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指向
孙兰英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300350)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世界历史思想,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开放性的宽阔视野。习近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基础上的新时代和平发展理念,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来源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发展的迫切需要,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大视野、大情怀、大担当,开辟了新时代大国外交新境界。
关键词: 新时代和平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 现实指向; 大国外交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当代中国发展新要求,深刻思考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前途命运,经过艰辛探索后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开辟了新时代大国外交新境界。
一、 新时代和平发展道路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那天起,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科学,具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的“世界性”和“全球政治”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着眼于全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世界历史大视野。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表述自己科学的历史观与全球政治理念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从现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市场经济世界化发展的现实历史角度,对近代以来所发展起来的全球化趋势作出了初步的描述。
马克思是循着现实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印迹,运用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作为人类社会动态发展的世界历史,是在不断拓展自身活动范围的基础上,从狭窄的民族历史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新航路的开辟催生了海上贸易的繁盛,世界性商品交换的扩大,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纳入了资产阶级所开拓的世界市场范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1]。随着种类繁多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行销的区域不断拓展,世界历史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的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1]88。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是寻觅着“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印迹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1]89。这样,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同以往哲学家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将“人类的历史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2],而黑格尔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马克思则从根本上扬弃了康德、黑格尔哲学思辨的抽象行为,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彼此联系,互为中介的视角,科学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深深地蕴含在“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实践活动中。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认为随着世界历史的拓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它不能担当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使命。从根本上扬弃劳动的异化本性,恢复人的本质活动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本性,世界历史的路向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产生。那时候,“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使用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90。因此,马克思明确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从而确立了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研究人们政治生活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即在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坚持以开放的、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前进方向,从国际力量的对比变化中寻求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动力源,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大局。这种站在世界历史全局和高度研究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方法之一。
(5)建立评标结果的备案制度。评标委员会依据招标文件的要求对投标文件进行综合评审和比较,并按顺序向项目法人推荐二至三个中标候选单位,供项目法人择优确定中标单位。中标单位确定后,项目法人应将全部评标结果(包括评标的方式和方法等),报建委招标办备案。以便对招标过程是否存在暗箱操作进行监督。
二、 新时代和平发展道路的大视野大情怀大担当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习近平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1]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推动人类从远古不断走向现代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坚持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做世界和平安全的坚定维护者。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坚持以各国共赢发展为目标,倡导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伙伴关系,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零和”思维。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当前,世界局势瞬息万变,全球性挑战增多,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表态:“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中国不但不会挑战国际秩序,还是它的坚定维护者。新型国际关系构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不能“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8],必须敞开胸襟,眼观全球,转变观念,“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9],我们要坚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10]。中国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主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秉承合作共赢的原则,实现共同繁荣。中国将继续深化新发展理念,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同时,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全球经济发展新局面,将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大成果惠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当前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气候变暖、环境污染、金融危机、爆恐事件、难民大潮等全球问题日益凸显,促使人类认识到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利益,人们开始更加关心人类的共同理想,呼唤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的出现。2013年3月,习近平在俄罗斯演讲时表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9]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要尊重和照顾其合理安全关切。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当今世界格局深刻认识基础上提出的深化改革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理念,也是促使不同文明传统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通过对话协商谋求共生共存共荣共发展,在更高的层面上为全球治理提供可行的路径指向。
虽然我的小红花并不是值钱的礼物,但我觉得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拥有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当他们知道自己的点滴行为在老师、父母眼里如此重要时,就会多一份自信,美好的点滴行为会被放大,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在发生深刻变革,进行深刻调整,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更加凸显,国际力量对比显著改变,全球治理体系和结构继续发生改变。尤其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和欧洲史无前例地不得不依赖新兴经济体来克服危机。华盛顿共识失效,全球治理方案不再为西方所完全控制”[6]。在这一重要历史转折点上,建立国家之间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成为确保世界和平的根本要义。“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7]因此,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权行径。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面对矛盾和分歧,要通过平等协商处理,以最大诚意和耐心对话解决,“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8]。
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向纵深发展,人民求和平发展、盼经济繁荣、谋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望成为推动世界前进的强大动力,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科技协作、人文交流和安全对话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频繁。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但是,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诸多非传统安全在威胁着人类,民族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思潮日益蔓延。习近平指出:“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4]“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5]习近平在2017年12月1日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大视野大情怀大担当,开辟了新时代大国外交新境界。
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亲仁善邻的文化传统。在传统文化中,和平发展、和衷共济、和平相处,开放包容的思想意识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已经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指出,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华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和”文化蕴藏着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谐共生的安全观、义利合一的发展观、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力回击了“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新殖民主义”等错误论调,体现了中国自觉把自身发展与人类发展相统一的大国胸怀和责任担当。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外交形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 新时代和平发展的现实路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地球村”“合作共赢”“休戚与共”等成为描述时代特征的高频词。面对世界各国发展、利益、挑战和治理的共同性,各国从相互封闭到开放包容,从猜忌隔阂到日益增多的互信认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兴衰相伴、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契合中国一以贯之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昭示了中国的宽阔胸怀,超越了西方传统你输我赢的解决世界问题之道,为全球治理开拓了一条新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中国对历史潮流、世界大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基础上,深刻表达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真诚愿望和大国担当,顺应时代潮流,引领全球治理,体现国际责任,占领了国际道义和集体行动的制高点,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1.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已经从一个国际社会中的边缘角色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政治和安全领域中的重要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展现了中国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进入新时期、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现实路向。
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源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正如习近平所说,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另外,无人机、VR/AR等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虽然尚不普遍,但是也在逐渐增多。各报业机构利用VR与AR技术生产“沉浸式新闻”,2017年5月,南方日报利用VR技术进行《不能忘却的纪念——汶川大地震九周年》报道,使用户身临其境,增强新闻报道的渲染效果。另外,跟随无人机技术热潮,新闻报道利用其进行航拍,丰富了图片、视频素材库,截至11月底,新华网2017年已发布航拍图片、视频作品超过1150部。
3.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和平共处原则和和平发展道路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12]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中国将敞开胸怀坚持开放包容,决不做损人利己之事。“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1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积极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既让中国利用世界的机遇,又让世界更好分享中国的机遇,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只有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同世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维护世界和平,才能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有效的方向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但是,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民族尊严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侵犯,同时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坚持和平发展的信念。
4.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新时代中国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是当下执政党提出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8]我们要善于从国际国内环境条件的相互影响转化中抓住发展契机,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努力提高应对各种挑战、驾驭纷繁复杂形势的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条件和基础。
(2)优化商品的营销策略,通过对用户对电子商务平台Web页面的访问,采集用户各类评价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可以充分了解用户在使用商品后的真切感受,从而优化商品营销的策略。针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不同的产品优惠、各类型促销活动的策略方针,实现商品销售利润的最大化。
一部分投标人在进行报价投标时,并未按照填报要求对装配式建筑在分项分布的各个项目中所实际消耗的机械设备材料、分摊的折旧费以及人工费等数据进行准确的计量。此外,一些PC构件的加工生产单位通过加速折旧的办法将其生产基地投资等长期费用分摊到了构件的成本费用中,造成了PC构件成本中包括了过高的摊销和折旧费用,而投标人的虚高报价对于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和根本任务就是党带领亿万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让国家强起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整体水平。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为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奠定稳固基础。同时,“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14],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8]。面对开放发展大环境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较量和博弈,中国只有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继续改变和发展自己的同时广泛和深刻地影响世界,始终坚持同世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2]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6.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4] 习近平.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N].人民日报,2016-09-29(1).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0-28(4).
[6] 克洛德·斯马贾,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全球化即美国化时代结束[N].参考消息,2010-01-15(1).
[7] 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N].人民日报,2015-10-14(1).
[8] 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01-30(1).
[9]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2).
[1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1] 习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3-28(1).
[12] 习近平.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1).
[13]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2).
[14] 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28(2).
The Realistic Direction of the Road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Sun Lanying
(School of Marxism,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Abstract : Marxism is a world historical thought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oviding an open and broad vision for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Xi Jinping’s concept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Marxist world historical thought, adheres to dialogue and negotiation,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win-win cooperation,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green low carb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ist diplomatic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t stems from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 complies with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history, fully demonstrates the broad vision, great feelings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munists who have always taken the road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opens up a new realm of great power diplomacy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 peacefu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realistic direction; a new realm of great power diplomacy
中图分类号: C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4339(2019)05-391-05
收稿日期: 2019-01-09
基金项目: 教育部2017年社科重点选题资助项目(17JDSZK039);天津市教委2017年重大课题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孙兰英(1957— ),女,博士,教授.
通讯作者: 孙兰英,sunly222@sina.com.
标签:新时代和平发展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现实指向论文; 大国外交新境界论文;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