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探讨家长自我建设在儿童孤独症中的应用,对其言语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行为的影响。方法:对20例3~5岁孤独症儿童家长进行自我建设,强化家庭疗育比重,训练前后予ABC量表及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估。结果:干预后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中的各项指标都有提高,总发育有明显改善(P<0.05),儿童ABC量表分值均有明显降低。结论:家长自我建设在儿童孤独症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家长自我建设;儿童;孤独症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0-0288-02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狭隘的兴趣及重复刻板行为,常伴不同程度的智力、感知觉和情绪障碍[1]。由于孤独症呈慢性病程,病因不明,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给家庭、社会造成长期的沉重负担。目前在中国,孤独症的康复主体仍集中在机构,家长的康复观念及家庭康复仍十分有限,笔者对患儿进行评估后,在机构综合治疗基础上对家长完善自我建设,加强家庭康复训练比重,为孤独症的干预及治疗积累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例孤独症研究对象为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中心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接受系统康复治疗,在我院确诊为孤独症,年龄在3~5周岁之间,均符合美国精神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接受系统康复训练时间不少于12个月。
1.2 方法
1.2.1评定量表 研究前行为发育情况予以ABC量表进行评估,言语认知以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估。
1.2.2康复机构训练 ①行为矫正训练:通过ABA,结构化教学,图片交换沟通训练,行为强化治疗等等根据患儿核心症状及临床特征,安排最有利的治疗策略,有计划的进行密集的长期疗育,每周5次,每次40分钟。②语言训练:过口腔功能锻炼及启音博士系统辅助,建立自主语言,每周5次,每次30分钟。③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治疗师及家长共同进行,促进患儿,一周3~5次,每次60分钟。④药物治疗:吡拉西坦、小儿智力糖浆等辅助治疗。
1.2.3家庭疗育 患儿家长全面了解病情及治疗方案,了解疾病特征及预后,树立信心,与子女进行多方位沟通,加强患儿父母日常生活中与患儿沟通。同时进行指导,定期开展以培训班或座谈会形式,不断强化孤独症理论及治疗策略,强化在整体治疗过程中家庭疗育的位。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t检验。
2.结果
2.1 训练前后儿童ABC量表分值比较
从表1可见,综合干预后,儿童ABC量表分值均有明显降低,各项指标都有明显改善。
3.讨论
孤独症是对儿童的成长有严重影响的发展障碍,如果早期未进行干预或不系统干预,预后非常差,90%以上的患儿需终生照管[2]。即使自身有一定发展,但总的致残率相当高,几乎没有自己缓解的可能。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对孤独症开展康复治疗以来,传统的治疗方法仍以医院、机构为中心,常常忽视家庭这个关键因素,邹小兵的研究认为,以家庭为基地的短期结构化教育在短期内(约半年)有确切的疗效[3]。儿童康复目前强调医教结合,融合教育及家庭康复,所致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不停强化,引导家长接受正确的康复理念并积极配合。在我国目前这种医疗现状下,这种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加大康复治疗参与度,医院辅助家庭的模式能帮助患儿得到有效的治疗,家长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又能降低治疗成本,值得在临床推广。但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的家长仍把孤独症认为是一种器质性疾病,完全交由医院来治疗,恰恰忽视了孤独症作为一种精神谱系障碍,应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一样,由医生评估后,由自身或家人进行长期有效的干预及自控,儿童年龄幼小,更凸显家长特别是父母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光要完成患儿的个体训练,更应积极引导家长,传输正确康复理念及方法,将对孤独者患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静,徐秀.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发现的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23):1775-1777.
[2]香港,协康会.孤独症儿童训练指南[C].香港:协康会:1997
[3]邹小兵,邓红珠.等.以家庭为基地的短期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J].2005.13(2):98-100.
论文作者:李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孤独症论文; 儿童论文; 家长论文; 患儿论文; 家庭论文; 量表论文; 障碍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