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趋势分析_城市经济论文

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趋势分析_城市经济论文

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沿海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若干国际大都市初具形态,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沿海城镇在带领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自身的国际化步伐也不断加快。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外贸依存度显著提高,跻身世界500强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涌入,商贸、金融、信息和其他高级服务业发展迅猛。4个经济特区城市、15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北京等20个城市,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7%,1999年人口占全国的8.9%,但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达到24.5%,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22.1%,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7.3%,若包括南京、杭州等沿海省会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其它城市,则沿海城市在全国经济中所占份额将会更高。近年来,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等城市的金融、贸易、信息等高级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0年上海信息工业实现产值600多亿元,一举成为上海的第一大产业部门,北京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IT行业的代名词,在深圳已经开始出现像华为集团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型高技术企业。这些城市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加工基地,逐步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市场管理中心,成为亚太地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节点。

上海以浦东开发为契机,制订了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目标,努力恢复昔日的“远东金融中心”地位。2000年,上海人均GDP率先超过4000美元,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进入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行列的省级行政区,同时上海港吞吐量超过2亿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三大港的地位。近年来,中、俄、哈、吉、塔五国首脑上海会晤,“财富”论坛99年会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政治、经济意义的重要活动,显著提升了上海在亚太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北京作为文明古国的首都,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到2000年底,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地区总部已经发展到14家,有45家跨国公司设立了包括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内的48个研发机构,而且北京正在成为亚洲最重要的高科技产品零配件集散地。广州、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的两大中心城市,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用不到20年的时间,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人口超过50%万的超大城市,成为80年代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标志;香港回归以后,深港合作进一步加深,已经成为华南地区国际经贸合作窗口。90年代中期大连提出建设“北方香港”的发展目标,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港口和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综合实力大大提高,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十分活跃的城市。

进入新世纪,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将是大势所趋。沿海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将进入新一轮开放发展的高潮。今后一段时间内,虽然沿海城市将面临亚太地区来自新加坡、汉城、台北等城市的激烈竞争,沿海城市仍是国际资本和大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首选区位,这位城市也将努力构建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城市经济形态和运行模式。这些城市的国际化发展,将使中国沿海在整体上能够与外界保持密切的经贸和技术信息交流,能够全面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在局部领域培育创新能力,在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国际竞争中能够始终站在较为前沿的有利位置。

预计到21世纪中期,除了香港—深圳之外,将可能出现上海、北京—天津和大连等具有不同级别和影响控制力的国际大都市。香港—深圳将继续作为国际金融、贸易、物流中心和其它专门服务业中心,同时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商务管理人才的培训中心。上海将成为综合性的国际城市,并在金融、贸易、航运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成为全国的中心。北京—天津将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教和信息服务中心。大连将成为东北亚地区区域性国际城市,大连的发展潜力将主要取决于未来东北亚地区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沿海都市连绵区逐渐成型,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

东部沿海是我国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人口城市化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随着广州、深圳和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核心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依托密集便捷的交通走廊,以乡村非农产业发展为纽带,通过集聚与扩散的双向作用,产业经济活动的各种要素调整其空间组织方式,在城市与周边乡村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形成由多个都市区相互连接构成的都市连绵区,实现了城乡一体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在京津地区和辽中南地区,也已经出现了城市连绵区的雏形。

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沿海地区仍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战场,来自国内外的大量生产要素在沿海地区密集投入,将会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区域经济活动的效率,从而带来新的城市化空间扩展。以沿海地区的国际性城市为主要节点,通过沿海铁路、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厦门、福州、广州、深圳、珠海等大型集装箱海港,以及一大批现代化大型机场,将在东部沿海形成规模巨大的综合性交通运输走廊;以光纤通信和卫星数据传输等高技术手段为基础,沿海地区将形成以国际性城市为主要信息源的宽带信息网络。依托这些基础设施,沿海地区密集的人口、产业和其它经济活动将会形成巨大的创新发展能力,逐步实现由接收扩散到自我发展,再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在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最终成为世界市场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源。

进入新世纪,浦东开发将进入实质性阶段,同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开发也将向纵深方向发展,上海与长江沿岸城市,特别是与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将会进一步加深。香港以珠江三角洲和祖国内地为广阔腹地,保持经济繁荣稳定的能力明显增强,港深穗三大都市之间的合作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其地缘优势将会进一步凸显出现。区域范围内大量中小城市的兴起,将会显著扩大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规模和综合实力。在北京、天津、大连等城市的带动下,京津地区和辽中南都市连绵区也将渐趋成型。同时,山东半岛和福建沿海的发展,将形成纵贯中国东部沿海的巨型都市连绵区,其人口和空间规模将超过亚洲最大的日本东海道都市连绵区,经济总量也将十分巨大,预计将成为亚洲最有吸引力的制造业基地和消费市场,商贸、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将再上一个台阶。可以认为,中国沿海都市连绵区的形成之日,将是中国经济腾飞之时。

中小城市空间扩展加快,逐步走向区域整体现代化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历史上就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中小城镇。80年代以来,大部分中小城市被列入沿海开放地区。在一系列优惠政策作用下,外资、乡镇企业和流动人口成为推动沿海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迅速扩展,中小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特别是1992年以后,开发区成为推动沿海中小城市规模扩张的重要力量。几乎所有的县市直到大部分乡镇都设立了各种类型的开发区。江苏全省共设立省级以上的各类开发区80个,批准用地面积达557平方公里。到1998年,累计开发面积达300平方公里。苏州市的建成区面积从1957年的19.3平方公里,到1982年只发展到28平方公里,1992年则迅速扩大到62.5平方公里,到1995年进一步扩大到75平方公里。而且市区南面与新设立的吴县市、吴江市几乎连成一片,城市化区域达100平方公里。据资料显示,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阴、张家港、常熟、昆山和太仓等5个县级市的小城镇用地规模扩展了3-10倍。在沿海大部分中小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有类似情况。

经过20年的发展,沿海地区的城市以外向型加工工业为基础,东部沿海成为我国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集聚量最大的区域,吸纳的流动人口站全国总量的65%左右。目前,行政区域范围内全部实行市带县管理体制的省份全部位于沿海,县级市和建制镇的数量增加也以沿海地区最多。到1999年底,东部地区的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数量分别达到100个、157个和8417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6.3%、43.3%和43.7%,其中的人口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9.3%、49.4%和42.3%。除了无锡、苏州、常州等具有较好历史基础的“明星城市”,沿海地区还出现了顺德、东莞、中山和温州等新型工业城市,以及威海、张家港和义乌等各具特色的“新明星城市”,也出现了龙港、华西村等一大批新型小城镇。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在沿海城镇密集地区行政区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行政区划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从90年代后期开始,沿海省份开始进行调整行政区划、实现空间整合的工作。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与周围的吴县、锡山和武进在经历短暂的分别设市后,锡山、吴县已经撤市设区,并随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撤并乡镇的工作。通过大乡并小乡,强镇并弱镇的方式,扩大乡镇规模,开拓发展空间。到2000年底,江苏全省减少乡镇建制454个。常州市所属的金坛、武进、溧阳三市原有120个乡镇,经过撤并后仅剩下63个,撤并率近50%。其中张家港、昆山、常熟、锡山、江阴等22个县市已经全部设镇,没有了乡建制。其中昆山市早在撤并工作开始前就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部撤乡建镇的县级市。

世纪之交,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城乡经济联系和产业的空间组织方式都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特征。中心城市的建成区范围迅速扩张、各类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趋势逐渐明显、长期制约城乡要素流动的政策壁垒正在逐步收缩、大规模的流动人口成为沟通城乡联系最活跃的因素、各种形式的开发区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布局的区域扩展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新型城乡经济合作关系,组织城乡经济活动创造了条件。京、沪、津、穗、沈等特大城市超前发展,已经出现中心区部分人口和产业向近郊区迁移扩散的郊区化现象,同时出现受这些特大城市吸引的大量外来人口也在近郊区集聚,以及近郊区较稠密的农村人口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居民转化的郊区城市化现象。大城市郊区和中小城市在经济、社会结构和景观方面的迅速转型,使得城乡之间的界限首先在沿海城镇密集地区变的日益模糊,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首先在这里成为可能,区域整体走向现代化将成为沿海地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方向。

标签:;  ;  

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趋势分析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