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奴役——王小波小说论

反抗奴役——王小波小说论

李道柏[1]2004年在《反抗奴役》文中研究表明“奴役”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黑暗现象,“奴性”则是国民性中根深蒂固的顽疾。因此,“反抗奴役”便成了上世纪启蒙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命题。但是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这一命题在当代文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接续,直到王小波的出现。王小波做为一个体制外的自由职业作家,续陈寅恪、顾准之后,以笔为旗,进行着“自由反抗奴役”,“文学反抗奴役”的战斗。他以着特立独行的生存和写作姿态,承担起了这一命题的文学延续。 本文将追溯做为自由精神守望者的王小波的精神资源,并从叁个方面分析他小说中的“反抗性”。 第一个方面为“特立独行的反抗者”。王小波的小说塑造了一批特立独行的反抗者。盲从大众,神化大众,一直是鲁迅所警惕的。王小波同样反对在“大众”名义下进行的压迫。和鲁迅一样,王小波的笔下也出现了一批不随流从众的反抗者,而且有着许多鲁迅笔下人物所没有的新质。第二个方面是他对自然人性爱情的赞歌。消解并不意味着历史的虚无。王小波通过揭露扭曲变形的历史对正常人性的压制和摧残,凸现人性的高贵魅力。第叁个方面是小说狂欢化的叙事文体。王小波经常运用夸张、讽刺、比喻等艺术方法,以顽童般的视角,把奴役人的严肃场景打份成一出出的滑稽闹剧。同时他的幽默、活泼的叙事语言,显示着反抗者的机趣,让人们以一种乐观的姿态,去打破奴役的坚冰。 王小波小说所表现出的“反抗奴役”的精神特征,和他在小说艺术上的打破束缚、勇于创新的果敢相得益彰,其中追求“有趣”和对想象力的拓展是两个最为显着的方面。他的小说洋溢着虚构之美和奇谲的想象力。他的文体实验和叙述探索体现出一种抛开一切既定文学成规,无拘无束的自由叙事伦理。王小波的小说因此拥有了丰富精神维度——自由精神、理性精神、幽默精神、反讽精神和创造精神。

王瑶[2]2012年在《论王小波小说的黑色幽默》文中指出王小波在当代文坛上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出生于五十年代,但他的写作风格不仅跟五十年代出生的其他作家有着较大差异,在当代文学史上也有着极强的个性。他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小说中他常常以幽默的手法剖析社会、历史、文化、人性的阴暗面。通过细读其文本,本文从王小波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点——黑色幽默出发,以黑色幽默理论的历史发展状况与黑色幽默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表现为起始,逐步深入分析王小波小说中的黑色幽默。本文主要以后现代叙事手法、象征性情节寓意、王二形象的谱系化考察、主要人物的符号化意义等为切入点,对王小波利用谐谑的手法对小说母题——“荒诞”所进行的深化处理,做出了相应的阐释。最后,结合王小波的人生经历,本文探讨了其小说对存在意义所进行的追问、思考。笔者从小说对性爱与死亡、智慧与趣味、自由和理性等叁方面问题的反映,提出王小波小说以黑色幽默对抗现实荒诞的意义所在。

田玉功[3]2005年在《自由的诗篇》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的对象是王小波的小说文本,主体分为两个部分,即:王小波小说文本的思想内涵以及相应的艺术追求。 第一部分论述了王小波自由主义思想的内涵以及其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体现: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首先,王小波尊重和捍卫个人最基本的“食、色”权。这与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王小波的自身经历有关。在那个特殊年代中,个人的基本需求和欲望遭到否定。王小波通过对当时人们“食、色”的描述,回顾历史,反思人的生存状态。 其次,王小波高扬个人思想自由的大旗。在王小波的小说中,“王二”是思想自由的代表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打击,但是却像精灵一样在小说中翩翩起舞,自由的翱翔。与此同时,那些对自由追求者的打击和迫害的权利者和那些头脑简单愚蠢的下层人物受到的强烈的嘲讽和批判。 再次,与追求个人的自由相应,王小波无比强烈的反对和抨击“乌托邦”思想。王小波作品中,对“乌托邦”的抨击,一直是他魂牵梦绕的一个主题思想。 第二部分论述了王小波小说在艺术上的一个显着特点:对小说的诗化追求。这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那些自由主义者的艺术追求十分相似。 首先体现在小说文本的语言上,这在他早期的短篇小说文本中十分突出。王小波早期的小说虽然情节比较单一,线索鲜明。但他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以及现代汉语的精华,小说追求诗的审美效果,语言音韵和谐整齐,节奏强烈,婉转流畅,意象鲜明,场景优美如画。 其次,在王小波的后期小说文本中,更注意在小说的情节以及叙述层次上营造一种诗的美学效果。小说情节一唱叁叹,回环往复,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受;另外,在叙述层次上,不再像早期那样单一的叙述,而是一般都是双重的对歌式叙述,两者虚实并行,时隐时现,互相交叉补充,互相映照,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次,王小波的小说追求有趣,澎湃的想象力得到了天马行空般的任意驰骋,像一个个儿童的卡通世界。

韩袁红[4]2008年在《王小波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去承担批判的责任,与作为一个小说家去创造想象的世界,是王小波小说创作的两种精神原动力。因而,自由飞扬的艺术想象与敏锐深刻的现实批判之完美融合,就构成了王小波小说的主要美学特征。为了清晰的彰显王小波小说创作的这两种艺术风格以及二者的完美融合,本文根据王小波小说世界的不同精神维度,并结合其生平经历将其小说创作分为叁个主要的阶段,进而以此为线索对其小说创作进行了整体的描述和分析。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根据王小波青年时代的几部作品,结合他这一时期的知青经历,分析其早期小说创作。这些作品大多完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这些作品中,王小波初步表达了其小说创作的精神支点,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趣味,也预示了他此后的创作方向。《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可以看作是他较早的试图解释自我的小说,《猫》则是其深入思考现实世界的后续延伸。其他作品则分别呈现出对这两种不同小说精神的侧重。比如,《战福》、《这是真的》、《这辈子》(包括《最灿烂的阳光》)、《马丹丁》等篇,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感受和思考,而《绿毛水怪》、《地久天长》等篇则初步展现了王小波在残酷的现实之上营建其精神家园的希望和才华。王小波青年时代的这些作品所体现出的对自由想象与深刻批判的执着追求,显然不同于同时代大多数作家的审美观念。这些作品既可以看作是他特立独行之自由精神的文学表达,也可以看作是其独特文学追求的初步体现。论文第二部分分析短篇小说集《唐人故事》和中篇小说《黄金时代》。这是王小波小说创作趋于成熟的两部作品。它们分别体现了王小波小说创作的两种意趣,可以分别作为二者正式起步的明确标志。《黄金时代》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成长的个体对自我在现实中存在的思考,既包括对自我存在的诸要素的确认,也包括对一切影响存在的因素的辨认和抗争。《唐人故事》诸篇则寄托了王小波对小说艺术想象境界的追求。他以唐人传奇为依托,创作自己的故事,将那些传奇的人物与事件置放于古今贯通的时空中,叙述得流光溢彩,神采飞扬。其间充满了一种青春的热情气息。论文第叁、第四部分集中分析王小波小说创作高峰期的各部作品。第叁部分侧重分析王小波这一时期批判性的小说作品,包括他已经完成的中篇小说《2010》、中篇小说集《白银时代》、以及尚处于文稿阶段的《大学四年级》、《黑铁时代》、《黑铁公寓》等,后几篇作品在王小波去世后收入《黑铁时代》文集。在这些作品里,王小波以反乌托邦式的叙述方式,对现实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批判。第四部分侧重分析《青铜时代》,这部小说集包括了《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叁部长篇小说,都是驰骋想象的巨着。在这些作品里,王小波再次以唐朝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为故事主人公,驰骋古今,恣意想象,营造了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王小波的小说创作,既处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之中,但又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被当代主流文坛认可,也就一直没有被正式纳入当代文学史的叙述之中。这些小说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作者尝试运用的特殊言说方式。在小说中,王小波常常涉及对性、同性恋,甚至于虐恋等特殊话题的言说,这不仅是对常规的审美习惯的冲击与挑战,也寄托着他寻找新的话语方式的尝试和努力。死于华年的王小波,给我们留下了尽管不够丰富却具有足够冲击力的小说作品,这些作品的价值也许还有待重新估定,但它们带给当代文坛的冲击和震荡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陈孟娇[5]2015年在《黑色幽默的本土化书写》文中认为黑色幽默是一件舶来品,但是却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茁壮的果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思想文化领域复苏的时代,而黑色幽默的舶来,更为这复苏再增荣光。王小波是中国新时期文坛上创作风格另类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特立独行,他笔下的性爱、有趣、自由一直为人们所病诟,他的写作风格也与同时期的作家有着较大的差异,他是一个以自己的一生来诠释特立独行的作家。本论文通过对于王小波作品的精读细读,并结合以往对于黑色幽默以及王小波小说的研究成果,以王小波的创作为中心来探讨黑色幽默的本土化风格。本论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黑色”时代的幽默歌者,王小波叙事最有魅力的部分产生于文革的时代语境,而文革时代是一个物质贫瘠、精神匮乏、充满专制与荒谬色彩的贫困时代。王小波却直面时代的困境,作为一个自由而幽默的歌者,在嬉笑怒骂的文字中放入对于时代沉重的思索。第二部分从传统与现代传奇的有意戏仿、民族与历史寓言的别样改造、文化与语义的违反与曲折这叁个方面论述了黑色幽默的本土化风格。第叁部分论述了王小波黑色幽默的本土化意义,王小波的黑色幽默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性、历史性,而他的黑色幽默没有像王朔一样流俗于油滑,又不同于其他老作家例如王蒙、高晓声的带有着传统的“怨”、“刺”味道的幽默小说。王小波是西化得很彻底的作家,他的黑色幽默既有吸收海勒、卡尔维诺的特点,又立足于他自身的本土环境,而他所宣称的自由、爱、智、趣等价值为文学中黑色幽默的发展拓宽了疆界、提升了境界。在他之前的黑色幽默多着眼于语言的表层或者情节的安排,而王小波上升到整个民族和历史、国民的性格、人性的弱点,所以他提升了黑色幽默的品味,做到了真正的本土化。

兰晓胜[6]2010年在《王小波杂文修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小波作为一个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作家,其受关注的轨迹却颇具戏剧性。现有的王小波研究成果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重现象,轻文本;重小说,轻杂文;重思想,轻文体。针对这样的研究现状,本文将从王小波杂文的话语修辞研究作为切入点,综合应用修辞学、叙事学、文体学等理论把研究重点回归于王小波杂文的文本之中,从文本细读中提炼发现王小波杂文创作的一些内在规律。王小波的杂文对于中国社会的主流常识系统具有显在的颠覆力与震撼力,他的杂文创作和小说创作有共同之处,因此用小说叙事修辞理论来解读他的杂文应该是可行的,王小波杂文中大量使用戏拟、反讽、冷叙述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的应用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其思想,达到其所追求的“有趣”的文体美学。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把握王小波杂文创作的特点的同时,认识到王氏杂文文本的复杂性,为王小波研究增补善益。

参考文献:

[1]. 反抗奴役[D]. 李道柏. 江西师范大学. 2004

[2]. 论王小波小说的黑色幽默[D]. 王瑶. 暨南大学. 2012

[3]. 自由的诗篇[D]. 田玉功. 扬州大学. 2005

[4]. 王小波小说研究[D]. 韩袁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 黑色幽默的本土化书写[D]. 陈孟娇. 辽宁师范大学. 2015

[6]. 王小波杂文修辞研究[D]. 兰晓胜.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反抗奴役——王小波小说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