决、效用和价值”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情报学范式的焦点不是情报传输的过程,而是情报传输后对接收方最终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也就是对接收方认知方面的影响;而新闻学与传播学明显不会以此为其研究的重点。同样可以说明,对信息相关问题的研究通讯科学以信息准确不失真的传输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以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处理传播为目标,……而只有情报学是以研究通过对数据、信息、知识的处理和传播达到促进知识吸收和智慧的获得为目标的。
正因为情报学与其他科学的研究目标的差异,导致了情报学与其他科学在对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研究角度上的差异,情报学的实质是通过对这些认知元素转化过程、特点和规律的把握,形成理论认识以指导实践中采用辅助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加速和便利认知阶梯的进化。
4.2 情报学的发展阶段
情报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由于学科环境的变化,其在各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要实现的具体任务也有差异。从情报学对认知阶梯的各个层次的关注程度,我们也可以对情报学的发展阶段做如下总结:
第一阶段:关注从数据到信息的认知层次,主要研究数据的整理和信息组织、文献工作及其规律。采用的范式:机构范式。
第二阶段:关注信息这个认知层次,主要研究信息的关联和选择、针对性的交流和交流系统,将信息与特定人和事物结合起来。采用的范式:系统范式。
第三阶段:关注从信息到知识的认知层次,主要研究信息的吸收、知识的理解与评价的过程与特点、知识的利用。采用的范式:认知观。
以上各阶段是随情报学在认知阶梯层次不断深入而总结的,目前情报学的重点是关注认知阶梯中从信息到知识这个层次的情报,由于它是以认知过程的前两个层次为基础的,所以情报学发展各阶段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深化、发展的关系。
4.3 情报学的一贯宗旨
情报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伴随着“信息爆炸”现象、为解决情报供求关系矛盾激化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学科。情报学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学科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发生着变化,但如果我们撇开现象看本质,情报学产生和发展的宗旨和目标一直是明确的,那就是采取各种辅助手段,解决情报供求关系的矛盾,促进个人以及社会的信息吸收、知识利用和智慧获得。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情报供求关系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所以情报学发展各个时期关注的焦点不同。按照前文对情报学发展阶段的划分,在第一阶段,情报供求矛盾主要体现在文献的大量增长和利用的矛盾上,当时的信息主要集中于信息机构中,因此解决供求矛盾的方法是采用机构范式,对数据整理和信息组织以及文献工作规律进行研究;在第二阶段,情报供求矛盾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后,人们利用技术手段建立和使用信息检索系统的矛盾上,因此解决供求关系矛盾的方法是采用系统范式,研究信息交流、交流系统、检索系统以及技术条件下人与信息的关联;在第三阶段,情报供求关系矛盾主要体现在信息泛滥和知识获取困难的矛盾上,因此解决供求关系矛盾的方法是采用认知观,关注信息化社会的信息环境与信息管理以及在这个环境下的信息吸收、知识理解和评价问题。
我们也可采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对情报学界对情报学发展阶段的各种认识进行分析,只要我们把握住本质,都可以发现情报学发展历程中,为解决情报供求关系矛盾而研究特定环境下的数据、信息、知识问题的轨迹。尽管由于信息一词的广泛普及、技术条件的千变万化、信息环境的多姿多彩、相关学科的不断兴起,使很多人感到情报学研究方向的迷失,但情报学的产生和发展仍然有着较为清晰的线索,情报学有着它一贯的研究宗旨。
收稿日期:200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