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结构升级_农产品论文

论农业结构升级_农产品论文

农业结构升级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结构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结构调整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农业市场拓展空间相对缩小,农民收入刚性攀升动力不足。为适应这种阶段性变化,全国各地纷纷启动了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笔者以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必须从现有的农产品供求格局出发,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向高品质、高档次、有特色和成规模的方向升级,进而带动现有农业存量结构较大规模的调整和优化。

一、农业结构升级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我国农业正在进入一个必须讲究质量和效益的竞争时代。在农产品需求不振、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推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内在层次和结构升级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达到农业结构新的均衡与协调。

1、农业结构升级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暂时性、区域性、结构性的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或正在形成,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与市场约束加强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那种以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为目标,曾经在80年代与90年代前期支持农业快速发展的一批老增长点,已趋于平缓或衰弱,这就决定了必须加快农业结构升级,打破既有的低层次供求平衡,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问题,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在农业发展新阶段,我们必须在农业结构升级这个内生因素上为新一轮农业增长提供空间,培育新的农业增长点,以增量调整带动和促进存量调整,以走出农产品市场拓展空间相对缩小,农民收入刚性攀升动力不足的困境。

2、农业结构升级是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需求下降,农业生产明显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一方面,农产品的国内竞争日趋激烈,拓展空间缩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优质化程度不高,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速度都大大快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并突破了国际市场价格或持平,因而在国际市场上也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 的临近,国内外两个市场逐渐融为一体,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也是不可低估的。因而,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加快农业结构的升级,再不能加剧量的扩张,做简单的“适应性调整”,必须淘汰市场约束强的低水平的生产能力,着力解决好由于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品质和档次上不去而造成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3、农业结构升级是提高农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类似“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农业结构层次普遍较低,在短缺经济时期,矛盾并不十分突出。因此,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大多着力于充分利用资源、追求产量的增长,以满足农产品供给不足,解决农民实现温饱问题。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长期走数量型增长模式造成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不能适应人们消费行为的变化,农业生产结构日益偏离需求结构,农民手中大量积压低质低档农产品,价格一降再降,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间不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出现了增产与增收的不同步。从一定意义上讲,推动农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积极推动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过程。新形势下要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必须通过农业结构升级,实现农业结构的高级化,摆脱低效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充分挖掘能够有力带动农业强劲上升的新增长点,推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农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与要求

农业结构升级是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业及其产品不断提高的过程。推进农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方向,应在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供应充足的前提下,做到“四个优化”和“四个提高”:一是优化品质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重;二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比重;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加工深度,提高深精加工产品比重;四是优化区域结构,提高优势产业的比重。

1、农业结构升级要优化品质结构。 当前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普遍存在着一多一少的现象,即质次价低的产品居多,滞销严重,而名优产品很少。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专用加工小麦、优质稻供不应求,南方早籼稻、东北春小麦积压严重,三元杂交猪供不应求,普通品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在这种供求格局下,农产品要实现高效益,就必须及时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增加农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使传统农业不断涌现出新的好产品,形成从量到质的突破,实现传统农业结构的升级。抓好农业升级,必须把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质农产品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抓紧淘汰低劣品种和落后的生产技术,把农业结构调整的着眼点放在优化品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上来。

2、农业结构升级要突出产品特色。 我国农业已从短缺状况迈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门槛,仅靠发展常规农业占领市场份额的潜力非常有限。与之相对应,特色越明显的农产品,其身价越高,越有吸引力和生命力,越具备市场竞争力。因此,向特色挖潜力、要效益是农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其一,要努力寻求地域差异、季节差异和市场差异,利用当地特色资源,采用特殊生产方式,开发特色农产品,并扶持与特色农业相配套的龙头企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之成为“拳头产品”。其二,对传统“地方特产”可以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培育成为特色农产品,并结合市场开拓创出名牌。要在传统的种养业基础上,依靠优特新品种和技术工艺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形象,促使农产品提升为市场名牌,增加特色产品的内在价值和附加值。其三,根据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发展不同档次的特色农产品,形成高、中、低档并举的格局,从而有效保持特色、特质和特价。

3、农业结构升级要提高加工档次。 以往的结构调整多以农业生产横向比例的调整为主,初级农产品发展较快,而加工升级的产品比重低,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关联度低。目前,我国农产品与加工转化之比为1∶1.2,而世界平均水平一般为1∶4,我们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从市场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要改变一般农产品“资源型、趋同性、低度化”的劣势,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这样既可满足消费者在温饱之后对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的需要,又可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延伸产业链条,使加工转化尽量向后道工序延长,不断拓展加工层次深度,提高产业档次,有效牵动市场需求。比如,粮食精深加工,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加快发展免淘米、饺子粉、面食半成品、速食面、面包、糕点、速冻鲜玉米等专用、速食、方便食品,从而大幅度提高粮食产出的整体水平。

4、农业结构升级要形成规模优势。目前, 一些地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也有闪光点,而农民增收却不明显,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种养。农业结构调整要提升层次,农业生产必须上规模,这样不仅能弱化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固有特性,提高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实践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不同区域依据各自不同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是实现规模经营的最佳选择。在促进农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要按照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和产业特点进行规划布局,想方设法搞好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抓基地、抓大户向千家万户延伸,通过扩大覆盖面来提高基地规模,形成产业优势。

三、农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措施

新形势下,要实现农业结构的升级,关键措施是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三个方面。通过机制创新,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提高市场在配置农业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强化科技兴农战略,利用新品种、新科技来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通过组织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组织管理和服务协调优势,不断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领导方式和工作职能的转变。

1、实施机制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是农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

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已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对农产品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优质化。在这种消费结构转变过程中,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再也不是政府所能确定的,也不是农民可以随心所欲的,而要由市场来决定,所以在推进农业结构升级中,必须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只有认真做好“市场导向”这篇文章,才能特色越调越明,档次越调越高,规模越调越大,效益越调越高,路子越调越宽。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研究市场。结构调整规划前要做好市场调研,摸清市场供求状况,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决定生产的取舍张驰,还要不断寻找、挖掘本地的新优势,发现市场空当,及时调整,及时补位。第二,要开拓市场。由于农民对市场的适应尚需一段时间的磨合,对市场反应高度趋同,就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多发展一些具有市场潜力和远期收益的新品种,并不断淘汰低劣品种,由被动供给转变为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结构调整的预见性,这样才能调出特色。要做好这项工作,应更多地发挥农民经纪人队伍的作用,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中介组织,造就更多的有市场眼光的农民“商人”。第三,要培育市场。农业结构调整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发育不足,因此要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等;积极培育技术、劳务、资金、信息等要素市场,通过市场关系的发育,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同时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市场运行规则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理顺农产品市场价格机制,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保证市场的公开性、竞争性、平等性。

2、实施技术创新,增加农业技术含量, 是农业结构升级的力量源泉。

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总量中技术要素的比重,及时地用新技术改造农林牧副渔各业,使其不断涌现出新的优质产品,形成一系列新的增长点,是加快农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一项有效举措。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力度。第一,对于适合本地发展的高新技术、增效技术,要大胆地采取“拿来主义”,千方百计地引进和推广,让先进科技成果扎根于广大乡村。第二,要对传统老品种进行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嫁接”。值得注意的是,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农业既不能盲目引进,也不能强迫命令,必须经过示范与典型引路,确保品种和技术的适应性、成熟性,决不能把技术风险带给农民,这是“引导农民调结构,指导农民学科技”的有效方法,否则就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第三,在依托科技力量上,一方面,要加强与外部技术要素的联系,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技术合作,依靠他们源源不断地输送新技术和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人员的作用,让他们进乡入村,直接参与技术承包,既进行了科技试验,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科技示范作用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这样有利于建立起一个科技、教育和经济采购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机制,以增强结构调整的后劲。第四,必须把科技真正交到农民手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发明白纸”,“科技上墙”,“科技集市”等一般化的教育培养方式已经落伍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分层次全面培养人才。对广大农户继续坚持“田头教育”,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有效益,形成自觉吸纳科技成果的内在动力,真正为农民打开一面知识和效益的窗口。对农民中的“智力型人才”,要下功夫培养成一批初中级的技术人员。对农村基层干部,要让他们先学一步,学深一步,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3、实施组织创新,完善政府管理, 是农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由市场决定产量,由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来决定品种结构和质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以袖手旁观,其实政府有许多无可旁贷的责任。特别是在目前体制转轨时期,市场体系不尽完善和规范,政府应该发挥组织优势,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农业结构升级的本领,努力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为农业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一,要转变观念,尤其是领导者要打开视野,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领导决策上突破束缚,正确定位,把组织职能定位于农户、企业和市场都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第二,要把工作重点从上项目、保速度上,转变到推进农业结构升级方面来,向结构升级要速度、要效益、求增长。政府要运用财政、信贷手段,直接参与解决那些投资风险大、技术升级周期长等市场难以调节的问题,对有利于农业结构升级的项目予以重点倾斜支持。第三,要搞好规划,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单靠一家一户的分散决策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和市场要求并不一致,这就需要统一规划和组织。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计划引导仍需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农林牧渔各业的发展方向和资金投向,通过政府投资支持农业新增长点的发展,加快升级步伐。对一部分“不想调”、“不敢调”、“盲目调”和“不会调”的农户,要借助组织协调的力量积极引导,不宜硬性干预。第四,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要充分调动部门、集体和个体多方面的力量,因地制宜建设市场,及时提供信息,加强技术指导,组织储运销售,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降低结构调整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克服结构调整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和分散性。第五,要给农业结构升级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为此,各级政府应拿出能够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举措,如对积极引进新技术,淘汰旧品种的农户给予优惠政策待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维护市场流通秩序,积极开辟“绿色通道”等,把千家万户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标签:;  ;  ;  ;  ;  

论农业结构升级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