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R模型的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培育机理研究
唐朝永1,邢 鑫1,牛冲槐2
(1.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2.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摘要: 培育和建设新型研发组织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在梳理先前文献的基础上,拓展PSR模型,构建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培育的“驱动力-状态-响应策略”分析框架,即从国家、横向对比和山西省自身等层面挖掘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培育的驱动力,从创新变革观念滞后、政策缺失、体制机制不健全和竞争力弱等方面阐释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培育的现状,从经验借鉴、顶层设计、政策完善、融资多元化和评价科学等方面提出促进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培育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培育机理
随着科技和产业耦合演化以及相关科技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变革,传统研发组织已不能匹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新一轮研发组织创新模式研究和实践正逐渐成为焦点。一种能更有效融合人才、知识、技术、资本、产业等创新要素,实现集聚高端人才、增强创新效能、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及提高企业孵化效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相关服务的“四不像”机构——新型研发组织应运而生,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欧盟自2008年成立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EIIT)以来,推动了产学研深度合作,在创业设想、企业孵化、成果转移转化、新产品开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丰硕,促进了经济复苏和发展。英国2012年创建技术与创新中心,已建成细胞与基因治疗、电子数码、未来城市等11个中心。截至2015年,美国拥有国立卫生研究院、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和制造业创新研究中心等众多重量级新型科研机构,联结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打造创新网络,实现协同创新[1],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高质量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驱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也高度重视新型研发组织建设,2015年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鼓励培育和发展新型研发组织;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分别制定了支持新型研发组织建设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快推进新型研发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然而,作为资源型经济的典型代表,山西省在突破资源型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面临困境,亟需探索创新驱动的新模式。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探索和新动能,新型研发组织尚未引起山西省相关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足够重视。借鉴国内外新型研发组织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山西省科研组织创新现状,探索培育新型研发组织的路径和政策,有利于改革山西省科技体制机制,提升产学研联盟合作绩效,实现科技与产业更好地共生、共荣和发展。
1 新型研发组织研究文献述评
对新型研发组织内涵界定视角不一,可归为学术观点和政府观点。胡俊[2]、李玲玲[3]、曾国屏等[4]学者从学术视角进行了理论阐释,比如李玲玲[3]认为新型研发组织是由各利益相关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为了各自的目标及利益,共享优势资源或技术或信息、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一种组织;曾国屏等[4]指出新型研发组织本质上属于创业型科研机构,以“国有新制”或“民办公助”为运行机制,目的在于实现科研、技术和产业的互动耦合。政府观点滞后于学术观点,但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安徽、陕西、河南、重庆等省市科技厅或相关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对新型研发组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广东省科技厅的观点具有代表性,认为新型研发组织是在某一地注册设立的,主要从事研发及其相关活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独立法人组织[5]。
这个晚上,付玉又留下了李叔和。两人草草地吃了碗方便面,又草草做了一次爱。如果你今天不来,我原打算是要喝药自杀的。生活得太累了,没啥指望,还好,有个傻瓜喜欢我。她说。
随着对新型研发组织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化,学者们和政府相关部门对新型研发组织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也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如陈雪等[6]、袁传思[7]认为新型研发机构能够助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促进产业技术联盟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如何更好地促进新型研发组织发展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夏太寿等[8]、谈力等[9]、陈红梅[10]、谭海斌[11]等聚焦于新型研发组织的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等层面,如夏太寿等[8]分析了合作建设模式、组织管理模式、合作研发模式和合作服务模式;陈红梅[10]指出新型研发组织运行机制为空间集聚机制、筛选培育机制、动力机制、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退出机制。此外,还有学者借鉴发达国家、发达省市新型研发组织理论与实践经验,从加强制度建设和科技体制机制完善,健全政策体系,增强其普适性、针对性和差别性的统一,鼓励创新创业,加强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5,6,10,12]。
区总馆要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围绕基本文化服务功能,精心设置服务项目,提高全区各类图书馆、公共阅读空间的利用率。各分馆、基层馆外服务点,作为强力支撑,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实现服务供给全覆盖,社会参与覆盖,志愿者服务推进,科技文化传播,接轨一流标准的目标。
综上,前期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或从国家层面提出了若干新型研发组织建设模式、政策建议,或从省域层面如广东、江苏等剖析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和发展策略等,但研究的系统性相对不足,而且理论研究成果滞后于新型研发组织培育和发展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本研究拟以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培育为研究对象,从PSR模型视角构建新型研发组织的培育框架,为完善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培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2 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培育机理
新型研发组织建设发展的理论和政策滞后,一方面造成《山西省统计年鉴》《山西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官方统计出版物缺乏新型研发组织的相关数据资料,另一方面导致一些研发组织因管理体制、机制、市场化、投资模式、用人机制、创新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散落在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等组织中,亟需政策引导、支持和管理。同时,在新型研发组织人力资本建设方面,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团队严重匮乏,如全省有国家级创新团队仅1个,两院院士人数不足全国总数的1%,高端人才集聚规模远远不够,孵化和带动高成长性创新企业的能力弱,实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在创新载体方面,山西省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级270家,总体而言,新型研发组织竞争力弱、活力不足、效率不高,多数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少、创新能力低,主要处于初创阶段。具体来看,山西省传统产业转型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部分科研组织安于现状、观念落后、墨守成规,科研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造成科研组织相对封闭、落后、保守,以致产生“科研孤岛”“闭门造车”等问题,难以发挥协同创新效应。
图1 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培育机理
2.1 新型研发组织培育驱动力
宇晴取出腰间短笛,撮唇急吹,笛声像一束璀璨的烟火倏忽上升,四散在墨白相间的山岭间。笛声甫散,山岭中很快有了回应,呀呀两声鸟鸣由山那边传来,离黄梁驿大约是数十上百里,啼鸣金声玉振,历历在耳,震得众人耳鼓轰鸣不已。
(1)国家创新战略和政策驱动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供给侧质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组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构成山西省培育和发展新型研发组织的战略政策驱动力。
(2)横向区域发展差距驱动力。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发达省市已开始培育和发展新型研发组织,出台了相关政策、条例和办法,新型研发组织蓬勃发展,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广东省新型研发组织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截至2017年年底,新型研发组织有219家,研发经费支出147亿元,拥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数660个,研发人员达3万人,其中高端人才(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接近740人;2017年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达614.5亿元;2015—2017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4 895件增长到8 454件,累计创办和孵化企业数量稳定在900家以上[14]。江苏省新型研发组织发展较早,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6月全省统列的新型研发组织已达346家,成为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15]。 其他如上海、北京、重庆、福建、河南等省市已陆续开始培育新型研发组织,为创新驱动提供新动力。横向对比,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区域发展差异构成了山西省培育新型研发组织的重要推动力。
2.2.3 体制机制不健全造成新型研发组织缺乏活力
图2为不同添加量FeCrBSi对304L不锈钢试样显微组织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当FeCrBSi添加量为1%时,孔隙较多不规则,且大都分布在晶界处,这是由于烧结试样中液相量较少导致的;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液相在晶界处、气孔-晶粒边界处及颗粒接触处迅速发生扩散,孔隙由不规则形状逐渐球化且孔隙度明显减少,晶粒开始长大;当FeCrBSi添加量增大到7%时,孔隙进一步球化,但晶粒出现异常长大的现象,表现为大晶粒吞并小晶粒,显微组织粗化.
(3)自身发展现实需求驱动力。山西省丰腴的煤炭资源所造成的“荷兰病”导致其经济发展模式未能实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工业占主导地位,高技术和新兴产业规模小,转型升级压力大,产学研合作所涉及的体制机制障碍没有根本解决;此外,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建设效果并不显著。由此,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成了山西省培育新型研发组织的内在驱动力。
2.2 新型研发组织培育现状
与我国发达省市相比,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发展落后,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在创新观念、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和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新型研发组织的培育、成长和发展。
(4)普惠性补贴将更有利于东北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东北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这些农产品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如果针对单独产品分别实施补贴政策将会影响作物之间的比价关系,造成种植结构失衡,因此建议实施普惠性的补贴政策,这样既能降低政策对市场的扭曲,提高政策效率,又有利于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实现种植业结构的优化。
2.2.2 政策缺失导致新型研发组织发展迟缓
新型研发组织旨在整合资源,实现科技、产业、资本等融合贯通。其性质多样,或是事业单位,或是民办非企业、股份制企业等;治理体制企业化,普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用人机制市场化,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索和完善合约管理、年薪制、业绩评估和动态竞争等新型人才管理制度,彻底破除年龄、学历、资历、关系等因素对人才评价的主导作用,摒弃“大锅饭、铁饭碗”等带有计划经济烙印的薪酬设计思路,建立以人才供求关系、人才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基准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机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新型研发组织的培育、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思想、变革的思维,但目前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均比较落后,其本质原因首先在于认知观念滞后,表现在发展的慢节奏,求稳定、怕风险,竞争意识差、思维模式固化,创新文化缺失、传统保守思想根深蒂固等方面。基于此,山西省必须要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和除旧革新的观念和作为,在创新发展、观念变革、改革积弊等方面亟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能以自满、自我陶醉、自我安慰的心态面对新时代、新局面、新问题,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常于改革,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当前的发展困境和挑战视为山西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机遇,真正从认知、思想和行为实践层面深刻领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新型研发组织对于山西省创新跨越发展的重大意义。
2.2.1 观念落后抑制新型研发组织培育和发展
悦管家在布局后勤服务网络之初,创新提出“云店模式”,通过合伙人制将其转化为云店负责人,成为事业共同体,激发其工作积极性。面对分散的用户市场建立了分散的服务网络,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搭建“云店”数据中枢,在核心区域开设实体门店,覆盖街道附近的用户。在分散城区设立虚拟门店,人员无需建设门店,通过互联网,就可将该区域的服务人员做线上聚合、线上派单。
目前,从国家视角,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为培育和发展新型研发组织提供了战略背景和政策支撑;从地方政府层面,发达省市普遍出台了促进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或办法,如广东省实施了《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试行办法》,江苏省颁布科技创新“40条政策”,重庆市制定了《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引进实施办法》,福建省发布了《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若干措施的通知》,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与绩效评价办法(试行)》。截至2018年1月,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方案》《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联盟的定位、组建联盟的原则和条件、联盟的申请和认定、联盟的职责及支持政策、联盟的管理等,虽然为新型研发组织培育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并未借鉴其他省市的做法及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存在政策壁垒。一方面,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发展尚处于起步期,在界定标准上缺乏政策依据,法律不明、功能定位不准,在注册登记、成果保护、发展规模、激励机制和融资模式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缺少优惠政策支持,导致许多科研机构在进口科研仪器设备、引进急需的先进技术、税收减免等方面存在诸多制度障碍,造成新型研发组织运行经费困难,制约其可持续发展。
感恩就是天堂本身。对他人的感激和负债感是慷慨和善良生活的重要源泉。我们现在往往陷入忙碌的生活,忽略了对细节、大自然的美丽、现代生活的舒适、父母的爱等的感激。人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就可以注意到这些细节,体会我们生活中的友谊、爱和幸福。
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发达省市培育和发展新型研发组织的实践表明,适应科技、经济不断融合发展的新需求,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变革体制机制意义重大。山西省科技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新型研发组织的发展。主要涉及管理体制、融资机制、评价机制、人才集聚机制、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等方面。管理体制方面,表现在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差,对于科研项目重申报、轻管理,缺乏客观、公正、公平的项目论证、评估环节;融资机制不通畅,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支持力度小,缺乏多元化的融资体系;评价机制不科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过程透明度、公平度不高,存在权力寻租空间;人才集聚机制不健全,重引进、轻管理,存在人才紧缺和人才浪费并存的问题;激励机制效力不足,重数量、轻质量,注重个人奖励不重视团队贡献,激励力度不够、动力不足,缺乏激励的长效机制;转化机制不成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此外,新型研发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内部利益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渠道不通畅、自我造血机能弱等诸多问题,制约着新型研发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2.2.4 竞争力弱致使新型研发组织成效不显著
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的PSR理论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因素,突出了多要素互动关系,广泛应用于环保、农业安全、公共服务等领域[13],但在新型研发组织培育机理研究领域尚未得到应用。鉴于此,本文借鉴PSR基本原理,构建新型研发组织培育机理理论分析框架(参见图1)。在PSR模型中,P 为驱动力,是指驱动新型研发组织培育的社会现实因素;S 为状态,表现为新型研发组织现状和问题;R 为响应,是指培育新型研发组织的策略。
3 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培育的响应政策
(2)发达省市建设经验。运营经验方面,借鉴发达省市在支持新型研发组织发展中的政策设计、体制机制改革、激励办法创新和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优秀做法;在转变建设模式方面,传统科研机构应积极向“国有新制”“企业及联盟创办”“民办官助”等模式转型,适应科技与经济互动协调发展;在建立容错机制方面,新型研发组织是新生事物,其成功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变革和机制创新,而创新必然隐藏着风险和失败的可能,因此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宽容失败、尊重失败、从失败中学习至关重要[17]。
3.1 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非常重视新型研发组织的发展。我国发达省市中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率先培育和发展新型研发组织,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初步建构了基本的框架体系,形成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当前施工升降机的设计仍然采用传统的CAD技术,停留在二维、三维软件的初级使用阶段,运用一些基本的计算理论进行几何上的设计。而安全系统评价、新型方案设计等创新性设计,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设计者的自身经验和知识,缺乏设计规范与知识的支持,造成设计质量和效率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1)发达国家建设经验。新型研发组织的类型主要包括高等院校、各类研究中心和公立研究机构等,其建设和发展主要是加强基础性研究和战略性研究,并保障经费来源;强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采用理事会制度,增强创新主体积极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本投入为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明确新型研发组织职能、定位,创新运行机制[11,16]。
培育和发展新型研发组织是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针对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现状,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文从经验借鉴、顶层设计、政策创新、融资渠道、激励政策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3.2 做好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对新型研发组织培育和发展的战略部署及科学规划,具有目标导向和长远意义。从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和实施模式等方面对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进行顶层设计,建立新型研发组织整体框架和基本布局。
(1)功能定位。新型研发组织建设需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背景,根据山西省经济发展重大紧迫需求,实现精准定位和拓展。即聚焦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功能定位,重点突破资源型经济转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积极尝试创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政府倡导、产学研深度合作的良好环境,努力培育新型研发组织实现科技创新、市场需求与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
(2)科学规划。规划设计应以山西省战略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出发点,突出资源型产业转型主题,加强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创新创业和制度创新等领域的突破和变革;构建科学的新型研发组织培育模式与体制机制,加强新型研发组织的分类培育和生命周期管理。在培育初期,应重点建设政府主导模式,发挥其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共性关键技术和突破性技术的研究优势;在发展中期,应引导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建设新型研发组织,使其有效衔接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成熟期,应建立企业主导模式,实现技术产业化应用,达到科技与市场无缝对接[17]。
(3)探索建立多样化的实施模式。山西省在培育和建设新型研发组织时,亟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培育和发展新型研发组织的重大现实意义,勇于变革体制机制,加强组织管理创新,设计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结合现有研发组织实际,采取民办非企业、新事业单位和股份制企业化等模式,充分调动新型研发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创新竞争力。
幼儿自出生起,与父母或养育者朝夕相处,建立了牢固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构筑了幼儿安全感的基础。而入园是一直生活在家人关爱中的幼儿第一次与其分离,这种分离类似于第一次断乳,使幼儿紧张、不安、焦躁,从而产生了入园不适症。
3.3 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
健全的政策体系是新型研发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新型研发组织,出台了促进新型研发组织的发展意见。《山西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方案》《山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山西省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中对新型研发组织的扶持政策也有体现,但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亟需建立与之配套的政策体系,实现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的法制化。为此,建议以山西省人民政府或相关部门协同制定鼓励新型研发组织的针对性政策或实施办法,引领、指导、支持新型研发组织的培育与发展。
(1)山西省政府或科技厅等相关部门应协同出台促进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从概念界定、功能定位、申报认定、组织实施、权力义务和评价支持等方面,实施分类认定标准和差异化的管理措施,鼓励、扶持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多种形式培育和发展新型研发组织。
随着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降,劳动力成本和运输费用提高,促使生产企业成本急剧上涨,利润空间大幅缩水,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成为企业扩大利润空间的必选方案。然而,对生产企业来说,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关键还是提升企业工业化生产水平,用高生产效率获取更高利润。
(2)要深入调研、了解不同类型新型研发组织的差异化需求,抓紧出台推进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及配套办法,在财政扶持、科技金融、人才引进、税费优惠、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为新型研发组织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
(3)加强政府科学监控。政府应在新型研发组织组建初期、中后期分阶段实施适度监控和管理,初期应在研发组织的构成单位协调、总体运行模式、发展规划、多元投入上起引领作用;中后期应在资本投入、助推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其运行成熟时,应采取退出机制,保障新型研发组织在人、财、事等方面具有独立运行和管理能力。
(4)确立政府问责机制。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认定及评价等环节建立社会化监督和问责制度,避免出现权力寻租和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3.4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体系
构建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等多元化的融资模式是破解新型研发组织资金瓶颈的重要举措,为此,山西省科技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应立足新型研发组织现状,借鉴发达省市新型研发组织的融资经验,构建完备的融资体系。
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培育的驱动力包括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外部驱动主要体现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和区域创新发展差异,内部驱动表现为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科研项目经费补贴、科技金融等方式支持新型研发组织创立、运行、成果转化及产业应用。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与国内外企业以投资、入股等方式开展合作,可通过技术转让、租用或优先供给等方式提高企业对新型研发组织的资金投入水平。
(3)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新型研发组织发展基金,积极吸纳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的捐赠和赞助,制定发展基金管理条例,规范基金使用投向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或新兴产业领域。
(4)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风投资金等进入新型研发组织融资渠道,重点支持高端人才集聚、人才培养、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合理分担风险,提升研发创新成功率,获取合理利润,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协同运行,推动新型研发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
3.5 制订具有竞争力的激励政策
高端人才集聚和新型研发组织创新活力及竞争力的增强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
(1)个体层面。人才是新型研发组织的战略性资源,决定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集聚山西省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增强新型研发组织的智力资本;制订具有竞争力的激励政策,吸引和盘活人才增量和存量,挖掘和调动人才潜能,发挥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聘用和晋升制度,完善合约制、年薪制、业绩考核、动态竞争等人才管理体制,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开通职称直接认定绿色通道;破除陈规陋俗,建立以能力、贡献和业绩等要素为依据的人才评价机制,打破资历、年龄和学历等因素的束缚,不拘一格引人才、用人才,提升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2)组织层面。对具有新型研发组织资质的机构,可在场地建设、租赁、科研项目申报评定、人才集聚、职称评审、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分类支持;在新型研发组织建设初期可免征或减征进口仪器设备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对于新创建的新型研发组织3年内纳税享受减税或免税政策,如减免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另外,借鉴深圳、广州、厦门等地的做法,山西省部分基础较好的城市,如太原、晋城、运城等,应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针对山西省产业特色和转型战略需求导向,探索创立一批新型研发组织(如特色农业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院、资源型经济研究中心等),集聚领军人才、高端科研团队,打造新型研发组织试点、示范效应,更好地实现科技和经济的无缝对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提升经济发展动力。
3.6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于山西省培育和发展新型研发组织具有重要价值。
(1)遵循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的原则,在评价内容上体现出多元化特征,既要注重考察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技术转移及转化效果、孵化企业数量、领军人才引进、组织利润等定量要素,也要评估其运行模式、人才管理机制、协同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定性变量。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4]“对于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Nida,1993)。[5]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始终都应注意两种语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和内涵,真实地再现原文面貌。
(2)在评价主体方面实施多元化评价模式,尝试构建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主体。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突出第三方主体的相对独立评审功能,注重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3)制定科学的新型研发组织评价体系,建立周期性评价机制,依法实施奖惩制度。政府部门牵头由第三方组织实施新型研发组织的认定、监管、评估等相关工作,对新型研发组织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方式进行检查、跟踪,要求其定期以研究报告形式汇报组织运行情况;通过优胜劣汰机制增强新型研发组织生存能力,建立新型研发组织退出机制;按照考核评估结果,根据不同等级实行差别化激励政策,优秀和良好等级的加大扶持力度,合格等级的维持原有扶持力度,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方案限期整改,若整改不合格的,减少或取消财政支持。
(4)根据对新型研发组织评估情况,积极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提高其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推动新型研发组织的培育、建设和发展。
营销界有句话很有名——品质就是营销!我们不从消费者导向和产品导向的不同上解读。因为这句话也说出了局部真理:没有品质的产品,任广告宣传做到极致,其营销效果一定赶不上品质与营销俱佳的产品。如最近火爆异常的“拼多多”上的产品,宣传、价格都有诱人之处,但最终山寨品牌、山寨质量必定行而不远。
参考文献:
[1]陆军雄,罗如意.美国新型研发机构典型案例与经验[J].杭州科技,2017(5):35-36.
[2]胡俊.基于博弈论的新型研发组织形成机理及组织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李玲玲.新型研发组织的运行与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4]曾国屏,林菲.走向创业型科研机构:深圳新型科研机构初探[J].中国软科学,2013 (11):49-57.
[5]广东省人民政府网.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等十部门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试行办法[EB/OL].(2015-05-21)[2018-05-21].http://www.gd.gov.cn/govpub/bmguifan/201506/t20150624_214845.htm.
[6]陈雪,张志彤.新型研发机构在助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的作用及发展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 2016(22):87-91.
[7]袁传思.新型研发机构在产业技术联盟中的主体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6 (9):112-115.
[8]夏太寿,张玉斌,冉晖,等.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苏粤陕6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4):13-18.
[9]谈力,陈宇山.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研究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5 (20):45-49.
[10]陈红梅.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研究[D].广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6.
[11]谭海斌.关于新型研发机构额研究和思考[J].安徽科技,2012(10):19-22.
[12]丁明磊,陈宝明.美国联邦财政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举措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15 (2):109-112.
[13]唐朝永,陈万明.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的PSR机理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4 (2):31- 38.
[14]杨智明.广东新型研发机构:主要集中珠三角 粤东西北逐年 上 升[DB/OL].(2018-01-18)[2018-03-18]. http://tech.southcn. Com /t/2018-01/18/content_180457964.htm.
[15]巢俊.江苏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8(21):1-3.
[16]韩晓丁.企业创新的伙伴:小记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J].科技成果纵横,2003 (3):15-16.
[17]李恒,刘洪水,马明星.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培育策略[J].创新科技,2017 (9):23-26.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Shanxi Province New-type R&D Organization Based on PSR Model
Tang Chaoyong1, Xing Xin1, Niu Chonghuai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and building the new-type R&D org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paper expands the PSR model and constructs an analysis framework of "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 strategy" of the new-type R&D organiz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based on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R&D organization in Shanxi is excav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untry, horizontal comparison and Shanxi itsel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new-type R&D organization in Shanxi is explained from the aspects of lagging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reform, the lack of policies,the unsound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weak competitiveness,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type R&D organization in Shanxi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experience reference,top-level design, policy improvement, financing diver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cience.
Key words: Shanxi province; new-type R&D organization; cultivation mechanisms
中图分类号: G311;G3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2019)15-0071-06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15.011
收稿日期: 2018-09-09,
修回日期: 2018-12-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71473174);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西省新型研发组织现状、培育机制与发展对策研究”(2017041007-5);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以山西为例”(2018042025-3)
作者简介: 唐朝永(1978—),男,河南开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邢鑫(1995—),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与人力资源;牛冲槐(1956—),男,山西夏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科技管理。
标签:山西省论文; 新型研发组织论文; 培育机理论文;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论文; 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