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来临的消费转折:内生增长与结构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生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7;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6)06-0035-03
一、研究背景与思路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消费占GDP的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国内外经验都显示,相对于投资和进出口,消费增长具有明显的平稳特征。然而,近年来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降低。因此,关于如何启动内需以及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再次成为热点问题。本文认为,消费关乎经济周期走势、影响到中国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有必要对在工业化背景下支撑消费增长的机制和核心因素做深入分析。
消费增长机制包括三个层面内容:心理、技术和经济。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A.H.)所说,需要是有层次的。消费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消费者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心理动机为消费增长创造了永无止境的内在冲动。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不断创造出新产品和新的消费条件,为消费持续增长不断地提供客观条件。然而,仅有心理动机和技术条件是不够的,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居民购买力,在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市场经济中,没有购买力的消费需要只能是无米之炊。因此,消费增长过程是以上三个层面因素互相作用、互相提供条件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而从经济学角度看,购买力或者说居民收入增长是整个消费增长机制中的核心要素。
本文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方面通过实证分析,论证工资增长是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机制的核心,以及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局面将要走向终结,证明工资面临内生性加速上涨,从而居民消费将迎来内生性可持续增长阶段。另一方面,国外工业化期间消费结构转变的经验显示,当一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位于0.4向0.3转变的区间时,它将面临消费结构的巨大转型。从这一经验看,未来5~7年将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快速转变的时期。这从另一角度佐证了我国消费增长的潜力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内生性可能。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 支出法核算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与消费内生性增长
1.工资增长是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机制中的核心
市场经济中消费过程的实现是以购买力为前提的,所以,居民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核心。无论是凯恩斯(Keynes,J.M.)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杜森贝利(Dusenberry,J.)的相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还是弗里德曼(Friedman,M.)的持久收入消费函数理论,无不是将消费看作收入的函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收入对消费的作用。
由于工资收入在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构成中占70%以上,工资增长趋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民收入增长状况。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2004年的数据进行科学回归分析,数据中扣除了1998年和2003年两年的样本,因为这两年分别出现的洪水灾害和“非典”影响,属非正常情况。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资增速与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工资增长是推动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 消费支出增速与工资增速线性回归拟合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在波动中保持了较快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工资出现了加速上涨的趋势。实际工资指数变化显示,1978~2002年,中国实际工资率上涨了4倍多,而仅1992~2002年工资就上升了2.36倍。工资加速上涨的趋势将持续下去,并出现内生性上升,这是决定居民消费的关键。
2.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与工资内生性加速增长
笔者认为,工资的加速上涨趋势不仅可持续,而且未来5年内还要走向内生性加速上涨。其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出现持续下滑,这意味着约在2008年之后,年满18岁的新增适龄劳动力供给增速将出现持续下降,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将逐步消失。按照刘易斯(Lewis W.A.)的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从而支持一国的工业化。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人口增速减缓,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不可能一直存在。一旦劳动力无限供给格局走向终结,劳动力工资必将内生性加速上涨,而工资加速上涨将支持居民消费支出内生性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3 1965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1‰)
以“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力供求为例,假设GDP增速存在高(10%)、中(9%)、低(8%)三种可能,新增劳动力需求按照过去13年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敏感性分析表明,新增劳动力供不应求格局最迟在2009~2010年间出现,最早在2006~2007年间出现。估计未来5年内,我国GDP总体增速保持8%~9%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新增劳动力供不应求局面在2008年前后出现的可能性最大。亦即,我国情况正在向刘易斯(Lewis W.A.)二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无限供给终结的拐点靠拢,未来5年内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状况将逐步消失,并将逐渐转向有限供给的阶段,劳动力工资的内生性加速上涨即将来临。
数据来源:蔡昉、都阳:《“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求关系及相关政策》。
图4 “十一五”期间新增劳动力供需格局(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人的直观认识中,中国农村具有大量潜在的失业者,似乎中国还远没有到达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这一时点。但是,笔者认为不仅要考虑劳动力供需总量,还要考虑供需结构。首先,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和壁垒,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并不意味着一定适合工业发展的需要。具体说,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8年,在16~55岁之间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90%以上是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在工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并对劳动力知识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并不能为工业提供有效劳动力供给;第二,流量劳动力供需(即新增劳动力供需)远比存量供需更重要。因为存量劳动力是已经被塑造过的劳动力,很难在差别较大的不同行业之间流动,从而也很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供给,而新增劳动力供需状况往往才是决定劳动力价格变化的主导因素。
支持工资加速上涨的因素还有许多,譬如,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农业转移到工业,收入增加;国家加强对低收入阶层、农民工的保障,提高了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国家要在“十一五”期间扭转投资、消费不合理的状况,提高收入的政策预计还会出台。综合以上分析,很可能的结果是,未来劳动力供求格局的转变是劳动力工资和居民收入加速上涨的基本推动因素,而政策等因素将在这一基本因素的引导下做出配合,内外因互相作用推动工资加速上涨。
其实,在工业化中后时期二元制经济向一元制经济转变过程中,劳动力工资出现加速上涨并不是偶然的现象。20世纪60~80年代,日本劳动力工资同样出现了加速上涨情况。劳动力收入的内生性增长不仅大大提高了居民购买力,更改变了消费者的收入增长预期,二者都是促进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
三、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可能性分析
上述分析显示,劳动力供求形势的变化将引起工资内生性加速增长,从而将促使我国居民消费也出现内生性增长。下面从消费结构角度论证消费启动的可能性。
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历了以家电为消费热点的消费升级,伴随着90年代以来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我国人均GDP已于2003年达到1000美元,以通讯、汽车、住房、高档家庭耐用消费品、电子类数码类消费品以及无形消费等为消费热点的第二次消费升级拉开帷幕。众多后起工业化国家消费结构变化的经验显示,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以及居民恩格尔系数处于0.4~0.3之间,是消费升级的最快时期。从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看,从2000年以来已下降到o.4以下,如果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恩格尔系数变化速度判断,在未来5~7年内,很可能是我国第二轮消费升级的高潮期。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我国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的可能性。
另外,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Chenery H.)对居民消费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作过深入的研究,他发现人均GDP在100~1000美元之间,消费率总体趋势是下降,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居民消费率将止跌反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趋于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即由低收入向高收入过渡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持。正如罗斯托(Rostow W.W.)所说,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提高生产性投资率。而当经济增长进入到工业化后期时,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大量新兴消费品的不断涌现,会促使消费倾向提高。同时,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为消费结构的升级创造了购买力条件,消费率便会出现上升。
四、小结:消费内生性增长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希望
本文尽可能客观地对中国消费增长的长期因素做了分析,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和工资收入内生性加速增长阶段正在逐步来临,这将支持未来居民消费内生性增长。从长期趋势看,消费增长可望保持较高的水平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趋于上升。从更宏观的层面上看,内需可能逐步取代外需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力,这可能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真正希望。
收稿日期:200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