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食管癌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术后炎症反应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食管癌患者,共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45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开展早期肠外、肠内营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炎症反应与营养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s-CRP、PGE水平低于对照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老年食管癌患者而言,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降低炎症反应,致力于营养状况的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老年食管癌;炎症反应;营养状况
【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5-0060-02
食管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在我国比较常见,治疗时多采用根治术,尽管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手术会造成很大的创伤,且时间长,机体出现高应激反应的可能性较大,机体在术后会出现类似于低蛋白血症、高血糖症等分解代谢亢进的情况,相应的会加剧营养不良。因手术创伤会造成肠缺血与肠麻痹,术后由于早期不能进食致使肠道缺少必要的营养与刺激,会进一步萎缩。破损肠黏膜,增加通透性,导致肠道内细菌与内毒素进入到血液中,由此会导致营养不足。术后不仅加剧营养不良,且还会进一步降低机体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因此选择合适的营养治疗方法,来有效的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恢复免疫功能,更好地保护胃黏膜屏障功能,以此有助于患者实现早日康复[1]。现选取9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而专门进行分组,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9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45例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67.6±7.5)岁;对照组45例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66~79岁,平均年龄(68.2±7.1)岁。两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病情得以确诊,首次开展根治术治疗;患者知情,自愿加入。
排除标准:将合并脏器功能不全(心肝肾等)、感染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恶性肿瘤患者排除。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开展早期肠外营养治疗,即颈内静脉置管,然后输注包括脂肪、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的营养液,控制热氮比为100~150:1、糖脂比为6:4,每天的热量保证在15kcal/(kg·d)左右[2]。
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术后放置鼻胃管,做好胃肠减压工作,然后输注营养液,初始剂量为每小时20ml,进行为期24小时的持续输注;同时,为促进胃肠动力,经鼻肠管每次鼻饲5mg莫沙必利,一日三次;此外,关于输注速度需要结合患者营养液、药物耐受情况来适当的增加,一直到增加到全量30kcal/(kg·d)为止[3]。
1.3 观察指标
术后3天对炎症反应进行检测,即hs-CRP、PGE水平;术后7天,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对比,即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分析与统计采用SPSS22.0软件,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炎症反应
术前,观察组的hs-CRP为(13.2±2.2)mg/L、PGE为(20.8±2.9)ng/L,相比较于对照组的(13.3±2.1)、(20.9±2.8),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观察组的hs-CRP、PGE分别为(7.2±0.8)、(11.1±1.6)相比较于对照组的(10.3±1.2)、(17.5±1.5),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营养状况
术前,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天,尽管两组均有所提高,但是观察组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的对比(x-±s,g/L)
3.讨论
食管癌作为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临床上比较常见,关于营养不良与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在术前就已经存在,再加上手术创伤会导致免疫功能不断下降,导致残存肿瘤细胞极易脱离免疫监视,进而会提早复发肿瘤。同时,术后患者全身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营养不良极易加剧炎症症状,甚至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为此,致力于患者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与营养状况的改善至关重要。人体正常的肠黏膜组成部分包括上皮、肠道内正常菌群和内分泌物、肠相关免疫细胞。完整的肠道屏障可以有效的阻挡肠道内寄生菌与毒素,使其不会向肠腔外组织与器官中移动,确保内源性微生物和毒素不会伤害到机体。在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时,肠粘膜通透性会适当的增加,促使寄生在肠道内的细菌与内毒素从受损的肠道黏膜中穿越,促使细菌移位并引发内毒素血症,细菌与内毒素参与到血液循环中然后又反作用于肠黏膜,严重破坏肠黏膜屏障,进而持续升高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如此一来造成恶性循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
对于老年食管癌患者而言,术后因不能正常进食和手术创伤的影响会致使机体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为促进切口快速愈合和提高免疫力,及时补充营养最为可靠,但是在具体选择哪种方式时需要进行充分的思考。肠外营养适用于胃肠道功能异常或肠道进食暂时不适合患者,经静脉点滴的方式来及时补充蛋白质,具有操作简单、营养吸收快的特点,然而长期使用会减退胃肠道功能,还会引发肝功能异常,不利于患者实现早日康复。肠内营养经鼻胃管等方式可以保证营养物质直接进入胃肠道,有助于消化吸收。经研究发现,相比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炎症反应明显降低,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P<0.05)。究其原因,肠内营养治疗可以保持胃肠粘膜细胞结构正常、功能稳定,便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增强机体营养状况;同时,可以将胃肠粘膜所具有的屏障功能充分发挥出来,避免或减少病原菌经肠道入血,致力于感染率的降低,对于炎症反应的减轻和实现早日康复至关重要[5]。
综上所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降低老年食管癌患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昕,章春芝,张丽美,等.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8,24(10):58-60.
[2]刘娟.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炎症反应进程的影响[N].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24(07):800-803.
[3]李秋泽.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7,30(06):526-528.
[4]严海,胡清林,鄢传经,等.肠内营养对长期禁食的肠外瘘患者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及黏液屏障功能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6,28(10):1409-1411、1415.
[5]徐延昭,张缜,郭强等.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7,24(6):355-360.
论文作者:田拂晓,闫鹏,朱智云,王爱英(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1
标签:营养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食管癌论文; 炎症论文; 功能论文; 黏膜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