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投资信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念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错误的信念往往导致投资的失败。下面的每一条投资信念都是致命的,不知你在投资中可否犯过这样的错误?
信念一:要想赚大钱,必须先预测市场。
在对市场的预测上,成功的投资者并不比我们强。这可不是信口雌黄。
在1987年10月股市崩溃前一个月,乔治·索罗斯出现在《财富》杂志的封面上,杂志刊登了他的这样一段话
“美国股票飙升到了远超过基本价值的程度,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会暴跌,不能仅仅因为市场被高估就断定它不可维持。如果你想知道美国股票会被高估到什么程度,看看日本就行了。”
尽管他对美国股市持乐观态度,但他也感觉到了股崩的逼近……日本的股崩。在1987年10月14日美国《金融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中,他重申了这一看法。
一周后,索罗斯的量子基金随着美国股市(不是日本股市)的崩盘而剧损3.5亿多美元。他全年的盈利在短短几天内被席卷一空。
索罗斯承认:“我在金融上的成功与我预测事件的能力完全不相称。”
巴菲特呢?他对市场下一步将如何变化根本不关心,对任何类型的预测也毫无兴趣。对他来说,“预测或许能让你熟悉预测者,但丝毫不能告诉你未来会怎样。”
成功的投资者并不依赖对市场走势的预测。事实上,巴菲特和索罗斯可能都会毫不犹豫地承认:如果他们依靠的是市场预测,他们一定会破产。
信念二:相信权威,并追随权威。
事实果真如此吗?伊莱思·葛莎莉本是个不知名的数字分析家。1987年10月12日,她预测说:“股市崩溃就在眼前。”一个礼拜后,“黑色星期一”降临了。
刹那间,她变成了媒体宠儿。几年之内,她就把她的名声转化成了一笔财富。
她是怎么做的?遵循她自己的建议吗?
不。实际上,资金如潮水般涌入她的互助基金,不到一年就达到了7亿美元。只收1%的管理费,她一年就入账700万美元。此外,她还开始发表投资业务通讯,而订阅者很快就增加到了10万人。
权威地位的商业价值让伊莱思·葛莎莉发了财——但她的追随者们却没有这么幸运。
1994年,她的互助基金的持股者们不声不响地投票决定终止该基金的运营。原因是:平庸的表现和资产基数的萎缩。这项基金的年平均回报率是4.7%,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平均涨幅为5.8%。
在一炮走红后的第17年,伊莱思·葛莎莉仍保留着她的权威加媒体宠儿的地位——尽管她的基金已经失败,她的业务通讯已经停发,她的整体预测记录也糟糕至极。
例如,在1996年7月21日道琼斯指数达到5452点时,有报道说她预测道指“可以冲到6400点”。但仅仅两天之后,她就果断宣布“股市可能下跌15%~25%”。
这就叫两头顾。
这是她在1987年~1996年所做的14次预测中的两次。在这14次预测中,只有5次是正确的。
如此,她的预测成功率是36%。就是用抛硬币的方法,你也会预测得更准——并赚更多的钱。
而伊莱思·葛莎莉只是一长串昙花一现的市场权威之一。
还记得乔·格兰维尔吗?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媒体的宝贝——直到他在1982年道指达到800点左右的时候,建议他的追随者们抛掉手中的一切并做空市场。
众所周知,1982年是80年代大牛市的起始年。但格兰维尔仍不断敦促人们做空市场……直到道指一路升至1200点。
于是格兰维尔被罗伯特·普莱切特取代了。与格兰维尔不同的是,普莱切特预测到了80年代的牛市。但在1987年股崩之后,普莱切特又宣布牛市结束,预测说道指将在90年代早期跌到400点。这就像是用一把双筒散弹枪也会脱靶一样。
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繁荣制造了另一批媒体“英雄”,但在纳斯达克指数于2000年3月开始狂跌后,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销声匿迹了。
如果一个人确实能永远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他或她就会避开世界媒体对这类人物的无休止搜寻。那位叫“无名氏”的圣人说得再正确不过了:“预测是很难的,尤其是对未来变化的预测。”
媒体“权威”是靠谈论投资、出售建议或收取资金管理费来赚钱的。但正如约翰·特雷恩在《点石成金》中所说:“一个知道如何将铅变成黄金的人是不会为每年100美元的报酬而把这个秘密告诉你的。”更别说在CNBC上免费告诉你了。
信念三:“内部消息”是赚大钱的途径。
沃伦·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投资者。他最喜欢的投资“消息”来源通常是可以免费获得的,那就是公司的年报。
当乔治·索罗斯于1992年用100亿美元的巨额空头冲击英镑时,他获得了“击垮英格兰银行的人”的称号。
他并不孤单。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出英镑濒临崩溃的迹象。就算没有数千,也有数百其他交易者随着英镑的急剧贬值发了财。
但全力投入的只有索罗斯,也只有他将20亿美元之多的利润带回了家。
现在巴菲特和索罗斯都已名扬天下,已经有高高在上的资格了。但当他们开始投资时,他们什么也不是,也别指望受到特别欢迎。而且,巴菲特和索罗斯在出名之前的投资回报都比现在要高。可见,对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来说,现在以任何方式利用内部消息显然不会有太多好处。
就像巴菲特所说:“就算有足够的内部消息和100万美元,你也可能在一年内破产。”
信念四:分散化。
沃伦·巴菲特的惊人成就是靠集中投资创造的。他只会重点购买他选定的6家大企业的股票。
根据乔治‘索罗斯所说,重要的不是你对市场的判断是否正确,而是你在判断正确的时候赚了多少钱,在判断错误的时候又赔了多少钱。索罗斯的成功要诀与巴菲特的完全一样:用大投资创造远高于其他投资潜在损失的巨额利润。
分散化策略的效果则恰恰相反:你持有许多公司的少量股票,就算其中的一只股票疯涨,你的总资产可能也变化不大。
所有成功投资者都会告诉你:分散化投资是荒唐可笑的。
信念五:要赚大钱,就要冒大险。
就像企业家一样,成功投资者是很不喜欢风险的,他们会尽可能地回避风险,让潜在损失最小化。
在几年前的一次管理研讨会上,学者们一个接一个地宣读了有关“企业家性格”的论文。他们彼此之间分歧极大,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企业家有很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即大多数企业家都乐于冒险。
在会议行将结束时,听众中的一名企业家站起来说,他对他听到的东西感到吃惊。他说作为一名企业家,他会竭尽全力回避风险。他还认识其他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但在哪里都很难找到比他们更厌恶风险的人。
成功企业家厌恶风险,成功投资者也是一样。规避风险是积累财富的基础。与学者们的论调截然相反的是,如果你去冒大险,你更有可能以大损失而不是大盈利收场。
像企业家一样,成功投资者们知道赔钱比赚钱容易。这就是他们更重视避免损失而不是追逐利润的原因。
信念六:“系统”信念,即相信某种“系统”能够保证投资的收益。
这种信念是“权威”信念的必然产物——只要一名投资者使用某位权威的系统,他赚的钱就会像这位权威(自称能赚到的)一样多。这种普遍的致命投资信念正是推销商品交易系统的人能够赚大钱的原因。
“权威”和“系统”信念的根源是相同的:对确定性的渴望。
当有人就一本描写沃伦·巴菲特的书向他提了一个问题时,他回答说:“人们在寻找一个公式。”就像他所说,人们希望找到正确的公式,把它输入电脑,然后舒舒服服地坐在那里看钱往外冒。
信念七:我知道未来将会怎样,而且市场“必然”会证明我是对的。
这种信念是投资狂热的一个常见特征。就在1929年股崩前几个星期,实际上每个人都相信欧文·费希尔的话:“股市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永久性高点……”当黄金价格在20世纪70年代暴涨时,人们很容易相信恶性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在雅虎、亚马逊、电子港湾和数百家“网络炸弹企业”的股价天天上涨时,你很难反驳20世纪90年代的华尔街颂歌——“利润不是问题”。
这是第一种投资信念的一个更强大的变种,意味着你必须能够预测未来——但它的杀伤力也大得多。
千万不要带着教条思想进入市场,因为战争还未开始你就输掉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