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为何受青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睐论文,EMB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成份论?
中国的封建历史绵延两千多年,极为森严的等级制度成为了社会的支柱,“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要跻身显贵,必要有功名,或身为贵胄,不然,就只能“布衣”终身。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的等级制也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红海洋”的年代,又被演化成“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时过境迁,新经济时代的“新成份论”:一是金钱,二是教育背景,这是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
专家认为,在“阶级斗争”的年代,人们以“出身成份”来划分人的阶层,那么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数年内,新的“成份”划分依据的标准将有两条:一是金钱,二是教育背景。人们获得金钱的数量可能与教育背景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教育背景的获得绝对需要用金钱来支撑。以致在人人向往成功的社会存在两种歧视,第一种是金钱歧视,第二种则是教育背景的歧视。专家认为,在各种“充电”中,EMBA与MBA是最走俏、最时髦的项目。昂贵的学习费用与苛刻的硬件要求,不仅是一个门槛,更是一种新兴的“金领”以上阶层的必要的身份证。从长远来看,受到这种良好的教育是能够持续稳定增加银行存款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尽管它所要付出的物质代价是昂贵的。所以,很简单,若想成功,若想成为影响别人的少数人中的一分子,就得努力钻进昂贵的高端教育里去接受洗礼。
“富人俱乐部”?
去年有一家媒体曾对京城某著名高校的一个EMBA班学员手中掌控的金钱进行了量化,得出的数字十分惊人,达到了数百亿元。而不少名校EMBA的招生广告也是这样写的:先罗列一串在中国企业界响当当的人名,然后是“报读本校EMBA,你将和他们成为同学”。看来,“同桌的你”和“同班的你”都已成为EMBA吸引关注的噱头。
有一张漫画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只标有EMBA字样的抽水马桶上,一堆堆美元被扔了进去。那么,中国的老板们花20万元读EMBA,究竟想得到什么样的回报?难道真像这张漫画所暗示的,是用金钱堆砌一块无用的招牌吗?
记者采访了不同学校的一些在读EMBA,归纳起来,他们报读EMBA大多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回炉充电”,提高学历;二是建立一个高层次的人际网络,扩大自己的交际人脉。
虽然有些报读EMBA的人对“人脉说”颇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不是富人,对所谓的“富人俱乐部”兴趣不大,觉得充电和解决实际问题才是主要的。但不少人却非常赞同“人脉说”,甚至提出了“关系就是生产力”的新名词。他们认为,社会是由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支撑的,如果每个学员是一个平台的话,那就意味着有上百个平台可以交互使用,并且这种校园关系网络还是不断扩充的。充电不仅是一种技能培训与知识更新的必要手段,同时还是编织关系网的好时机。有句话说,过去流行在酒桌上拉关系,现在流行在MBA或者EMBA班上建立同学关系。因为同学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一个人一生中有两种关系最为纯洁,一为战友关系,二为同学关系,而EMBA的开放式教育方式更促进了同学交往的升温。所以,重要的不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而是和谁做同学,他们花巨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交往结构”。要知道,在这里汇集的可都是中国商界的精英,这些商界大腕的能量和发展前景如何,不必赘言也可明了。同时,学院方面所提供的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到大公司实习交流的机会……这一切,无疑是给参加这些学习与培训的人的“诱因”。
陈先生曾两次就读MBA,靠一位学友的大力提携,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商界小卒,一跃成为一家上市电子公司的地区老总。现在他在香港某大学攻读EMBA,他说:“EMBA可比MBA层次更高”。正所谓高层培训奔着关系来,“同桌的你”和“同班的你”至关重要。
市场份额其实很有限
据一份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6万多家,如果以每家企业经理人有2~3人前往高校“镀金”,EMBA的全国市场就有72万人的需求。以目前EMBA的收费标准,这个市场的承载容量也超过了千亿。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这仅仅是从乐观角度来衡量。
因为还有另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的企业负责人中只有4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而这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老总中,只有50%学的是管理专业。
EMBA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位教育,按国家教委规定,报读EMBA的人必须符合以下几个硬件:具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后有8年或8年以上工作经历(其中应有4年或4年以上管理工作经历);较大规模企业的现职高层管理人员(按本科毕业加工作8年计算,这批人的年龄基本应在30岁以上)。这些几近苛刻的条件告诉人们:EMBA教育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普及型高等教育,而是一种精英教育。
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我国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现代管理教育,企业的CEO、董事长们确有必要去“镀金”;但另一方面,如果从44%的比例中再刨去比例不小的大专学历者,CEO中的很大一部分肯定又会被挡在EMBA的门槛之外。再加上部分年轻人达不到8年工作经历的要求,EMBA的市场份额其实相当有限。
去年,首批招生学校就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城市展开了一场场的生源大战,不少高校不约而同地在招生人数上“缩水”:复旦大学原本可招300人,却只招了133人;南京大学的100个名额只招了55人,上海财大把人数从100个减为50个;中国人民大学只招了42人,广东的三所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各自对外公布了100人的计划招生名额后,暨大将招生额度削减至50人;中大和华工虽然人数不变,但招生范围则扩大到了深圳、贵州乃至台湾等地;同济大学还出现了学生只有36人,而老师却有52位现象。
有教育界人士指出:“由于门槛太高以及试点高校地域分布的不平衡,这个市场并不如想象中的大。”
也有学者对老总是不是一定要读EMBA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EMBA并不能包医百病,企业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严谨、务实、有毅力、果敢、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如果没有这样的素质基础,再接受多么高级的教育也于事无补。而假若你是个有悟性,有毅力的人,听一次讲座、接受一次短期培训也可能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