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新萍 乌鲁木齐市第104中学 830000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4-090-02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工具性”对应的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人文性”具体而言是“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充分挖掘教材在工具性和人文性方面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去,从而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
首先,在工具性方面,以学习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例。如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时,我着重向学生分析文章的总分结构和准确的语言,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仔细领会,并引导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采用这一结构,抓住说明事物的共同特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出来的文章既严谨有序,又条理分明。经过这一启发,很多同学在作文《我的校园》中采用这一结构形式,抓住校园整洁、美观等特点,从教室、操场、花池、画廊等几个角度来对校园进行说明,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语言准确。再如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结构明晰的议论文,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为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作为议论文,本文结构严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方法明确易学: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且选择事例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故论证有力度,利于学生模仿。
其次,在人文性方面,我认为应当将作文教学贯穿于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努力:
建议一、注重从教材中积累素材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让读者读起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如临其境。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把遇到的好词好句、寓意深刻的成语、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并运用到作文中。我指导学生分两类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一类是摘抄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
如摘自九年级上册培根的《谈读书》:“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第二类是积累古诗文名句。
初中课本中有近百首古诗词,这些千古美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语言、写法上都堪称典范。古诗文名句是一座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库,若能把它们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定能使文章的语言美起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借鉴实例】
“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读书如同一位位先哲圣人促膝谈心。大义的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畏的鲁迅说:“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更有那视死如归、凛然就义的君子谭嗣同,对你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建议二、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多方思考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对一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和凝练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体味,并教会他们可以怎样将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其中文章中对春风、春雨、春花、春草等景物的细致描写,在引导分析品味课文之后,我指导学生走出校园,奔向田野,对所处的初春季节进行描绘。由于季节相同,景物相似,有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就有了这样的语句“轻微微的吹拂着,花朵跳着轻盈的舞蹈,散发出一阵阵幽雅的清香。使人陶醉,使人沉迷!”,在这里,学生将刚学过的优美生动的语句灵活运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创新,有了修辞手法的使用,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再以《愚公移山》为例,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的精神。这个话题在今天也适用,在学习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经过讨论,大家明确: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要有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这样,关于“愚公精神”的讨论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既锻炼了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建议三、拓展教材,续写改写。
续写是一种想象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续写课文故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课文故事的理解,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学习完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文章结尾把故事续写下去,练习写作。学生的作文中就大胆想象,既幽默又引人思考,想象力丰富,语言保持与原作一致,情节发展一线贯穿。这样多次练习后,学生既对续写有了正确理解和认识,写出得文章符合续写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多种能力。
建议四、写批注或读后感,提升写作能力
批注有着阅读者自身的感受,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读后感能帮助我们积累素材,深入体会文章内容,便于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就会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在学习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时,我尝试让学生写读后感,现摘录如下:
感悟1: “ 文中没有言说的是对生活的渴望,主人公用行动证实了一切。在生存信念的感召下,他无所不能。因为有信念,即使过着风餐露宿,食不裹腹的日子,他仍坚持着;因为有信念,取舍就有了原则。再耀眼的黄金的光辉此时也显得暗淡了。因为有信念,无惧路途的艰险,无畏敌手的凶猛。”
感悟2:“热爱生命,是每一个生命体最基本、最不可缺少的,也是自己最不可放弃的权利,也是自己最不可让渡的责任。无论是谁,承担起自己生命的责任,如这里的主人公一般。完整地说:自己热爱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
感悟3:“作者在这里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在呼唤人类的道德良知,在呼唤人性的善良与互相尊重,尊重每一个卑微的生命。只有尊重同伴的生命,敬畏生命,才能让这一顽强求生的故事升华,而求生的路上不可以不择手段。孟子说: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总之,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互动起来,会使学生的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相得益彰,能够有效拓展语文教材的利用空间,提高语文教材的利用率,从而互动出一个高效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3]《鼎尖教案》(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下册).
论文作者:卢新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自己的论文; 使人论文; 学生论文; 精神论文; 这一论文; 课文论文; 能力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4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