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习文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创新设计,改变单纯的重实验结果、重技能的训练、重知识的获得的实验教学现状,扩大实验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作用。在研究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结果获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探究实验;创新能力;学生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实验科学,它的基础在于实验,一切理论都要以实验作为其一的检验标准,实验不仅是一种验证性的实验活动,更是一种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探究性实验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分析对比、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猜测、假说的想象创造能力和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下面是笔者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探索创新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有些演示实验,如果仅仅按照课本介绍的方法去做,效果不明显,甚至不成功,例如,在讲授托盘天平的使用时,我先提出问题:如何测出一支笔的质量?要求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两人一组进行操作,并把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面对从来未使用过的天平,如何调平衡,如何放砝码,如何读数等,学生就要观察、思考,想办法。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1.调平衡前,游码应放在什么位置。2.调平衡时,平衡螺母应怎样调节。3.调平衡时,用其他物品(如硬币)调平,是否影响质量的测量。4.读数据时应注意什么?这样,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亲自体验,互相解决不会的问题,而教师抓住时机,针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边讲解,边实验、并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操作,找出自己做对的地方和做错的地方。在学生懂得了正确的方法之后,让他们按正确的步聚重新操作一遍,学生通过思考很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把演示变成学生探索性实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研究、探索或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产生闪耀的思维火花。
二、充分利用实器材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上进心和探索精神,“好动、好奇、好胜”是他们的天性。而物理实验形象生动,容易做成,而且富有动手操作和探索因素,非常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吸收信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所以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相互作用,就能激发学生心理活动的潜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克服物理难学的心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探索物理课堂教学形式的最优化应该是我们广大物理教师追求的目标。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设计实验,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例如:讲授光的直线传播,可提供激光笔、空气清新剂、蚊香、牛奶、清水、面粉、烧杯等器材,指导学生让自己选择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又如测透镜焦距这一演示实验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精神.由于只给出探究的主题,学生只能通过自己想办法利用好身边的材料才能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本身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把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演示与分组实验外,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具有探究意义的经历”。可见,实践操作在学生认识知识与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如在教学“阿基米德定律”时,可以拿两个一模一样的空牙膏壳进行实验:先将一个捏瘪了放进盛水的容器里,会看到牙膏壳沉下去了。同时,使另一个牙膏壳鼓起来,也放进水里,会看到它却浮在水面上,并没有下沉。这时,让学生对刚才所观察到现象进行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一个牙膏壳瘪的就下沉,鼓的就上浮?面对这种“矛盾”的事实,学生会想到,牙膏的质量一定,鼓的上浮,鼓的牙膏壳比瘪的牙膏壳受到的浮力一定要大,那么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又是什么呢?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猜想:鼓的牙膏壳,其体积变大了,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多,所以浮力的大小,就可能与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当然学生也会有其他猜想,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做适当解释。)然后,再按教材上的实验方法,一边实验,一边让学生观察,一边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液体)的重力。又如,观察水沸腾的实验现象时,就明确提出水开始加热杯底和杯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这些小气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将怎样变化?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将怎样变化?水沸腾时温度将怎样变化?将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是否沸腾?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有目的、有秩序的进行观察,避免观察时手忙脚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会发现,水的沸点不一定是100℃,这时,笔者会适时地解释这一原因,从而引导学生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分析、评估实验数据。如果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就没有这么多的发现。此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组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创新。
当然,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去,让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乐育中学 514031)
论文作者:梁习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4
标签: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牙膏论文; 教师论文; 演示论文; 操作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