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展开了探析,并从改革教学模式、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技能三方面出发,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详细的阐述,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对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具有着深远的意义,而高职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采用有效的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就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析,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 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线,为培养创新人才夯实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必须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线,为培养创新人才夯实基础。目前,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落伍、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致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有甚者甚至产生抵触的心理,这种现象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变与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
(1)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在高校任教的教师以高学历人才居多,大部分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但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却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避免使用纯粹的“教授法”,课堂上教师要把讨论法、发现法、启发法教学方法与“教授法”有机结合,并逐步将合作性学习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与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鼓励老师在业余时间向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取经,学习网络知名课程中讲课方式与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授课过程的趣味性,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改变“要我学”的现状,让学生有“我要学”的意识,让“寓教于乐”成为一种常态。
(2)优化课程体系及内容,注重实践教学。创新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学科课程实验,应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在保证专业基础课比重的同时,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鼓励学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控制演示性实验的数量,重点发展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应用奠定基础;开设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为实现创新提供方法和工具,TRIZ创新方法与应用就是值得推广的一门创新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四十个发明原理、科学原理知识库等TRIZ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树立“创造发明存在内在规律和原理,并非随机行为”的观念,提倡学生留心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多思考、多提问,将新技术、新颖的结构设计巧妙进行“嫁接、移植”,进行发明创造。
2 以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为导向,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
(1)引入合作性学生,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围绕创新性思维目标,将合作性学习逐步引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众多教学方法中,合作性学习相对起步较晚,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90年代末被引进至我国。国外教育界普遍比较推崇合作性学习,并持续有效地将该方法应用到了各类教育培训系统中,例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各类职业素养培训。所谓合作性学习指的是学习小组在教学上的运用,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挥能动性,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积极参与自身知识的构建,不再将老师灌输的知识作为唯一的知识来源,最终使每位同学的学习效果均能达到最大化。在合作性学习过程中,老师更多的是充当启蒙人和引路人,而不是裁判员。在专业课程的相关实验课程中,教师已陆续采用该方法。例如:在单一产品生产线的实践课程中,上课时首先给学生分组,每8位同学一组,并推选一位组长负责协调该组的具体工作分配;而后按照之前所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自行车生产流水线进行装配线设计、装配线的平衡计算及流水线的优化设计。实践证明,合作性学习引入至课堂后,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社会技能。将合作性学习逐步引入到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其社会交往技能。
(2)开发多学科“多平台综合设计性实验”。开发多学科“多平台综合设计性实验”,提升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目前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只满足于学分的累积,并不能主动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分析,缺乏创新的意识与概念。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需要学生在掌握本专业课知识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融合多学科的知识点,实现自主设计实验内容。该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极为有利,同时也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进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此类实验的开展可采用PDCA循环方式,遵循“查询资料,确定实验主题—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交流讨论、修改实验方案—方案实施、分析结果—依结果反思方案是否需进一步优化—实验报告分析与总结”的流程来进行,详见图1。
图1 “多平台综合设计性实验”PDCA流程图
3 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
(1)创新项目与学科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科研竞赛。高校应鼓励学生申请一系列大学生创新项目(例如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让学生组织与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是提升学生组织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参与创新项目,需要遵循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有序进行。可以以学院为单位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和资深教师成为“创新团队”,再成立以“创新团队”为基本单元的创新组织或协会,由创新组织或协会统计不同类型项目的申请时间及申请要求,提前做好项目申请的准备工作,避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出现,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申请项目的成功率。项目申请成功后,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须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项目,项目结项后,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课外学分,老师可以获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
(2)实施专项大学生创新训练,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创新平台。大学生创新训练(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简称SIT)起源于美国,在美国的研究型高校里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985”高校开始效仿美国高校的教育模式,逐步实施SIT。随着实施SIT优势的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了这个行列,甚至已然成为了一种趋势,目前某些高校也已开展SIT,并已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SIT计划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原则,改革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参与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大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需要多方合力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首先,学校应该建章立制,保证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需要明确创新训练的项目的申报与评审流程、项目的检查与验收流程、经费的来源于管理办法等以及对学生和指导老师的奖励办法。其次,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端正态度,要明白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翻阅资料、课题选题、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等各项活动,创新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在实施上述各项科研过程要素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树立信息,不气馁,积极进取,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过程即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最后,对于在SIT实施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使其更有信心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总之,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图作为主线,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但是,高校还应根据自身特点补充其他相关措施,如完善实验室的开放机制,鼓励学生思考与实验;自主开辟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基地等推动创新实践;在制度上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学生创新,如增设创新学分、创新奖励等,让学生在创新的同时,能够体会到创新给其带来的自信与荣耀。只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模式,从改革教学模式、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技能积极做好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汤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探析[J].成人教育.2010(03).
[2]吕静.以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促高职院校学风建设[J].河南科技.2014(02).
论文作者:黎家乐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创新能力论文; 大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项目论文; 性学论文; 高校论文; 知识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