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论文_潘卫峰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论文_潘卫峰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潘卫峰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活用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适用教学手段、精炼教学语言、精心设计问题、适时全面评价,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努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笔者就有效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作一个探索。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育是把教师放在权威地位上,无形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筑起了一道心理鸿沟,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突破自己在课堂上的传统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1.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教师的教学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感。在课堂上学生往往表现出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而“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导致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味进行严厉批评,使得课堂缺乏生气。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要从心理上真正接纳“学生是具有平等人格的生命个体”的观念,这样才会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

2.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有许多与成年人不同的地方,尽管他们经常表现出叛逆的思想、行为,但其实他们也渴望得到师长的帮助与理解。作为育人者的教师,如能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及需要,给予学生肯定和赏识,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指由于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而导致学生表现优良的心理效应,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态度所产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例如,有一个学生由于心思不在学习上,成绩不好,但在一次考试后,教师发现他竟然考了73分,并知道他的试卷是抄来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找他谈话,先肯定了他的聪明和想要得到好成绩的良好愿望,同时也指出了他的错误做法,和他一起制订了近期的学习目标。谈话尽量使用轻松的语气,不带任何歧视。过后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上课听得很专心,有时还能指出另一位数学成绩很好的同学的一些错误。当教师又一次对他表示肯定后,他还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还以为我说的不对呢。”这个学生的转变,使人感到了教育的力量。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很多教师的经验总结。就数学学习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发挥学习主动性。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或是放弃学习,或是自己不深入思考就问别人,教师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和坚持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只注意给学生传授知识、方法,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重视。其实,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掌握知识、方法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比后者更重要,因为它往往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学习。

三、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看学生是否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且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知识。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着重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数学学习的难处主要在于它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困难,教师要注意引导。在七年级的教学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新学期开学了,老师及全班50个同学之间都互相握手问候,问总共握手多少次?教师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计算,得出结果(1275次)后再把这个问题改变一下,把问题中的“握手”改为“送小礼物”。这时有的学生直接说出了原来的答案(1275个),有的学生思考后得出新的答案(2550个)。教师作出分析、解释后又提出:把总人数改为n人,这时问题又如何解答?谁又能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呢?经过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思考并获得解答后学生对同类题目就能做到触类旁通,在后来学习求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求几个球队进行单循环或双循环赛的比赛次数这类问题时,学生都会运用解“握手问题”或“送礼问题”的方法来轻松解答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难点是应用题和几何证明题。在进行这些问题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问题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发散,使之贴近生活,并引导学生质疑、思考、解决和归纳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

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采取鼓励性的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回答问题好的学生要指出好的地方并给予强化,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去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发现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错时,教师不应当直接批评或者直接纠正,而是让学生有辩解的机会。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何况初中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考虑问题有不周是可以理解的。学生答案有问题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和解决的办法,这样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就能放下思想负担去思考问题,效果自然能得到提高。

总之,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认真学习先进理念,以学生的特点与认知水平为中心,深入挖掘教材,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及各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有效教学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胡艳丽,朱会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师,2011,(34).

[2]俞剑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中学数学杂志,2007,(08).

[3]陈春来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2)。

[4]潘存秀浅谈初中数学理想课堂中的有效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0)。

论文作者:潘卫峰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  ;  ;  ;  ;  ;  ;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论文_潘卫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