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深层根据及其实现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然性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主义首先是由经济必然性所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因为在资本主义旧社会中 孕育着新的社会主义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明确主张,在资本主义旧社会中,必然产生新的社会主义因素, 这是社会主义必然性的客观根据。否则,社会主义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 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1]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 历史经验的《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指出:“工人阶级并没有期望公社做出奇迹。他们不 是要凭一纸人民法令去推行什么现成的乌托邦。他们知道,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并同 时创造出现代社会在本身经济因素作用下不可遏止地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他们必 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工人阶级不 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 社会因素。”[2]列宁也指出:“辩证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确实就包含着新社会 的因素;包含着它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3]资本主义孕育着新的社会主义因素, 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客观规律,而且是资本主义活生生的现实。关于资本主义 是否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是什么?它有怎样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这在当今理论界 争论不休。有人甚至将马克思、列宁等人的上述观点当作他们的个别错误论断,而加以 回避或贬斥。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重要的基本原理,并且是揭示社会 主义必然性深层根据的重要理论依据,它深藏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之中。
二、资本主义中的新社会因素就是资本扬弃,它是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深层根据
许多谈论资本主义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人正确地指出,尽管资本主义发生 了重大变化,但本质没有变。也就是说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变成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真正重要的是说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它与将要代替它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这只有通过深入剖析资本本质的内在 矛盾才能加以说明。资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资本逐步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资本扬弃过程, 即产生新社会因素的过程,资本扬弃是由于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矛盾,资本与资本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运动的过程与结果。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矛盾,即雇佣工人对资本的反抗、剥夺,导致对资本的积极扬弃。 因为资本为了追逐利润,“总是力图取消必要劳动时间(而这同时就是要把工人减少到 最低限度,也就是说,工人只是作为活劳动能力而存在),但是,剩余劳动时间只是作 为对立物,只是同必要劳动时间对立地存在着,因此,资本把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它的再 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必要条件。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是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到一 定时候就会扬弃资本本身。”[4]资本扬弃的具体形式有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和工人的合 作企业,“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的,而在后者 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5]
资本与资本的矛盾导致资本的竞争和联合,从而对资本消极扬弃。资本主义的合伙资 本、股份资本、国家资本等都是资本消极扬弃的具体形式。由于“各单个资本之间的相 互作用,恰恰导致它们必须作为资本来行事;各单个资本的表面的独立作用,以及它们 相互间的无规则的冲突,恰恰是它们的一般规律的确立。市场在这里还具有另外的意义 ……并使各单个资本的表面独立性和独立存在被扬弃。这种扬弃在更大的程度上表现在 信用中。这种扬弃的最高形式,同时也就是资本在它的最适当形式中的最终确立,就是 股份资本。”[6]
资本的积极扬弃不同于消极扬弃,前者是雇佣工人自觉主动反抗资本的行为,无论是 取消了资本家对资本的占有,而由劳动者联合占有生产资料的合作工厂;还是工人对生 产过程、决策过程、利益分配等重大事物决定的参与,以及推动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等等,都“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 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7]这实质上 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自发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出来,它的发展壮大本身 就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
而后者是基于私人资本之间的利益对立,在市场竞争中必然优胜劣汰的相互排斥而造 成的盲目破坏性的消极的自我扬弃。它无论是表现为合伙资本、股份资本,还是法人资 本、国家资本,以及信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等,都“是在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 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 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 式的单纯过渡点。”[8]它仅仅是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点,它本身并不是社会主 义的生产方式。但却包含着、映现着社会主义新质因素,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社会 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9]“自由竞争转变为垄 断,资本主义社会的无计划生产向行将到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生产投降。”[10]这 里的关键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即如何看待合伙资本、股份资本、法人资本、国家资本、 信用、宏观控制等等的性质,如果仅仅将它们看作是资本的组织(实现)形式,它本身并 不能独立存在,要么为私人资本(本来意义或狭义)所用,要么为公有资本(广义)所用, 它本身并不具有社会性质属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 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都不具有社会性质属性。这里抽象出的是计划与市场的形 式一般,而舍象了它们特殊的社会性质属性。而马克思在这里抽象出的是计划与市场特 殊的社会性质属性。计划对市场的取代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就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取 代过程。应该说邓小平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一样都是正确的科学的,只是要说明的问 题不同。对于既存在社会主义因素,又存在资本主义因素的,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 经典意义的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都具有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力。
资本扬弃是从资本否定、灭亡的意义立论的,如果从资本变革、发展的角度立论,资 本扬弃也可称之谓:资本社会化。
三、资本扬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起点是资本的产生,它的终点是社会主义社会 形态的实现
资本扬弃是一个过程。过程论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作为现代社会的历史过程不 过是: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发展壮大,最终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新社 会所代替。只是这个过程十分复杂,充满矛盾和斗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矛盾斗争 的形式各不相同,于是会产生各有特色的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发展阶段。
资本扬弃从资本产生那天起就开始了,由个体业主进行的资本主义私人生产是资本的 开端,它所内在的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矛盾、资本与资本的矛盾虽已存在,但斗争尚未展 开,社会化生产与资本私人占有的矛盾也未展开,资本扬弃是潜伏着的,居于矛盾的次 要方面,整个资本主义处于初始的自由竞争状态。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深化,资本 内在的两对矛盾的展开,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这时的资 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因为“自由竞争是资本生产过程的最适当形式。自由竞争越发展 ,资本运动的形式就表现的越纯粹。”[11]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超过一定点, 生产力的发展就变成对资本的一种限制……资本……就必然会作为桎梏被打碎……而否 定雇佣劳动和资本的那些物质条件本身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结果。”[12]资本扬弃的 实质就是雇佣劳动剥夺资本,资本的自由竞争为垄断所代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逐 渐被国家计划控制。当资本扬弃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就发生部分质变,私人资本从总 体上转化为社会资本,不仅生产力接近最全面的社会化,而且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日 益社会化。于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就上升、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扬弃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是资本主义否定自身质的阶段 ,即走向灭亡,或者说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帝国主义 阶段的资本主义紧紧接近最全面的生产社会化,它不顾资本家的愿望与意识,可以说是 把他们拖进一种从完全的竞争自由向完全的社会化过渡的新的社会秩序。”[13]
对帝国主义的垂死性、腐朽性,对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应摒弃种种简单化、 庸俗化的理解。世界终将进入社会主义是勿庸置疑的,至于如何进入,怎么走法,那是 要由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所决定。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两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的情景,估计在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知识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的条件下 ,是难以重现的。资本主义的灭亡更有可能的是,当今世界各国仍然沿着各自已经走上 的道路,实行资本的积极扬弃或消极扬弃,在漫长的资本扬弃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 互通有无,各自通过自己的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资本扬弃的终点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的实现。
资本扬弃也是资本社会化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社会化是个自然历史过程,起初“只 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性地和破坏性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而随着社会占有生 产力,这种社会性就将为生产者完全自觉地运用,并且从造成混乱和周期性崩溃的原因 变为生产本身的最有力的杠杆。”[14]因此,资本扬弃,向社会主义过渡,与资本积极 扬弃和消极扬弃相对应,也可分为自觉建设性社会化道路和盲目破坏性社会化道路。前 者是指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主动自觉地推进社会化的道路 。它一般的前提是要由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掌握政权,通过政权的立法、行政、司 法等政治行为推进社会化。其结果是使社会化呈现建设性的良性的发展。后者是指资产 阶级及其国家政权,并非自觉主动地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社会化,而是在危机动荡 的冲击下,被迫不得已采取的社会化措施。这对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是破坏、摧毁其基 础,导致它不断走向灭亡。不同性质的社会化道路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国家的性质,不 同的阶级、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但由于实现社会主义必 然性的不同道路的最终归宿都是社会主义,也必然存在着沟通、妥协,并且两条道路会 在长期的发展中,在全球化条件下取长补短、日渐趋近;但是,盲目破坏性社会化必然 为自觉建设性社会化所代替(这实质是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最后通过自觉建设性社会 化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这里的社会主义是经典意义的成熟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 主义。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个历史范畴,有它产生和寿终正寝的时候,但资本又历史必然地 具有伟大使命,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资本扬弃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资本的伟 大功绩在于它体内蕴含着追求利润、剩余价值而不断创造财富的巨大冲动,推动生产力 迅猛发展。但由于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资本与资本的对立,限制、破坏着财富创造 和实现的机制,又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因此,资本扬弃的内在机理就在于扩大劳动 的收入,增加有效需求,(如实行协议工资、累进税率、利润分享、国家转移支付用于 社会福利,等等),用人为的力量遏止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贪得无厌的追求;再就是将资 本的恶性竞争纳入到有计划的控制之中,用生产的计划性代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实 质上是对资本本性的扼杀,不这样资本就会有灭顶之灾。20世纪20、30年代资本的大危 机及其之后的拯救社会的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就在这里。
在当今世界上,资本的历史使命显然尚未完成,它还没有创造出这么高的劳动生产率 ,它还有继续创造更高生产率的潜力,在这个潜力发挥出来以前它是不会消亡的。在资 本继续生存、发展的同时,其弊端和对资本的扬弃也不断暴露和深化。当前,资本弊端 突出表现在:一是国际资本流动失控,导致金融危机。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莱所 说,现在的世界经济已成为赌场,外汇市场每天2万亿美元交易中,真正与生产有关的 不到3%,其余都与投机谋利有关,资本的弊端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二是发达国家内部 及全球性的贫富悬殊有增无减,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滞涨危机后,新自由主义劫贫济富 扩大了贫富差距;三是通过战争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转嫁危机,消耗大量物质财 富,用畸形方式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呈现虚假繁荣,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水平并没有多大提高。这一切必然导致对资本扬弃的重大举措,从而推动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步伐。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