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1康卫阳,2万珊珊

招远市人民医院 265400

摘要:目的:探究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某院接诊的100例中医内科疾病患者,根据患者个人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是对照组(50例,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50例,活血化瘀法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性。结果:评价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评价用药安全性,观察组小于对照组,不同数据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内科疾病应用活血化瘀法实施治疗,总体治疗效果较好,而且用药期间不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具有安全可靠的优势。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应用

引言

“瘀血”是指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机体内的器官或组织内血液淤积。淤血多是在外力作用下,使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淤血是能够治病的“死血”,同时也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中医内科通过中医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学说为指导,采用了活血化瘀的辨证论治方法治疗“瘀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某院接诊的100例中医内科疾病患者,根据患者个人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是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3岁~78岁,平均年龄(61.93±4.46)岁;疾病类型:15例头痛、13例腹痛、17例心悸、5例胸痹。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34岁~76岁,平均年龄(61.90±4.49)岁;疾病类型:14例头痛、12例腹痛、18例心悸、6例胸痹。两组患者入院时各项资料满足统计学中的可比性要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西医方法实施治疗,其中头痛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者镇静止痛药物实施治疗;腹痛患者使用腹可安治疗;心悸患者吸氧治疗、静脉滴注肌苷、氧化钾等;胸痹采取吸氧、吸痰、镇静、硝酸甘油等常规西药治疗方法。

观察组:所有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法,主要包括:(1)头疼患者:使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基本方包括:川芎9g,白芍8g,地龙9g,川红花8g,桃仁8g,白芷8g;头疼严重的可加入蜈蚣、全蝎;(2)腹痛患者使用自拟活血化瘀汤,基本方包括:桔梗6g,当归12g,全瓜蒌12g,川芎9g,桃仁9g,枳壳9g,赤芍9g,生地黄9g,三七粉10g,川红花9g;(3)心悸患者:因为血瘀气滞,导致淤阻心脉,最终使得心悸症状产生。治疗方法为理气通络并活血化瘀。其利用的药物是:丹参、桃仁、赤芍、红花与川芍,从而能够活血化淤,并且利用当归和生地等养血活血;(4)胸痹患者使用血府逐瘀汤,基本方:郁金6g,桔梗15g,黄芪30g,川芎30g,桃仁10g,人参20g,降香10g,生地黄10g,赤芍12g,枳壳6g,牛膝20g,红花10g,当归12g,柴胡10g。不同患者根据开具的药方,将药物用水煎熬,最终保留药液约300mL,每次150ml,每天2次。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完成后对其综合效果做出评价。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1)治疗效果;(2)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评价标准

综合不同患者临床症状对其治疗效果做出评价,其中:(1)显效:治疗完成后,不同患者对应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2)有效:不同患者相关症状大部分消失,存在轻微症状,生活能力轻微受限;(3)无效:大部分症状仍然存在或者病情加重,正常生活严重受限。总有效率是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5统计方法

本次分析探讨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P<0.05,则表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分析

评价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效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对应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用药毒副作用分析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用药安全性,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3讨论

“淤血”能够直接作用于脏腑组织,是一种病邪,并且能够加速疾病的发作。淤血所在的地方不同,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的病症。但是,所有血液淤阻都会造成患者出现疼痛和肿块,以及导致肌肤甲错,出现脉细涩和淤斑,并且伴随着舌色紫暗等,当患者出现以上的病理时,都要进行活血化淤。在中医科中,活血化淤有着广泛的使用,但是在临床中,利用该方式必须要坚持辨证论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并且灵活用药。同时,对于一些其他的疾病,比如热毒携淤,就需要患者进行解毒化淤。对于寒凝血淤症的患者,需要给予温经化淤的治疗方式。对于痰淤交阻患者,需要利用化痰祛淤的方式进行治疗。利用活血化淤的方法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也需要慎重,虽然能够去除很多病邪,但是也会对人们的元气产生损耗。因此,在临床中使用,必须要兼顾其两面性,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评估,在明确患者的病症之后,利用活血化淤的方式来治疗。另外,很多原因都会导致淤血,例如气滞和血出,以及血寒血热等等,都会造成血精孽,因此需要谨慎用药。结合本文研究结果,不同中医内科患者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治疗,与西医治疗对照组相比,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总有效率更高(96.00%与84.00%),说明中医活血化瘀法对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更加有效,与此同时,中医治疗期间的药物副作用更少,能够保证患者规律用药。不同活血化瘀药物中,使用的活血化瘀药物较多,比如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单一药物有效,但是多种药物共同作用,能够强化活血祛瘀与通络作用,改善气血形态,使得淤血消散。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疾病应用活血化瘀法实施治疗,总体治疗效果较好,而且用药期间不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具有安全可靠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卫东.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2):149-150.

[2]徐宗超.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8,31(12):85.

[3]杨程.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41(03):39-40.

[4]李圣耀,史大卓,冒慧敏,等.常见内科病治疗中活血化瘀药的运用[J].中医杂志.2015(18).

[5]贾彦丽,孔令华,曹云锋,等.活血化瘀中药联合对急性脑梗死血液黏度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24).

[6] 乐春荣.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5(3):136-136.

[7] 孙金峰.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6,15(29):91-92.

[8] 刘玉民.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体会分析探讨[J].母婴世界,2017,25(18):96-96,100.

[9] 何南.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运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5,13(9):447-447.

论文作者:1康卫阳,2万珊珊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1康卫阳,2万珊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