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环境保护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环境文化建设,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具有深远意义,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实践具有重大影响。环境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观念更新,推动了环境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搞好环境文化建设、提高全体人民的环境意识,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环境文化概念及现代环境文化
所谓环境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理解。广义的环境文化,是指人们在认识和保护环境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可以分为三种不同形态: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的物质文化是环境文化的物化,是人们改造环境的创造物;环境的制度文化是法律化、政策化、制度化的环境文化,涉及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条例标准、制度措施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环境的精神文化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保护环境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环境的意识、观念及有关的文化艺术形式等。环境的精神文化通常被称为狭义的环境文化,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人们习惯上从狭义的环境文化角度界定环境文化。在一般情况下,环境文化主要是指环境的精神文化,它包括两种主要形态:环境的科学理论、观念、道德、心理、态度等,是环境文化的观念形态,是无形的;环境的新闻、文学、影视、出版物等,是环境文化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有形的环境文化。这两种形态,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环境文化又广泛渗透于人们的生产、交换、教育、宗教、旅游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相互结合的新形式。
自上世纪下半叶,随着环境危机意识的增长,现代环境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频频发生的公害事件,唤醒人们自觉地、科学地认识环境以及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使环境文化逐渐科学化并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化形态。环境保护实践的蓬勃发展又给环境文化的发展加注了强大的动力,扩展至社会的各个领域。70年代初随着世界地球日和国际环境日的发起,国际上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浪潮,“只有一个地球”和保护环境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产生了环境意识的重大变革。8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使环境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随着环境保护机构的建立和环境工作专业队伍的发展壮大,社会上出现了环境文化的专门组织和专业的、业余的环境文化工作者大军。西方有“绿色和平组织”、“绿党”,联合国以及所属机构也都设有专门机构。我国除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外,各地还设立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局还组建了环境文化促进会和环境文学研究会,联络了一支具有朝气和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工作者队伍。现代环境意识和价值观念,已广泛渗透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大领域,并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专门学科。环境的文化艺术形式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在人民之中产生广泛的影响。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独立的、发挥重要作用的部门,培养了一大批环境保护工作的专门人才。现代环境文化是体现时代潮流的、逐渐成熟起来的文化形态,将会对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环境意识及其能动性和受动性环境意识的内涵
环境意识是环境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它主导着环境文化的发展方向。环境意识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关于环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的各种认识之总和,它主要包括思想、观念、理论等环境的理性认识层次和心理、情绪、态度等环境的感性认识层次。从其内涵来看,它主要包括人对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环境保护的认识两个方面。
人们的环境认识包括环境观念、环境价值观念、环境道德观念等。
环境价值观念——人们在环境认识的基础上对环境作出的价值评判,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和怎么办问题,而且还要判断是与非、该不该的问题,判定环境的意义和有用程度,并决定取向。
环境道德观念——人们的环境伦理观以及环境行为的规范和原则。它要求人们在提高环境意识的基础上,确立新的环境道德原则,提高环境道德水平。
人们的环境保护认识包括环境法制观念、环境政策观念、环境保护的自觉参与观念。
环境法制观念——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法律意识,是人们环境保护方面的知法、守法、执法和法律监督在思想认识和实际行为上的统一和体现。
环境政策观念——人们对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程度,是现实人们环境意识强弱的重要表现。它要求人们正确理解和掌握国家环境保护战略、方针和政策,认真落实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把环境保护工作自觉纳入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中去,把环境效益的状况作为考核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
环境保护的自觉参与观念——人们在环境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环境保护的使命感、责任心、潜意识和自觉心理与习俗。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时时、处处自觉地保护生存环境,而且还要带劝他人自觉参与。公众自觉参与,是搞好环境保护的重要条件,是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体现,是提高全民族、全体人民环境意识的重要环节。
环境意识的能动性
环境意识具有巨大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将变革现实的实践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又以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因而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念,可以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环境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正确的环境意识能够指导人们保护自然,而错误的环境意识却可以引导人们的活动危害自然。现代人类倡导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科学的环境意识,促进了现代环境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制定的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思想以及“环境优先”原则,正是科学的环境意识的具体表现。
在我国,环境意识的转变和提高,环境文化的崛起和发展,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的环境污染急骤发展,在以城市为代表的环境质量迅速恶化的情况下,环境宣传教育冲破“左”的思想束缚,介绍环境科技知识和环境保护情况,推动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启蒙和开创。80年代以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环境文化迅速崛起,环境宣传教育突出了群众性、广泛性、社会性和多样性,新的环境意识被越来越多的国民所接受。党和国家把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搞好环境保护列为一战略措施。环境保护部门加强了舆论阵地的建设,创办了多种报刊杂志、形成了宣传监督的舆论网络。群众性的环境文化的兴起,增强了广大群众自我环境教育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促进了领导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环境文化的形式迅速多样化,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与传统的文化形式广泛结合,打破了单一的模式,渗透到各方面热心环境事业的工作者,显示了强大的力量。环境文化众多的形式如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广播、展览、演出、演讲、知识竞赛、摄影、书法、绘画,等等,影响日益广泛;环境文学、环境文艺迅速发展成为环境宣传教育以及社会文化艺术的重要方面。所有这些,大大扩展了科学环境意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受到教育,促进了国民传统环境观念的转变,提高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积极性。
环境意识的受动性
环境意识、环境观念具有能动性,同时又具有受动性,它要受种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环境意识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水平由社会实践的水平所决定,特别是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环境意识同样如此,不同时代的环境意识都带有自己时代的烙印。现代人类只有从地球环境的整体出发,才能全面认识环境问题,并进而确立科学的环境观念。
环境意识受政治制度、政治倾向和其他政治因素的制约。政治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们认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态度和方式,甚至还可以造成特定的环境问题。
环境意识受科学、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环境和环境问题的认识。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环境意识必然会逐步科学化和不断强化,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也必然会不断提高。
努力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与环境建设、环境管理同是环境保护实践的三大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环境建设是环境保护的工程技术措施,环境管理是环境保护的行政司法措施,而环境文化建设则是环境保护的思想道德措施。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开展意识形态方面的环境建设,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保障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现今时代未能克服环境进一步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世界大部分人尚未形成与现代工业科技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环境伦理观。而今后数十年是建立这种伦理道德的关键时期。人们的实践活动受思想意识的支配,有什么样的环境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环境行为。强化领导者的环境意识,可以提高环境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强化群众的环境意识,可以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速环境建设的进程。当代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正处在发生重大转折的新时期,提高全体人民的环境意识、搞好环境文化建设是关键措施之一。
要处理好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
环境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确立辩证的环境观以及人类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观,使保护环境成为社会的自觉行为。各级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应把环境宣传教育纳入工作的主干道,促进环境文化建设。要从机构、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切实保证,使环境文化建设有可靠物质基础。环境文化建设又可以分为若干方面、若干形式,也应分别确定具体的目标。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的有机结合,可以促使社会环境意识全面发展、稳步提高。
处理好专业性工作与群众性工作的关系
环境文化建设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群众性。它既是具有特定内容的文化建设,又是社会文化整体的一个部分。它不仅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专门性业务,而且也应该纳入各级政府、各个单位的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轨道。环境文化建设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必须要有众多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相关部门如宣传、文化、教育、科研等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在专业工作者与各级行政组织、党派团体、部队和全体公民的协同努力之下,才能使科学的环境意识在社会各个方面和国民之中广泛传播。
处理环境文化与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工作的关系
环境文化要与环境管理和环境建设工作相协调、相配合,要为环境保护实践服务。环境宣传教育要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之中,应与污染防治、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生态农业、沙漠治理、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资源保护等环境保护工作以及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目标管理、环境法规等环境管理工作密切相结合,有声有色地、扎扎实实地开展。应及时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发扬先进,教育后进,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具体工作关系
环境理论的科学化是环境文化深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环境宣传教育不仅要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要重视开展环境理论的研究探索工作。环境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不仅会推动环境文化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人类的观念,环境保护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应进一步研究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深入揭示发展与环境的运行规律;应深入研究环境意识的历史发展、内涵及其在哲学、伦理、审美、经济、科技、管理和社会各方面的表现和影响;应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域、民族和国家的环境意识的特点和差异,揭示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应进一步研究环境文化的形成和内容,揭示其发展规律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探索中国特色的环境文化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