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复读生”现状的分析与理论思考--评“重复阅读是教育资源的浪费”_高考论文

关于“复读生”现状的分析及理论思考——兼评“复读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资源论文,现状论文,理论论文,复读生论文,兼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8月以来,由高考引发的“复读”现象似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媒体不时刊载有关“复读”的文章,褒贬不一。其实,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复读现象便一直相伴随,去年以来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是因为高分复读现象较为突出。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以及高考年龄限制的取消,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以及“知识的升值”,可以预见,复读生的群体不仅会长存下去,还有扩展的可能。如何正确评价复读这一社会现象呢?笔者通过对复读生这一群体的调查研究,以为不论是高分复读,还是低分复读,都应加以肯定和支持,在此略陈管见,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一、关于复读生的现状分析

笔者主要采用询问、访谈等方式,了解了武汉市的几所学校复读生的情况,另外从报刊杂志上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复读生的人员构成,按落榜及复读原因划分,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因录取学校不理想而复读者

相对于以往的复读生而言,近两年的复读生呈现出一个新的特点,这就是高分者渐增,尤以2001年为最。以湖北省为例,2001年约有5000个招生计划未及时完成(主要是大专和高职),不得不向社会征集志愿,进行补录(注:钱忠军:《高分考生缘何复读》,《长江日报》2001年10月14日12版。)。这5000个名额基本上是被已录取的考生所放弃。不难推测,这5000个放弃了上学机会的考生大都选择了复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录取学校不理想。武汉市某重点中学的一个复读班,580分以上的有十几人。这些高分复读生大都是学校的拔尖者,有的学生自幼便立志非重点大学不上,可十几年苦读,却由于志愿填报不当而功亏一篑。新洲三中的一位600多分的考生,第一批第一志愿填报的是清华,第一批的其他志愿填报的也都是重点大学,结果他被一所二类学校录取,不得已选择了复读。一般来说,复读生的高考分数以本科线上下居多,其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因为复读班大都划有分数线,根据分数来决定收费的多少以及录取与否;一是因为分数差得太多,复读再考的成功率不高,一般也不会复读。也就是说复读生中大多数本可以上大学(当然包括大专、高职)的,但他们愿“屈就”,用一位复读班的老师的话来说,复读生“大都是些不服气的”。

2、平时成绩突出,临场发挥失常者

这样的考生在复读生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由于心理、生理、临场状态、考题风格、高考信息误导等方面的影响,他们高考发挥失常。应该说,他们的高考失利具有偶然性,不能代表他们的真实实力。俗话说:马有失蹄,人有失足。何况高考又是关乎一生前途的大考。从这种意义上说,高考是残酷的,其残酷性绝不亚于足球赛中的靠点球决胜负。有的考生平时成绩相当优秀,可一走上高考考场,便紧张得难以自己,有的脑子里更是一片空白。某重点中学的一位考生,平时的成绩一直在快班中排名前几名位,可高考前兴奋过度,彻夜未眠。如果说人的应激能力使她还能勉强应付上午的考试的话,那么这种应激能力下午便大打折扣了,再加上中午又是紧张的复习,下午又是高温条件下总分300分的大题量综合考试,导致她几乎支撑不下去,最后高考成绩离本科线还差两分。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有的考生高考时正发着39度多的高烧,有的因为堵车,赶到考场便闻铃声,以致心里一直静不下来,有的女生来了例假,等等。

3、平时不努力,落榜始着急者

此类学生在复读生中也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类,其中不乏天资聪慧者,尤以男生居多。童年、少年时的贪玩,使他们先天不足,等到上高中甚至面临高考,要选择人生之路了,他们才翻然悔悟,然而为时已晚,复读便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此类考生中也不乏大器晚成者。

以上的划分只是一个大致情况,有的考生兼有几种情况。此外,在复读生的群体中,还有的是因为早年家境贫寒或生病而辍学,他们为圆自己少年时的大学梦,或放弃自己正在经营的生意,或辞去已为自己挣够了学费的工作,走进了复读班。清华大学的一位学生,念高中时,尽管学习成绩优异,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为了支持弟弟高考,放弃了自己高中的学习,南下打工。几年后,弟弟顺利考上一所军事院校,他遂参加了一个复读班的学习,当年便考上清华。可以相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其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类似这位清华学子的青年在以后的复读生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增加。我国自2001年始放开了高考资格的年龄限制,这无疑有利于这一类复读生的圆梦行为。

由于有的学校不招复读生或不招外校的复读生,有的学校不办专门的复读班而将复读生插入应届班,一些民办私立的复读班应运而生,招收复读生的重点中学更是人满为患。许多复读生不得不到远离自己家庭的学校甚至跨地区、跨省的学校学习。

经过高三的人们想必都不会忘记高三的紧张和压力。然而,相对于最后冲刺的高三学生来说,复读生的紧张和压力则更具份量。首先,他们的精神压力更大。高考失利,使他们遭受了人生第一次较大的挫折,这对于他们这些父母的掌上明珠来说,在已考上大学的昔日同窗的欢声笑语中,沮丧之情可想而知。同时,他们不仅因为复读给家庭造成了新的经济负担,更由于高考失利以及前途叵测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深层的忧伤和焦虑。那些与应届生一起学习的插班生,还有一种自卑心理。一位复读生这样告诉我:“我感觉自己好象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但又没有退路,只能艰难地往前走。”他的话也代表了大多数复读生的心态。

其次,他们的学习、生活大都脱离了原来的轨道,多了许多负重涉世的苦涩。从复读生的就读学校来看,大都离开了原来的学校,到外校住读。其原因除了前面所述之外,还因为以下两点:一是父母担心原来的学习、生活环境容易使他们触景生情以及由此给他们带来压抑感。二是为了给他们找一个更好的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生活一切自理,这都需要从头开始学习、适应。个中的艰难苦涩可想而知。

再次,他们学习更为刻苦。几乎所有复读生的父母及老师在告诫他们的话语中都有4个字,这就是“卧薪尝胆”,这其实也是复读生自己的心声。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复读生的学习更为刻苦。许多复读生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一心闭门读书。

如此紧张、更具压力的学习和生活,对复读生的身心都是一种考验。一位今年考上大学的复读生告诉我,一年的复读生活,使她瘦了20多斤。并非所有的复读生都能坚持下来,几乎每个学校的复读生都有中途退学的。

最后,因“复读”而考进大学的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刻苦程度和心理健康这三个方面一般较强。笔者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已考进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院各5名复读生的情况。前者是重点大学,后者是二类大学,应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访谈就8个选择性问题,以“你认为某某同学在以下方面与周围同学相比如何?”的提问方式,向与这10名同学熟悉的同学、老师进行调查,在调查结果取平均值的基础上汇总于表1:

表1 10名复读生在不同选项中的分布情况汇总表 单位: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这10名复读后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与人相处方面、学习刻苦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都比较好。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笔者在访谈时还举了“丢过自行车没有?”等6个方面的例子。其中有两个同学丢过自行车。他们的处理方法迥然不同,但我以为都表现出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一个是马上去四处寻找,一个是马上去买了一辆新车子,两人都没有沉浸在烦恼之中。

复读生之所以在以上三个方面表现出色,是因为他们不仅在人生的路上已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挫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挫折面前挺了过去,战胜了挫折,他们更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

二、几点理论思考

(一)从实践“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我们对复读这一介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社会现象理应加以肯定和支持。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出版《学会生存》一书以来,书中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这三个基本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倡导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现已成为具有世界主导性的教育理念。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纷纷制定相应措施,在实施上述理念上下功夫。当然,各国学者对上述理念的诠释或引申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使不同年龄的人都能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以改善人类的品质,使高等教育有益于整体社会。

我国政府亦在致力于构建社会化的、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在非义务教育这一块动作尤大。近几年高考连续大幅度扩招,2001年全国统一高考不设年龄限制,更是在此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举措意味着:今后的大学校门,将随时为想上大学的人敞开。它将使那些因家境贫寒而不得已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改去打工的殷殷学子不难重圆旧梦,也使那些少年厌学,到青年甚至中年始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人们有了重续学缘的机会。选择复读,系统地梳理自己的知识以迎接高考,将是他们的必然选择。为此,社会对复读这一介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社会现象理应加以肯定和支持。

(二)肯定复读再考是对“一考定终身”的必要补充和修正

高三学生经过十余载寒窗苦读,幼时梦想,少年壮志,均系于七月一考。尽管人生成功之路千万条,但无庸讳言,高考是这千万条中最为直接、清晰的一条。从这种意义上看,高考可谓是一考定终身。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择优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公平竞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弊端之一,这里所选择的“优”只是考场上的一时之“优”,而视考生的平时成绩于不顾。客观的说,一个人的学识绝非一考所能有效地检验出来的。由于受身体、心理、考场气氛以及生理节律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考场水平发挥的如何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少考核、选拔均采取平时成绩加考试或初试加复试抑或推荐的方法。可要想在全国范围内采取这些方法,既难以操作,又容易弄虚作假,很难保证其公平性,两害相权取其轻,只能以一考见分晓。虽然国家实行了保送生制度(实行这一制度当然还有德才兼备因素,但实际上是以成绩为主),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弄虚作假现象屡禁不止,以致保送范围和人数一再压缩。

由于高考的种种弊端,有的学者呼吁借鉴美国的SAT考试和ACT考试(注:孙崇文:《SAR考试:高考制度改革可资借鉴的一面铜镜》,教育发展研究会,第7期。),这两种考试都是一年多次。我国自2000年开始,在一些地区实行了一年两考,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高考制度一定会渐趋完善。但在上述条件尚待改进的今天,给落榜生以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便显得十分必要。国家在前几年便已取消了对复读生“另眼看待”的政策,充分体现了高考的“三公”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肯定复读再考,可谓对“一考定终身”的补充和修正。这不仅给了那些因临场发挥失常而落选的考生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也可以进一步调动那些潜质不错但醒悟太晚、落榜始着急的考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利于国家的人才选拔,也有利于良好社会学习风气的形成。

(三)选择复读是考生合理的权利,体现了他们的一种更高的追求。尊重考生的复读选择,是社会应有的崇尚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的文明风尚。

首先,选择复读,是高考的“三公”原则及国家相关教育法规赋予考生的正当权利。从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的经验来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并不只是适龄青年入学率的继续增加,而是愈来愈多的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为了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多次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教育。我们国家亦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向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敞开大学之门(当然包括落榜的复读生)自2001年起已开始实行,种种对复读生的责难理当因法而止。

其次,走进复读行列是需要勇气的。几乎对每一个复读生来说,复读绝非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从高考失利或录取学校不如意,到决定复读,这中间所经历的思想斗争是极其激烈而复杂的。对于绝大多数复读生而言都有一段痛彻心肺、以泪洗面的日子。十余载寒窗苦读,却换来了这样的结果,在高考成功的同学一身轻松、欢声笑语的氛围中孤独地品尝失败的苦酒,其挫折感可想而知。对挫折的反应从来都是双重的。“逆境出英雄”固然并不少见,但遭挫折而一蹶不振也大有人在。巴尔扎克说得好:“苦难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进取者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高三的日子毕竟是紧张而难忘的,以至人们称之为摧残身心的高三。放弃不太理想的大学、大专或高职,再去走那么一段铭心刻骨的路,对身心都是一种压力和考验,绝非每一个人都能承受。可以说,走进复读行列是需要勇气的,其行为本身就是对命运和自我的一次挑战。尤其是那些考分较高或家庭条件及未来就业条件好的考生,舍弃平坦的人生之路不走,而选择复读这样一条坎坷道路,其志是可称道的。

三、考生尤其是高分考生复读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吗?

综上所述,无论是落榜生复读还是其他年龄段的成年人复读,都是应当充分肯定并予以支持的。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人们对复读生不理解,主张对高分复读生加以限制甚至歧视复读生的社会心理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对复读生的责难仍屡见报端,有的大学招生办人员明确表示在同等条件下,绝对优先录取应届生。有的中学为了保证升学率,极力反对高分考生复读。种种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无疑都加重了复读生的压抑感。这些责难最为集中的一种意见是:听凭考生尤其是高分考生复读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尽管本文的几点思考事实上已对此作了回答,国家也早已取消对复读生“另眼看待”的政策,但这里仍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代那种重共性而轻个性的弊端,让人们的个性充分得到张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个性与创新能力密不可分。尊重考生的复读选择,正是尊重个个意愿、以人为本的体现。在当今倡导注重创新性培养并由此倡导勿轻个性的大环境下,我们决不能再把人为的计划强加在人们头上。近两年来,本科毕业生尚且有相当比例放弃就业而专事考研,遑论高中生复读?

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因为许多省市的高校因考生弃权而不得不重新补录,有的甚至没完成计划,民办高校尤甚。这种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中国想上大学的适龄青年有的是,这些学校尽可以降分录取。不论分高分低,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同时,我们为什么不从这些学校本身及其他方面去找原因呢?

需要补录和没完成计划的学校主要是一些高职、大专(民办居多)。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显然低于普通高校,在就业的机会方面逊于普通高校亦不容置疑,但是在收费方面却少则八千,多则一万出头,这还不算住宿、生活等费用。这让那些工薪阶层的子女如何能把四年坚持下来?或许有人会说,这一块主要是针对收入相对较高的阶层。岂不知不少收入较高的家庭宁愿把孩子送到国外,也不愿就读高职、大专。原因有二:一是出国留学至少可以较快地掌握一门外语;一是国外读研较国内容易,发展前景较读高职、大专好得多。

除了高收费的原因之外,高职、大专所办专业、层次以及应用性、技术性、职业性等方面并不对路,也是导致这些学校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许多高职、大专等同于压缩形的“本科”,却不在“职”、“专”上做文章,这样虽然在“面”上宽了些,可又怎么能在以后的就业上去和普通本科生竞争呢?凡此种种,皆无因此而委过于复读的道理,更不应对复读生有丝毫的歧视。

标签:;  ;  ;  

对“复读生”现状的分析与理论思考--评“重复阅读是教育资源的浪费”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