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学院云南昭通657000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是现今各大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研究讨论的热门词汇,但不同区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研究背景,探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差距,从而寻找缩小差距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育资源建设、新媒体
现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一词,在教育领域并不新鲜,它是现在K-12学校、国内各大高校教学的重要改革方向。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改革发展观点。在摸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一些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仅只是资源的共享的,而是应该分包含教师资源融合到学习平台和学生学习融合到学习平台两个部分;一些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在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构建出真正的“主导+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服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绝不仅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有效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
尽管学者们的说法不一样,但在教育领域都认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是融合是现在以及未来教育教学的重要改革方向和手段,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服务、改革教学结构等方面有革命性的影响。
但在推动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资源建设间的差距
在信息化教育发展改革的推动下,移动学习、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数据分析技术、游戏化教学、虚拟实验室、创客空间、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新媒体资源得到了大力的发展。2018年1月15日,在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关情况的发布会上介绍到,目前我国的慕课数量已列世界第一位,有关高校和机构自主建成10余个国内慕课平台,其中爱课程网、学堂在线已居国际国内领先行列,4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余门慕课上线课程平台,5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课课程,600多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以跨区域、跨校、跨学科、学科专业等各种形式组建的慕课联盟覆盖面逐步扩大,推动着诸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出现和应用。
线上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改革发展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从现有的新媒体、新技术等资源的建设情况中不难发现,这些精品课程、这些已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在线学习平台、这些线上线下的学分转换等资源的建设,几乎都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沿海等发达城市的各种知名高校以及K-12学校中开展建设的。
而欠发达城市的高校、k-12学校几乎没有参与到这些资源、新技术的建设中,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改革趋势下,欠发达城市学校更多的是“拿来主义”,很多优质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不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校发展特色,教师和学生都很难真正的融合到这种在线学习中,也就体会不到信息化教育给教学带来的改变。
二、新媒体应用的差距
发达城市的k-12学校、各大高校,采用翻转课堂、虚拟实验室、创客空间、雨花课堂等各种新媒体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各大学习平台、数据分析系统、智慧校园等信息手段将信息化教学融入到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新媒体资源的创造者,学生是资源建设的直接使用者,师生线上线下的交流更便捷、流畅,线协作学习的同伴可能是校友、同学甚至同桌,思想的碰撞更直接,线上线下的学习效果可以发挥到极致。
对于欠发达城市的k-12学校、高校而言,虚拟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创客空间、机器人、物联网等等这些信息化教育融合技术是陌生的,甚至是不知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创客空间”原本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示和应用空间,应该是学生思维创造和交流学习的空间,但对于欠发达城市的某些高校而言,“创客空间”变相成了“淘宝商铺空间”,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有些偏远的欠发达城市学校连最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都无法配齐,更不用说高效、实际的应用信息化教育和新媒体技术。
教师是信息化融合的推动者,虽然教师们都有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培训经历,但最后的培训应用率都很低,一方面教师们忙于日常的教学,没有多余的时间、经历和技术投身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所以导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变成了,“教师不参与,学生不参加”的现象,信息化教育变得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资源应用率低,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没有从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受益,没有太多硬件、技术手段支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无法体会到信息化教学所带来的高效率教学效果,学生也不能体会信息化教育带来的学习乐趣,从而导致信息化教育、新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迷茫。
三、信息化教育宣传的差距
资源建设、技术开发是信息化教育的基础,有效应用是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发达城市学校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模式改变等各种新的教学形式中融合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建设、新技术开发,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减轻日常压力;学生能通过信息化教育更好理解、掌握新知识,能利用虚拟实验室、人工智能、数据分系统等新媒体技术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是教与学的日常工具,教师和学生是信息化教育有效应用的最大受益者。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潜移默化的融合在一起,是最好的信息化教育宣传手段。
但欠发达城市学校,信息技术手段不是教与学的必需品,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局限了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想象力和渴求,“互联网+教育”原本应该是资源共享的最好方式,但由于宣传力度和方式不够,以及对信息化教育改革的不重视,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新媒体技术得不到及时的了解和学习,也就大大的降低了实际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改革教学模式、推进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应努力的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地区间的差距。
一、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
英国语言学家雷·克里弗德说:“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已是必备的教学方法,人工智能、智慧校园、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必然是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要缩小与发达地区间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差距,首先就是要学校领导重视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从思想上、实践上加强学校信息化改革的力度,给予更多资源建设、平台建设、教师培训、学生实践的支持,让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持续、有效的进行。
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进信息化教育改革的载体,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应发挥学校本身、校企合作甚至社会力量的作用,努力缩小基础设施硬件上的差距,逐步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平台,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真正的应用到教师、学生的教学和学习中。
三、注重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欠发达地区学校应注重学校师资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除了学校信息化设施、在线平台的支撑外,应给予他们更多信息化技术能力培训的机会,因为教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推动者,也是信息化应用的主力,教师队伍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资源建设能得以更有效实现的保障。
四、建设“本土化”的教学资源
“互联网+教育”的应用以及大量在线学习平台的推广,使得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前言的理念、新的科学技术,得以传播和学习,但信息化教学时代的教学资源,不应全靠“拿来主义”,对于欠发达城市的学生而言,基于教学资源的差异、教学水平的差异、入学水平的差异,欠发达城市的K-12学校、高校,在海量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生实际特征,建设更多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心理发展的“本土化”教学资源,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加信息化教学的“温度”和“亲切感”,同时也能增加课程资源建设教师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五、注重教育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效果
对于欠发达地区学校而言,仅仅只是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教师队伍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建设“本土化”教学资源是远远不足以完全缩小与发达地区间的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差距的,还应在此基础上,注重教育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效果,这包含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要把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中,通过O2O、翻转课堂,数据分析等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教学服务,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生而言则是能利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学有所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物联网技术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理论,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地区间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差距,也是学校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实际意义。
论文作者:周丹,刘云美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学校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在线论文; 资源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