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和审美规律谈粤剧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粤剧论文,若干问题论文,规律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刚从“文化大革命”的文化专制下解放出来的粤剧,曾经红火了好几年。接踵而来的却是城市观众一年年锐减,以致许多粤剧团相继跌进了“多演多亏,少演少亏,不演不亏”的窘迫境地,甚至一些大剧院、名剧团也难以幸免。曾经鼎盛辉煌过的粤剧,骤然面临如此景况,始料不及的行内人,不禁惊呼陷入“萧条”、“低谷”、“危机”,并为此焦虑不已。有人更认为粤剧己成为“昨日黄花”和“夕阳艺术”,断言它的前途岌岌可危。
于是,抢救、改革、振兴粤剧的问题被突出地提出来了。抢录保存传统剧目,尝试各种艺术改革,设立振兴基金,正视寻找市场,以至于开出道道单方……毫无疑问,这些努力都是有益的,但时至今日,尤其在城市里,并未出现如人们理想的那种大转变、大改观。在这种情况下,认真地多方面地作一点深层的冷思考,就显得尤其必要了。本文拟专门从艺术和审美规律上探讨一下有关粤剧的若干问题,作为一孔之见供人们参考研究。
一、粤剧是民族戏曲艺术的精华之一,历史证明一种成熟的艺术是不会轻易失灭的
粤剧目前碰到的困难,很容易使人产生困惑,以致自轻自贱,忘却了艺术规律的作用。曾经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把传统戏曲、诗词甚至“五四”以来的小说和30-40年代的电影形式,通通归为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产物,认为它们都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了。影响所及,也就出现了认为粤剧已经“过时”种种说法。因此,从艺术规律上认真探讨一下如何认识和评价粤剧艺术,也许属于老生常谈,但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包括粤剧在内的众多地方戏曲,是我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艺术智慧和品格的结晶,也是人类戏剧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是我们民族引为骄傲和自豪的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精华和瑰宝。粤剧和京剧、越剧、川剧等著名地方剧种一样,在几百年之久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心血的滋润,经验的积累,反复的雕磨,终于巧妙地水乳交融地把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以至杂技、魔术等等多种艺术元素融汇于一台,发展成今天这样一种高度综合的戏剧艺术形式,不仅在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同时也以它特有的音乐唱腔特色,在地方戏曲中别具一格,并成为岭南地域文化艺术的重要体现、重要象征和重要标志。这样认识和评价粤剧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我以为一点也不过分,而是对事实、对历史和对艺术的尊重。像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广泛影响和极高文化价值的剧种,断言它已成为“昨日黄花”,如今正从黄昏走向暗夜,是否有经得起推敲的根据呢?
艺术史告诉我们,一种成熟的艺术是不会轻易失灭的。艺术是人类特有的而且是特殊的精神创造,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那些原始的、简单的、粗野的艺术,逐渐被淘汰而消失,但其中有价值的艺术经验、技巧、手法和有审美意义的表现方式,仍然被保存继承下来,并作为再创造的重要元素。而当一种艺术经过多少代艺术家无数次的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和革新,结构出独立完美的表现形式,积累了独特丰富的艺术技巧和手段,能自如地表现各种生活内容和情感内容,并产生出特有的巨大美感作用的时候,那就意味着这种艺术已经成熟。艺术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载体,成为可以跨时空地被人们反复欣赏的特殊审美品种,更成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智慧和精神财富而被珍视、保存和传播,而不管它是产生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西方的油画、我国的国画历经千百年,至今仍显示着生气和活力;唐、宋格律诗词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其中的名篇仍千古流传,作为诗歌形式之一也被后人不断地采用;芭蕾舞、交响乐诞生后,其经典作品几百年来一再被搬上舞台、银幕和音乐殿堂,历演不衰,不但没有因为人类已进入外太空而泯灭,还成为当今音乐舞蹈家钟情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这些都是艺术史上难以磨灭的事实。
达到了高度综合和高度完美的粤剧,早已是一种成熟的艺术。我想可以同样预言:它和上述其他成熟艺术一样,不仅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和明天!
二、粤剧艺术的长远生命力在于它的形式美,而艺术美是常新长青的
粤剧没有成为“昨日黄花”,还可以进一步从它的形式美得到证明。艺术的形式美问题,如果说过去较少进行深入探讨甚至被疏忽的话,现在就有加以注意和重视的必要了,因为这是观察分析任何一种艺术的价值和存在意义的重要关键。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最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人的审美需要又是极其多样和异常微妙的。人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创造中,正是不满足于生活中已有的属于社会范畴的美和自然界的天然美,才孕育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跳舞、曲艺等种种艺术美的创造,并催生了姿彩各异的样式、风格、流派及万紫千红的各类作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审美需要。因此,艺术美在满足人类最高层次的心理、精神需要方面,是生活美和自然美无法取代和难以达到的。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美将与人类同在,是永恒的,这就是它的巨大人文价值。
包括粤剧在内,艺术美都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即不仅它的形象内容所体现的美可以被欣赏,其形象形式也可以作为美而被单独欣赏——尤如欣赏桂林山水、黄山风光或天边彩霞、雨后长虹那样,这就是美学上所称的形式美。艺术在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同时,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形式。特别是成熟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旦被创造出来,甚至包括其中的某些形式元素,就都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美的品格,这在造型艺术、视听艺术和表演艺术中尤为明显。很多时候,人们可以忽略艺术的特定内容,而专门喜爱某个剧种、乐种、画种或舞种,更有是专门欣赏其中的某种声腔、某段旋律、某部分色彩造型或某个舞段的美,就像欣赏一截梅花弄疏影,一枝红杏出墙来。尽管在具体作品中,形式是为了表现内容而存在的,但形式美的特性及其多样性,却是构成艺术的不同品种和样式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了姿彩各异的形式美,不同的艺术品种和样式不仅无法区分,连它们能否存在都成了问题。还要提及的是,艺术的形式美不是一个纯粹的形式问题。它的产生,不仅和反映特定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更和特定民族包括不同群体的审美心理、审美追求、审美习惯乃至不同地域的语言、环境、风情血肉相连。因此,艺术的形式美往往首先被特定的民族及其不同群体所熟悉、所欣赏和喜闻乐见。这些都是艺术美的重要规律。
粤剧同我国其他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一样,在形式构成上,不仅把多种艺术元素高度综合地融于一体,还创造了唱做念打和手眼身法步及这“四功五法”中无比丰富生动的表演程式,更创造了以梆黄、西皮为主,并吸收深化了广东地方的南音、龙舟、木鱼、咸水歌、粤讴以及多种优秀乐曲歌曲的独有声腔体系,从而在戏剧之林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是在粤语地域孕育产生的,因而又带有珠江流水的畅快秀丽和广府田园的春光翠色,具有浓郁的岭南风韵。几百年来,粤剧艺术在不断发展、成熟的演进中,主要就是以这种形式美特别是它的声腔美,感染、熏陶和吸引着一代代岭南人,并由此形成了对粤剧的审美爱好和审美心理传统。乃至现在,仍有多少人一听到那优美的唱腔,就为之陶醉、为之倾倒,成为戏痴戏迷和发烧友的也大有人在,其中还包括了青少年。更不用说身处异国他乡的许多海外粤人,只要听到那熟悉的粤味曲调旋律,就宛如喝故乡水饮家乡茶般如痴如醉,也似他乡遇故知般亲切温馨,思乡心理因之得到极大的填补和满足。由此可见,形式美是粤剧作为剧种艺术的长远生命力所在,缺少了这种特有的形式美,粤剧就将无所依归以至丧失它的存在意义。
世间的事物,不论是社会的自然的或精神的,只要是美的,就会获得一种较为稳定的存在,尤其是事物的形式美,有些甚至是超稳定的,在艺术上更是如此。这种稳定性,甚至是以百千年计算的。因为事物的美,形式的美,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定势,一旦定型,就会成为美的品种而被人们长期反复地欣赏,正所谓“百看不烦,百听不厌”。同样,粤剧的艺术美包括形式美,也是常新长青的,除非它丧失了美的品格。所以,忧虑担心粤剧是否行将没落,我认为还为时尚早,大可不必。
三、粤剧艺术的一时“萧条”主要是非艺术因素的作用,原因不在粤剧自身
既然粤剧属于民族戏曲艺术的精华,又有着辉煌的过去和长远的生命力,为何当今却陷入了“萧条”?对这一现象怎么看,以至如何估计粤剧的现状,的确需要作一些深入研究和客观分析,以避免认识上走进误区。
粤剧目前面临的困难,正如前面所述,决不是它自身引致的,我以为原因主要来自非艺术因素,也就是它的生存环境发生了超出人们预料的巨大变化。从70年代末开始,当代中国真正起步迈向现代化,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大变革,包括艺术在内的整个文化的环境、结构、功能、手段和需求等等,也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转变。这突出表现在从服务于阶级斗争的政治性文化向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精神性文化转变,从事业性的福利型文化向产业性的市场型文化转变,从单品种的垄断性文化向多品种的竞争性文化转变,从制作传播手段落后的传统型文化向以高科技为手段、覆盖面广大且快速传播的现代型文化转变……正是这种大转变,把各种艺术都推入了激烈的竞争,反过来也就形成了对某种艺术的无情冲击,以致哪一个艺术品种都难以再独领风骚。粤剧在经历“文革”结束后的一度兴旺,随即面对观众日渐减少的困境,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承认这一现实,对钟情于粤剧事业的艺术家来说,也许是非常痛苦的,但却是无法避免的。
然而,这仅是事情的一面,我们还应当看到另一面,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一面,即这种大转变,同时又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历史的又一次飞跃,也为文化艺术真正在平等自由的竞争中,更富于生气和活力地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正是这种大转变,有力地刺激、推动、促进了各种艺术在竭力克服困难中争生存争发展争繁荣,从而使得整个文化艺术,呈现出过去少有的丰富多采,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从此摆脱了往昔的贫乏和单调,有了更多的选择,以满足各自不同的审美爱好,这又是我们应当举起双手欢迎的。正因为如此,近些年出现了一种颇有意思的奇特现象:一方面,也许由于思想准备不足或未调整好心态,各个艺术门类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在惊呼自己遇到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事实上——如果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平心而论,许多艺术品种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以至技术规模上,较之过去又都得到了更为蓬勃的发展,如全国电视剧生产每年以数千集计,长篇小说出版也以数百部计,各类艺术节、大型文艺晚会争妍斗丽,各种美展交相辉映,各个乐坛异彩纷呈……就粤剧而言,如果抛开单纯以观众的一时增减作为参照系这种并不科学的判断方法,就可以看到,粤剧艺术在总体上也有了显著进步:新创作的优秀剧目不断涌现,远超过建国后的前30年;导演作用受到更大重视,艺术上已更为规范;唱腔音乐创作有了新的发展,显得更为丰富;舞台美术和舞台技术更有长足的提高,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经历着这场大转变的人们可以实际感受得到的。
充分了解文化艺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大变革而发生的大转变的意义,包括它对各种艺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客观估计处在这一大转变中粤剧艺术的现状,是思考粤剧如何更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不致于因失却昔日的某种辉煌而悲观丧气,也才能沉着冷静并有信心有耐心地在新的经济、文化环境中,积极探索寻求自我发展的新天地。
四、艺术改革不能混同于社会改革,粤剧艺术的改革必须是谨慎的、合乎规律的和渐进的
粤剧作为表演艺术和动态艺术,它本身就是在漫长的不断改革中发展的完善的成熟的。面对现时的困难,瞻望未来的前景,人们也就很自然地甚至急切地提出了改革问题。作为事业、行业或产业,改革当然包括许多方面,这里只着重谈一谈艺术上如何改革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大改革大开放时代,而且在短短的20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种氛围中,很容易产生把社会改革的要求、措施和方法,机械套用于粤剧的艺术改革。因此在认识上,第一要紧的是必须避免把艺术改革混同于社会改革。社会改革首先是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而艺术改革主要是精神的,首先又是审美的,这是两种不同范畴、不同规律的改革,一旦混同,不是事倍功半,就是功亏一篑。所以,在考虑、规划粤剧的艺术改革时,是否有两种情况须要加以注意:一是不宜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革,扬弃计划经济而采用市场经济,以家庭联产承包制取代“一大二公”的公社体制,都是脱胎换骨的大变革,但艺术改革不能这样,如果为了争取上座率,把粤剧改革成非驴非马,甚至不再姓“粤”,那就适得其反,连喜爱粤剧的观众也被赶跑,因为这种脱胎换骨违背了审美规律,最终连剧种也可能被葬送,这是有过历史教训的;二是改革不宜急进,社会改革往往较快见效,特别是改革性变革,有时十天半月就可以翻天覆地,但属于精神性的艺术改革,却需要艺术家的反复酝酿、选择、提炼和雕琢,需要考虑如何在保持艺术自身的独特性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需要适应接受群的审美要求和审美习惯,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故一招一式或一段唱腔的改革能否成功,是一个不断继承、创新和长期积累的过程,一口吃个热煎堆式的急进改革,常常是欲速则不达,因为这也违背了艺术创造的规律。
美是艺术的天性,尤其成熟的艺术,具有着完整、完善因而更为完美的形态。对它的任何改革,都必须是谨慎的、合乎规律的和渐进的,不这样就容易造成对艺术美的损害和破坏。粤剧属于成熟艺术,在这一点上自然也不应例外。那末,以粤剧现时的艺术状态,有哪些需要改革的呢?我以为以下几项是可以考虑的:一是在剧目样式上,要改变较长时间以来多以正剧、悲剧为主的状况,努力增加喜剧、悲喜剧品种,使剧目样式多样化,以满足观众不同的精神需要,尤其在太平盛世,这种需要将会日益增长,而剧目样式的单调,不但难以满足,还会导致剧种的萎缩;二是在表演行当上,要改变生旦对手戏在舞台上的长期垄断,让丑生旦、武生旦等行当也能一展风采,使观众能领略多一些各具特色的表演艺术美,而不要老是两副脸疍,也可以说是适当恢复粤剧传统的“六柱制”或“四柱制”,这也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展示粤剧在表演上丰富的艺术美;三是在整体表演上,要改变长期积习的缓慢拖沓的节奏,包括剧本要精炼,唱、念、做、打都要较大地加快节奏,在艺术上节奏也是一种美,包括舒缓的节奏美和畅快的节奏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促使人们更乐于追求畅快的节奏美,而厌烦那种令人沉闷的缓慢,这种整体节奏的加快,当然不是意味着要打破内在的高低、强弱、松紧和快慢,那是要加以区分并在表演中注意协调的。这些都是个人的粗浅看法,粤剧在艺术上还有哪些需要改革,我相信行内艺术家会有更为细致切实的研究和试验,并为此作出辛勤的努力。
五、粤剧必须坚持自己的艺术本色,并以此在市场竞争中开拓新的美好前景
粤剧的发展前景,前面的论述中其实已作了基本的分析和估计。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持悲观态度,当然也不盲目乐观。
预测和展望粤剧的前景,无须悲观的理由在于:我相信艺术规律和审美规律的巨大作用,这是其一;党和国家有保护、支持、弘扬包括粤剧在内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坚定政策,这是其二;我国我省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和市场经济的活力,为粤剧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遇,这是其三;社会和文化的大环境越来越宽松自由,为粤剧艺术家们发挥创造智慧、施展艺术才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是其四。这一切,对于粤剧的未来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而且是长期起作用的条件。
观众问题大概是人们担心粤剧前景堪虞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少了观众就少了市场,也就少了剧种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物质条件。现在粤剧还拥有珠江三角洲和粤西的一片蓝天沃土,但随着农村的逐渐城镇化和信息化,尤其是电视机进入了万千农家,这一片蓝天沃土也难保无虞。从长远看,这又是不可盲目乐观的。为此,就须要有强烈的观众意识——不是坐等观众,而是千方百计适应、培养、争取观众,不要期望所有人都来看粤剧,但要形成并保持一个不断层的观众群;须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文化市场中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包括善于营销和占领市场,在竞争中争取观众,在争取中扩大市场;还须要有强烈的奋斗意识——争取培养观众要准备长期奋斗,参予竞争也是艰难奋斗,只有奋斗才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主要的关键是粤剧要坚持自己的艺术本色,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创造更多的受观众喜爱的优秀剧目(包括传统剧目的的再加工再提高),造就大批优秀的乃至大师级的表演艺术家,这是感染、熏陶、培养、争取一代代观众的唯一法宝,也是参予竞争、占领市场的制胜战略。道理不难懂,贵在粤剧工作者都能横下一条心,为此而不息奋斗。那样,就一定能在市场竞争中开拓新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