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万里长江第一桥”
梅兴无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大桥,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武汉长江大桥是第一个大工程,毛泽东对武汉长江大桥从选址、施工到落成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关怀,激励建桥大军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实现了千百年来在长江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伟大梦想。
大桥动工前,毛泽东上蛇山实地踏勘桥址
1953年2月16日,农历大年初三夜晚,汉口大智门车站大雪纷飞。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兼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中南局副书记李雪峰、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一行,急切地等待着毛泽东的专列。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来武汉视察。23时45分,专列抵达车站,李先念等快步上前迎接毛泽东。陪同毛泽东一起来汉的还有杨尚昆、罗瑞卿等。
在下榻的汉口惠济饭店,毛泽东听取了中南局、湖北省的工作汇报。2月18日上午9时许,毛泽东驱车来到湖北省委所在地武昌阅马场红楼。在李先念等人的陪同下,他走进省委二楼会议室,在临街的窗口眺望街景,说:“这楼不错嘛!”湖北省委第二书记刘子厚介绍说:“这座楼原是国民党的省党部,解放后我们接收了。”毛泽东风趣地说:“是啊,大军一过江,我们接收了国民党许多大楼,连南京‘总统府’也让我们接管了。接收不容易,管理更难哦!”接着,他话锋一转:“上蛇山怎么走啊?”有熟悉情况的同志说:“这栋办公楼后面有条小路,可以上蛇山。”“那好,我们这就上蛇山看看!”毛泽东站起身,一口水都没喝就下楼了,在杨尚昆、罗瑞卿、李先念、李雪峰、王任重等人陪同下,直奔蛇山而去。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畅游长江后向群众挥手致意。身后为武汉长江大桥
蛇山是位于长江南岸边上的一座小山,绵亘蜿蜒,形如伏蛇,与汉阳龟山隔江相望。屹立于蛇山之上的黄鹤楼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这次毛泽东急着上蛇山,不是为了观风景,而是为他心中所牵挂着的一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武汉长江大桥。
长江既是连接东西的“黄金水道”,也是阻隔南北交通的一道“天堑”。由于没有一座横跨长江两岸的大桥,南北交通线路不能形成一个整体。所有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都要通过轮渡和木船转运,一列铁路货车车厢经轮渡过江,需5个多小时,费工费时,加大了运输成本,若碰上大风大雾天气,轮船、木船还得被迫停航。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沟通南北运输,把武汉的汉口、汉阳、武昌三镇连成一体,是中国人特别是武汉人的热切愿望。
1949年,桥梁专家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桥梁专家,向中央递交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建议建造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
李文骥等人的建议书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规划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很快被提上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日程。是年9月,毛泽东在北平主持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议案,决心改写万里长江无桥的历史。是年末,中央人民政府电邀李文骥、茅以升等桥梁专家赴京,共商建桥事宜。
新中国成立伊始,建造武汉长江大桥成为毛泽东牵挂的一件大事。当他得悉大桥选址龟山、蛇山一线之后,决定亲自上蛇山实地踏勘桥址。
1953年,毛泽东在李先念 (左二)等陪同下视察湖北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铁道部成立了大桥专家组,委任茅以升为专家组组长兼总设计师,派遣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赴武汉勘测、钻探,进行初步设计。他们根据多次实地勘测、钻探的结果,结合前4次建桥规划留下的资料,先后制订了8个桥址线方案,逐一进行缜密研究,并就桥梁选址、桥式、施工方法等问题,组织全国桥梁专家和相关单位进行了3次大讨论,初步确定了武汉长江大桥桥址采用龟山、蛇山线的方案。
雪霁初晴,毛泽东沿盘山小道,登上了蛇山的制高点黄鹤楼。大江、武汉三镇,京汉、粤汉铁路尽收眼底。
工程技术人员向毛泽东汇报了铁道部将大桥桥址选在龟山、蛇山一线的考虑:武汉长江江面,龟、蛇二山之间两岸距离最短,可缩短大桥的长度;利用龟、蛇二山作天然桥头堡,扎实可靠,比在平地建桥大幅度节省造价和工期;两山之间的长江底基本上都是坚固的岩石,有利于桥墩固定;利用两岸的山势增加大桥的净空高度,便于大吨位船舶航行通过。
1.供应商选择较为随意。中小餐饮企业因其经营规模较小,管理有失规范,原材料的需求量较小,难以和大型、优质供应商达成优惠协议。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从一级代理商、农贸批发市场到街头商贩及农户等各种类型供应商均存在,尤其以不能提供正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居多,导致原材料质量、价格及发票开具等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
毛泽东仔细听完介绍,俯瞰大桥桥址线,频频点头,对铁道部的桥址方案表示赞许。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工程作为“一五”计划重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毛泽东时刻关注着大桥工程的施工进度。12月31日,由大桥工程局设计建造的武汉长江大桥重要配套工程——江汉桥试通车。湖北省、武汉市和大桥工程局的领导都非常希望毛泽东能为该桥题字。毛泽东欣然挥笔写下“江汉桥”三个苍劲的大字。
在毛泽东的关怀和重视下,武汉长江大桥的规划建设加快了节奏。1953年4月1日,经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批准,铁道部正式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调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三副司令员兼总工程师彭敏担任局长,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兼政治委员。
1953年7月,彭敏率中国铁道部代表团,带着大桥的全部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专程赴莫斯科请苏联专家帮助进行技术鉴定。行前,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对彭敏交代:“文件请苏方鉴定是为了慎重。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个大工程,绝不能出差错。”苏联派出了一个由25位桥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讨论鉴定持续了两个多月,对中方的方案进行了反复研究、完善。应中方邀请,苏联派遣以西林为组长、由28位桥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前来武汉,提供技术指导,支援武汉长江大桥建设。
1954年1月,政务院第203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支援大桥建设。至此,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序幕正式拉开。
从黄鹤楼下来,路旁有位卖臭豆腐的老人,毛泽东关切地询问他做这个生意一天能挣多少钱。老人说:那不一定,有的时候多些,有的时候少些。聊了几句,随行人员请毛泽东继续前行。路上又遇到两个小学生。一个小学生认出他来,高兴地喊起来:“毛主席来了!”正月初五,游人如织,人们一下子围拢过来,簇拥在毛泽东的身边。罗瑞卿、李先念以及警卫人员一起手拉手,组成一个圆圈,保护毛泽东下了山。在江边上了渡船,毛泽东深有感慨地说:“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
大桥建设之中,毛泽东乘船视察工程施工
1956年5月29日,长江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彭敏接到通知,毛泽东将到武昌,要视察长江大桥建设工程,并要听取情况汇报。
毛泽东在武汉蛇山和群众在一起
5月31日,毛泽东乘飞机从长沙飞往武汉。当飞临武汉长江上空时,毛泽东凭窗俯瞰长江。看到很多桥墩已经露出水面,他激动地连连说:“好看,好看!”
飞机降落在王家墩机场,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与彭敏等在舷梯旁迎接。毛泽东当即提了两个要求:一要看大桥工程,二要到长江游泳。彭敏连忙请示:“看大桥工程,您是在水上看,还是在岸上看?”毛泽东果断地一挥手:“水上看!”
是日,阳光灿烂,天气格外晴朗,长江江面波涛汹涌。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登上“武康”轮,与船长、工友一一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随即,“武康”轮溯江而上,经汉阳晴川阁,在龟、蛇二山之间的江面上航行。此时,8个江心桥墩正全面展开施工,在波涛滚滚的长江上,一座座矗立于江中的巨大桥墩交织出一幅雄伟壮观的画面,大桥钢梁也开始从龟山岸边向江中延伸。“武康”轮在大桥2、3号桥墩和3、4号桥墩间穿行,毛泽东伫立在驾驶台前,向正在施工的工人们频频招手致意。他一边巡视水上、岸上的施工现场,一边详细询问大桥的施工设备、施工顺序、操作技术等情况,甚至连混凝土需要多长时间凝固之类的细节都问到了。
视察完建桥工地,进入船舱,毛泽东询问彭敏的经历。彭敏简要作答。毛泽东鼓励他说:“建设和打仗不一样,要从头学起;但也和打仗一样,在战争中学会打仗。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好好学!”
彭敏说:“这么多年在长江上建桥都没有建成,说明它很难。逼着我们想新方法来克服它。”
毛泽东点点头说:“困难往往使你能产生新的方法嘛!”
在正式汇报时,彭敏把书面材料交给毛泽东,然后就大桥建设总体情况作了介绍。毛泽东饶有兴趣地问:“为什么铁路1957年10月通车,公路要到年底啊?”彭敏回答:“铁路在下层,钢梁架完后,铺轨即可通车;公路在上层,钢梁架设后,还需要一段时间铺路面。”毛泽东又问:“什么叫引桥?”彭敏回答:“就是连接江心正桥和岸上线路的一段在岸上的桥。”
综上所述,现代电气工程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于自动化技术及智能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通过智能化技术已经提升了电气工程的发展效果,为了保障整体电气工程的技术应用,还应该注重对电气智能化控制技术进行分析,充分发挥电气工程智能化和自动化的优势,将电气智能化更好的应用到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从PLC技术到故障诊断技术全面提升电气智能化的技术效果。
彭敏重点汇报了中苏桥梁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情况:大桥局不仅聘请了以西林为首的苏联专家组,还成立了以茅以升为首的顾问委员会,形成了庞大的技术团队。我们要求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苏联专家配合好,虚心向他们学习,一要建成大桥,二要学会技术。
毛泽东连连称赞“建成学会”好,嘱咐要把它作为建桥工作的方针来坚持。他又关切地询问参加过修建钱塘江大桥的老工程师的情况,“除了茅以升,现在还有谁呀?”彭敏回答:“还有罗英。”毛泽东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他的名字。接着,毛泽东听取了彭敏关于运用“大型管柱钻孔法”施工的情况介绍。
杨尚昆问:“什么叫覆盖层?”毛泽东给他解释,就是岩石面上的沙层,并问彭敏是不是。彭敏说是。
笛声戛然而止,风影沉沉地叹息了一声。他的眼前晃动着一个小女孩的影子,她是那样的清纯,又是那样的妩媚。风影出家前,红琴是他青梅竹马的伙伴,他们两小无猜,还一起玩过家家。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村子里,那里有着绝世的美景。相逢因缘,相离成命,每次想起来,都会莫名的痛,又哀而不伤。
在滕代远和茅以升的支持下,彭敏决定对“大型管柱钻孔法”先进行试验,成功后再用于施工。1955年2月,在汉阳莲花湖畔进行“管柱钻孔法”试验并获成功。对此,苏方高度重视,部长会议派一架飞机,专程送苏联的一批桥梁专家到武汉观摩。
运用“管柱钻孔法”,需要大吨位震动打桩机,从苏联引进了几台30吨震动打桩机,但武汉大桥钻孔桩需要90吨的。大家想尽办法也没能突破这个难关。毛泽东知道后,指示调集全国相关技术力量与大桥局联合攻关,终于成功研制出BⅡ3至BⅡ5等系列震动打桩机,突破了大型混凝土管柱穿过覆盖层下沉到岩层的难关,使新施工法迅速在施工中全面推开,不仅使大桥提前1年零3个月建成通车,而且还写下了桥梁建筑史上崭新的一页。
毛泽东高兴地说:“管柱钻孔法,本是苏联工程师发明的,可他们不敢用,我们用了,证明了是成功的!”说到我国自主研制震动打桩机,毛泽东感慨道:“是啊,不能说苏联没有的我们就一定做不出来。个别的东西,我们也是可以创造出来的。长江大桥这三四年的建设,就是世界水平!”
毛泽东又关切地询问:“潜水工如何在水里沉下去?水里怎样进行烧割和电焊?”彭敏详细作答。
对岩石和水下混凝土抗压强度,毛泽东也问得很详细。彭敏说:假定冲刷为100%,就是假定把河床的覆盖层全部冲掉,事实上不会全冲掉。毛泽东说:这样就是更保险些,更坚固些。
“管柱钻孔法”是苏联专家西林从苏联带来的新技术,在当时属于世界首创,即使在苏联国内也未使用过。用这项新技术可把施工从水下转移到水上,不仅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安全,而且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还能显著地降低工程造价。
大桥建设者还采用了先进的钢梁悬臂架设技术。彭敏用通俗的语言向毛泽东介绍“全伸臂安装法”:“半根筷子悬在桌子外面不会掉,是因为桌子上面那半根筷子用它的重量平衡了它。我们拼装钢梁就运用了这一原理,叫做悬臂法,先在桥头架好平衡梁,然后悬空地架出去。”
大桥江中8个桥墩及两岸引桥同时施工的场景
毛泽东还质疑了书面汇报材料中“管柱钻孔新方法从社会意义上说是社会主义的劳动方法”的提法,认为是错误的:“假若美国采用了这种方法,也是社会主义劳动方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了30年还未采用这个方法!劳动方法从历史上看,石器时代是使用石头,资本主义使用机器。在劳动方法上已大进了一步。在劳动方法上,资本主义国家至少比我们的劳动方法还进步。从社会制度上说,我们是社会主义。而劳动方法只有科学不科学,不好分哪些方法是资本主义,哪些是社会主义。”
大桥通车后帆船从桥底鱼贯而过,此番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
王任重表示赞同:“劳动方法和社会制度不能混为一谈。”
毛泽东说:“看怎样改一下?”
在汇报快要结束的时候,毛泽东问彭敏:“长江上还要修哪几座桥?”彭敏回答:“第二、三个五年计划草案里,有重庆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
毛泽东说:“将来长江上修上20座、30座桥,黄河上修上几十座,到处都能走。”
四是农田灌溉工程规模化管理模式应得到积极扶持和大力推广。从栖霞市的实践看,农田水利工程规模化管理让果农得到了灌溉效益,农民满意;让政府及职能管理部门减少了服务压力,政府放心;让管理者得到了服务领域和经济利益,投资人愿意。这种模式符合2011年中央1号文件 “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要求,切合国家大政方针和改革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午,毛泽东在船上用餐。“武康”轮是艘轮渡,没有做饭的厨房。东湖宾馆名厨杨纯清用汽油桶改造的煤炉为毛泽东做了午餐,四菜一汤,主菜是清蒸武昌鱼。这一餐,毛泽东喝一小杯茅台酒,吃了一小碗米饭,武昌鱼全吃光了。
在进行了橡胶试样与润滑油相容性浸泡试验之后,为得到与不同润滑剂浸泡之后的密封圈在实际工作中的摩擦及密封性能,需要进行气缸O型圈摩擦及密封性能试验。试验内容包括构建气缸自动试验系统,将浸泡后的橡胶密封圈装配入相对应的气缸中进行往复运行,测量气缸的摩擦力和泄漏量,将测量数据与未经过相容性试验的O型圈相对比,分析不同润滑油对于气缸O型圈的摩擦及密封性能的影响,为日后气缸的橡胶密封材料以及润滑剂的选择与改善提供参考数据。
通过一年的试验示范,到了交答卷的时候。刘玉与大家一起对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将同田块、同品种进行对照,“精准配肥”技术明显提升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减少了化肥的投入,远远超出了预期。“这让我们兴奋不已!同时也非常好奇这几个年轻人到底怎么做到靠三四个人的力量实现增产增收!”韩俊义补充说。
下午2时许,毛泽东沿着船舷的扶梯从容跃入水中。毛泽东如鱼得水,游得轻松自如,时而侧游,时而仰泳。每当浪峰打来,他便侧身迎浪;每当浪层退去,他就顺势而下。他游了2小时零4分钟,一直游到汉口谌家矶江面才上船,游程近14公里。有人问毛泽东累不累,他一脸轻松地回答:“给我个馒头吃,还可以游两小时。”
1957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36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建桥大军把最后一根钢梁平稳地安装在大桥合龙处。
针对我国轧钢加热工艺的现状,笔者从加强轧钢加热温度控制的重要意义着手,并且概括性的说明了轧制温度控制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提出了笔者自己的浅薄见解,希望为读者带来帮助。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9月6日傍晚,武汉大桥工程局的负责人,都聚集在汉阳桥头。他们在等待着毛泽东的到来。此时工人已经下班,大桥上显得十分宁静。
大桥落成之时,毛泽东从汉阳桥头步行到武昌桥头
当晚毛泽东诗兴大发,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游泳》:
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0米,正桥长1156米。江中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大桥上层是公路,桥面宽为22.5米,行车道相当于现在的双向4车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可同时穿行两列火车;桥下与水面净高可通航万吨巨轮。
词作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所指的就是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在毛泽东已公开发表的诗词中,唯一吟诵过的现代建筑只有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跨越龟、蛇二山的长江大桥即将横空出世,“天堑变通途”,再无“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沉重,只有“当惊世界殊”的豪迈。
晚上6点多钟,毛泽东乘坐的小汽车从汉口方向直接开到长江大桥汉阳桥头。毛泽东在王任重等的陪同下,和大家一一握手,然后健步行走在大桥的公路桥上,向武昌方向走去。大桥工程局副局长杨在田、政治部主任杜景云紧紧跟随在毛泽东的左右。
毛泽东详细地向杨在田询问建设大桥用了多少钢、花了多少钱。杨在田一一作答。
自从1956年5月毛泽东视察大桥工地,肯定大桥局党委的思路,提出了“建成学会”的方针后,极大地激发了建桥大军向苏联专家虚心学习建桥的积极性。“坚持执行建成学会方针”的标语牌醒目地悬挂在工地大门上方,成为了建桥大军的共同理念和行动。有个职工家生了一对双胞胎,一个就取名“建成”,一个则取名叫“学会”。广大员工把建桥的过程,当作向苏联专家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建成学会”,逐渐形成了我国自己的一支技术成熟、作风过硬、勇于创新的桥梁建设人才队伍。
走到大桥中段,毛泽东停在涂着灰色、黑色、天蓝色三种不同颜色的栏杆旁,问:“怎么漆三种不同颜色呀?”
杜景云回答说:“我们想让武汉三镇人民来挑选,看漆哪种颜色好些。”
毛泽东笑了,赞道:“好啊,你们搞建设还不忘走群众路线啰!”他又转过身问王任重:“你是湖北的负责人,你看漆什么颜色好?”王任重说:“我还没想好呢!”
随着绥中县 “节水增粮”政策的实施,预测在2020~2030年间水田灌溉用水指标为6450m3/hm2,旱田1275m3/hm2,蔬菜指标3450m3/hm2。
杨在田乘机请示:“请问主席,您说哪一种颜色比较好?”
毛泽东不语,用手指了指无垠的蓝天,又指了指奔腾的江水。大家明白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桥栏杆的色彩应当使蓝天和江水结合起来。后来,武汉长江大桥的主体色调,如钢梁、栏杆等都采用了与天、水颜色相和谐的银灰色。
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继续往前走,一会儿面向下游,眺望武汉三镇;一会儿又面向上游,指着江中问道:“鹦鹉洲不是在江中间吗?”
王任重回答说:“鹦鹉洲从前是在江中间,后由于泥沙淤积,已和汉阳连成一体,现在汉阳江边就叫鹦鹉洲了。”
“啊,那就看不到鹦鹉洲了!”毛泽东的话里明显流露出失落感,又问,“那黄鹤楼呢?”
王任重说:“为了修建长江大桥,黄鹤楼已经拆了。现在正计划重修。”
毛泽东点点头说:“应该重修,这是历史古迹。”黄鹤楼重修工程一直到1981年10月才开工,1985年6月落成。
[1]郑剑,胡洋洋,冯建美,等.基于GIS的连云港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8(4):70-73.
人们陪着毛泽东继续朝武昌桥头走去。这时夜幕已经降临,武汉三镇闪烁着初上的华灯。毛泽东走到下游的栏杆旁边,眺望着长江北岸的汉口,无比兴奋地说:“好啊,灯火辉煌,灯火辉煌!”
从汉阳走到武昌,毛泽东已经是一身汗了,但参观大桥的兴致还很高。到了武昌桥头,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以往过长江是坐船过,今天是走着过,我们创造了历史!”
走近桥头堡的凉亭处,毛泽东问:“从这里可以下去吗?”“楼梯上的电灯还没有安装好。”大家考虑毛泽东已经累了,就劝他在这里停下。毛泽东不无遗憾地说:“啊,这次不下去了,以后再说吧!”
这时,杨在田将一本《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图册送给毛泽东,并说:“这本书里有一封信,是大桥局全体职工写给主席的。”毛泽东点了点头,接过书与王任重、杨在田一起翻阅起来。
产教融合的实质是将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将来工作有机联合,体现着终身教育的特征。而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因此,产教融合也应该体现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到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4]。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导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并探索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开展产教融合的探索。
随后,杨在田又拿出笔和纸请毛泽东题词,毛泽东认真地说:“这可要好好想想。”然后和大家一一握手,登车离开了长江大桥。几天后,他派人给杨在田送去题词,上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2015年美国创新战略将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性的提出政府服务创新,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创新,并加大对创新基本要素的投资力度。该战略的内涵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
上午10点通车典礼正式开始,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和部、省、市领导及大桥局局长彭敏、专家组组长西林分别致辞后,列车由汉阳岸缓缓驶上大桥,观礼的人们纷纷将手中的花朵和纸屑抛向车厢。半个小时后,李富春来到武昌岸桥面为公路通车剪彩,几百辆大小汽车组成的车队蔚为壮观,桥上桥下人头攒动,一片欢乐的海洋。
来自南非茨瓦纳部落的王子Tumo Jantjie讲述了部落里一种被称作Mosiabele的树木的文化涵义,同时介绍了很多他们部落的风俗习惯。提到部落里禁止年轻女孩食用鸡蛋,无独有偶,在他之后发言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郑宇教授也提到红河哈尼族也有同样的习俗。此外,在会议中专家们谈到傣族织锦纹样、对村落植物的禁忌和祭祀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中非双方的学者都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共通之处,大家在交流中拉进了中国尤其是云南与非洲各个国家之间的距离,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
武汉长江大桥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了一条坦途,打通了京汉、粤汉铁路,连接成京广铁路,结束了南北交通被长江阻隔的历史。一列火车越过长江只需短短的几分钟。武汉三镇被连为一体,“九省通衢”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1958年9月11日,毛泽东再一次来到武汉长江大桥,欣喜地观赏车水马龙的雄伟桥梁。然后,他从武昌桥头下去,再次畅游了长江。此后,毛泽东一到武汉,有一大爱好始终不变,就是畅游长江。他选择的游泳水域基本在长江大桥附近,可见他对武汉长江大桥有着很深的情结。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以73岁的高龄再次畅游长江,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畅游长江。毛泽东向广大群众挥手致意的照片上,依然映有武汉长江大桥的雄姿。
60多年过去,风雨沧桑,受到巨轮多次碰撞和特大洪水冲击,“万里长江第一桥”依旧巍然屹立,和谐地横卧龟山、蛇山之间,俨然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4) 各类贷款。一是国内银行贷款,包括政策性银行贷款和商业银行贷款,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政策性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二是国外贷款,主要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此类贷款有利于弥补我国铁路建设的资金缺口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要求。
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拉开了中国现代化桥梁建设的序幕。一支“建成学会”的建桥大军,撒向了全国,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一代一代地接力奋斗,长江干流上已建成近100座跨江大桥,仅武汉一地就有11座,早已超出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在长江上修上20座、30座桥”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