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 “粗心病症” 治疗
由于学生“粗心”而导致的错误问题大多易被教师忽略,但在“粗心”背后隐藏的却是更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以隐形的方式左右、甚至决定着学生的错误种类、乃至之后在各类大考中的发挥水平。以下,则是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此类问题分为三个方面的原因与解决对策的分析。
1.简单的却错——训练知识熟练度
在通常,我们判断“粗心”的标准之一便是“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对此,师生同样皆予以忽视,而自认为“下次注意点就不会错了”,进而对由于此类问题造成的错误直接略过。但遗憾的是,该学生永远在犯相同的错误。这便是由于其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类比成年人做一年级的计算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如若完成1000道题,却并不一定全对,但如若是平常做计算类工作的人来计算,很可能又快又准。所以,在此意义上,教师应通过对于一道题的重复考察与训练以加强学生之于知识的熟练度。
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二)》一节的教学中,为锻炼同学们对100以内加法的口算能力,我则给同学们出了20道不满整十数的口算题,如79+86=、68+77=、59+69=等。在第一次时间限制下,同学们的正确率皆不是很高。对此,在检测完成后,我则又让其对错题进行了仔细认真的再次改正,此改正过程则亦是其重新进行加法思维与对数的思维的过程,这一次的正确率则显然比第一次高。但之后,我亦会在每天坚持的口算练习中加入这些未满整十数的加法题,以让其对此进行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思考,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使其熟练此类知识,从而不会再因为“简单”而做错,而是“简单的保证都能对”。
2.原本会却错——细究概念理清晰
除却“简单的却错”,判断“粗心”的标准之二便是“原本会做的,考试错了”,即学生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便是因为其对题目所涉及的概念或原理有过接触,而保有模糊的印象,但是具体的概念细节是什么,并未进行深究,而当在有时间限制与压力的考试情况下,人通常会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储存,而此记忆与认知很可能是错误与疏漏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尝试讲解题目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弥补自己在概念与原理上的不足。
例如:在《倍的认识》一节的教学之后,我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一种细菌,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经过3分钟,这种细菌的数量是原来的多少倍?在这里,同学们大多以为自己会做,而在计算出3分钟过后的细菌数量为8个之后,将最后的答案算为7。对此,我则让该同学进行对自己思路的讲解,在其讲解中,我便发现其错将“倍”的概念当做了“个”的概念,即将“这种细菌的数量是原来的多少倍”理解为“比原来多出多少个”。对此,我则让其去重新回看教材中详细的对于“倍”概念结合具体情境的解析,即其与乘除运算相关而不与加减运算相关。这便是在“粗心”背后存在的第二大具有关键意义的知识漏洞,对于概念原理的重新解剖也便是有效弥补此漏洞的有效方式。
3.审题不清错——次次认真提升准确率
判断“粗心”的标准还有一维为“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的原因,这背后便是“准确率”的问题,即如若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反复多次之后才能成为本能,进而保障每一道会做的题都能做对。所以,在此原因下,教师应提醒学生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或者每次做错后皆认真分析错误原因,以提高准确率,治疗“粗心”。
例如:在同学们做题时,我皆会让其将题目关键词与关键条件用笔画出来,当题目中有配图时,则要在图中标注有关条件,以最大限度上保障审题清晰,而后避免因审题造成的错误。除却此,我还会让同学们准备一个错题本,然后按照错误类型进行分类,其中一类便为“审题不清类”,而后以后将每次因审题问题造成的错误进行经验总结,以记录至此一栏的错题本上,如“一定要看清问题问的是什么”等。如此,将会有效改善其审题不清的病症,而让“粗心”一词来掩饰。
总之,“粗心”是一种模糊化的考试或做题时对犯错借口的说法,因而得不到师生的关注,但其实则蕴含着诸多重要性的学生问题而有待发现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戴春凤.岂一个“粗心”了得——小学数学教学中“粗心”现象的归因及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09(18):74.
【2】李雁祥.小学生数学计算中克服粗心的方法[J].教书育人,2019(16):39.
论文作者:徐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粗心论文; 同学们论文; 错误论文; 概念论文; 错了论文; 学生论文; 会做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论文;