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生物学中的“书面表达能力”_表达能力论文

高中生生物学“书面表达能力”的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书面论文,能力论文,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所讨论书面表达能力,指的是用书面语言表述生物学概念、规律、现象、方法的能力,表述的媒介有文字、符号、图像、模型等。鉴于生物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日常生活用语比较,生物学书面表达具有科学性、抽象性、严谨性和逻辑性等特点。

      一、提出问题的原因

      1.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存在差距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倡导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善于合作与交流。在“课标”知识目标的行为动词栏中,“概述”“阐明”“解释”“评述”“评价”“撰写”等行为动词都表明了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1]。考试大纲也在“理解能力”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正在修订的新课标强调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生命观念与阐释”“理性思维与论证”“科学探究与合作”多个维度,都要求学生表现出一定的表达能力。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认为培养表达能力是语言学科的任务,或认为表达能力不佳主要是语文基础问题,忽视了生物学科表达能力的特殊内涵与要求,对学生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改进措施。

      2.纸笔考试中表达能力的欠缺已成为学生成绩提高的制约因素

      2015年10月,笔者对福州两所重点中学的384名高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对自身在纸笔考试中书面表达能力满意度数据见表1。

      

      在对21名我市高三生物教师的访谈中,15名教师在“限制学生考试成绩提高的因素”这一问题的访谈中提及“文字表达能力欠佳”。同时,近3年的福建教育考试院《高考质量分析报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栏目中,都提到“考生作答中,文字表达能力欠缺”。上述情况表明,学生、教师、专家3个相关群体都认为书面表达能力是教学中的一个弱项。

      二、学生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1.课堂教学方式

      虽然新课程实施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和评价方式的局限,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且教师讲授过程中更注重科学结论,不重视科学问题产生的背景与分析,对科学过程、方法缺少深入分析,注重结论的呈现与巩固,并热衷于利用习题对知识进行比较详细的辨析。例如,“中心法则”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愿意花时间给学生分析克里克提出“应有某种物质充当DNA和蛋白质间信使媒介”猜想的缘由,以及猜想如何被证实的过程,而是热衷于比较DNA与RNA、信使RNA与转运RNA、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等异同,使学生对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这一神奇的生命过程难以形成整体概念。同时,课堂上引入较多习题讲解,较少给学生体会、思考、复述和表达的机会。笔者从福州市参加“一师一优课”展示作品中随机选取20个课例,观察分析表明,课堂教学中,仅有4节课例中教师提供了学生复述生物学概念或规律的机会,仅有2节课例中教师要求学生复述生理过程(光合作用过程、胰岛素调节血糖过程),所有课例中仅有1节课例中学生复述的总时间超过5min。口头表达能力是书面表达能力形成的基础,缺少必要的口头表达训练,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必然受限。

      2.教学过程缺乏思维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表达的外在形式,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形成表达能力的基础[2]。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强调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手段获得实证,在此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作出科学结论。与数学和物理等学科相比较,高中生物课堂对科学思维的训练较为薄弱,尤其是逻辑思维中演绎、分析思维方法训练不足。科学史表明,人类对大量的实证材料进行归纳和概括,是产生经典生物学知识的常见途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经典知识处理为简单的识记,对知识产生过程所反映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不够重视,许多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局限于单一的举例说明。以线粒体知识为例,线粒体的发现就涉及差速离心方法的运用,同时科学家通过对线粒体分布的观察,猜测其功能与能量供应有关,反映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基本生物学观,随后的生化研究对其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定位,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科学的影响。现代生物学中概念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的产生,则更多运用了演绎、模型、数学等理性思维方法[3],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要有机地融入这些思想方法,并留够时间让学生感悟这些思维方法。

      3.习题训练中非客观题效果不佳

      现有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选择题的训练较多,而更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非选择题训练方法欠缺,效果不好。客观题训练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进行详细的辨析,但单一或过多的选择训练也可能使学生对概念的整体观念受损,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生命观,核心概念不清晰,对生命过程缺乏整体的理解。例如,关于细胞分裂的习题,大部分试题围绕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差异进行考查,而借助考查各时期的共性引导学生形成“各时期的变化都是围绕着实现遗传物质稳定性这一目标”认识的试题数目较少,论述有丝分裂意义的试题设计也较少,这都不利于学生重要概念的形成,学生也就难以用语言准确阐述重要的生命过程。因此,日常习题训练中要重视设计一定量的试题,训练学生对核心概念、重要生理过程进行规范表述。

      三、培养表达能力的操作途径

      1.重视生物学专业术语的习得和运用

      生物学专业术语是反映生物学知识的基本语言单位,每一个生物学术语都具有特定的含义。运用专业术语准确地表述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及生命现象,是体现生物学书面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由于学科的特点,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涉及的术语数量远比其他学科多,仅以人教版必修1第1章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为例,涉及的重要术语就有:糖类、单糖、二糖、多糖、还原糖、斐林试剂、脂质、脂肪、磷脂、固醇等,还有葡萄糖、五碳糖、核糖、胆固醇等更多的相关术语。不同术语间存在不同关系:并列关系(如糖类与脂质);层级关系(如二糖与麦芽糖);交错关系(如还原糖与单糖、二糖)等。对学生而言,必须经历一个感受、理解、内化的过程,才能准确掌握术语的含义并熟练运用,否则就可能出现对术语的内涵理解不清、混淆不同术语等现象。以这一节课教学为例,对糖类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从日常生活用语的糖类,到特指“具有特定化学结构的物质”专业术语的糖类,再到形成“细胞以葡萄糖为主要能源物质,五碳糖、纤维素等糖类是细胞重要的组成成分”生物学概念的过程。可以看出,专业术语在学生的认知深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专业术语的产生大多都经历了对相关材料归纳、综合、推理的过程,具有严格的单一含义。对术语的教学要避免死记硬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再辅以一定的训练方法,如可将重要术语汇总成表2(见下页),提供术语含义或术语名称,要求写出栏目内容。

      

      2.重视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复述与交流的机会

      这里强调的复述,是指学生通过思维过程,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然后用生物学语言表达的过程,即理解与应用的过程,而非机械重复。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生物学知识情景化、问题化,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表达。以“血糖调节”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进程设置如下问题:①叙述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过程;②描述胰岛素在人体血糖的调节过程中的作用;③描述人体进食一小时后血糖的调节过程;④概述胰岛素分泌的调节。以上4个问题,回答内容范围、侧重点都有所区别,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情况,灵活运用。高中生物学涉及大量宏观或微观的生命活动,如分泌蛋白的产生和分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丝分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群落演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等。生命活动过程涉及众多变量,变量间存在复杂的关系,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生命活动过程中各因素关系和变化进行梳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分类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思考与答题模式

      对多年高考试卷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大致可将试卷中对学生表达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分为以下几类。

      (1)着重考查生命活动中某些变量的作用与关系

      此类设问多围绕某一生理过程,要求学生能分析生命活动过程中各变量的作用及相互影响。作答的关键是首先根据题意确定所要考查的生理过程及所发生的场所(生物结构),明确题意中设定的自变量,分析自变量引起的生理变化,其基本的解题思路可归纳为图1。

      

      例1 (2011年全国新课标Ⅰ卷,29题第2小题)将培养在

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

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物质B(指五碳化合物)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

      分析试题考查的生理过程为光合作用暗反应,自变量为

浓度变化,因变量为叶绿体中五碳化合物的浓度变化。所以答题的思维过程就是依据暗反应过程展开:“

浓度的下降,导致暗反应对五碳化合物的消耗减少,而一定时间内卡尔文循环产生五碳化合物的速率没有改变,所以叶绿体内五碳化合物的浓度上升”。

      生物试题中类似设问很多,学生多能简单判断出因变量的变化,但对变化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理解不够清晰,导致答案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近年来,可能出于控制难度及给考生更多的思考时间等考虑,试题中此类设问更多直接指向对因变量的判断,不要求学生详细阐述原因。

      (2)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原理或规律解释生物学问题

      此类问题背景多来自生产、生活,题干给出生物学现象的原因和结果,即直接或间接体现自变量和因变量,重点是要求学生发现相关的原理和规律,即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的成因进行论述、解释或提出改变措施。此类试题的答题关键在于发现试题所指生物学现象或问题所反映的生物学原理,再分析题干中指定条件的作用,思考和作答过程可归纳为图2所示模式。

      

      例2 (2014年福建卷,28题第2小题)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7种性状的

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是________。

      分析答题的原理依据“中心法则”,由中心法则可知,基因的表达需要经历转录、翻译两个过程。该过程中在有显性基因存在的条件下,隐性基因的转录或翻译过程受抑制,或表达的蛋白质活性低、无活性等均可导致杂合子只表现显性性状。

      (3)与实验相关的问题

      此类问题设问形式常有:依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或目标回答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设计思路,或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与分析等。此类试题变化较多,解题思路和文字组织变化也多,但也可归纳出一些表达范式,如生物实验原理的写法常包含“生物学原理”和“化学或物理原理”两个部分。例如,“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一实验的原理,主要由“肝脏研磨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分解产生

,用带火星的卫生香可检测产生

的速率”两部分组成。而“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理主要包含“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时,水分子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性质,细胞失水导致质壁分离,吸水导致质壁分离的复原”两个方面。实验步骤的写法也有规律可循,如通常可依“分组—变量处理—测量结果”的顺序写出。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完成实验报告,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规范的术语词汇,总结实验原理、步骤、结果预期及分析、结论等表述的一般范式,是提高学生对相关问题表达能力的基本措施。

      (4)遗传学问题的推理分析与表述

      演绎推理是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遗传与进化”等内容重要的思维方法。高考涉及的试题形式多样,常规的题型有根据条件判断基因显隐性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推断个体基因型及表现型的种类及概率等。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常要求学生根据遗传定律,灵活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解释、验证或探究生产与生活中的遗传问题。有些试题要求运用遗传图谱方式表达问题的解决过程,有些试题要求学生能用文字表达推理判断的过程和结果。两者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字组织能力都要求较高,解题要点多是运用遗传规律(大前提),结合题干中的具体条件(小前提),作出合理假设或进行演绎推理,依据思维过程组织文字或符号进行表达。

      例3 (2005年全国卷,28题第1小题)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分析解题的思路是先根据问题作出“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和“有角为隐性,无角为显性”两种假设,进而运用分离定律进行推理,答案依据思维过程组织文字。以第一种假设为例:“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基因型为aa,母牛基因型为AA或Aa,只要6头母牛中至少有3头基因型为Aa,便可能产下3头有角,3头无角的子代”。此类试题思维量较大,学生难以找到答题角度,日常训练可以改编为:“若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必须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生下3头有角、3头无角的子代”或“若有角为隐性,无角为显性,必须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生下3头有角、3头无角的子代”。这样处理的目的是设置台阶,降低难度,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和掌握。

      总之,生物学书面表达的要求具有自然科学的严谨、规范等特性,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表达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回归到生物学科是科学课程的根本属性,重视科学过程与方法的传授,给予学生感悟与实践的机会,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基本途径。

标签:;  

浅谈高中生生物学中的“书面表达能力”_表达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