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例脑膜瘤的CT与MRI影像表现论文_王桂芳

26例脑膜瘤的CT与MRI影像表现论文_王桂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神经外科 广西 541002

摘要:目的:CT与MRI检查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2年4月来我院做CT与MRI检查的26例脑膜瘤病例,分析方法结果。结果:分析CT与MRI检查结果可靠性。结论:MRI已成为比CT更进一步,更高级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脑膜瘤;CT;MRI影像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8年3月至2012年4月来我院做CT与MRI检查的26例脑膜瘤病例。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选取2008年3月至2012年4月来我院诊治并做CT与MRI检查的26例脑膜瘤病例。CT平扫9例、增强4例;MRI平扫17例,增强6例。男6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岁。CT扫描采用美国GE Hispeed CT机。磁共振扫描采用美国GE 3.0T高磁场磁共振。层厚7mm,间隔7mm。

2 结果

2.1 CT平扫 9例CT平扫中7例位于失状窦旁或大脑凸面,1例位于侧脑室后角,1例位于鞍区,均表现为稍高密度影;4例病灶内见不同程度钙化灶,其中1例表现为瘤体大部均匀一致钙化;2例病灶内见斑点状坏死区;病灶周围脑水肿均比较轻,2例几乎无瘤周水肿表现;有3例病灶邻近骨质见反应性增厚改变。4例CT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均匀一致明显强化。

2.2 MRI平扫 17例MRI平扫中13例位于大脑凸面或失状窦旁,2例位于小脑幕区,1例位于鞍区,一例位于桥小脑脚区;病灶大小不等,直径从1.5cm-5.4cm不等;病灶表现为T1稍低或等信号,T2等信号或稍高信号,DWI稍高信号,肿瘤占位效应轻,11例病灶边缘见“脑膜尾征”,8例病灶信号不均匀,内见无信号钙化区或长T1长T2坏死区。6例MRI增强扫描中5例表现显著均匀强化,1例表现为明显的环形强化。

3 讨论

在颅内肿瘤中,脑膜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为颅内良性肿瘤中最常见者,占颅内肿瘤的15%~24%,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肿瘤。成人常见,男女之比为1:2。大多数起源于蛛网膜粒的特殊细胞即蛛网膜帽状细胞,少数起源于硬膜的成纤维细胞或附于脑神经、脉络丛的蛛网膜组织。其组织学类型比较复杂,分类不统一。多数学者采用Russel和Rubenstein的分类方法,将脑膜瘤分为五型:合胞体型、纤维母细胞型、过渡型、血管母细胞型、混合型。恶性脑膜瘤罕见,只有当肿瘤细胞出现异型和浸润性生长,才称为恶性脑膜瘤或间变型脑膜瘤,影像学检查一般不能区分良恶性脑膜瘤。另外,WHO根据临床和细胞学特点将脑膜瘤分为典型脑膜瘤、不典型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脑膜瘤多见于成年女性,常见于上矢状窦两侧、蝶骨嵴、嗅沟及桥小脑角区,其形态与发生部位相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扁平形或不规则形;肿瘤多为实性肿块,包膜完整,边界清楚,血运丰富,由脑膜动脉和脑内动脉双重供血为其病理特点,生长缓慢,瘤体内可发生钙化、坏死、出血、囊变,完全囊变少见。

脑膜瘤的基本影像学表现是肿瘤位于脑实质外及肿瘤的密度变化。肿瘤边界清晰,质地较硬,肿瘤起源于蛛网膜粒细胞,基本上是以宽基底附着于硬脑膜或颅骨——“广基征”,与硬膜呈钝角,尤其是扁平型脑膜瘤表现尤为明显;肿瘤附着处邻近颅骨增生、侵蚀及破坏,一般以骨质增厚常见,是CT诊断脑膜瘤的重要征象;多数脑膜瘤呈半圆形凸向脑实质致脑灰质和白质受压、内陷——“脑白质塌陷征”,局部蛛网膜下腔增大,也可致邻近脑实质发生水肿,这可能与肿瘤压迫回流静脉或静脉窦有关,但是瘤周水肿相对较轻。脑膜瘤基本上有完整包膜,肿瘤与脑实质界面清楚,包膜由纤维组织及神经胶质组成,内包含供血血管、薄层脑脊液及软脑膜,使得肿瘤边缘在T1WI上呈低信号环,肿瘤被移位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构成了脑膜瘤的特征性的MRI表现。

关于MRI对脑膜瘤的不同病理分型的诊断价值,还有不少争论。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T1WI对脑膜瘤的病理分型无特别意义,T2WI上信号改变与病理类型是否相关性也有争论。不少学者认为T2WI上,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的信号有一定的差异,上皮型、血管瘤型及过渡型表现为高信号或稍高信号;纤维型以低或稍低信号为主,两者差异显著,并且脑膜瘤在T2WI上信号的复杂程度与肿瘤的质地有一定关系,一般信号强度低,常表示肿瘤质地较硬(如纤维型,水分含量少间质成份多);而信号强度较高时,表明肿瘤质地比较软(如血管瘤型,水分含量少肿瘤细胞丰富)。

目前,MRI已成为比CT更进一步,更高级的检查方法。MRI的脑组织分辨率远高于CT,并且可以多方位、多参数、多序列成像,较CT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笔者认为MRI应该当之无愧的成为脑膜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4 结论

大多数脑膜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MRI应该能较容易做出正确诊断。少数不典型脑膜瘤因部位不同须与相应肿瘤鉴别:1.胶质瘤:幕上脑膜瘤表现不典型可很想胶质瘤,胶质瘤密度较低且常不均匀,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2.垂体瘤:常需与鞍区脑膜瘤鉴别,垂体瘤常突破鞍隔,可见“束腰征”,钙化罕见,强化程度低于脑膜瘤。3.听神经瘤:常需与桥小脑角区脑膜瘤鉴别,听神经瘤无钙化,囊变多,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肿瘤管内部分在内听道内中,内听道常常扩大。4.脉络丛乳头状瘤:常需与脑室内脑膜瘤鉴别,由于脉络丛乳头状瘤以青少年居多,而脑膜瘤以中年发病率高,所以,年龄因素在鉴别诊断中应予考虑。

参考文献:

[1]朱长庚主编.神经解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

[2]蔡文琴,李海标主编.发育神经生物学[M].科学出版社,2015.

[3]刘斌,高英茂主编.人体胚胎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10

[4]王婷.脑膜感受免疫信息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6

论文作者:王桂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  ;  ;  ;  ;  ;  ;  ;  

26例脑膜瘤的CT与MRI影像表现论文_王桂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