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预习能力论文_刘武玲

培养学生预习能力论文_刘武玲

广东省信宜市丁堡职业高级中学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预习习惯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自觉的预习习惯,就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为此,要着力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预习英语的习惯,便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英语预习的重要性

首先,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准备,提高听课效率。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些学生学习差的原因,是上课听不懂而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不能运用旧知识或已遗忘了。预习可以温故而知新,提高听课效率。如七年级上册主要学习一般现在时态,虽然小学有所涉及,但经过了一个暑假,学生对这个知识印象已模糊,教师要及时布置学生认真预习,为知识的扩展做好铺垫。

其次,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掌握新课的框架,找出新课的重点,及时发现疑难问题,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预习,学生不仅可以初步了解各单元的结构,而且可以针对难点听课,接受知识的速度将加快。

再次,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新课程提倡和强调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有助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学生只有会学习,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地发展。预习是学生首次接触新知识的自学活动,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在有效的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联系、自己判断等阶段,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没有养成预习习惯

学生在思想上对"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学生认为"课前预习"是多此一举、劳而无功,反正上课时老师也要讲到这些内容,只要上课时做到认真听讲,课下完成作业就足够了。他们畏难而退,不能自觉地养成预习习惯,总希望依赖老师讲解,循规蹈矩,不愿动脑,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加思考和分析地接受一切,时间一长,就养成懒散的习惯。

(二)没有掌握预习方法。

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往往不善于预习,不知道预习有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纯粹是为预习而预习。部分学生为省事,完全依赖手中的教辅材料,把涉及课文内容的相关答案全部照抄进去,不动脑筋思考,把预习当做一项抄写作业完成,使预习成为学习的一种负担,消极对待。

(三)没有形成预习能力。

大多数同学以为"课前预习"与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没有直接的联系,认为预习费时多、难度大,不愿意花时间预习,只是一味依赖教师,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差。大多数学生只有在老师要求下,才敷衍了事地进行预习,预习能力差。在这个到处都是留守孩子的现代社会,爷爷奶奶的溺爱、父母监管的缺乏,导致预习基本成了空谈。

(四)预习指导不够到位。

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教师缺乏对学生系统的预习指导,部分教师布置预习作业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仅仅是口头布置一下,或是书面简单写一下,对方式缺乏讲究,也缺少相应的检查、落实的方法,对布置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事后的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三、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

新教材鼓励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但它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学习容量大,练习多,几乎一日一课新内容。课堂上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寻求相应的对策帮助学生预习教材,排除基本障碍。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能力。

一是坚持听录音。预习能力培养的第一步,便是培养学生坚持听录音的习惯。英语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的,课堂上模仿老师,课后模仿录音。在英语起始阶段,愿不愿听录音,能不能听录音,会不会听录音,对一个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录音能教会学生纯正的发音,娴熟的语音语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别是对低起点的学生来说,听录音尤为重要,它能使学生减轻学英语的畏惧心理,减少朗读中的失误,尝试朗读的快乐。到了九年级也不要因为忙于句型、语法的学习而忽视听录音的重要性,听录音的习惯要始终伴随英语学习。

二是学会使用字典。字典是最好的老师。预习时对于不认识的单词,要通过查字典在单词旁注上音标、含义,然后跟着录音拼读至初步掌握为止,在课堂上老师讲解时就印象深刻了,同时也能尽快掌握单词或知识点。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三是良好的朗读习惯。背几个同样的单词,有些同学只要几分钟,有些同学背半天也背不熟,这是为什么呢?明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预习中,应注意把握好这"三到",其中最关键的是"心到"。朗读对话、背诵词汇时,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想,这样既有助于发挥多种器官并用的作用,又可保证精力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高预习的质量。

四是要勤思多问。有人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能提出问题,才谈得上解决问题。善于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是自学能力增强的标志之一。善于提问要建立在勤于思考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问则止"。预习时,一定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勤思之、多问之、善学之。

依照以上预习方法,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记录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预习要注意的步骤

如何能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可以注意掌握好以下几个步骤:

一读:学生应听录音初步掌握新单词的读音、读顺课文或了解新授内容,如九年级上册Module1Wonders of the world Unit1 It's 2,000 years old.新单词多而发音难,如:The Terracotta Army,Victoria Falls等,学生自主朗读的难度都十分大。因此,我会安排学生在家用录音机反复模仿跟读,试把每个音都发得标准、到位。学生在跟读课文的过程中既初步感知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又为有效学习新课作好铺垫。

二划:教师要培养学生边读边划的好习惯。一是在书本上勾划,划出不懂的单词、句子,鼓励学生首先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尤其是在上阅读课时,学生往往会碰到一些不理解的单词、词组或句子,我就让学生在预习时划出来,并且用"?"号在文中标出来,作好记号,以便在上课时更有针对性地听课,更好地理解课文。二是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把它们摘录下来。这样,在写作文时把它们运用上去,可使文章润色不少。

三议:在指导研讨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围绕本课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研讨中得到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讲授外研版七年级下册What can I do for you?一课时,课文内容围绕go shopping这一话题来展开的。我觉得除了让学生掌握和能熟练运用课文中的相关重点句型以外,更要为学生创设各种购物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预习,讨论并创设学生自己的购物情景,不再局限于老师创设的大众版的情景里了。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他们确实花了不少心思去预习,创设的购物情景也丰富多彩。有些学生设计了天热口渴,想买水喝的这一幕;有些学生设计了母亲节,给自己的妈妈买礼物的情景;有些学生设计了开学了,约同学一起买文具用品的情景等等。在自主创设的情景中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四练:练也是一种较好的预习方法。做适量的预习作业,是对预习结果的验证和考核,也是自我检测的一种手段。因此设置预习作业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填空、改错等预习作业,难度适度、容量适中、时间合理,从而使预习中获取的知识得到巩固。

学习需要良好的预习能力,这种能力对学习和掌握外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教学反思与实践,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等要求,已摆在英语课程学习的首要位置。

习惯成之久矣即为性格。人说性格决定命运。那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习惯决定命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能力,等于是将其往成功之路上引领。

论文作者:刘武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  ;  ;  ;  ;  ;  ;  ;  

培养学生预习能力论文_刘武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